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9 08:14:43
站養生樁“要把骨髓洗,先從站樁起”,“萬動不如一靜,萬練不如一站”。 兩腳平鋪于地,與肩同寬,全身很随意地放松下來,雙手在胸前環抱,臀部慢慢地往後靠,如同坐一個高凳,似坐非坐。手要求掌心内凹,十個手指張開以後,裡面的關節往裡面夾,外面的關節往外面頂,虎口是圓撐的。腕關節不能僵死,兩個肩膀撐開。十個手指之間要如同夾一根香煙,不能讓它掉下來。雙手如同抱一個氫氣球,用力輕了這個氣球就飛出去了,用力緊了這個氣球就爆了。用心體會這種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的感覺。下颌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間好像夾住一個乒乓球;同時,感覺頭上面有根繩子吊着。可将意念集中在尾椎骨上,慢慢地用尾椎骨畫一個小圓圈,帶動身體的細微晃動,此時,五指的蟻行感随着身體的晃動而尤為明顯。
站養生樁時,要把重量放在前腳掌的三分之二處,想象足跟下各踩着一隻螞蟻,既不能把螞蟻踩死,也不能讓螞蟻跑掉,體會那種細微的勁兒,腳後跟始終要有點虛懸的意思,不要真正離開地面。虛懸的目的是為了把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三條陽經的經氣調動起來。一個簡單的足跟踩螞蟻,啟動三條陽經上的養生大穴: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主一身之筋,該穴有強筋壯骨之功;足太陽膀胱經的承山穴,可以祛濕升陽,對排除體内濕邪有奇效,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裡,自古就有長壽穴的稱謂,是全身性的強壯要穴,增強氣血功不可沒。三條經三個大穴同時啟動,這比單一的敲經打穴位效果要強不知多少倍。
在練習站樁前,應排空大小便,并把衣扣腰帶松開,而且飯前、飯後一小時不宜練習。
1.腳:兩腳呈内“八字”形站立,兩手擡至胸前,兩腳站得不能太寬,腳跟比肩稍寬一些,腳尖和肩寬度差不多。
2.頭:頭要正,百會上領,下颏微收。口微微閉,舌抵上腭,神情平靜。目光平視,自然呼吸,全身放松。使周身上下氣機平衡、和暢。
3.手:手指自然舒張,中間仿佛有一個氣球,兩手要小心翼翼地捧着它、抱着它,兩臂圓撐,和身體環抱成半圓形,手的位置開始時可以放低一點,以後再慢慢上升,但兩手高不過肩,低不過臍。
4.肩:肩部放松,不能繃緊,不能端肩膀。肩膀要很自然地耷拉着,往下松。這時鎖骨、胸部有點沉,所以肩下松時還要往兩側外撐。有的人站樁時間一長就身上流汗,兩手冰涼,原因就是肩肘沒放松,氣運行受阻。因此,在練習站樁前要把肩膀抖摟抖摟,放松地前後轉一轉。
5.膝:膝蓋微屈,膝蓋不能過足尖,大腿根部空虛,呈似坐非坐狀态。
6.身體:上身挺直,不能塌腰*。胸部微含,把背拉直。腹部放松微回收。會陰上提,尾闾下垂指向地面。會陰往上提,氣就能往上升,配合着百會上領,這樣上下氣機連成了整體,氣機平衡,内蘊充足,才能顯現出“站如松”的挺拔英俊、内氣渾厚的姿态。體内氣機充足、通暢了,身形自己會往下矮。下矮時膝蓋不能過腳尖,這樣站樁既出功夫又長力氣。但是一定要注意尾闾下垂,否則體内的氣隻上不下,氣機上湧,失去平衡會導緻血壓升高。
站養生樁不僅能調動三條陽經,還能調動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三條陰經,從而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态,起到祛病養生長壽的效果。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也是臨床上婦科調經養血的大穴;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也是人體的長壽大穴,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此穴有培固腎精、引火歸元的作用,可以使人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足厥陰肝經上的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對焦慮抑郁等情志病以及高血脂、脂肪肝等肝部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肝開竅于目,故此眼部的疾病也能通過此穴來調理。
