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教育讀書不拘一格降人才 ——《論語》解讀系列之:從我于陳、...

[教育讀書]

不拘一格降人才——《論語》解讀系列之: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文/朱振山

如何看待天才人物的性格瑕疵,如何使用人才是領導者胸懷氣度的表現。大家都知道善于用人叫作知人善任,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知人善任有兩大難點,一是如何“知人”,二是如何“善任”。大量事實證明,“知人”需要具有觀察的能力,而善任則需要胸懷氣度。一般說來,能夠做到“知人”就很需要智慧了,因為每一個人都具有表裡不一、因時生變的人性特點,所以知人不僅需要日久見人心,更需要去僞存真的識别能力;而善任呢?善任最見功力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對人實行種種限制,那麼隻好去用那些能力低下的平庸之輩了。

《論語·先進第十一》中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大家都知道,孔子曾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荒野因缺糧受困,七天沒吃上飯。在這危難之際,孔子的學生不離不棄,大家圍繞着孔子,相依為命。回到魯國後,這些人有的離開了他,有的已離世了,孔子很想念他們。這些人是誰呢?孔子深情地回憶說,這些人在品德方面最好的,有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言語表達的有宰我、子貢;善于處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文學出衆的是子遊、子夏。

孔門弟子中各有專長,而全才卻少見。如果靜态地理解這一段話,隻能得知人各有專長。但要想深入探讨,有必要對孔子的這段話做動态分析。就孔子的學生來說,德行好的并不一定能做事;能做事的不一定德行好。在《論語》中可反複看到孔子推介他的得意門生顔回,而這些推介中隻看到孔子說他品德高尚——“賢哉,回也”,并沒有一處說顔回有多大的事功。我們觀察人才也是這樣,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辦事,所以領導者要做到知人善任。有些人見人愛的老實人隻能做一些具體的、按部就班的事情;要他去創造、去發揮,就不一定能令人滿意了。

在中國千百年的亂世之中,奪得天下的帝王将相實際上都是用人所長。最為坦誠相告的是曹操,他在征求人才的命令中說,無論出身,哪怕你是雞鳴狗盜之徒,隻要對我有幫助,都可以前來投效。其他帝王盡管沒有這樣明說,其實也大多這樣做。漢高祖劉邦利用張良、蕭何、陳平三位傑出人物為他平定天下,其中陳平曾經為他六出奇計。一次,陳平對項羽做情報工作的時候,有人向劉邦挑撥說,陳平有盜嫂之嫌。劉邦真的聽信了,在陳平對劉邦辭行出外辦事的時候,劉邦提起了盜嫂的事情。陳平一聽,勃然大怒,說我辦的是國家大事,這和盜嫂有什麼關系?于是退還劉邦給予的經費五十镒黃金。此時劉邦馬上賠禮道歉,陳平在劉邦的誠意自責之下,還是去為他完成了任務。後來劉邦查明,陳平根本就沒有哥哥,當然也就沒有嫂子了。劉邦險些上了那個誣陷者的當。

有才幹的人,尤其是在某些領域身懷絕技的人,身上往往有一些瑕疵和怪異。在極左思潮的泛濫中,我們國家的知識分子被打成臭老九,各方面的專門人才都被打成了“白專路線”。即使是在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各種專門人才也會因為性格瑕疵而被壓制、被埋沒。在這方面應該盛贊曾經擔任過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他以其博大的文化襟懷,保護和任用了一批文化天才。他1917年擔任北大校長之後,包容、保護了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陳獨秀、胡适等人。陳獨秀是當時文化界高舉革命大旗的陳勝吳廣!然而其在個人生活上卻有許多瑕疵,因此校内外對他的攻擊接連不斷。但是蔡元培先生堅定地做他的保護傘,肯定他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辛亥革命之後,人人都剪斷辮子,唯獨沈曾植、王國維、辜鴻銘三人還是留着長長的辮子,這就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三條辮子”。然而這三個人卻都是怪才,也可以說是某些方面的大才。蔡元培的了不起就是他以寬厚的文化情懷包容了這些“辮子”,請他們做北大的教授。因為蔡元培明白,一個大學一見怪才就打擊,就容不得,那麼這種大學隻能出庸才,不能出天才。

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一個兼容并蓄的時代,一個偉大的民族也應該是一個兼容并蓄的民族。換一句話說,隻有兼容并蓄才能出現萬紫千紅的壯麗景觀,而百般刁難、百般挑剔是不利于人才成長的。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分别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國。而在當今世界的民族之林裡,唯有我們中國還昂首屹立,其餘三個都灰飛煙滅了。這是為什麼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文化的兼收并蓄,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這種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方面。所謂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後,大都逐步中國化,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一部分。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過于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中國化。佛教并不是中國本土的文化,在公元一世紀的兩漢之際逐漸傳入中國,經過魏晉、隋唐幾百年,一部分變為中國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學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兼收并蓄與人才使用的不拘一格實際上是一個原理,都是要剔除各種概念與人為設置的障礙。

通過研讀孔子的這段話,我們應該重新記起道光十九年(1831年)龔自珍辭官返鄉時寫的一首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