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幹燥嫩枝。
2 相關名川桂枝、桂枝木、桂枝尖、廣眉尖。
3 産地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
4 采收加工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幹,或切片曬幹。
5 性狀鑒别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棱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和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6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7 性能特點本品辛溫發散,甘溫助陽,流暢血脈,入心、肺、膀胱經,既走表,又走裡。發汗力雖不如麻黃,但長于助陽、溫通經脈、溫中散寒,并能通陽化氣而行水消腫,治風寒感冒無論表實表虛皆宜,療陽虛、經寒血滞、水腫及痰飲諸證可投。
8 功效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功效助記:助陽解表,溫通經脈,通陽利水,溫通胸陽,溫中散寒桂枝三溫三陽表虛實!
9 桂枝三溫三陽:一溫通經脈,通陽利水;二溫中散寒,助陽解表;三溫通胸陽,表實表虛皆宜。
10 主治病證1、風寒表虛有汗,風寒表實無汗。
2、風寒濕痹,經寒血滞之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癥瘕。
3、胸痹作痛,陽虛心悸。
4、虛寒腹痛。
5、陽虛水腫,痰飲證。
11 配伍桂枝配白芍:桂枝辛甘性溫,功能發表助陽、溫通經脈;白芍酸甘微寒,功能養血斂陰止汗。兩藥相合,收散并舉,共奏調和營衛、散風斂營、解肌發表之功,治風寒表虛有汗每用。
12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調敷,或煎湯熏洗。
13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故溫熱病、陰虛陽盛及血熱妄行諸出血證忌服,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服。
14 藥理本品有促進發汗、解熱、擴張皮膚血管、抗菌、抗病毒、鎮靜、抗驚厥、抗炎、抗過敏、增加冠脈血流量、強心、利尿、健胃、促進胃腸蠕動及抗腫瘤等作用。
15 故事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富貴人家,他的小妾得了傷寒,便請當時名醫金慎之治療,金慎之一搭脈,又問起病情,知道這是外感風寒,體表虧虛。所以病人惡風,汗出,脈浮緩。
于是便選用《傷寒論》的群方之首桂枝湯,由于這小妾素來體弱,身體不耐藥力,所以金慎之隻給他用到五分的桂枝。
這富翁拿到了方子,便到當地的藥方配藥。
富翁提回去後,給小妾煎服了,想不到第二天,這小妾就一命嗚呼。
于是向當地衙門告狀,名醫金慎之隻能被迫對薄公堂。
他心中就想,自己名字叫金慎之金慎之,就是提示自己一輩子行醫要小心謹慎,我用藥都是再三核對,反複思量,怎麼會錯呢?
于是就叫富翁把藥渣拿回來,一盤查,發現桂枝數量遠不止五分,最後查處是藥房裡新來的學徒配錯了藥,學徒看到五分的桂枝,卻以為是五錢,大手大腳把藥抓好,導緻誤傷人命。
最後隻有藥房完全承擔富翁小妾全部的喪失費用,而且還在墳墓旁邊建起一座亭來,這個亭就叫“桂枝亭”,因為這件事就是因桂枝而起。
金慎之寫了一幅對聯解嘲日:“時來砒霜救人,運去桂枝喪命。”
太宋勤政,見一老臣胸挂一香袋而不解,問曰:“何故?”老臣拜曰:“賤臣年近花甲,體弱不支,以此助之。”原來此老臣體弱困頓,請禦醫藥師配以香囊,内有肉桂、沉香、檀香藥材,芳香提神。香者,氣之正,氣正盛則除邪辟穢也,可養生防病。
⊙文章内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