調動三條陰經相當于道家的"以陰引陽"之法,能夠迅速使人體産生蟻行、麻脹熱等得藥之感。那麼,站養生樁時如何才能"以陰引陽"産生治病養命的大藥呢?站樁時曲肘擡臂、屈膝下蹲,其目的就是讓身體重心下降,使下面充實,下面充實了,腎精就會充實,腎精充實了,宗氣運行通暢,心肺之氣下降,肝腎之氣上升,這樣一來,人就進入了上虛下實的狀态,就能健康長壽。《黃帝内經》對站樁有具體的論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骨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
"風為百病之長",練站養生樁的時候最忌諱的一點就是迎風站立。當你渾身冒汗時,别在風口、山頂停留,而要找背風處作短暫休息,流汗後要馬上穿上衣服,以免受風寒得病。初站養生樁的時候,如果感覺到有點累了,可以舉高一點或者舉低一點,都沒關系,隻要高不過眉、低不過臍就行了;兩手還可以左右調整位置,隻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邊,右手不放到鼻子左邊就可以。
站養生樁時朝哪個方向站最好呢?
早上起來站養生樁朝東最好,晚上則朝西最好。按照中國文化取象比類的方式,把東方歸屬于"木";西方歸屬于"金";南方歸屬于"火";北方歸屬于"水";中央歸屬于"土"。東方意味着升發;南方意味着生長;西方意味着收斂;北方意味着收藏;中央為土,土地是可以化育生命的。那為什麼東方就是升發呢?熟悉中國文字的人都知道,東字是"木"字中間加上一個"日"字,比喻太陽從東方樹林裡冉冉上升,呈現出逐漸升發的狀态。因為東方為太陽升起的地方,朝東可以升發人的陽氣。到了晚上,西方意味着收斂,而睡覺正是藏精氣、養陰的好方法。晚上人的精氣神收藏後睡到自然醒,此時也代表人的陰液充盈了,陰陽相攝,早上起來通過站養生樁又能将陽氣升發起來,而一陽複始,則萬象更新。
種陽法
陰跷穴在人體的前陰與後陰之間的凹陷處(這個部位也叫會陰穴,如下圖)。這個穴位與我們頭頂上的百會穴(如下圖)是一條直線上的,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它統攝着真氣在全身正常運行,維持體内陰陽氣血的平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所以說,陰跷穴發生作用,連帶陰跷脈,在腳跟一定會有感應。其實何止腳跟,全身都有感應。
陰跷穴如何保養呢?實際上,激發陰跷穴最大潛能的方法就在靜坐的時候。
靜坐的姿勢,是所有的門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是一樣。每天靜坐15~20分鐘,不要追求身體的反應,一切順其自然。待用功日久,真氣充裕以後,就會感覺腰間像有個暖水袋捂着一樣,熱乎乎的,異常舒适。這時隻要把這似有還無的一物以意送入陰跷穴即可。不要糾纏什麼腰間到陰跷的路線,更不要琢磨路線的寬窄。人身原本就是處處貫通,并不存在什麼特定路線。隻要一閃念,腰間熱力便已到陰跷,如同在山中一叫,四處都有回聲。
當真氣已經灌注到你的陰跷穴時,會感覺像小草發芽般有微微的動感,說動卻不對,又像是下小雨時陰陰靜靜的光景,那種感觸非動非靜,在動靜之間。隻要陰跷中感覺一到,你就不要去管它了,隻安安穩穩地坐下去,陰跷中的感覺自然會反射到全身。這時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内的感覺好像剛飲了酒,這是精氣神在蒸騰互化,此時隻管靜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斷的陽氣升起,這便是古人不傳六耳的種陽法了。
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陽氣盛則足下熱也。
——《黃帝内經·素問·厥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