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大黃附子湯的組成與功效作用、加減

【組成用量】

附子(先煎)12g,大黃(後下)9g,細辛6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附子量重,溫陽散寒止痛為主藥;大黃攻下通便;細辛溫散寒邪,散在表之郁熱。全方合用呈溫裡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寒實結滞之病證。

本方具有增強心力,促進血液循環,通便等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臨床運用以腹部脹滿疼痛,畏寒肢冷,便秘,脈弦緊為其湯證之要點。

本方适用于治療單純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腎功能衰竭、闡尾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阿米巴膿瘍、睾丸腫痛、過敏性紫癜、紅斑性狼瘡、毛細膽管型肝炎、慢性細菌性痢疾等病證,而必須症見脅下偏痛,腹痛喜溫喜按,便秘,苔白,脈緊者之病人。

現代運用與主治疾病1

1.葡萄糖-6-磷酸脫氨酶缺陷症(水濁内閉、腎陽不振型)治宜溫振腎陽,利水洩濁。

以本方去細辛,加仙茅、益母草、白術、澤瀉、黨參、澤蘭、車前子(包)各10g,桂枝6g為主治方。

若頭昏者,加天麻、石決明(先煎)。惡心嘔吐者,加竹茹,膽南星,玉樞丹(另服)。神識昏糊者,加菖蒲,遠志,蘇合香(另服)。陽氣欲脫(汗出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須急投參附湯以回陽救逆。或中西醫結合治療。

2.腹型癫痛(寒中厥陰、瘀阻脈絡型)治宜溫陽化氣,通瘀止痛。

以本方加荔枝核15g,紅藤、橘核、丹參各30g,小茴香10g,當歸8g為主治方。

3.梅尼埃綜合征(陽虛寒實,濁陰不降型)治宜溫陽通腑。

以本方加高麗參6g為主治方。

4.胃柿石症(寒凝積滞型)治宜溫通攻下。

以本方加代赭石30g(先煎),柿蒂炭15g為主治方。

5.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脾腎陽虛,濕熱内蘊,腸絡瘀滞型)治宜溫陽化氣,通腑導滞。

以本方―仙鶴草、馬齒苋各30g,萊菔子15g,三七粉3g(兌人藥汁沖服)。6.粘連性腸梗阻(寒實内結型)治宜溫陽通便,行氣止痛。

以本方加枳實、厚樸各9g為主治方。

7.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并發腸出血(脾陽虛衰,氣不攝血,瘀滞内停型)治宜溫陽益氣,攝血逐瘀。

以本方加人參、三七參、幹姜各10g為主治方。

8.回腸末段結核(寒實内結型)治宜溫陽去結。

以本方加厚樸30g,枳實、山楂各20g,炮姜、炒雞内金、砂仁各10g,大棗3枚為主治方。

9.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膽結石(寒實内結,合并少陽型)治宜溫通攻下,和解少陽。

以本方合小柴胡湯(柴胡15g,法半夏、黨參、黃芩各10g),加茯苓10g,牡蛎15g為主治方。

10.闌尾炎(寒熱互結,瘀阻腸道型)治宜通下瘀熱,扶陽散結。

以本方加薏苡仁20g,丹皮15g為主治方。

11.附睾結核(少陽氣化不利,濕熱寒滞積肝脈型)治宜和解少陽,清熱利濕。

以本方加車前子(包)、木通、澤瀉、山栀子、龍膽草、柴胡、黃芩各10g為主治方。

12.坐骨神經痛(寒痹型)治宜溫經、散寒、止痛。

以本方加雞血藤30g,川牛膝24g,制川烏、制草烏各8g,當歸、丹參、白芥子、制乳沒各6g為主治方。

13.過敏性紫癜(寒實内結,脈絡凝阻型)治宜溫經散寒,行瘀瀉實。以本方加當歸12g為主治方。

14.藥物過敏性皮炎(寒實内結,陰毒外乘型)治宜溫陽、祛毒、瀉實。以本方加土茯苓20g,升麻10g,赤小豆9g為主治方。

15.傳染性濕疹樣皮炎(陰寒實結,經脈凝滞型)治宜散寒瀉實,溫經通陽。

以本方加土茯苓30g,薏苡仁20g,當歸15g,桂枝10g,赤芍、白芥子各8g為主治方。

16.頑固性濕疹(營衛不調,寒實内結型)治宜溫經散寒,瀉實通陽。以本方加土茯苓20g,桂枝12g,白芍10g,綠豆8g為主治方。

17.不孕症(陽虛宮寒,胞脈瘀阻型)治宜溫經暖宮,化瘀調經。

以本方加益母草60g,肉桂、吳茱萸各10g,黃芪20g,當歸、紅花各9g,沉香粉5g,水蛭粉4g(兌人藥汁沖服)為主治方。

【随證加減】

1.腹痛劇甚,喜溫菩按者加桂枝、白芍。

2.腹脹,便秘難下者加芒硝、枳實。

3.右脅疼痛,惡寒發熱,大便秘結者加柴胡、白芍。

4.右上腹陣發性絞痛,或伴吐蛔者加烏梅、川椒、苦楝根皮。

5.氣血不足者加黨參、當歸。

6.胃痛隐隐,大便色黑者加炮姜、白及。

7.積滞,或大便較多者大黃改用制者。

8.尿毒症加黃芪、芒硝、益母草。

9.粘連性腸梗阻加幹姜、枳實、萊菔子、神曲。

10.膽道蛔蟲症加烏梅、槟榔、細辛、桂枝。

11.上消化道出血加人參、三七、幹姜、厚樸。

【注意事項】

實熱證引起的發熱便秘,忌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