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解道德經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知強守柔神定氣閑。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上德無己法雨無邊。此篇承接()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三段經文: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這是三知三守的第三層。前二層與世人關系還不密切,這層與世人關系很密切。世人每一天都在追求榮譽和高位,避免受辱和低位,為此奮鬥了一輩子。老子前面勸告世人要守雌黑賤位,這是聖人的修行。
管仲說:“倉廪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榮辱是世人最在意的,聖人卻是放棄榮耀,守住辱位。聖人隻要世人高興。世人看來榮辱是真實的,聖人看來榮辱是虛幻的。
“谷”是含藏義,代表虛空的深谷。溪是歸流義,二者不同。歸流、不違、含藏,德已經走到第三步,這是真正的常德。老子宣說常德,一步一步,非常清晰。第一步複歸于嬰兒,第二步複歸于無極,第三步複歸于樸。嬰兒是常德始生,無極是常德無處不在,第三步是常德返璞歸真。
反者道之動,常德跟随道的步伐。道步德亦步,道趨德亦趨,道反德亦反。歸于嬰兒、無極還是化城,歸于樸是涅槃境界。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谷是含藏,所以說常德乃足。聖人運行至此,成為全德之人。
第四段經文: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此段注釋家分歧很大。王弼注:“樸,真也。真散則白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以不善為資。移風易俗,複使歸于一也。”意思是說真樸已散,成為萬物之器,于是聖人為之立官長來管理,以善人為師,不善人為資,最後移風易俗,天下太平。
釋德清注:“以虛而能應物,故樸散則為器。聖人以此應運出世,——化行于世而無棄人棄物,故曰大制不割。”《老子道德經解》
這麼長的一段經文,最後的結論就是“大制不割”,但對大制不割的理解很不相同。
樸代表純樸性,世人最寶貴的就是純樸性,這是道賜予的第一禮物,如果世人失去了純樸性就失去了天賜禮物。此章三知三守三歸就是要恢複失去的純樸性,常德與純樸性是不可分割。老子不願看到純樸性的喪失,這一點十分明顯。樸散代表純樸性的喪失,不是老子願意看到的。
器與道對應,即形而下者為之器,是純樸性喪失以後的碎片。樸好比一隻景德鎮藝術品,器就是藝術品被打碎後的碎片。最好不要打破,已經打破了怎麼辦?那是否成為棄物?老子說“聖人用之以為官長”,聖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前章),聖人是不會抛棄碎片的,會廢物利用。那麼“官長”就是廢物利用,是聖人的慈悲,不然就真的成為棄物了。
這樣就理解前章“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含義了。老子的真實用意是官長隻是珍貴的藝術品打碎以後的碎片而已,因為聖人的慈悲才用以為“官長”。世間官長應該體會聖人的慈悲,是救物的行為,給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罷了。所以最後的結論是“大器不割”。
老子這裡很幽默。世間官長以為自己是地靈人傑,以為自己是超人,無與倫比,高高在上,所以盛氣淩人。實際上是樸散以後的碎片,是天之棄物。
聖人發悲憫之心,讓他成為官長,如同看見街頭一個乞丐,因為同情他才讓他成為一個門衛。但這個乞丐一旦成為某大公司的門衛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把自己看成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
齊國晏子有個馬車夫,趾高氣昂。他夫人看到這個情形就要求離婚,馬車夫感到很奇怪。夫人就說:晏子個子雖矮卻聞名天下,看上去還非常謙遜。你人高馬大,隻能給晏子當車夫,但你看上去卻趾高氣昂。作為你的妻子我丢不起這臉。
老子知道,人間官長是樸散的棄物,是聖人的大悲心才出手救他,給了他一個“馬車夫”的位置,應該戴罪立功,感恩不盡才是。
第四段經文的樸、散、器、聖人、用之、官長必須逐字體會,并與前章聖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連接起來理解,才能貫通。
第三段就是回歸純樸性,這是最寶貴的。修行人把純樸性看成道所賜的最珍貴的禮物,所以萬萬不能丢失。好像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要好好保護,不能打碎。萬一失手打碎,就是“散”,這是極不情願的,散字體現了這種極不情願。器對樸(喻道)而言,樸是藝術品,器是碎片。
與樸相比,器就是最微不足道的下賤之物。聖人是濟世救人的主體。用之,不得已而用之。藝術品已經打碎了,滿地都是碎片,就是前章所說的棄物。用之即棄物用之,就是“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聖人的慈悲心,含有廢物利用的意思。
官長是指上至天子君王,下至鄉長亭長的大大小小的一切人間職守,這是老子說法之妙。官長,在聖人眼裡就是廢物利用,聖人可憐他這個廢物,他卻以為自己是個超人。這就是巨大的反差。
大器不割是結論。大器是指人的純樸性,不能受到破壞。“天地之間,其有橐龠乎?”(五章)宇宙是個大熔爐,道是大匠,化生萬物。萬物雖殊,純樸性是最珍貴的,純樸性受到損壞,就是人格上的殘疾人。
聖人如果沒有悲憫心,碎片就會被扔到垃圾堆裡。聖人有濟世救人的大悲情懷,不會抛棄任何一片棄物,垃圾也會妥善利用,所以棄物才有幸運成為官長。不割,人格純樸性來源于道,絕對不能損壞,一點也不行。
修道士深懂此理,因此不會用道賜予的人格純樸性來交換人間的君王之位。
音樂家貝多芬一次由二位國王左右陪同接見社會名流,一位國王說:“今天你能夠在二位國王之中,是多麼榮耀啊。”
貝多芬回答說:“二位國王能夠在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身邊,那該多麼榮耀啊!”二位國王面面相觑。
純樸性是大器,官長是小器,二者不可同日而語。這就是大器不割。這段論證邏輯很複雜,但每一個字認真解讀後,意義十分清楚。
這裡老子沒有贊美器和官長,大制不割不是“完善政治不可分割”,而是人格的純樸性不可損壞(分割),不會用來交換人間的官長(君位)。
經文沒有争議,但注釋有極大争議:
主要的注釋家都認為老子是講聖人提拔所散之器(人君)為官長,大制不割是治理國家不可割截。好像官長是聖人提拔上來,即聖人挑選出來治理國家。這與老子的原意正好相反。
老子的原意是聖人懷有悲憫之心,看見此類人純樸性已經遭到破壞,好像男性受到宮刑,已經殘缺不全一樣,即使如此聖人依然出手拯救,給予一個官長的職務以謀生。
老子論述人間官長是怎麼來的,是大道廢的産物,不是有什麼高貴神聖血統。樸如果不散,就不會淪落為器,男性不閹割不會成為宦者。
莊子說:“道之真以治身“,道的真體(樸)是用來修身養性的,剩下的渣滓可以用來治理天下。所以最後的結論是: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讓王》人間帝王的事業不過是聖人的業餘之事。
莊子記載了堯要讓位給許由,許由堅決不幹。舜讓位于善卷,善卷說:“餘立于宇宙之中”,夏天穿涼爽的葛絺,冬天穿保暖的皮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太陽出來我出門勞動,太陽下山我回家休息。我在天地之間逍遙自在,心滿意足。天下給我有什麼用啊?
于是全家老小逃入深山,不知所終。為了逃避王位,甚至還有跳河自殺的。
古人氣節很高,伯夷叔齊為了逃避王位而甯願餓死首陽山,這是古代大家公認的。自食其力是一種美好的追求,即使富人也希望子孫自食其力,不能啃老。
把官長看成是聖人的提拔那是錯會了老子。
上一篇
家用攝像頭怎麼選?
下一篇
什麼是淨現比和收現比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