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風邪入裡成瘤說

廣西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腫瘤科(廣西柳州,)王三虎

王三虎大夫每月第一個星期日全天,西安益群國醫堂坐診

風為百病之長,對腫瘤類疾病來說也不例外。從擒賊先擒王,打蛇先打頭,抓主要矛盾的觀點來看,風邪在腫瘤發生發展、診斷治療以及預後等方面的影響和作用應該是中醫腫瘤學的重要研究内容。但近幾十年蔚為大觀的研究成果專著論文中,這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或者說隻是偶爾提及而已。可能因為有形腫塊和無形風邪相去甚遠的緣故,我們更容易想到的是瘀血、痰濁等有形之邪,這或許是中醫治療腫瘤效果難以進一步提高的症結所在。

1.風邪入裡成瘤的病因病機

《靈樞·九針》“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一語,是風邪入裡成瘤說的經

典論述,也是本文立論成說的文獻依據。“八風”,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八面來風”,哪八面啊,不同的風真有不同影響嗎?西安地處中國中心,人們對八面來風感覺不敏感,所以總是唱着“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而柳州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對南風、北風的感受最深,所以“翻風了”、“南風天”等術語體現在大衆的日常生活中。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其實,《靈樞·九宮八風》說的非常具體和超前,值得揣摩,“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内舍于小腸,外在于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内舍于腎,外在于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其傷人也,内舍于大腸,外在于兩脅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而且,緊接着說“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

心神不安是邪風入裡的内在條件人處在自然界中,因風氣而生長,風與人終生為伍,為什麼能成為侵犯人體的邪氣呢。關鍵是内在原因,造成邪氣入裡的機會,正如《金匮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若人能養慎,”則“不令邪風幹仵經絡”,反之,髒腑功能失常,機體防禦的空隙就是邪風入裡的條件。造成這種空隙的關鍵在于心神不安,而影響心神的主要因素是傷心、憂心、勞心、驚心等,《靈樞·邪氣髒腑病形》“愁憂恐懼則傷心”,《靈樞·百病始生》“憂思傷心”,《靈樞·口問》“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這是百病的始因,當然包括了腫瘤。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有“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據我臨床觀察,腫瘤患者有幾乎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操心太久、憂心太過,糾結太多,心急氣躁,缺乏寬宏、淡定、從容、平常的心态。

春、冬兩季是風邪入裡成瘤的主要季節四季均可受風,但以春、冬兩季為最。《小品方》“有惡肉病,身中忽有肉如赤豆粒,突出便長,推出不息,如牛馬乳,亦如雞冠狀也。不治其為自推出不肯止,亦不痛癢也。此由春冬時受惡風入肌脈中,變成此疾也。”[1]

腧穴是邪風入裡成瘤的通道風邪在中醫病因學說占有重要地位。《素問·風論》不僅

全面論述了風邪緻病的廣泛性、變化的複雜性,還明确指出了邪風入裡的通道:“風中五髒六腑之俞,亦為髒腑之風。”而髒腑之風從其所述的臨床表現來看,大多就是腫瘤的表現。如“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色不通,腹善滿,失衣,則(月真chen)脹,食寒則洩,診形瘦而腹大。”《金匮要略·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可以說就是講五髒乃至六腑腫瘤症狀、診斷、鑒别及預後判斷的。“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伛,令人嗜甘,”“脾中風者……按之如覆杯”等等,均是其例。

