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射幹丨本草考證丨性味功效丨臨床應用

讀音 在《本草經集注》中,陶弘景對射幹中的“射”字做了标注,讀夜音。宋《證類本草》和明《本草綱目》中都提到射幹讀“ 夜 ”音。射幹一詞,除了作為藥材出現在本草著作外,更早的是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楚辭補注》、《廣雅疏證》、《辭源》、《古代漢語詞典》都将射幹标注為 [yè] 音。 藥材來源 射幹 于1990年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載入,為 鸢尾科植物射幹 Belamcanda chinensis(L) DC. 的幹燥根莖 。鸢尾科植物射幹,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為不規則的塊狀,斜伸,黃色或黃褐色;須根多數。莖高1~1.5m,實心。葉互生,嵌叠狀排列,劍形,基部鞘狀抱莖,頂端漸尖,無中脈。花序頂生,叉狀分枝,每分枝的頂端聚生有數朵花;花橙紅色,散生紫褐色的斑點;蒴果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頂端無喙,中央有直立的果軸;種子圓球形,黑紫色,有光澤,着生在果軸上。花期6~8月,果期7~9月。 《神農本草經》記載:“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五代韓保昇在《蜀本草》中對射幹的株高、花、肉等不同部位進行了細緻的描述:“高二三尺,花黃實黑,根多須,皮黃黑,肉黃赤,今所在皆有”。宋蘇頌在《本草圖經》中詳盡記載和論述了射幹的草本特征:“人家庭院間亦多種植,春生苗,高二、三尺;葉似蠻姜,而狹長橫張,疏如翅羽狀,故一名烏,謂其葉耳;葉中抽莖,似萱草而強硬;六月開花,黃紅色,瓣上有細紋,秋結實作房,中子黑色;根多須,皮黃黑,肉黃赤”。《本草衍義》中亦有“大小似高良姜,赤黃色”的論述。至明代李中梓在《本草乘雅半偈》一書中對射幹的植物形态則進行了更為詳盡的描述,“射幹冬至後宿根生芽,至二三月始抽苗,近根之莖,有節若竹,離根三四寸,橫鋪翠葉,狹長疏整,宛如翅羽,故名烏,又名鳳翼。六七月葉中抽莖似萱而強硬,出淡紅萼,開紅赭花,亦有蜜色者,瓣有細紋,間黃紫黑斑點。次蚤互相交紐如結,結落作房,中子黑褐”。另有一種,“名鸢尾者,葉闊而短,根密而稠。花小者,即蝴蝶草;花大色紫者,即紫羅蘭”。 古代對射幹原植物的描述與今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射幹同科植物在形态上多有相似。因此,在部分本草典籍中的描述中還是常将射幹與鸢尾、野鸢尾(白射幹)相混淆。曆代各家在射幹的植物形态描述上基本相同,但關于花的顔色描述上有所差異,反映出所述植物品種上略有不同,因此,可以花的顔色以區分不同植物。《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的法定品種 射幹應為橙紅色花,而藍紫色花為同屬植物鸢尾,白色花為同屬植物野鸢尾 。

鸢尾( Iris tectorum Mazim. )

圖片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015 版)


