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道德經》“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兌”原意是小孔,《墨子》裡記載了我國古代最早的小孔成像實現,這個不光是一個科學實現了,還是一個非常富有哲理的現象。

小孔成像颠倒見。

“兌”、“門”,有的解經時把他們混為一談,當做了五官五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官。實際上在《道德經》裡,感官不講五官,而是分做兩類:五色、五音。雖然都有個“五”字,但是它們的範疇不一樣。古人不管說什麼,都喜歡泛舉出五類來囊括,五個不多不少,一隻手正好數盡。

“五色”,是泛指眼睛所見,尤其特指漂亮的,或者說印象深刻的東西,用以代指各種有形的觸動。

“五音”,是泛指耳朵能聽到的聲音,尤其是美妙的旋律,用以代指各種無形的觸動。

此外還用“田獵”,來代指遊戲、遊玩,這種綜合的、互動的精神享受。

這些統統是我們普通人都體會過的東西,講到深層次時,隻能用以做一個比喻。

“兌”、“門”,是更深層的一個感官,它是潛藏于意識之中的,我們平常無法察覺的一套感官。

“兌”,從字形上看,就是一個“口”型的小洞,和周圍的四條射線。可以理解為從“口”裡發光,也可以理解為四周的光聚集到“口”中,既可以理解為一個太陽,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黑洞。現實世界中,我們可能無法理解一種既歸藏又發散的概念。。。或許,比如縱觀一生,在物質上,我們每個人都會被迫經曆一場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赤裸裸呱呱墜地吃奶來,臨老留下百十來斤枯骨腐肉而去。這是一個宏觀上的“兌”。

我們用儒家《大學》中的八目來說:正心、誠意、緻知、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作為普通人來說,所謂的“我”,可能比較寬泛。比如:

我們可以認為“國”是我,所以有“我國”;

我們可以認為“家”是我,所以有“我家”;

我們可以認為“身”是我,所以有“我這個人”。

這些都是身外的概念,最頂端的一個廣大概念“天下”,卻是突破了自身限制的另一個概念了。

反過來從身内找“我”,這裡也是有着一片廣袤的天地,隻是我們平常不太注意得到。

以“身”為起點,向内追索:“正心、誠意、緻知、格物”。

這就是一個對内在的整理和升華的過程,不同學派之間很難把那些術語一一對應,但是究理來說,它們的“境界描述”是相若的。

不管從哪一門證入,我們最終都是要去退藏到一個“小我”中,切入極緻,掌握一個自身的終極形态,然後以這個全新的狀态、全新的角度,去領略别樣人生。

而《道德經》在這裡,用兩個字來表述那個實相“兌”和“門”。

“兌”說明它“小而無内”;“門”說明它“可控”。

空、孔、控,是那個最終形态的一種描述。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勤”是勞損的意思,郭簡帛書都作“堇”字。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救”是止的意思,郭簡、帛書用“逨”、“棘”。

對于“兌”之内的那個空性來說,這是一個“界”中“界”,實際上也就是平時所見的“天下母”,獨立于世外,本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但是,我們作為一個生命體,所謂的“生”是一方面,“命”也是一方面。“命”不同于“生”,“天下母”不需要吃東西,我們的身體要吃東西的,我們的身體不光要吃東西,還有很多俗務要辦,這就是我們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器物”,離了身體這個“器物”,“天下母”也是個沒用的東西。所以老子說“吾之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患之有?”

不同的德行映射出不同的德性,不同的德性,會對這個“大患”有不同的取舍。正修之人,有不修皮囊的說法,但不會有人去棄命,很少聽過有人修到最後自殺的,但是邪門之人就容易亂來了。這種一念之差,很微妙,我覺得還是一個德行的問題,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必然也會尊重自己,那麼反過來,尊重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的尊重他人。

自容,非常重要,自容才能自洽,都是源于一個“無偏私”。無偏私并非無私,号稱無私,或者迷于無私的人,大愛不絕于口,那麼最終也隻能依附于另一個“偶像”,從一個牢籠轉入另一個牢籠,根本沒有辦法破出究竟。緻死不改,隻能空混一生而已,慎之慎之。

所以“開其兌、濟其事”,這是一個來事相應的選擇。開兌濟事,就是“得其母、知其子”的過程,隻是觀照這個過程的取景角度,變成了主觀。

主觀上,救不救又能如何,是否應事濟事,隻是一個選擇。到境不應,便是枯禅,應了,就會起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