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服桂渴煩大汗傾,液亡肌腠涸陽明——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條文T026

服桂渴煩大汗傾,液亡肌腠涸陽明——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條文T026

原文: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胡老講解:

這一段,就沖着這一節說的。那麼服桂枝湯大汗出之後,這個變症多端啊。那麼由于喪失津液最容易,津液喪失,陽明内結,也是常有的事情。26呢就說這個。“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你看這才是脈洪大呢,“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它是由于服桂枝湯,這個都不是錯用藥,都不是誤治,這就說明,這個表證期間是桂枝湯證,(則)服桂枝湯,服桂枝湯不應該大出汗,就是這個護理人呢沒搞好,大捂大蓋,(造成了)它是大汗出。這個大汗出啊,這個病絕對不好的,由于喪失津液太厲害,反倒造成胃不和這個裡熱,所以大煩渴不解。這個“大煩渴不解”,不是表不解了。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表沒有了,可由于津液喪失,它就動了裡熱了。“大煩渴不解”,煩躁也厲害,渴得也厲害。這時候脈呢?洪大。脈洪大是裡熱的情形,所以上邊那個“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是錯的,(從)這也看出來了,那個應該是脈浮。

這個裡熱大煩渴,這是白虎加人參湯證。白虎湯證啊,不一定渴。脈洪大,身熱有汗,口舌幹燥,這就可以是白虎湯證。但是津液太傷,就要渴了。津液傷它渴的時候啊,你必須加人參兼以健胃。這個要是熱,津液傷了,咱們後世就不這麼治了,後世認為這個呀,都得滋陰。(因為)是胃氣不複,你這個津液不生,尤其它是在白虎湯這個基礎上大量用石膏,更容易影響胃,所以必須加健胃的東西。咱們現在也說呀,這個人參是補氣的,補氣就生津液,它就是起(生津液的作用)。人參這個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就是治這個胃,胃虛有心下痞硬的這種情況,你吃人參就對了,後面有的是加人參的這種方劑,那好理解的。一般對這個白虎湯啊,大家都知道這個石膏是個解渴藥,其實它是除熱藥,它不一定渴,主要的這個(治)渴的是人參,這個我們在這個書上就可以看出來,凡是白虎湯沒有一個說渴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連《金匮要略》帶這個《傷寒論》,(隻要)是加人參都是渴,“欲飲水數升”啊,“渴欲飲水”啊,像這個“大煩渴”啊,全要加人參,可見這個人參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是)後世說的補氣呀。古人這個氣分,在他的書上就是津液。

這是這一段,服桂枝湯,由于大汗出,那麼上邊說呢,要是脈浮,還在表,可以與桂枝湯,如果“形似瘧”,這個也在表,也在表不過它是桂枝(湯)麻黃(湯)共有的症候。定時發寒熱,這是桂枝湯證,可桂枝湯證呢,它要有汗出的,“時發熱汗出者桂枝湯主之”,那後頭就有的。這個它不汗出,不汗出呢當然有麻黃湯證,由于桂枝湯證明顯,麻黃湯證不明顯,所以它這個麻黃湯少擱,桂枝湯多擱。那麼桂枝二麻黃一湯這個方劑,我們要用它,怎麼用呢?我們遇到一個病,是桂枝湯證比較多,麻黃湯證比較少,也需要解表,讓他微汗,可以用這個方子,他隻能夠得小汗啊。可是服桂枝湯大汗出,還能夠由于津液喪失太多,動了裡熱,而為白虎加人參湯證,就是大煩渴,脈洪大,就是我們方才講的這一節。