川射幹 是 2005 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新增藥材之一,是 鸢尾 Iris tectorum Maxim. 的幹燥根莖,在民間常被當作射幹應用。《四川省中藥材标準》:“經研究,鸢尾和射幹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相似,且在我省作為射幹使用的曆史較長,故收入本标準,以'川射幹’為正名,鸢尾為副名。”2005版國家藥典将射幹與鸢尾進行徹底區分,名稱劃分也更加統一清晰,即射幹與川射幹。 射幹為鸢尾科植物射幹的幹燥根莖,而川射幹則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幹燥根莖 。 川射幹和射幹同屬鸢尾科不同屬植物,均可苦寒清熱,都有止咳、祛痰、平喘功效,而射幹更為治療喉痹咽痛要藥。從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比較,兩藥的有效成分都為異黃酮類化合物,藥理作用基本未見顯著差異。這為川射幹可以作為射幹的地區代用品提供了依據。川射幹被2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更說明了其藥理作用已得到認可。 射幹 圖片來源:劉振啟,劉傑.清熱消痰的射幹[J].首都醫藥,2014,21(23):45 性味考證 射幹的味多記載為“苦”,少數文獻記載為“辛”;曆代文獻對射幹性的記載主要圍繞在“微溫”與“寒”(微寒),明代及以前其性以“微溫”為主,明代以後其性以“寒”(微寒)為主。縱觀射幹性味的演變過程,推測射幹的性味應為“辛,苦,微溫。 《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等11本典籍文獻中均記載射幹“主咳逆上氣”;李時珍《本草綱目》:“ 射幹能降火 ”;汪昂《本草備要》:“ 能瀉實火,火降則血散腫消 ”;黃元禦《長沙藥解》:“射幹……下沖逆而破壅塞”;嚴西亭《得配本草》:“瀉上焦實熱,降厥陰相火,行肝脾之積痰,則結核自消”;《中藥大辭典》:“ 降火,解毒 ”。據此,可推斷射幹具有“苦”味的屬性。 據古今典籍文獻對射幹功效的記載推斷,射幹具有“辛”味的屬性。陶弘景《名醫别錄》說:“射幹,一名草姜”,可見射幹無論在形态特征還是味覺上均與姜類似。口嘗新鮮射幹,味辛辣,戟咽喉。由此推測,射幹“辛”味的确定與古人嘗其真實滋味有關。“辛”味能行、能散。《神農本草經》:“散結氣”;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 消癰毒,逐瘀血,通月經,行積痰 ”;黃元禦《長沙藥解》:“ 利咽喉而開閉塞 ”;嚴西亭《得配本草》:“ 散心脾之老血,則癥瘕自除 ”;《中國藥典》2015版記載射幹具有消痰、利咽之功效。 《名醫别錄》、《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等13本均記載射幹性微溫。如張仲景在《金匮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其書中亦記載了 射幹麻黃湯 ,主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黃元禦《長沙藥解》:“ 射幹降逆開結,善利肺氣 。麻黃外散其風寒,使經絡松暢,則裡氣不迫。射幹内降其沖逆,使咽喉清虛,則表氣不壅。表邪外解而裡陰下達,停痰宿水,積濕凝寒,皆從水道注洩而下,根株斬滅矣”。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 射幹溫能下氣行血 ”。可見射幹有溫通溫降之效,典籍中記載射幹性“微溫”有一定的臨床理論依據。《滇南本草》、《長沙藥解》、《得配本草》等5本均記載射幹性微寒,《本草綱目》、《本草備要》、《中國藥典》等9本均記載射幹性寒,具體典籍名錄。李時珍《本草綱目》:“ 射幹能降火,寒,多服瀉人 ”。蘭茂《滇南本草》:“ 療咽喉熱毒,攻散瘡癰,一切熱毒等症 ”。《中國藥典》2015版:“ 用于熱毒痰火郁結 ”。性寒可降火,可見射幹具有瀉火解毒之功效,典籍中記載射幹性“寒”(微寒)也多數是基于此。 圖片來源:射幹[J].中草藥,2019,50(04):797 功效考證 射幹功效以清熱、解毒、消痰、利咽為主,是 治療咽痛喉痹要藥 ;還具有消癰毒、散結、逐瘀血、通經、明目、平喘、消食、化濕、利大小便等功效;也可用于治療咳逆上氣、急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老血在心肝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時氣病、鼻塞、陰毒、胸脅脹滿、咽閉喉風、乳蛾、二便不利、女子月經不調及瘡腫癰毒等。 清熱 :《神農本草經》載射幹治療“食飲大熱”,後世諸多本草都收載此功效。《新修本草》 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補充“散胸中熱氣”。《滇南本草》載“療咽喉熱毒,一切熱毒等症”,提到了清熱的功效。 解毒 :首次提出是在《證類本草》射幹項下。《滇南本草》載“攻散瘡癰,一切熱毒等症”。 消痰 :《本草綱目》認為“利積痰”。《本草擇要綱目》總結射幹有“消痰”、“行太陰厥陰之積痰”的作用。 利咽 :《滇南本草》:“治咽喉腫痛,咽閉喉風”。《本草衍義》:“治喉痹為佳”。《本草綱目》:“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 止咳 :諸多本草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易讀》、《本草擇要綱目》等射幹條下均載“主咳逆上氣”。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本草綱目》咳嗽篇中射幹療“咳唾氣臭”。 散結 :諸多本草載治“腹中邪逆”,《本草擇要綱目》歸納為“散結氣”。通經:《本草易讀》、《本草擇要綱目》均提到通經功效。明目:《本草擇要綱目》中增加“鎮肝明目”的功效。 消瘀 :《本草綱目》腰痛篇中“射幹利積痰瘀血疝毒陰疝痛刺”;瘀血篇中“射幹消瘀血老血在心脾間”。《本草易讀》中有祛瘀記載。 臨床應用 1 .喉癰方 : 組成: 天花粉30g,連翹12g,金銀花12g,丹參9g,射幹9g,玄參9g,制乳香6g,制沒藥6g,制山甲4.5g,薄荷4.5g 。水煎,每天1劑分3次服用,炙山甲研粉,分3次吞服。 主治: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咽後、咽旁膿腫。 解析:本方為貴州名醫王聘賢的經驗方。高熱惡寒,咽喉部焮紅劇痛,局部紅腫高突,張口困難,吞咽不便,此因風熱毒邪外侵,陽明積熱内應,又有七情郁結,故當清熱解毒,散血化腐排膿。本方類似仙方活命飲,乳香、沒藥、穿山甲活血止痛,消腫去腐,生肌排膿,合以天花粉等清熱解毒利咽之品,并非為一般咽喉炎而設。 2. 張氏咽炎方 組成: 射幹10克,香附10克,蘇梗10克,木蝴蝶5克,郁金10克,佛手10克,合歡花10克,法半夏10克,厚樸花5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 功能:理氣化痰,養陰利咽。 主治:慢性咽炎(氣滞痰凝型)。 用法:每日1劑,分煎兩次,取藥液250毫升,分2次口服。 方解:射幹清熱解毒,消痰利咽。《本草綱目》曰:“射幹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香附、佛手理氣和中,燥濕化痰;蘇梗、厚樸花寬胸利膈,開郁暢中;郁金、合歡花行氣解郁,活血消腫;木蝴蝶、桔梗清肺利咽祛痰,《珍珠囊藥性賦》中記載桔梗為:“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氣,仍治肺癰;一為諸藥之舟楫;一為肺部之引經”;法半夏化痰散結,和胃降逆;甘草調和諸藥。 3. 射幹煎(《太平聖惠方》) : 射幹、川升麻、犀角、當歸、杏仁、甘草 。治咽喉風熱不利,疼痛,咽幹舌澀。 4. 射幹湯(《古今醫徹》) : 射幹、防風、荊芥、桔梗、薄荷、牛蒡子、陳皮、甘草 。治喉痹。 5. 射幹鼠粘子湯(《片玉痘疹》) : 射幹、牛蒡子、桔梗、甘草 。治小兒疹見形,咽喉腫痛者。 6. 生地黃七味湯(《外台方》) : 生地黃、生姜、桑根白皮、射幹、幹葛、紫蘇、竹瀝 。治熱嗽。 7. 射幹麻黃湯(《金匮要略》) : 射幹、麻黃、生姜、細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棗、半夏 。治咳逆上氣,喉中水雞聲。 8. 射幹湯(《外台秘要方》) : 射幹、半夏、杏仁、幹姜、甘草、紫菀、肉桂、吳茱萸、當歸、橘皮、麻黃、獨活 。治傷寒咳嗽,喉中閉塞、不利之證。 9. 散寒湯(《石室秘錄》) : 甘草、射幹、桔梗、半夏 。治風寒犯肺,咳嗽不已。 10. 丁甘仁治乳蛾(類似況代醫學的扁桃脈炎) :病因與紅喉相同,不過夾有痰滞血瘀互結而成。喉嚨之旁,或左或右或兩邊,結有殭塊,腫硬不消,形如乳頭或如蛾狀,有兼微紅,有兼自點,疼痛一般較紅喉為輕,或兼惡寒發熱,或但熱不寒,亦有始終沒有寒熱表現者,苔多薄膩,脈多浮數。治同紅喉,但因其挾有痰滞和血瘀,則用藥方面不能不随症加入化痰祛瘀之藥,庶幾藥與症合,恰到好處。内服方劑,仍宗清咽利隔湯加減,藥如: 薄荷葉八分,熟牛蒡錢半,嫩射幹八分,輕馬勃八分,生甘草一錢,苦桔梗五分,大貝母三錢,瓜蒌皮三錢,京赤芍三錢,白僵蠶三錢,胖大海二枚 。 參考文獻:

[1]陳蕾,卿德剛.射幹讀音考證[J].中藥材,2016,39(09):2161-2162.

[2]溫雯,馬躍海,朱竟赫,鄒桂欣,秦文豔,李國信.射幹傳統功效考證及其實驗藥理學驗證[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7,19(05):846-850.

[3]李鎖,辛旭陽,尤獻民,鄒桂欣,李國信,單國順.射幹本草考證[J].遼甯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09):77-79.

[4]李欣妍,尤獻民,鄒桂欣,李國信.射幹古今名稱及含義考證[J].遼甯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09):93-95.

[5]溫子帥,範忠星,齊蘭婷,孫寶惠,鄭玉光,宋軍娜.射幹性味的本草考證[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20,26(08):1163-1166.

[6]喉癰方[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09):8.

[7]郭靈龍.張氏咽炎方[N].中國中醫藥報,2018-04-16(004).

[8]廉偉偉,熊維政,賈玉梅,王浴銘,李磊.射幹及其方劑臨床應用探讨[J].中醫學報,2018,33(11):2184-2190.

[9]劉振啟,劉傑.清熱消痰的射幹[J].首都醫藥,2014,21(23):45.

[10]射幹[J].中草藥,2019,50(04):797. [11]蘇桂雲,黃碩.消痰、利咽的射幹[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17):52. [12]尹竹君,陳世龍,李莉,方清茂,曾瑾,吳詩惠,黎勇,趙軍甯.川射幹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應用[J].世界中醫藥,2020,15(02):200-207. [13]楊樹千.介紹丁甘仁先生治療喉症經驗[J].中醫雜志,1961(06):4-8. [14]王瓊,王建,張媛,龔雪.川射幹與射幹比較研究[J].遼甯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12):148-149. 圖片來源:蘇桂雲,黃碩.消痰、利咽的射幹[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17):52. 整理丨菟絲子、李麗、王德福
專注于中西醫文獻及醫案整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