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惡性早期複極綜合征的心電圖特點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心髒科

天津心髒病學研究所

劉 彤 李廣平

心電圖雜志( 電子版)

過去的70 年間,早期複極( Early Repolarization, ER) 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良性心電圖表現,多見于青年男性,黑人及運動員。其心電圖特點為相鄰兩個 導聯 J 點擡高≥0. 1 mV,呈粗鈍或切迹樣改變,伴或 不伴 ST 段擡高[1,2]。然而,近期研究顯示,ER 可能與特發性心室顫動及心髒猝死相關。法國Hassaguerre 等研究提示,特發性心室顫動患者早 期複極心電圖改變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 ( 31% vs 6% ) 。芬蘭的一項大規模前瞻性隊列研究 也提示,下壁導聯早期複極改變顯著增加心血管死 亡風險[4]。剛剛發表的一項荟萃分析[5]提示,普通 人群早期複極改變可以增加心律失常風險 1. 7 倍, 然而,總死亡和心髒性死亡風險并無明顯增加。由 于 ER 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生率為 2% ~ 3% ,估算我 國将有 2000 萬左右 ER 患者。總體來看,每 10 萬 例 ER 患者每年約有 70 例因心律失常性死亡,說明 無症狀 ER 發生心律失常性死亡的絕對風險是很低 的。如何從大量的 ER 人群中篩查出惡性 ER 患者 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為引起讀者的重視,筆者 對惡性 ER 的心電圖特點及早期識别進行探讨。

1 J 波形态、振幅與導聯分布

目前的觀點認為,J 波導聯分布廣泛( 特别是下 壁導聯 J 波) 、振幅較大( ≥0. 2 mV) 及 QRS 終末部分切迹樣改變( notch) 可能與心髒性猝死風險有關。Antzelevitch 等[6]最早提出 ER 的危險程度分型: 根 據其危險程度分為三型( 表 1) ,其中 ER3 型,即所 有導聯 J 點擡高者的心髒猝死風險最高。對 9 項有 關 ER 流行病學研究的荟萃分析[5]提示,下壁導聯 J 點擡高患者心髒性死亡和心律失常死亡風險顯著 增加,且随着 J 波振幅的增大風險進一步增加,而側 壁導聯 J 點擡高則不增加各種原因死亡、心髒性死亡和心律失常死亡風險。此外,QRS 終末部分切迹 樣改變者心律失常死亡風險增加( HR 1. 48,95% 可 信區間 1. 06-2. 08) ,而粗鈍樣改變( slur) 不增加心 律失常風險。Patel 等[7]對 60 例 ICD 記錄惡性心律 失常的冠心病患者和 60 例年齡性别匹配的對照研 究,結果顯示,冠心病組早期複極心電圖改變發生 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32% vs 8% ) ,這種改變主要發 生在下壁導聯( 23% vs 8%,P =0. 03) ,而非側壁導聯 ( 12% vs 3%,P = 0. 11) 無明顯差異。冠心病組 QRS 波終末部分切迹樣改變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 QRS 波終末部分粗頓樣改變無明顯差異。

2 ST 段形态

最近,芬蘭 Tikkanen 等[8]的研究提出,ER 心電 圖中 J 點後 ST 段形态有助于對普通人群中合并 ER 者進行危險分層和預後評價,他們将 10 864 例芬蘭 中年人群[4]心電圖的 J 點後 ST 段形态進行了再次 分析,結果發現心電圖表現為 J 點擡高( 或 J 波振 幅) ≥0. 1 mV,并伴水平或下斜形 ST 段的 ER 患者 心律失常死亡風險明顯增加( HR 1. 43,95% 可信區 間 1. 05-1. 94) ; 對于下壁導聯 J 點擡高( 或 J 波振 幅) ≥0. 2 mV 伴水平或下斜形 ST 段的 ER 患者心 律失常死亡風險進一步增加( HR 3. 14,95% 可信區 間 1. 56-6. 30) 。但是,對于伴上升或上斜形 ST 段 的 ER 患者,無論是下壁還是側壁導聯,心律失常死 亡風險均未增加。提示 ST 段形态特點有助于早期 複極的危險分層,上升或上斜形 ST 段作為健康運 動員常見的 ER 心電圖表現可能是 ER 的良性類型。以色列學者[9]對 45 例特發性心室顫動患者的心電 圖進行分析,并選取年齡性别匹配的 124 例健康人 作為對照組,結果提示 J 波後水平或下斜形 ST 段顯 著增加特發性心室顫動風險,提出 J 波後 ST 段形态 可以作為鑒别良惡性早期複極的心電圖預警指标。J 點後水平或下斜形 ST 段可能是一種惡性早期複 極的心電圖表現( 圖 1) 。

