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秀麗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産科,北京 100044
電子信箱:sunxiuli918@126.com
盆腔器官脫垂(pelvicorgan prolapse,POP )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見疾病。可一種或幾種器官同時脫垂,主要包括陰道前後壁脫垂和子宮或穹窿脫垂,同時可伴有膀胱、直腸和小腸膨出。臨床上需要應用分期體系來評價器官脫垂的嚴重程度。在POP-Q評分系統用于臨床之前,國際上尚無通用的分度體系。我國以往常用的是1979年全國部分省市、自治區子宮脫垂及瘘防治科協協作組提出的分度标準,雖簡單易學,但較粗糙,不夠精準。而其他國家也都有自己習慣的分度标準。
1
POP-Q量化分期概述
1990年Petros 提出盆底整體理論,刷新了對盆底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1992年之後Delancey相繼提出了陰道支持結構“三水平理論”及 “三腔室理論”,不同腔室和不同水平的脫垂之間相對獨立。前盆腔缺陷可以導緻膀胱及陰道前壁脫垂;中盆腔缺陷可導緻子宮及陰道穹窿脫垂;而後盆腔缺陷可導緻陰道後壁及直腸膨出。如陰道支持軸Level1缺陷可導緻子宮脫垂和陰道穹窿脫垂,而Level2、3缺陷常導緻陰道前壁和(或)後壁脫垂。至此,盆底疾病的理論基礎及診治飛速發展。但由于使用的臨床評估體系不一緻,導緻無法評判及橫向比較各個研究中心的臨床治療效果,也無法進行有效的學術交流,嚴重阻礙了學科的發展。因此臨床上急需一種新的普遍應用的分期标準。POP-Q量化分期(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 system)應運而生。1993年,國際尿控協會、美國婦科泌尿協會及美國婦科手術醫師協會共同拟定了POP-Q分期草案,經過一年多的臨床應用後進行修訂,于1996年正式頒布并推廣應用。與以往的多種分度标準相比,POP-Q分期具有客觀、細緻、良好的可靠性和重複性等優點。POP-Q分期推出的前幾年并未得到廣泛的認可。至1999年,僅有13%的文獻應用POP-Q分期。經過近10年的時間,POP-Q分期才獲得了普遍的接受。2007年,82%的文獻已經采用POP-Q分期。至今,在大型國際會議上,幾乎所有的報告均采用POP-Q分期。
目前的情形是,如果一篇文章沒有采用POP-Q分期,那麼不論研究的病例數規模有多大、科研設計多麼合理、結果多麼完美,都很難被權威的雜志接收發表,鮮有機會在國際會議上進行交流。毫無疑問,POP-Q分期已成為國内外應用最廣泛的盆腔器官脫垂評價體系。
POP-Q分期系統應用20餘年來,對婦科泌尿學的發展及科研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但在臨床應用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
2
POP-Q評分與盆腔器官膨出的關系
POP-Q量化分期标準采用6個點、3條線來描述前、中、後盆腔脫垂的情況。Aa與Ba反映前盆腔脫垂的情況;C和D點反映中盆腔脫垂情況;Ap與Bp代表後盆腔情況。6個點以處女膜緣為界,平處女膜緣為0,在其上方為負值,下方為正值,單位為厘米(cm)。各點<-1 cm為ⅰ期,-1cm~+1="" cm為ⅱ期,="">+1 cm~
2.1 前盆腔脫垂判定 Aa點為陰道前壁正中距離處女膜緣3 cm的點,代表的是尿道的位置。無脫垂時位于處女膜緣上方3 cm處,記為-3 cm,脫垂最嚴重時為+3 cm。如果Aa點增大提示尿道下移,尿道高活動性,容易發生壓力性尿失禁。Ba點為Aa點與C點之間的脫垂最遠點,表示的是膀胱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Ba點并非陰道前壁上的固定位置點,切記Ba點不應該小于Aa點,至少應相等,有些POP-Q評分一望而知是錯誤的(如:Aa:0,Ba:-2)。
