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經絡辨證隻是病位的空間定位,除了髒腑定位外,就其本身來說尚不完善,必須結合八綱辨證、髒腑辨證、病因辨證等以明确病性、病機,隻有熟練地綜合運用各種辨證方法,才能做到準确把握病機。
一、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概論
(一)手少陰心經循行路線(圖10-1)
手少陰心經:從心中開始,出來屬于心髒與它髒相連的系帶,下過膈肌,絡小腸。
它的支脈:從心髒的系帶部向上挾咽喉,而與眼球内連于腦的系帶相聯系。
它的直行脈從心系(即心與它髒想聯系的系帶)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極泉),沿上臂内側後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後(青靈),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側後緣(靈道、通裡、陰郄、神門),到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内後邊(少府),沿小指的桡側出于末端(少沖),接手太陽小腸經。
2.手少陰心經主病
(1)手少陰心經病候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咽喉幹燥,心口痛,口渴欲飲;還可發為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發黃,胸脅疼痛,上臂、前臂内側後邊痛或厥冷,手掌心熱痛。
(2)手少陰絡脈病候
實證,見胸膈部支撐脹滿;虛證,不能說話。
(3)手少陰經筋病候
可見胸内拘急,心下有積塊堅伏(名為伏梁);上肢經筋有病,則肘部拘急屈伸不利;本經筋循行部位支撐不适,掣引轉筋和疼痛。
(二)手太陽小腸經1.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路線(圖10-2)
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後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于肘内側當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後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于小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後(會禾髎),進入耳中(聽宮)。
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内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
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
2.手太陽小腸經主病
(1)手太陽小腸經病候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腫不能回顧,肩部痛得像牽引,上臂痛得像折斷。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耳聾,眼睛昏黃,面頰腫,頸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痛。
(2)手太陽絡脈病候
