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車輪,三十根輻條集合在一個輪毂上,有了空的地方,才能夠當車使用;陶器之所以能夠成為生活中的用具,就是因為它空洞的地方能夠盛放東西;建造房子,房子空的地方可以住人為用;空的地方可以為門為窗而有用。所以追求實有的物質是人們的願望,而實有物質形成的空虛的地方才真正是你要追求的地方。
大道沖虛,大道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萬物。世界是物質為主,還是精神為主,是世間人們争論而不解的一個話題。道虛無,生萬物,虛無産生了萬物。精神是虛無的,萬物是有形的,精神高于物質有道理。。欲念屬精神的,隻因有了欲念,才會對物質産生了追求,就像人們隻有産生了居住的觀念才能去建造房屋;為了出行方便,才生産了車輛等等。如此看來精神高于物質更有道理。因此,所有物質的追求無非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精神的欲望罷了。物質的東西是你追求的表面,最終的目的是要得到精神的愉悅。物質的滿足不代表精神的滿足,生活的幸福,而精神的滿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老子在本章裡論述了現實生活中“有”與“無”即實在之物與空虛部分之間辯證的關系,有了‘無’的用途,進而有了‘有’的追求。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隻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實有的東西是為了得到虛空才有的。就像人們追求金錢财富,在追求中尋找快樂的同時,充分滿足物質享受的欲念,其實都是為了得到精神的滿足。這也就印證了:有金錢财富的人,不一定幸福,因為他的精神不一定得到滿足;精神滿足的人,不一定有金錢财富,但他一定是一個幸福的人。如此也更好理解了:雖然物質在高速發展,但是人們卻感覺精神更加空虛,沒有幸福感的現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