另外,要關注Ba點與C點的關系,同為陰道前壁脫垂 Ⅲ期,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例如:Ba+4,C:-2,提示膀胱膨出嚴重,超出子宮或穹窿脫垂。但如Ba+4, C+6,雖也診斷陰道前壁脫垂Ⅲ期,但可能并非膀胱膨出,而是因為子宮或穹窿脫垂嚴重将前穹窿下拉引起。此兩種情況手術方式的抉擇不同,後者以中盆腔缺陷為主,如果中盆腔懸吊到位,Ba點随之歸位,可能不需要特殊修複陰道前壁。
2.2 中盆腔脫垂判定 C點為宮頸的最遠點,可以在宮頸前唇或後唇(因有些患者宮頸前後唇不對稱),如果子宮已經切除,則C點為穹窿最低點。D點是子宮骶骨韌帶宮頸附着處,如子宮切除則無D點。C點與D點間的距離為宮頸的長度。根據其與處女膜緣的距離,如果子宮無脫垂,C點應在-TVL~TVL-2。如完全脫垂,應為TVL-2。常見的中盆腔脫垂有兩種情況:(1)宮頸延長:如C點為+3,D點在-5,雖診斷為子宮脫垂Ⅲ期,但實際上為宮頸延長,子宮體位置基本正常。可進行曼氏手術。(2)真正的子宮脫垂,C點和D點均下移。可同時伴或不伴有膀胱或(及)直腸的膨出。
2.3 後盆腔脫垂判定 陰道後壁的兩點與前壁相呼應,Ap點為距離處女膜緣3 cm處陰道後壁正中的點,代表的是肛管與直腸的交接點,Bp點為Ap點與D點之間的最低點,反映直腸膨出的情況。POP最常見的部位是前盆腔缺陷,其次中盆腔缺陷,單純的後盆腔脫垂較少見。如果患者的前、中盆腔均無明顯異常,而後盆腔脫垂嚴重,例如C:-5,Bp:+3,此時應警惕高位小腸疝可能。筆者還曾遇到1例特殊的病例,前中盆腔位置正常,Bp:+4,手術分離陰道後壁時發現為闊韌帶肌瘤突出至陰道直腸之間導緻,切除肌瘤後行陰道後壁自體組織修補,術後解剖複位良好。
2.4 3條線 分别是TVL(陰道全長),Gh(生殖道裂孔長度)和Bp(會陰體長度)。雖然此3條線未參與分期,但也應關注。當Gh過大時,提示盆底生殖道裂孔面積大,盆底的缺陷增大,在腹壓增大的情況下,盆腔器官易從生殖道裂孔脫出,機制類似于外科疝,因此也有人将POP稱為盆底疝。所以在行盆底重建手術糾正POP時,也要重視第三水平的修複,适當縮小Gh,有助于降低複發率。
3
POP-Q評分對臨床治療的指導及對療效的評價意義
手術是治療重度POP的主要手段。評價手術的療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解剖學複位和功能恢複。對于術後解剖學複位的評價,POP-Q評分與傳統的分期比較具有更大的優勢。通過手術前後POP-Q評分的比較,不僅可以看出手術是否糾正了脫垂,糾正的程度,同時如果有複發,也可看出複發的部位及程度,從而評價手術效果,指導臨床治療選擇。對多種手術方式進行橫向比較,有助于評價手術的成功率、複發率及功能恢複情況。
關于手術後複發的标準,以往定義為任何腔室位點≥Ⅱ期即為複發。意味着如果Aa或Ba位于處女膜緣上1 cm(≥-1)即可診斷複發。按照此标準診斷的複發率非常高。而患者可能自覺良好無任何症狀。且在臨床實踐中,行前盆腔網片植入術時,網片遠端固定點不能超過Aa點,如果患者術前Aa為0的話,術後可能仍為0,照上述标準已經夠診斷複發,但膀胱膨出及子宮脫垂已糾正,實際手術效果滿意。鑒于此,現在更多的學者推薦采用以處女膜緣為界來判定複發。如果任何位點超出處女膜緣,即≥0,同時有陰道腫物的症狀,可診斷為複發。
4
POP-Q評分的缺陷
POP-Q評分系統是多個學會多位專家協商制定并經臨床驗證後推出,經過20餘年的臨床應用,與其他分度标準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其并非完美,有許多學者對其提出質疑。筆者在臨床應用中也發現POP-Q評分的一些缺陷。
4.1 複雜,難掌握,學習曲線長 盡管POP-Q評分已經獲得了較廣泛的認可,是目前應用最廣的一種評判POP程度的體系,但并非所有的中心均使用這種分期系統。