這個白虎加人參湯這個方劑呢,看後頭就行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音頻缺失)。但是這個藥确實還得有,煩躁,這個知母去煩躁,那麼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這個石膏更寒了,這個胃受不了,所以要擱粳米、甘草。這兩個藥啊,它(們)都是個甘藥,咱們說甘藥補脾嘛,其實那也不光補脾。它這種甘藥啊,尤其這個粳米,咱們這個一般拿這個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種膠粘質,西醫說它這個是種粘滑藥了,甘草也是,這(兩)個擱到一起煎,我們吃下去,它能把這個胃(護住)使它不吸收。在胃裡頭,它能夠挂一層。這個粘滑藥,就起這個作用的,它能保護胃,它(能使)知母石膏這麼個大苦寒的(藥),對胃沒什麼毛病。所以古人這個藥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擱大量的甘藥。那麼如果他渴,你光用甘草粳米這(兩)個藥,也不足以濟事了,你非擱人參。這個人參它是健胃的,它配合甘草、粳米,這個胃氣才能夠複健起來。(石膏知母)這兩個藥去熱,(甘草粳米人參)這三個藥健胃生津嘛,所以這個大煩渴,津液虧到這麼一個份子上了,你非得加人參不可。我們一般用呢,當然是,要是不煩渴,隻是口舌幹燥,人煩躁,脈洪大,也可以使白虎湯。他不渴也可以使,但是那不必加人參。這個藥的這個煎服法,這個書說的還挺好。(上)這五味藥,煮米熟,米熟了,這個湯也好了。這種藥它煎的時間都長,它以水一鬥啊,你看那旁的,六七味藥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獨這白虎湯它擱一鬥,它就煮長時間。米熟了,這個湯也成了,這時候把渣子去了,溫服一升,日三服。所以咱們要是對有石膏配伍的這種方劑,也要多用點水,時間要它長一點。咱們現在也常常地把這個石膏單煎,也可以的,先下鍋。

胡老自注:

服桂枝湯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後,表證雖罷,但由于津液大量亡失,胃中幹燥,故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為熱甚于裡,知已傳入陽明,宜白虎加入參湯主之。

方解:白虎湯解煩除熱,加人參益氣生津,故此治白虎湯證(詳白虎湯方解)而津虛渴甚者。

馮老按語:

原是桂枝湯方證,服藥後出現白虎加人參湯方證,故與該方治之,這相當于複診病案記錄。要知臨床常見,未服桂枝湯,一發病即現白虎加人參湯方證者,當然可用該方治之。即經方治病,主要依據症狀反應。

白虎湯證為陽明裡熱證,人參治裡虛之太陰,故白虎加人參湯為陽明太陰合病方證。臨床常見由桂枝湯方證變化為白虎加人參湯方證者,為了集中論述有關桂枝湯方證經驗,故把治療陽明證的方證亦列于此,這是仲景書最常用的寫作方法,讀仲景書必須先明了這一寫作方法,不然将無法讀懂《傷寒論》,如大承氣湯本治陽明病,當少陰病篇亦見大承氣湯,有人認為大承氣湯亦治少陰病,遂讀仲景書越讀越糊塗,不解六經實質。

這裡要說明一下,有人對仲景書寫作方法、方證分篇不理解,提出《傷寒論》“綱不符目”質疑,即太陽病是論述發汗解表的方證,為何把白虎加人參湯、調胃承氣湯、甘草幹姜湯、小柴胡湯等放在太陽病篇?認為某方證列于某篇,即是治該篇名病者,如白虎加人參湯列于太陽病篇,就應該治太陽病,桂枝湯列于太陰病篇,則桂枝湯也治太陰病。這樣自然認為大承氣湯列于少陰病篇,則亦是治少陰病者……這樣還怎能理解六經實質?這裡也說明,讀仲景書,必先明确六經提綱,再以八綱分析方證,才能明了方證的歸類、六經所屬。

學生總結與體會:

據老師所講,本條解讀要點:

1. 服桂枝湯大汗出,津液喪失,緻陽明内結。

2. 裡熱、煩、渴、脈洪大(數),用白虎加人參湯,其中石膏是除熱的,石膏證未必有渴,渴為熱傷津液,為人參證。

3. 服桂枝湯也可見大汗出,汗後有可能病仍在表,也有可能入裡,都是嚴格依據病證的臨床表現,而絕非拘泥于經絡日數傳經等虛妄之說。

4. 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液,方藥可大緻分兩組,石膏、知母除熱煩,參、草、粳米健胃生津液。胡老據條文“米熟湯成”,特别提到煎煮時要多加水,多煮一些時間,馮老也曾講到要考慮石膏溶解度問題,也有的醫家提到粳米與石膏同煎,能夠提高石膏的溶解度,可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