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衆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1)日深,著(2)于骨髓,心私慮之。餘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洩;弦絕者,其音嘶(3)敗;木敷(4)者,其葉發(5);病深者,其聲哕(6)。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7),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争黑。
【注釋】
(1)留淫:病邪積聚。
(2)著:同“貯”,潛藏的意思。
(3)嘶:聲破為嘶。
(4)敷:《太素》作“陳”,應為“腐”,弊壞。
(5)發:為“落”之誤,意為飄落、凋落。
(6)哕(huì):呃逆。
(7)壞腑:髒腑敗壞。
【白話詳解】
黃帝問道:天地之間,萬物俱備,沒有一樣東西比人更寶貴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氣和水谷之精氣生存,并随着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而生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希望保全形體的健康,但是往往身體有了病,卻因病輕而難于察知,讓病邪稽留,逐漸發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為之甚感憂慮。我想要解除他們的痛苦,應該怎樣辦才好?岐伯回答說:診斷疾病,應該注意觀察它所表現的征候,比如鹽味是鹹的,當貯藏在器具中的時候,看到滲出水來,這就是鹽氣外洩;比如琴弦将要斷的時候,就會發出嘶敗的聲音;内部已潰的樹木,其枝葉就會凋落;人在疾病深重的時候,就會産生呃逆,當出現這樣的現象時,說明内髒已嚴重破壞,藥物和針灸都失去治療作用,因為皮膚肌肉受傷敗壞,血氣枯槁,就很難挽回了。
【按語】
本節論述人與天地相應以及知常達變以外知内的道理。“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聯系,自然環境特别是氣候因素,影響和制約着人體的健康和生理病理狀況。人體要很好地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就得掌握自然界的四時陰陽變化規律特點,以一定的養生方法來維護和加強機體的陰陽平衡使之能夠相适應。四時之中,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遷,是自然變化的一個明顯規律,人當應之順之,才能保證人體正常的生命機能活動。反之,如人與自然不相适應,氣血陰陽即可發生病理改變,進而導緻病情加重,針藥無治。
文中以鹽味津洩,弦絕、音嘶及木敷葉發三者自然現象為比喻,說明人與自然相悖,可從反常表現中推求内在變化機理。用之于臨證,若見病至哕聲頻作,即為病情深重及氣血衰敗,髒腑衰竭之象,故楊上善注雲:“此三物衰壞之微,以比聲哕,識病候之深也。”可作參考。
【人與天地相應以及知常達變以外知内的道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