多種因素綜合是邪風入裡成瘤的病機特點腫瘤的産生決不可能是一個成因,而是風邪為主的多種因素交織糾結所緻。首先,腫瘤的産生是虛邪之風與身形之風共同作用的結果。《靈樞·百病始生》早有名言:“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着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其次,風與寒熱津液等膠結日久,是形成多種腫瘤的重要特點。《靈樞·刺節真邪》具體論述了虛邪之風入裡的病機特點與形成不同腫瘤的各種條件:“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内着,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内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能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速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充分展示了風邪的多變性和緻瘤的多樣性。積聚、瘿瘤、惡肉、乳石癰、惡核等現在公認基本上是古代描述惡性腫瘤的疾病,也往往是風邪與其它邪氣相互膠結而成。《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九》:“積聚者,乃由陰陽不和,髒腑虛弱,受于風邪,搏于髒腑之氣所為也。”瘿瘤相當于惡性腫瘤,《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一》瘿瘤諸病中,就提出了“凡腫,挾風冷則不消,而結成核也”的觀點。在惡肉候中提出的:“惡風所傷,風入肌肉,結瘀血積而生”則明确了風邪與有形的瘀血相合形成腫瘤的情況。《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一》惡核腫候所描寫的症狀與腫瘤的淋巴轉移多所相似。“惡核者,肉裡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此風邪挾毒所成。”乳石癰相當于乳腺癌。《諸病源候論·卷之四十》謂乳石癰“為風寒氣客之,則血澀結成癰腫”,均提示風邪入裡成瘤之不可輕視。

2.風邪入裡成瘤的臨床表現

瘙癢瘙癢是風邪入裡成瘤的突出臨床表現。風勝則癢,在許多情況下,皮膚瘙癢是惡

性腫瘤的早期表現,也是惡性腫瘤減輕和惡化的晴雨表。腦腫瘤病變侵及第四腦室底部時,常引起劇烈、持久的瘙癢,尤以鼻孔瘙癢為劇烈。何傑金氏病患者,腿部可發生持久的瘙癢。内髒的癌症,如胃癌、腸癌、肝癌及卵巢癌、前列腺癌均可發生頑固性瘙癢。

疼痛疼痛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特征,也是多種原因形成的。而痛無定處、環臍而痛、攻

沖作痛則是風邪入裡成瘤的标志。因風善行而多變,故痛無定處者,多從風立論。《素問·奇病論》:“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于大腸,而着于盲,盲之源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金匮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都明确指出了風邪所緻腹痛的病症特點是環臍而痛。腹部惡性腫瘤的晚期,形體消瘦就是惡液質的表現,而且腫塊巨大,輪廓可見,痛不欲生,吐不能食,頗似《金匮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大建中湯證的生動描述:“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現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雖然本段條文沒有提到“風”,但從本章“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其氣必沖”的描述和仲景風寒互略的行文風格(如傷寒未必不兼風)來看,再結合個人多年腫瘤臨床的體驗,可以說環臍而痛、攻沖作痛是風邪入裡成瘤的标志。

面目色變惡性腫瘤患者的面赤,往往是風邪上揚的表現,所以《金匮要略·髒腑經絡

先後病脈證第一》有“面赤為風”之說。《素問·風論》則謂“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洩,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洩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這裡實際上已為目青是胃(肝)經風寒提供了注腳。《素問·風論》指出肺風其色白,心風其色赤,肝風其色青,脾風其色黃,腎風其色黑,則有泛泛而談之嫌。根據臨床體會以及理論探索,我認為[2]以面色黎黑為顯著特征的黑疸,多見于肝癌、膽囊癌而伴有黃疸的病例,或者說是伴有黃疸的肝癌、膽囊癌病情進一步發展的一種特殊病症表現。

多汗惡風臨床上腫瘤患者出現多汗惡風的幾率很大,既是表虛、氣虛、營衛不和的症

狀,也是風性疏洩的緻病特點使然。所以《素問·風論》中的五髒之風均以“多汗,惡風”為首見、必見症狀。

完谷不化傳統上将完谷不化責之脾腎陽虛,實際上多為風邪作祟,風性善行故也。臨床上胃癌、結直腸癌術後、肝膽惡性腫瘤等患者動辄腹瀉,食入即瀉,甚至完谷不化,而且多伴有腸鳴腹脹。《素問·生氣通天論》“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洞洩,就是食入即瀉。明代醫家王肯堂明确指出“風則米谷不化而完出”、“風瀉,完谷不化”,[3]葉天士醫案中也有“腹鳴洩瀉不止,久風飧洩”、“腹鳴(月真chen)脹,清晨瘕洩,先以熄風”[4]的見解。《名醫類案·卷四》的小續名湯案:“呂滄州治一人病下利完谷,衆醫鹹謂洞洩寒中,日服四逆理中等彌劇,診其脈,兩尺寸俱弦長,右關浮于左關一倍,其目外眦如草滋,蓋知肝風傳脾,因成飧洩,非髒寒所緻。飲以小續命湯,減麻黃,加白術三五升,利止,”也為佐證。

