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人工髋關節置換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主要目的是改善功能和活動,減輕疼痛。其最常見的手術适應症包括股骨頭缺血壞死、終末期髋關節疾病、發育性或創傷後關節畸形。
一般包括全髋關節置換術及半髋關節置換術:
從左至右分别為半髋關節置換、全髋關節置換、髋關節表面置換
假體的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骨水泥固定和非骨水泥固定:
從左至右分别為髋臼杯用骨水泥固定、股骨幹用骨水泥固定、帶頸領非骨水泥固定
人工髋關節置換術的 X 線檢查
X線具有良好的空間分辨率,可顯示假體的對位對線關系,對評估假體松動、移位、假體周圍骨折、異位骨化等并發症具有重要意義。
X線攝片位置:
①骨盆前後位片(包括雙髋及股骨上1/2段):X線球管對準恥骨聯合,雙側對稱。②患側髋關節前後位片:X線球管對準髋關節,用于分析髋臼假體的前/後傾。③患側髋關節側位片:X線通過股骨頭投射。正常股骨假體:
股骨假體相對于股骨幹應該中置或輕度外翻(假體尖端指向内側)。股骨假體可以在前後位和側位X線上進行分區(用來對假體松動和其他并發症進行描述)。
正常髋臼假體:
正位片上髋臼假體的位置應該與髂坐線成45°角(30°~50°),側位片上應該有5°~25° 的前傾角。正位片上髋臼分為三個區:
初始評估:
①髋臼假體垂直及水平位置A、垂直位置:髋臼淚滴下緣連線(或股骨頭中心)至坐骨結節連線的距離。正常小于1cm。與下肢長度有關,較高可導緻肢體縮短、髋關節周圍肌肉使用率低,容易導緻脫位。
B、水平位置:股骨頭中心至淚滴影邊緣的距離。水平位置不能保持會造成髂腰肌肌腱位置異常,容易造成脫位。
②髋臼外展角:
臼杯面與水平的夾角骨盆正位測量:臼杯邊緣連線與坐骨結節連線的夾角。正常角度為30°~50°。角度較小時,髋關節穩定,但外展受限;角度大時,髋關節脫位的風險大。
③髋臼前傾角:
臼杯軸與冠狀面的夾角。髋關節側位片:臼杯邊緣連線與水平面垂直線的夾角。正常角度為5°~20°。髋臼後傾容易發生髋脫位。
④股骨假體的位置:
正位X線片上測量假體柄長軸與股骨長軸間角度來确定,夾角≤3°為中心固定,超出為内翻或外翻固定。股骨假體内翻容易造成假體松動。
圖A:股骨假體力線(綠線)與股骨幹軸線一緻。圖B:股骨假體(綠線)相對于股骨幹軸線(紅線)指向外側,輕度内翻。
⑤股骨柄定位:
股骨柄(紅線)與股骨頸縱軸(綠線)的位置比較。正常5°~10°。
⑥股骨假體(柄)/骨水泥髓腔匹配情況:
需評估每個區的假體-骨界面(非骨水泥型),骨-骨水泥和假體-骨水泥界面(骨水泥型)。
柄-髓腔比:檢測假體寬度與髓腔寬度之比。正位片:比值>80%,側位片:比值>70%,則為匹配滿意。
骨水泥:髋臼側骨水泥一般3-4mm厚度;股骨側骨水泥一般近端4-7mm,遠端1-3mm。
人工髋關節置換術的 CT 檢查CT密度分辨率較高,可顯示細微骨質結構及早期的骨質改變。診斷骨性并發症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在顯示細微骨折及骨溶解時優于X線。能精确評估骨溶解的範圍、假體周圍是否出現囊性或實性腫塊、關節積液及周圍有無膿腫形成等。
人工髋關節置換術的 MRI 檢查MRI具有多序列、多方位、較高的軟組織分辨力及無電離輻射等優點,能清晰顯示軟組織、骨皮質及骨髓組織等結構。MRI逐漸成為診斷假體周圍軟組織病變的金标準。
人工髋關節置換術的核素骨顯像目前核醫學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關節置換術後鑒别無菌性假體松動和感染。
人工髋關節置換術後并發症随着人工關節置換病例數量的增加,其術後的并發症如假體無菌性松動、骨溶解、假體周圍感染、異位骨化、假瘤及骨折等的發生率呈逐漸增多的趨勢。1.脫位/半脫位:
發病率3%~7%。術後立即脫位更為常見。可向後、前和側方位脫位。
2.假體無菌性松動:
股骨假體松動發生率為6%~18%,髋臼假體為6%~28%。松動是最常見的翻修原因。
影像學特征:
①骨-骨水泥界面/金屬-骨水泥界面放射性透亮線大于2mm;放射性透亮線進行性增寬或不規則;
②股骨假體下沉/移位,髋臼假體移位/内陷;
③假體柄斷裂;骨水泥斷裂;
④假體表面噴塗材料脫落。
3.感染:
發病率2%~3%。
左髋關節置換術後1月,術區見囊袋狀液體樣密度影,鄰近脂肪間隙模糊;穿刺為膿腫
髋關節置換術後感染病例,行PET掃描顯示左側髋臼和股骨近端放射狀攝取增加。
4.骨溶解:
發生率5%~9%,與透亮線不同,地圖樣透亮區是由假體相關的骨水泥、金屬或聚乙烯顆粒誘導的組織炎症反應所緻(顆粒病)。
右側髋臼及恥骨支骨質溶解吸收,關節周圍團塊狀軟組織腫塊,圍繞股骨頭及股骨頸
5. Metal-on-metal(MOM):
假性滑囊,是金屬對金屬髋關節置換的組織反應;表現為髋關節假體周圍的滑囊。最常見的部位是:髋臼上緣、大粗隆和小粗隆。
人工髋關節置換術。假體周圍囊性腫塊(箭頭)
6.假體周圍骨折:
發病率1%~2%。可發生在書中或術後。遲發性骨折多發生于股骨假體尖端。非骨水泥假體植入和翻修術更容易發生術中骨折。
Ag型(累及大粗隆)
Al型(累及小粗隆)
B1型假體柄固定牢固
B3型假體柄松動且伴骨質疏松
C型骨折位于股骨假體尖端遠處,假體穩定。
7.假體失敗:
可發生于髋臼或股骨假體。
全髋關節陶瓷假體置換術後:髋臼内固定部分陶瓷斷裂,股骨粗隆區陶瓷碎片(箭頭)
右側全髋關節置換術後:聚乙烯磨損,股骨頭在髋臼杯内位置不對稱(箭頭)
8.異位骨化:
男性,65歲以上,脊柱關節病或DISH患者異位骨化發生率較高。
小結
影像學檢查在髋關節置換術後的評估中具有重要意義。X線檢查仍是首選的方法,CT 檢查可發現骨質細微結構,MRI 可早期發現關節周圍軟組織情況,核素骨顯像可作為上述檢查方法的補充,可較好的鑒别關節假體周圍感染與松動。
總之,影像學可較好的評價假體置換術後的并發症,指導骨科醫師制定相應的治療手段,進一步提高假體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