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教育讀書】
上學時“浪費時間”做的這件事,中年後才看到了意義
作者:黛西
—01—
我今年不是寫了幾篇爆文麼,得到了很多跨界關注。
陸續有央視媒體邀請我做人物專訪,多家雜志社和我約稿德國教育文章,還有報社請我做他們的專欄作者。由于疫情回不去,電視媒體的邀請隻能先推掉了。由于自知幾斤幾兩,專欄作者的榮譽也委婉拒絕了。由于精力實在有限,雜志社的約稿也都是有選擇地接。越到中年,越明白“取舍”和“聚焦”的重要性,你不能既要、還要、也要。
—02—
我小時候上過不少興趣班,跳舞,書法,國畫,彈琴,圍棋。
有的是莫名其妙被拉去學的,有的是我自己提出來學的,但結局都是相同的:學不到一年,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想可能還是不夠喜歡吧,看豬跑和吃豬肉,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你們認識的我,除了腿特長以外,就沒什麼特長了。現在我時常想,如果當時的我就懂得“取舍”和“聚焦”,也許結果會很不一樣。好在我今天也不羨慕會彈琴會畫畫的人,因為我有一個可能都配不上叫“愛好”的愛好,從童年一直熱愛到了今天。
—03—
小學的時候,我每個月都給雜志報刊投稿。
幹幹淨淨的綠色方格紙上,工工整整地用鋼筆字寫十幾頁,裝進大信封,認真貼上郵票,鄭重地寄給雜志社。接下的日子,就是盼下一期雜志出來,報亭買了馬上原地拆開,快速翻看一遍,看看我的文章有沒有被印成鉛字。隔了幾個月,有些稿子被退回,有些稿子如石沉大海,我還收到過雜志社編輯的回信鼓勵,可能是被我的頑強打動了。當時我覺得,是他們沒眼光。我媽和我說,外國有個大作家,成名之前投的稿都被拒了,後來他有了名氣,之前被退回的稿被出版社争搶,成了聞名世界的大作。就是這個真實性無從考證、連主人公都未知的故事,一直激勵着我持續寫作,投稿,在失意和振作中無限循環。
初一那年,我的一篇小作文終于在報紙上發表,雖然隻占了巴掌不到的版面,稿費隻有30塊,還是極大鼓勵了我。我媽把報紙疊好,跟稿費先進一起,放在一個大信封裡。我說,不用這麼隆重,這隻是開始,我以後要寫長篇小說,出自己的書。當時很多同齡人的夢想是科學家宇航員之類,我已經有了清晰的夢想:當作家。
—04—
初中的時候,家裡買了一台電腦,當時互聯網還沒有普及,電腦主要給我用來搞文學創作。
一到假期,我爸就把電腦連同電腦桌一起,推進我的卧室,夜宵零食準備好,為我的愛好做後勤保障。我通宵熬夜寫作,夜深人靜的時候,靈感擋都擋不住。什麼都寫,什麼都可以寫,我現在還記得其中三篇的題目,一篇叫《上帝修的三座墳墓》,寫的是人性善惡,一篇叫《蝸牛的夏天》,寫的是校園青春小說,還有一篇叫《35路電車開走了》,寫的是校園愛情故事。每天寫到淩晨四五點,臉不洗倒頭就睡,睡到中午起床吃午飯,下午繼續寫,每天醒着15小時,10小時都在電腦前寫東西,這樣持續一周,起一臉青春痘。寫作的愛好持續到高中,在陰沉苦悶的高三,它是唯一可以調節解壓的方式。我的文字是被靈感拖着寫的,對于應試的命題作文,我不擅長也不喜歡。所以,我高中時經常做一件别人無法理解的事,老師讓寫的作文敷衍着寫,留出時間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和現在“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大環境不同,當時流行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沒有“大語文”一說。那個時候,自由寫作不是正事兒,讀課外書是不務正業,一切與高考無關的事都是浪費時間。我爸媽很支持我的愛好,每個月都給我訂好幾份雜志,買了一書架的中外名著,他們說相信我可以自己分配好時間。可以長期做一件自己喜歡的、卻不知道究竟有什麼意義的事,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05—
十三年前,我來了德國,後來在慕尼黑工大學金融,畢業後順理成章,進入金融圈。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我非常得心應手的,入職第一年就拿到了全公司top5%的評定。當時我覺得,我找到了可以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即便在德國,金融圈的加班文化也很濃,回到家隻剩吃飯睡覺的力氣,寫作的愛好也被擱置了。長達兩三年,幾乎沒用中文做過書面表達,文筆飛速退化。到此為止,我對寫作的十年熱愛,為之付出的所有時間和精力,也被證實沒有任何意義。直到三年前,休産假中的我突發奇想,開始寫這個公衆号,我似乎又找回了年少的感覺。當時什麼也沒想,就是想找個比博客更與時俱進、比微博更私密的地方寫東西。原來心中的那份熱愛從未離開,隻是被壓在了心底,當生活一旦出現縫隙,它就會鑽出來,彌漫到每一個細胞。我怎麼都沒想到,這一突發奇想,做成了我今天的事業。
—06—
身邊朋友覺得我很潇灑,從投行金融女到自由職業博主,說轉行就轉行,不拖泥帶水。
其實,我一直沒有勇氣和金融圈徹底做告别。我的職業社交平台上,一直挂着做金融的履曆,陸續有獵頭挖我跳槽,我的ex老闆三次向我抛出橄榄枝。事業運這東西,該來的時候不來,不該來的時候都來了。無私地說,公号已經成了一份我放不下的事業,我要對小團隊負責,對公号幾十萬讀者負責。自私地說,我最想負責的,其實是我自己。少年時,我有個把寫作當成事業的夢,現在我做的雖然遠不止寫作,但已經無限接近我夢想職業的模樣。有時候,我在公号寫到一些金融專業的知識,也會想起曾經心中那個“可以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心裡完全沒有懷念肯定是假話。但當我回頭看,那時候的動力都源自頭銜,職位,獎金,我對工作的熱情是因為我被他人肯定,但我沒有時間停下來想,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07—
寫公号後才知道,寫作不是公号事業的全部,甚至連50%的比例都不到,想讓公号走上良性循環,隻是“愛寫東西”是遠遠不夠的。
但是,能把愛好當成事業的一小部分,已經何其幸運。童年和少年時代,做的這件“公認地沒有意義”的事,成了我中年後的事業轉型的積澱。人生就是這樣,你為了功名利祿做事,最多就是獲得功名利祿。你為了熱愛做事,即便當下沒有意義,其實都給未來埋下了伏筆。希望我們每個人,在面對人生選擇和孩子教育,都有一點嘗試做“沒有意義的事”的勇氣。黛西@德國
黛西的小紙條我說了這麼多,你也說說你的故事吧。三四十歲回頭看,有沒有一件你熱愛但在當時“沒什麼意義”的事,堅持做到了今天,無意中發現了它的意義?先别走,還有一個毫無求生欲的返團預告:你家的牛津樹是不是颠來倒去給娃讀好幾遍了?明天就返,記得來續倉。
——黛西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