遠處轉移惡性腫瘤的特征之一就是遠處轉移,而這正是風邪入裡成瘤的重要證據。在

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風邪就不成其為惡性腫瘤了。現代學者雖然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即“内風暗旋,肝風内動為惡性腫瘤的病理機制之一,是惡性腫瘤轉移的基本條件,”[5]但還是局限于内風。實際上,外風入裡,為始,為長,更加重要。

3.風邪入裡成瘤的證治特點

證型複雜風邪入裡成瘤實質是風邪與寒、熱、濕、痰、氣機、津液、瘀血等夾雜緻病,

主次先後變化快,涉及髒腑經絡多,病情輕重差異大,對辨證的及時全面、精細準确有更高的要求。我們隻能以廣闊的視角,敏銳的觀察,切實的證據,持久戰的思想來辨證,使之能曲盡病情,而不是以正虛邪實,癌毒泛濫等簡單詞語,草草應付。

綜合治療因為腫瘤往往是以風為主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腫瘤的治療原

則中西醫不謀而合,這就應綜合治療。要求多式多樣的方法,諸如中西醫結合,手術治療與放療結合,内服與外用結合等等。如《小品方》治惡脈病方;“宜服五香連翹湯及竹瀝湯。镵去惡血,敷丹參膏,”,“積日則差”。[1]正是古代能夠想到做到的多靶點、全方位綜合治療的結果。而且,從全程來說,既要着眼與腫瘤的消退,更要注意風邪等邪氣的隐現和髒腑功能的恢複。從未病先防,病中防變,到病後防複,真正建立圍腫瘤的戰略圈。

4.風邪入裡成瘤的針對方劑

治萬病積聚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一》,僅用蒺藜一味藥單行成方,足見本藥在

抗腫瘤抗癌方面的不可輕視。刺蒺藜,又稱蒺藜子、白蒺藜等,功能祛風解郁,明目止癢。治療腫瘤,源遠流長。《神農本草經》謂:“主惡血,破症結積聚”,[6]《名醫别錄》:“主身體風癢”,[6]揭示了其治療“肺痿”的藥理機制。其後也有單味刺蒺藜白湯作糊調服治療“乳岩作塊腫痛”[6]的秘方,可能是受本方的啟發。

獨活寄生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八》,由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幹地黃共十五味藥組成。具有袪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的功效。是中醫治療腰背痛,四肢關節疼痛的效方。我在多年的腫瘤臨床中,應用獨活寄生湯确實緩解了不少骨腫瘤以及癌症骨轉移患者的疼痛,延長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質量。因為抓住了風邪這一主要矛盾,所以獨活寄生湯實質上具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抗腫瘤作用。[7]

丹參膏出《小品方》,“治惡脈及惡核、瘰疬、風結諸核腫痛,”[1]由丹參、秦艽、獨

活、莽草、蜀椒、白芨、牛膝、菊花、木防己、烏頭等,配苦酒、豬膏熬制成膏,“塗諸疾上,日五六,至良。”[1]為外用方治腫瘤開一法門。

5.風邪入裡成瘤的靶向藥物

祛風止痛藥防風、羌活、獨活、徐長卿等,對腫瘤的疼痛,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祛風補虛藥山藥、石楠、豨莶草、桑寄生、何首烏等。山藥,古名薯蓣,既是尋常菜蔬,又是健脾補腎的食療藥。在抗癌方面,長于祛風補虛。《金匮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諸虛勞不足,風氣百疾,薯蓣丸主之”,言猶在耳。《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風虛》對薯蓣“去冷風,頭面遊風,強筋骨,壯脾胃”的總結,祛風的功能尤其突出值得深思。

石楠是李時珍就感歎已經被遺忘的古代三大治風妙藥之一,《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風虛》條下,有“石南,逐諸風”的總結,《本草圖經》有豨莶草“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痛,腰膝無力者”[8]的論述,而臨床實際上我體會到一味石楠或一味豨莶草都有獨活寄生湯的功能。惟逐風石楠力強,補肝腎豨苋草為勝。