實證:關節弛緩,肘部痿廢不用;
虛證:皮膚贅生小疣。
(3)手太陽經筋病候
可見手小指支撐不适,肘内銳骨後緣疼痛,沿臂的内側,上至腋下,及腋下後側等處均痛,繞肩胛牽引頸部作痛,并感到耳中鳴響且痛,疼痛牽引颔部,眼睛閉合一會才能看清物景,頸筋拘急,可發生筋痿、頸腫等症。
二、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辨證病案評析手少陰心經的正經循行“上挾咽”“下絡小腸”,經别“系舌本,屬目系”,心的功能是主神志,在液為汗。因此在病例表現上可以見到眼、口腔、舌質的病症,下可以見到小便的改變,同時,還能見到種種汗證,在治療上,對于一些實證每多采取利小便以祛邪的方法。下面我們來看幾個病例。
(一)三仁湯治療癫狂,可謂神醫妙手
我的恩施馬繼松老師曾給我講過這麼個病例,後收錄在他的《聞過喜醫輯》裡,說其在農村工作的時候,一18歲男子因精神受到刺激,病發狂證。師先以生鐵落飲,繼進龍膽瀉肝湯,轉手溫膽湯,病無明顯起色。家人用“跳大神”的方法也無好轉。後在南京精神病院治療,經用電針強刺激療法,病亦未愈。請恩施再診時,有一症狀引起他的注意,病人小便頻頻,數分鐘一次,且不避人,尿黃而短,并長籲短歎,以手撫胸,伴眼睑輕浮,舌膀大,邊有齒痕,苔白水滑。這病人的頻頻随地小便啟發了老師的治療新思路,随開出一方:
大豆黃卷、冬瓜子、薏苡仁、六一散各30g,佩蘭、澤瀉、生白術各15g,郁金、法半夏、大貝母、杏仁、厚樸、石菖蒲各10g,白豆蔻、蒼術各7g。
患者被強行灌藥3劑,病即有轉機。大家看看就能明白,這是三仁湯加減的方子,隻是加用了大豆黃卷、佩蘭增強芳香化濕,配伍二術加強健脾燥濕,佐用冬瓜子、澤瀉加大利小便祛濕濁的作用。取石菖蒲、郁金二味,實取菖蒲郁金湯化濁開竅醒神之意。就這麼簡單的一個方,卻使病情峰回路轉。
為什麼會開出個三仁湯來?我的老師說啊,手少陰心經“下膈、絡小腸”,心與小腸相表裡,患者神志不清,随地小便,舌淡胖、苔白滑說明是濕濁内蒙心竅所緻,心被濕濁蒙蔽,正邪相争,必驅濕以外出,從哪出?當然隻能從小便出了,是以小便頻頻、不避人面。三仁湯能芳化濕邪,且有薏苡仁、滑石等味利小便,可使濕濁之邪從小便而去。治病求本,自當有效。
(二)汗症形形色色——需記汗為心液臨床上的汗證,形形色色,有局部汗出、偏身汗出、半截身汗出種種不一,當博而覽之,否則至臨床則易掣肘。這“汗為心之液”的理論啊,在臨床上确有指導作用。
1.腋下汗出
在《步入中醫之門》一書中我說過一例腋下汗出症,通過那個病例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會感到學好經絡學說、經絡辨證的重要性了。是不是所有的腋汗證都可以采用清熱利尿的辦法呢?要是都這麼用啊,必犯錯誤,為什麼?我們在前面的相關章節說過,經絡辨證隻是病位的空間定位,除了髒腑定位外,就其本身來說尚不完善,必須結合八綱辨證、髒腑辨證、病因辨證等以明确病性、病機,隻有熟練地綜合運用各種辨證方法,才能做到準确把握病機。接下來我們看一看郭子光教授診治的一例腋汗證。
1963年冬,一八旬婦,兩腋汗出,日漸加重,晝夜不分,遷延月餘,甚至頻頻換衣,苦不堪言,神疲消瘦,卧床不起。家人曰:“後事齊備,請脈之是否臨終近矣。”筆者視之,雙目尚有神,六脈沖和有根,生機未絕,“汗為心之液”,汗在兩腋,為心液外洩于心經所循之處,實屬心陽不足,汗液漏洩失固。急以保元湯加附片、五味子,效若桴鼓。3劑得安,6劑康複。故曰:“不畏津傷,隻怕亡陽。”今以保元湯加附子、五味子,促其陽生陰守,亦理所當然之事。
【郭子光,俞涵英,段光周.中醫奇證新編.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41】
