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每天學習一條傷寒論 (第247條)

從頭學中醫

讓更多人了解中醫

每天學習一條傷寒論

(第247條)

講者:孫潔 編輯:東旭


247.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抟,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 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樸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趺陽脈是足陽明胃經的動脈,在足背沖陽穴的位置。趺陽脈浮,說明陽明胃有燥熱,故曰“浮則胃氣強”。澀脈是指脈來不暢,主津液不足。這是由于陽明燥熱,灼傷津液,使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不能把津液布散四旁而引起的。胃腸津液不足,則腸失濡潤而大便燥結。津液不入胃腸,而向前偏滲膀胱,所以小便數。本證的核心病機是脾受燥熱約束,而不得正常地運化、布散津液,所以說“其脾為約”,稱為脾約證。

胃腸燥熱,津液不足,所以就應當用清燥熱、潤腸道的方法治療,麻子仁丸主之。

方中用麻子仁為君,滋燥潤腸,以通腸腑;杏仁配合麻子仁潤腸通便,同時還能夠降肺氣,使肺氣下行,輸送津液至大腸以濡養之。

枳實、厚樸、大黃,是小承氣湯的藥味,但小其制,以瀉熱去實,通行腑氣,使燥熱随大便而出。

芍藥能養陰血,緩急迫,以助大腸之潤。生白芍本身就有一定的緩瀉作用。本方用之,既能潤腸,亦可通便以利腑氣。

以蜜為丸,一是借蜜之甘緩,以取潤下緩行之意;二是借其濡潤,能滋潤腸道,以除燥熱。

既然本方在潤不在瀉,所以小量起用,逐漸加量,以得大便通利為度,不緻過用傷正。所以如欲用本方潤下者,得其通利,即當停服,不可恃之以為瀉藥,則去仲景立方之意遠矣。

點擊下方鍊接複習近三條傷寒條文:

字帖獲取請點擊:

現已更新至208條


從今天起“從頭學中醫新”開啟《傷寒論》新闆塊了!

《傷寒論》怎麼讀,怎麼理解?是很多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的痛點。

關于《傷寒論》條文解讀、應用的名家著作衆多,很多初學者不知如何選擇合适的著作來學習。我們嘗試對《傷寒論》條文進行逐條講解,用盡量簡單、精煉的語言,幫助大家理解傷寒論的字面含義,以做入門之用。

如果您對于條文的解讀有什麼疑惑或建議,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小編一定會回複。

希望中醫學習路上,“從頭學中醫”團隊能同廣大中醫愛好者一起“溫故知新”。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