在我國,大型三甲醫院的盆底專業醫生大都已經很熟練使用POP-Q評分,但大部分中小型醫院仍使用傳統的分度标準,據報道我國一級、二級及三級醫院中使用POP-Q評分的比例分别為20.0%, 35.4%和77.8%。除了盆底專業的醫生以外,其他婦産科醫生絕大多數不能掌握POP-Q評分。與其他分期标準相比學習曲線長。POP-Q分期系統很難自學,需要由有經驗的教授親自講解教授,并且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應用鞏固。因其較複雜,大部分非盆底專業的醫生對于POP-Q分期不了解,很難明白Ba點+3是什麼意思,對于疾病的交流及會診等造成阻礙。因此臨床上需要一個更簡化易懂好掌握的分期标準。
4.2 對于旁缺陷的診斷不足 POP-Q評分注重前、中、後盆腔缺項的劃分,并對脫垂的程度量化到cm。這是較其他分度标準優越之處。但其沒有關注到陰道旁缺陷。陰道前壁的脫垂有三種類型:橫向缺陷、中央型缺陷及旁缺陷。中央型缺陷及旁缺陷臨床上較常見,但手術方式可能不同。從現有的POP-Q評分中我們無法得到關于前盆脫垂缺損類型的信息,實為遺憾之處。
4.3 POP-Q分期标準劃分不完全切合臨床 按照其标準,任何位點隻要略小于正常即超出0期,據此僅有24%的成年女性為POP-Q 0期。婦科醫生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以為經陰道分娩過的女性,前尿道段(Aa)大多會有不同程度的下移,為-3 cm者罕見,但患者并無不适症狀,臨床也不會幹預。因此POP-Q分期對于正常者的标準過于嚴格;對于頂端脫垂I期範圍過大:由于C點正常位置為-7左右,而<-1均為I期,因此POP-Q系統對于頂端脫垂程度的分期過于寬松。
有時Ⅰ期的脫垂可能較II期脫垂更應積極處理,如:Aa,Ba和C點均為-2,診斷為陰道前壁脫垂Ⅰ期,子宮脫垂I期。另一例:Aa-1,Ba:-1,C:-5,診斷為前盆脫垂Ⅱ期,子宮脫垂Ⅰ期。前者雖為Ⅰ期但子宮脫垂明顯較後一例嚴重并可能有更多症狀;對于Ⅱ期的劃分是處女膜緣上下1 cm之内,不知當初制定者為何沒有以處女膜緣為界。脫垂器官如未達處女膜緣,患者往往沒有過多的不适症狀,而一旦超出處女膜緣,陰道腫物感及下墜感主訴明顯增多,按照POP-Q分期标準可能均為Ⅱ期。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許多手術适應症中要加上這樣一句:有症狀的Ⅱ期脫垂可考慮手術治療。Ⅲ期的跨越度更大,從處女膜緣下1 cm至陰道全長脫出,而Ba點+5的陰道前壁脫垂Ⅲ期與Ba+6的Ⅳ期脫垂在臨床的處理上幾乎無不同。以上情況導緻根據分期制定治療方式時有時并不恰當。因此很多臨床醫生關注的是具體的分值而非分期。
5
POP-Q分期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5.1 Aa點與Ba點是否可能單獨評價 按照POP-Q評分的定義,Ba應≥Aa點。如上所述,經産婦尿道下移者非常常見,因此如果Aa:0,Ba也至少為0。此時是否有膀胱膨出不得而知。
5.2 關于D點 D點是很多人心中的痛。甚至定義本身就自相矛盾。根據Bump 等的描述,D點是後穹窿或是宮骶韌帶在宮頸部位的附着點。而後穹窿與宮骶韌帶在宮頸部位的附着點本身就不是同一點。個人認為D點定義為宮骶韌帶在宮頸部位的附着點更合理,因此C點與D點的差才能表示宮頸的長度,于臨床更有意義。但測量起來有一定難度。術前靠手檢難以明确宮骶韌帶附着點。
5.3 TVL-2,為什麼? 關于IV期脫垂的定義為≥TVL-2,為何不是TVL,-2?原因各說紛纭,鮮有定論。
5.4 陰道軸向 陰道的軸向與陰道功能相關,對于手術效果的評價有意義。但POP-Q分期并未涵蓋陰道軸向。
6
展望
POP-Q分期系統應用20年來,對婦科泌尿學的發展及科研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但在臨床應用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因此國内外業内專家也在積極呼籲推出POP-Q 2.0,進行改進,使其更簡化、易懂、精确并切合臨床實際。相信POP-Q2.0終将面世,我們拭目以待。(參考文獻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