評析:為什麼心陽虛會出現腋下汗出症?首先,我們看看手少陰心經的走向,《内經》裡是這麼說的:“手少陰心主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後廉……”,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接。手少陰心經在腋下有一穴叫“極泉”,為什麼叫“泉”?說明這地方易出水!陽氣有什麼作用,有衛外固護作用,心的陽氣虛了,不能固護心液,心液外洩,就從極泉穴中外洩了。
該患者年老體弱,神疲消瘦,卧床不起,一派氣陽不足表現,結合經絡辨證,屬心之氣陽不足。今以保元湯加附子、五味子,促其陽生陰守,取效亦理所當然之事。
這個病例與前面所說的用導赤散治療的腋汗病有明顯不同,可謂一虛一實,霄壤之别,可見同一經脈同一病症,亦當四診合參,明白其陰陽氣血虛實之所在。
2.心窩汗出
在心内科工作過的同志可能有一種感受,心髒病的病人要是心功能不好,常有出汗,前胸、後背汗出不止,随着心功能的改善,汗也就收了。急性左心衰常冷汗不止,喘息氣促,咳吐粉紅泡沫痰,以中醫的辨證來看,屬心陽暴脫。在搶救病人的時候,觀察病人出汗的情況是其中的一個要點,若病人冷汗收了,說明病情很快就會緩解,中醫的“汗為心之液”确實是從實踐中來的。
我在做研究生的時候,碰到一個冠心病病人,心胸汗出不止,其他地方無汗出,汗出熱而黏手,口幹,舌紅少苔,脈結代。實話說以前我并沒有碰到過類似的病人,怎麼治療心中并無定見,在教科書中我也沒見到過類似的病證記載,當時我就按經絡辨證,“手少陰心經……出屬心系”,結合氣血津液辨證,斷定為心之氣陰兩虧證,開出一個生脈散加浮小麥、麻黃根的方來,以此方請教我的導師,問此方能有效否?師曰有效,我說書上并無記載,沒想到我的導師在辦公桌裡拿出一本書來——秦伯未的《中醫臨證備要》,說此書中有記載,不是心胸汗出書上沒記載,是你書讀少了。當時啊,在感到導師學問之深、讀書之廣的同時我感到非常汗顔。該書中記錄有“别處無汗、隻有胸部多汗,名為心汗,常見于心氣衰弱證,《證治準繩》有參關豬心湯,或以生脈散加浮小麥、炙甘草”。此患者服藥3劑而汗止。
心胸汗出當辨陰虛、陽虛之不同,大凡陽虛汗出而冷,四肢不溫,舌質淡胖,苔白、常為水滑苔,脈沉細,治宜溫心陽,固汗。再一起來學習下面一則病案,其處方用藥與上例又有不同。
趙某某,男,44歲,1991年12月6日初診。7年來經常盜汗,乏力倦怠,腰酸便溏,失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前醫以盜汗屬陰虛,從腎陰論治,方用六味地黃湯加味,先後用藥達20餘劑,不見好轉,盜汗益甚。乃細問病情,詳加辨證,發現其盜汗僅見于心窩部,汗出後即醒,醒即心慌,後背冷楚,且平素畏寒肢冷,不獨陰虛,陽亦虛也,治宜益心養營,溫陽斂陰,方用:
附子、桂枝各5g,白芍、炒酸棗仁、茯苓各30g,當歸15g,生地黃、熟地黃、炙甘草各10g,五味子、浮小麥各9g,五倍子、龍眼肉各7g,生姜3片,大棗5枚。
藥用10劑後,盜汗漸止。又以金匮腎氣丸為主,調理月餘,以鞏固療效。
【喬振綱,吳燕燕,喬豔貞.汗證的辨證施治.浙江中醫雜志,1992(7):326】
評析:《靈樞·經脈篇》雲:“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心窩為心之部位,汗為心之液,汗出後即醒,醒即心慌,後背冷楚,且平素畏寒肢冷,心陽亦虛之證明也。血汗同源,汗出損陰,故治療在溫陽的同時也注重養陰益血,方以附、桂溫通心陽,白芍、當歸、熟地黃養血和營,伍酸棗仁安心神,以五味子、浮小麥、五倍子收斂止汗治其标。方中茯苓一味最宜注意,大劑量茯苓具有斂心汗的作用,初學當記之。
“心在液為汗”,不僅腋下汗出常責之于心,對于手足汗出也常從少陰經治療。
3.手足心汗
