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2年11月7日
《黃帝内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内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内經73-原文】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黃帝内經73-譯文】
黃帝說:有的病全身發熱、汗出、煩悶,其煩悶并不因汗出而緩減,這是什麼病呢?岐伯說:汗出而全身發熱,是因感受了風邪;汗出而煩悶不解,是由于下氣上逆所緻,病名叫風厥。黃帝說:希望你能詳盡地講給我聽。岐伯說:太陽為諸陽之主,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陽首先感受風邪的侵襲,少陽與太陽相為表裡,表病則裡必應之,少陰受太陽發熱的影響,其氣亦從之而上逆,上逆變成為厥。黃帝說:怎麼治療呢?岐伯說:治療時應并刺太陽、少陰表裡兩經,即刺太陽以瀉風熱之邪,刺少陰以降上逆之氣,并内服湯藥。
黃帝說:勞風的病情是怎麼樣的呢?岐伯說:勞風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發病的症狀為頭項強直、頭目昏眩而視物不清、唾出黏痰似涕、惡風而寒栗。黃帝說:怎樣治療呢?岐伯說:首先應通利氣道,使呼吸通暢,俯仰自如。腎精充盛的青年人,可3日而愈;中年人精氣稍衰,須5日可愈;老年人精氣已衰,水不濟火,須7日而愈。勞風患者,咳出青黃色黏痰,其狀似膿,大小如彈丸,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則必傷其肺,肺傷則死。
【黃帝内經73-釋義】
風厥、勞風的病因病位,證候特點,治療預後及護理。
風厥的含義系因汗出太陽受風,并以汗出身熱,煩悶不解為症狀特點的病證。病機為太陽感受風邪,傳入少陰,邪傷陰精,少陰虛火上逆,表裡受邪。症狀分析為風性開洩,故汗出;風邪襲表見身熱;少陰虛火上逆,故煩滿不為汗解。治療用針刺以瀉太陽之邪,補少陰之氣,并配合湯液内服。因為太陽經感受風邪,風為陽邪,其性開洩,風邪襲表;邪入少陰,少陰經氣上逆,故臨床用藥不可過用解表而妄汗,否則變證叢生,臨床宜用滋陰解表的方法治療。
勞風的含義為因勞受風所緻的病證。病位為表證未除,肺有郁熱。
病機為太陽受風,肺失清肅,痰熱壅積。症狀分析為太陽感受風邪,衛陽失于溫煦,故見惡風而振寒;太陽經氣不暢,則強上冥視;風熱陽邪犯肺,煎熬津液,則咳吐黃黏稠痰。治療利肺散邪,排除痰液以通氣道,同時解除太陽表邪。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多有發揮,《聖濟總錄》即總結了勞風為病的多種治療方劑,如治勞風胸膈不利、涕唾稠黏、上焦壅滞,喉中不快,麻黃湯方;治勞風強上冥視,芎枳丸方;治勞風項強急痛、四肢煩熱,葳蕤飲方;治勞風發熱煩悶、不能食、睡眠不安,黃連丸方;治勞風上膈壅痰實,利頭目,地骨皮湯方;治勞風壅滞、多痰逆頭昏,防風湯方;治勞風涕唾稠黏,枳殼湯方等。
有關勞風的預後與精氣的盛衰直接相關,即精者3日可愈,中年者5日可愈,不精者7日可愈。其護理應及時排除呼吸道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否則,“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說明勞風之病,是肺有郁熱,如果青黃涕不能排出,則熱不能清除,導緻傷肺而引起死亡。從這一疾病關系與發展趨勢判斷,勞風之病治療不當,進一步可以發展為肺癰,後世張仲景創設桔梗散排膿以療肺癰,就是以這一觀點作為理論依據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