攻毒祛風藥:全蠍、蜈蚣、蜂房、烏梢蛇均是以毒攻毒型抗癌常用藥,實際上祛風之功

大于攻毒。多用于腦瘤、椎管腫瘤等。

化痰祛風藥:天麻、南星作為化痰祛風藥,惡性淋巴瘤必用,天麻長于治眩暈,南星長

于消腫塊。

活血祛風藥:紅花、老鹳草。《金匮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婦人六十二種

風,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說明紅花不僅是活血藥,更是祛風藥。《本草綱目拾遺》謂老鹳草“祛風,疏經活血,健筋骨,通脈絡”,[9]《滇南本草》謂老鹳草:“祛諸風皮膚發癢,通行十二經絡”[9]均是理論依據。隻不過,紅花以活血為主,長于止痛,老鹳草以祛風為尤,長于止癢。

祛風燥濕藥:馬齒苋、白鮮皮作為祛風燥濕藥,常用于惡性腫瘤的頑固性瘙癢。

祛風散寒藥:花椒應該是張仲景治療腹部腫瘤的要藥,大建中湯、烏梅丸為代表。《名醫别錄》謂花椒“除六腑寒冷……散風邪瘕結”、[10]《日華子本草》的“破症結”[10],說明花椒是以驅風散寒來消腫瘤,頗能新人耳目。《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的椒艾丸,以蜀椒為君藥,配合艾葉、幹姜、赤石脂、烏梅,“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黃,四肢沉重,其既眩倒,骨肉消瘦,兩足逆冷,腹中熱,苦轉筋,起止須扶,陰冷無子。”我們不僅從适應症上看出腸道腫瘤的表現和惡液質,也能從“所食之物皆不消化”——完谷不化,發現風邪入裡緻積的線索。從發現花椒祛風散寒止痛抗腫瘤到臨床每每取得顯效,我體會到了讀書、看病、寫文章的樂趣。

6.驗案

鐘女士,37歲,柳州市人。2011年2月21日以腰及全身關節疼痛半年為主訴,在我院行MRI,發現L4~5平面小結節影為6mm,考慮神經源性腫瘤可能性大。舌淡紅,脈沉細。證屬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風寒入中,督脈不通。法當散風寒,補肝腎,益氣血,通督脈。以獨活寄生湯化裁。藥用(農本方):獨活12g,羌活10g,防風10g,威靈仙20g,熟地黃20g,骨碎補20g,龜闆10g,當歸12g,川芎12g,赤芍12g,葛根30g,全蠍6g,蜈蚣5g,路路通10g,皂角刺10g,鹿角霜10g,5劑,每日1劑,開水沖化,分2次服。

2011年3月13日第5診,病情穩定,患者自述劇烈運動後遺尿,乃在上方基礎上加補氣的黃芪30g,黨參12g,白術10g,7劑,每日1劑,開水沖化,分2次服。

2011年5月26日第18診,自述全身關節疼痛漸次消失,小便複常月餘。複查MRI,提示腰椎失穩,未見占位性病變。

按:中藥湯劑源遠流長,至今應用不衰。但随着時代的進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生活節奏加快鄧因素,中藥顆粒劑應運而生,農本方顆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藥顆粒劑就相當于古代的散劑,古人用藥劑型很重要,湯者蕩也,丸者緩也,散者散也。我以為腫瘤患者用散劑散其邪實非常合适。《景嶽全書》引華元化對劑型之論述則更加全面:“散者,能驅散風邪暑濕之氣,濾陰寒濕濁之毒,發散四肢之壅滞,除剪五髒結伏,開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于散也”。事實上中藥顆粒劑是中藥發展的方向,因為工業化生産,大量采購,可使藥物更加地道,采摘時間更加準确,易于保存,防止蟲蛀、變質、發黴等影響藥物質量的諸多因素,而且免去了先煎、後下、包煎等特殊煎煮方法,既減少了煎煮等待時間,又保證了質量,何樂而不為。尤其是農本方顆粒,是完全按照醫生的用量折算,對于不傳之秘在于量上的中醫來說,非常合适。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