手足心汗出在臨床很常見,根據經脈走向,手足心屬少陰經所循行部位,在辨證基礎上當考慮引經藥物的使用,我們來看下面的案例。
患者,男,25歲,2005年9月4日初診。訴手足心自汗10餘年,手汗尤甚,遇精神緊張則手掌出汗多如水洗,深為苦惱,兼見夜寐欠安,診見舌淡紅苔薄白,脈細。予桂枝龍牡湯加減:
黃芪30g,桂枝3g,白芍10g,炙甘草10g,煅龍骨40g,煅牡蛎40g,炒龜甲30g,炒酸棗仁30g,浮小麥30g。
服10劑後上症減輕,繼服20劑而愈。
【聶娅.熊繼柏教授辨治汗證的經驗.中醫研究,2008,21(2):55】
原按:手厥陰、手少陰、足少陰經循于手足心,與心、腎相關。患者以手足心汗多,手汗尤甚,兼夜寐不安,每遇精神緊張則加重為主症,為心之陽氣不足所緻。《難經·十四難》雲:“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方用仲景桂枝加龍骨牡蛎湯。桂枝湯調陰陽和營衛,龍骨、牡蛎斂汗潛陽,更加炒龜甲滋陰潛陽,浮小麥養心止汗,酸棗仁養心安神而斂汗,使心陽和而汗止神安。
4.紅汗症
汗不僅表現在部位上的不同,同時啊,顔色也常有不同,有黑汗、黃汗,接下來我們看一種非常少見的汗證——紅汗症的治療辨證。
劉某,男,32歲,2007年8月18日初診。近2年來,每值盛夏,汗出不止,如果穿白衣則染衣為紅色,以胸背部汗出為甚,伴口幹欲飲,小便短黃。同時訴,近2年反複舌質潰瘍,視其舌質紅、苔薄黃,診其脈大搏指。治以清心瀉火,方以導赤散加減:
生地黃20g,竹葉8g,川木通10g,人中黃6g,栀子10g,蓮子心8g,大豆黃卷10過。
服藥5劑再診,汗量減少,汗色轉淡。守方7劑,諸症皆失。
評析:回顧一下我前面所說的用導赤散治療腋汗症,取方導赤散獲效的機理所在,結合“暑氣通于心”,赤屬心,分析的時候可結合手太陽小腸經别之走向分析。手太陽經别,在肩關節部從手太陽經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窩部,走向心髒,連系小腸。當能明白為什麼利尿可以清心火及辨證立方的要點,在此不多加分析了。但有一點大家要注意,有時候紅汗并非都是單一的心火過盛所緻,常常挾有其他原因,在臨床總宜辨證施治,使方與證結合,方能取到良好療效。我們再來看下面這個病例。
患者,女,22歲,2006年6月6日初診。訴長期口舌生瘡,面顴部紅腫,大便秘結,近1個月來出現紅汗,以腋下為甚。診見舌紅苔黃,脈數。辨證為心火兼胃火.fm方用犀角地黃湯合栀子大黃湯加減,方藥組成:
水牛角片30g,生地黃30g,赤芍10g,牡丹皮15g,栀子10g,生大黃5g。10劑,水煎服。
2006年10月4日再診,訴服上方10劑後紅汗全止,口舌生瘡亦未發,于是停藥數月,今日紅汗複作,但較前明顯減輕,伴口舌生瘡,面顴部略見紅腫,喉中多痰,大便秘,小便短黃,舌紅,苔薄黃膩,脈數。予瀉黃散合瀉心湯加減,方藥組成:
藿香15g,防風10g,栀子15g,黃連10g,黃芩15g,生大黃10g,黃柏15g,砂仁10g,甘草10g,熊膽粉15g,生石膏20g,浙貝母40g。
1劑,因患者畏藥苦難食,故研末,裝膠囊,服1個月。
服上方後電話告曰:紅汗、口舌生瘡、面顴紅腫,大便秘結均已消失,但手足心熱,伴腰酸疼,小便黃,予知柏地黃丸加川牛膝、車前子合二至丸以善後。
【聶娅.熊繼柏教授辨治汗證的經驗.中醫研究,2008,21(2):55】
原按:紅汗,又名血汗。《素問·五髒生成》雲:“諸血者,皆屬于心。”《醫宗必讀》又雲:“汗者心之液也。”因此,血汗與心關系密切。此患者長期舌瘡,兼紅汗,是心火亢盛之征;又因脾胃開竅于口,陽明經循行于面,故口瘡;便秘、面顴發紅是陽明火旺之象,治宜清心火瀉胃火。唐容川《血證論·卷三》針對汗血的治療亦指出:“血者,心之液也……治法宜清心火……胃火亢盛,亦能汗血。”故選用犀角地黃湯清心涼血、清熱解毒。栀子大黃湯瀉陽明實熱則諸症皆平。此案與上案相比,顯然除了心火亢盛外,還有陽明火旺之病機。
