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一節學了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原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有了原則,在原則的基礎上再确定方法。
陽盛,這叫陽邪,要把這個陽邪去掉,一定是用與之相對的藥物。與陽相對的藥物就是陰,而“陽”我們中醫用了一個詞“熱”來代替。所以,和“熱”相對的就是“寒”。因此,中醫又有一個新的概念叫“熱則寒之”。
“熱則寒之”講的是陽性症狀,要實用陰性的藥物。而不是講的發熱的病人,要用清熱的藥物。如果這樣理解,就太狹隘了。中醫本身就是一個很高大上的醫學,如果隻是這樣狹隘去理解,簡直就是把中醫糟蹋了。
陽盛則熱,所以,熱則寒之。這是講的陽性的症狀,用陰性的藥物來治療。比如說這個人太興奮了,我們就用一點抑制的藥物。比如說晚上總是睡不着覺,這也是屬陽,當然,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種就是濕熱證。比如說心火亢盛,比如說肝火上炎,都可以導緻失眠。但是,也有虛的。
我們現在失眠的人很多,失眠怎麼辦,很多人說用酸棗仁。如果是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用酸棗仁肯定不管用。所以,很多人說喝了酸棗仁湯怎麼不管用呢?這不是酸棗仁不能治失眠,是因為你的失眠不是酸棗仁能勝任的。酸棗仁可以治療失眠,它不是所有失眠都可以治療。酸棗仁對虛煩不得眠效果不錯。
有的人晚上睡不着覺,是一種濕熱證,這種濕熱證,并不是發高燒燒得睡不着,睡不着是一種興奮狀态。這種興奮狀态下,并不是用寒涼的藥去治療,而是用抑制興奮的藥去治療。所以,這就叫熱則寒之。
同理,陰盛的時候,陰盛則寒,寒則熱之。
所以,這裡的“寒”和“熱”一定要搞清楚,否則,中醫就沒有學明白。
陽偏衰,就是陽不夠了,我們前面說了,要補陽,陰不夠了要補陰。陽是火,陰是水。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所以,這裡不是說要補陽,是補火,但是,我們的老祖宗不是用“補”而是用“益”,叫“益火”。因為陽是我們本身的,現在陽不夠了,所以叫“益火之源”。
陰偏衰,也需要補陰。我們是不是會想到“益水”,當然不是,我們的老祖宗不會把同樣話重複說。也就象對聯一樣,相互對應肯定不是同一個字相對。陽虛,我們用了“益火”,現在陰虛,肯定不能叫“益水”,如果還是用“益”就顯得理屈詞窮。所以用了一個“壯”字。陰是我們本身有的,現在不足了。陽不足了用了一個“源”字,陰不足了用了一個“主”字。所以叫“壯水之主”。
陽虛了,益火之源,陰虛了,壯水之主。
按照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确定了治療方法:陽盛則熱,熱則寒之,陰盛則寒,寒則熱之;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