3 J 波振幅變化

研究顯示,特發性心室顫動患者中 ER 的發生率明顯增高,不同研究的報道不盡相同,大 約 在 23% ~ 68% 。具有早期複極特征的特發性心室顫動 患者多為年輕男性,多有在睡眠中發生心髒停搏的 病史。有研究對 5 例 ER 和 8 例 Brugada 綜合征患 者心室顫動發生前心電圖變化進行了分析,5 例 ERS 患者在心室顫動發生前均出現了一過性 J 波幅 度顯著增高,心室顫動常由室性期前收縮誘發,并 伴有 RR 間期短-長-短變化[10]。與 Brugada 綜合征 患者比較,ER 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縮偶聯間期明顯 縮短。最近,日本學者[11]也觀察到大約一半的特發 性心室顫動患者存在長間歇依賴的 J 波增大現象,這種 J 波的動态改變可能被用于預測心室顫動風暴 及猝死發生的風險( 圖 2) 。

4 Valsalva 動作的影響

ER 心電圖表現的遺傳特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最近,法國學者[12]篩查了四個較大的早期複極 綜合征家系,共出現 22 例心髒猝死,ER 發生率為 33% ~ 61% 。該研究首次提出 Valsalva 動作可用于 發現家系患者的篩查,其 ER 心電圖特征如圖 3。Valsalva 動作陽性的标準為: 對于基礎狀态有 ER 者 相鄰兩個導聯 J 波振幅增加0. 05 mV以上或在基礎 狀态無 J 波的導聯出現顯著的 J 波; 對于基礎狀态 無 ER 者相鄰兩個導聯新出現 J 波≥0. 1 mV。兩個 家系共 80 例先證者親屬進行了 Valsalva 動作,20 例基礎狀态有 ER 患者中 17 例出現 J 波振幅增加,在 基礎狀态無 ER 者中 17 例新出現 ER 心電圖表現。但是,Valsalva 動作試驗陰性不能排除 ER,因為該 試驗的敏感度僅為 45% 。Valsalva 動作是否有助于 良惡性 ER 的鑒别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5 對鈉通道阻滞藥和運動試驗的反應

絕大多數 ER 患者應用鈉通道阻滞藥後 J 波消 失或顯著減小。最新的一項研究評價了 29 例潛在高危 ER 患者對鈉通道阻滞藥激發試驗和運動試驗的反應,在用藥及運動試驗過程中,ER 伴快 速上升形 ST 段的患者和側壁導聯 ER 患者的 J 波 均消失,有 7 例在用藥及運動試驗過程中 ER 持續 存在。這些患者的臨床及心電圖特點為均為男性 及下壁或下側壁 ER,且 J 波後均為水平( 或) 下斜 形 ST 段。ER 持續存在者與臨床上不明原因暈厥 病史相關。提示 ER 對鈉通道阻滞藥和運動試驗的 反應可能有助于其良惡性鑒别。

普通人群中 ER 人群基數較大,心髒猝死的絕對風險并不高。除了對其心電圖進行分析外,我們 還應該重視患者的臨床情況,如不明原因暈厥病 史、心髒猝死的家族史等。總之,發現具有臨床實 用價值的心電圖預警指标,并用于惡性 ER 患者早 期預測和簽别将是今後研究的重點方向。

轉自:谷苟心電平台

~~~~~~~~~~~~~~~~~~~~~~~~~~~~~~~~~~~~~~~~~~~~~~~~~~~~~~~~~~~~~~~~~~~~~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