(三)心中如火案——瀉火導入小腸
心中煩熱,每每責之火熱膈間,仲景有栀子豉湯清熱以除煩,後人有涼膈散外疏内清,用樸硝、大黃借陽明為出路,以瀉下而清撤其火熱,蕩滌胸膈積熱。丹溪從心與小腸相表裡入手,其治法又為後世可師之法。
丹溪治一婦,患心中如火,一燒便入小腸,急去小便,大便随時亦出,如此三年,求治。脈滑數。此相火送入小腸經,以四物湯加炒連、柏、小茴香、木通,四帖而安。
(《名醫類案·火熱》)
評析:《靈樞·經脈篇》:“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本例“心中如火”屬“陰虛生内熱”,“急去小便”乃心經之火沿經下移小腸,故以四物養肝腎,連、柏瀉君相之火,黃連是針對脈滑數而濕熱交結的,佐以小茴香、木通,是治火入小腸的向導藥,其中小茴香系反佐,合川芎之辛升以行氣開郁。丹溪的大法,用滋陰藥少佐辛香,則滋而不膩,用寒涼藥少佐溫散,則寒而不凝。用藥絲絲入扣,故三年之疾,四帖而安。
(四)舌腫不能言語案——突破清解常規
舌腫一症,常系火毒上攻,或脾胃積熱,需在辨證的基礎上結合經絡循行選方。後人關思友,循經辨證治療舌腫一案,也充分提現了利用經絡理論提高臨床療效的有效途徑之一。
甲子仲春,申君之子病舌體腫痛,不能言語。望其舌面中前部有兩團紫塊突出,顔色紫暗,内無血水,舌尖紅,舌體轉動不靈。詢其素嗜辛辣,不時鼻衄,昨夜忽成斯症。切脈數而有力,乃辨為血熱妄行。徑投犀角地黃湯,讵料兩劑已,未效。家人惶恐,頗有難色,唯申君笃信于餘。是夜靜思:舌為心之苗,周時之間舌現紫塊,是火性之急迫乃能如此者。又據其舌尖紅,脈數有力,此為心經實火無疑。然何以投犀角地黃湯不效?細究之,犀角地黃湯雖為清熱之劑,然其清心瀉火之力不專。首診辨證雖然大要無誤,然而詳析邪在何髒則欠精當。于是以導赤散加味:
生地黃30g,木通12g,竹葉12g,黃連10g,甘草9g。
童便為引。不期,一劑紫塊即減半,再劑舌面紅活無異矣。由此觀之,“治病不明髒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洵非過甚之辭。
【關思友.循經辨證,桴鼓相應.四川中醫,1986(4):5】
評析:本證屬心火上沖于舌,其辨證用方并無大差,犀角地黃湯清心火涼血正方,為何無效?蓋治實邪者,當給邪以出路,或汗、或下、或吐。心開竅于舌,今據手少陰心經與手少陽小腸經相表裡,以導赤散利尿以導心火從小便而瀉,其取效甚捷當在情理之中。
(五)午時崩漏案——納支法定病位
根據十二經脈流注納支法,午時為心經氣血最旺之時,很多疾病發作和加重均發生在這個時候,若能加以重視,可以使辨證用藥更加精确。
黃某,女,21,學生。1992年1月6日初診。月經來潮近1個月未淨,每天中午12點左右經量多,色紅有小血塊,伴心悸氣短,心煩,納差,身軟乏力,平素月經正常,舌淡舌尖較紅,無苔,脈細數。辨證:中午12點左右量多,此正當午時,屬心經當令。脈證合參證屬心氣虛,因心主血脈,藏神,心氣虛則崩漏淋漓不止,心悸氣短,夜寐不安。治宜養心安神,益氣補血,方以養心湯加減:
黨參20g,白術20g,柏子仁20g,炒酸棗仁20g,阿膠15g,白芍15g,茯苓15g,當歸10g,遠志10g,栀子10g,甘草6g。
服3劑血止,餘症均減,繼服3劑,餘症均消。後服補心丹數日以鞏固療效,随訪未發。
【郭世英.依時辨證治崩漏三例.陝西中醫函授,1997(2):42】
評析:患者久漏不止,每日在午時加重,午時為氣血流注心經之時,結合脈、證,斷為心氣虧虛,投以養心湯而取效。
本文選自毛以林《步入中醫之門·被淡忘的經絡辨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