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學說
(六)
尹鋒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領域中的應用,主要是運用五行的特性來分析和歸納人的形體結構功能特性,以及人體與外界各要素的聯系;運用五行的生克及制化關系,闡釋人體五髒系統之間的局部與整體、局部與局部、整體與局部的相互聯系;運用五行的母子相及、相乘與相侮,解釋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以及自然界五運六氣變化規律及其對人體五髒系統的影響等。五行學說的這些廣泛應用,不但具理論價值,而且還具有指導臨床診斷、判斷或預測疾病的發展變化、指導治療和養生康複的實踐意義。五行學說在醫學中的應用,加強了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以及人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論證,使中醫學的整體理論更具系統化。
為了深刻地認識人體結構的整體性,中醫學以五髒為中心,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借用具有系統論思想的五行學說建構醫學理論,解釋髒腑的生理及其聯系。
在解釋人體組織結構上,中醫學在五髒配五行的基礎上,以取象比類的方法對人體進行分析研究。将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克制化的關系,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規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生,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沒有相克,就沒有事物發生發展中的協調和平衡。相生保證了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和可能性,相克保證了事物發展的控制力和協調性。事物之間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互相為用的關系,推動和維持事物的不斷生長、變化和發展。《類經圖翼》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
“取象”,是從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質)中找出能反映本質的特有征象;“比類”,則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屬性為基準,與某種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較,以确定其五行歸屬。例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東方,與木升發特性相似,故東方歸屬于木;南方炎熱,與火特性相類似,故南方歸屬于火;日落于西方,與金之沉降相類似,故西方歸屬于金;北方寒冷,與水之特性相類似,故北方歸屬于水;中原地帶土地肥沃,萬物繁茂,與土之特性相類似,故中央歸屬于土。根據髒腑組織的性能特點,将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以五髒(心、肝、脾、肺、腎)為中心,與六腑(實為五腑:小腸、膽、胃、大腸、膀胱)相配合,聯系五髒支配的五體(筋、脈、肉、皮、骨)、所主的五官(目、舌、口、鼻、耳),以及外榮于體表的特定組織,即五華(爪、面、唇、毛、發)等,形成了以五髒為中心的髒腑結構系統,從而奠定了藏象學說的理論基礎。
在說明髒腑的生理功能上,五行學說将人體内髒分屬于五行系統,用五行的特性來解釋五髒的部分主要功能。用五行學說解釋五髒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的特性與五髒的某些功能特點加以“類比”,将五髒及其相關組織的功能表現,歸類于五行系統之中,以确定其五行屬性。如木性曲直,暢順條達,有升發的特征,故用以類比肝髒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洩氣機的特征和功能,故規定肝的五行屬性為木,由于肝合膽、主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因此可推演出膽、筋、爪、目皆屬于木;火性溫熱,以此類比心陽對人體的溫煦作用,故規定心的五行屬性為火,小腸、脈、面、舌與心相關,故亦屬于火;土性敦厚,生化萬物,故以此類比脾胃消化飲食,運送精微,營養全身的功能,故規定脾的五行屬性為土,胃、肌肉、唇、口與脾相關,故亦屬于土;金性清肅、收斂、清潔,以此類比肺及大腸、皮毛對人體具有清除體内垃圾的作用,保持人體潔淨的功能,故規定肺及大腸、皮毛的五行屬性為金,鼻與肺相關,故亦屬于金;水性潤下,有閉藏特性,故用以類比腎主藏精、主水液的功能,故規定腎的五行屬性為水,膀胱、骨、發、耳、二陰與腎相關,故亦屬于水。
在說明髒腑之間的相互關系上,中醫學應用五行相生、相克以及生克制化的理論,說明五髒間的相互協同、互相制約的關系,進一步闡釋人體的整體聯系。在協同關系上,如木火相生,可以解釋肝髒貯藏血液,可調節血流量且參與生血,輔助心髒完成推動血液循環運行的功能;又如金水相生關系,肺主行水,協助腎完成水液代謝;再如水木相生,用以解釋腎精化生陰血,滋養于肝的功能等。五髒之間不僅存在着相互協同的滋生關系,還存在着彼此制約關系。如腎陰制約心陽,防止心陽偏亢,即可體現水克火的關系;肝氣條達疏暢,可疏通脾胃之雍滞,即可體現木克土的關系;脾運化水液,防止腎所主的水液泛濫為患,即可體現土克水的關系等。
在人體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方面,五行學說的取象比類理論,不但将人體的髒腑組織分屬于五大系統之中,同時還将人體與自然界的相關事物或現象進行五行的屬性歸類。如把人體的五髒、六腑、五體、五官等,分别與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加以橫向聯系。這就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進行了較合理的解釋,反映了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性。例如春應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萬物滋生,生機勃勃,人體的肝氣與之相應,故肝氣旺于春,這就把人體肝系統與自然界的春生風木之氣統一起來了,從而反映了人體内外環境統一的整體觀念。
五髒之間在生理上的聯系,決定了五髒可能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響,這種病理變化可用五行母子相及、相乘、相侮的理論進行解釋。
以母子相及的病理變化而言,是指五髒間的相生關系遭到破壞所導緻的病理現象。臨床上存在“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種類型。母病及子是指疾病從母髒波及到子髒的病理變化,如脾胃屬土,若虛衰日久,病人在長期食欲不振、脘腹疼痛不适、便溏或洩瀉的基礎上,反複感冒,進而出現咳嗽、咯痰、氣喘等肺(金)病,即屬于母(脾土)及子(肺金)的病理變化過程。子病及母是指疾病從子髒波及到母髒的病理變化現象,又稱“子盜母氣”或“子病累母”。例如肺病日久,累及于腎,出現腰膝酸痛、頭暈耳鳴、夜夢遺精,或月經不調等腎虛之症,這一病理變化過程即屬于子(肝木)病久母(腎水)的病理變化過程。
相乘與相侮,是五行關系在某種因素作用影響下所産生的反常現象,是指五髒間的相克關系失常所導緻的病理變化。乘,即乘虛侵襲。侮,即恃強淩弱。相乘,即相克的太過,超過了正常制約的力量,從而使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的協調。此種反常現象的産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淩其弱。二是乘襲者亢極,不受它行制約,恃其強而襲其應克之行。例如肺病患者,在有肋肋疼痛、口苦、黃疸等症的基礎上,又出現了脘腹脹悶不适或疼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的脾胃失和的症狀,此即為肝木乘脾土的“相乘”病理變化過程。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同樣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克者亢極,不受制約,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應克木,若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氣虛衰,則木因其衰而侮金,即為木侮金(衰)。“相侮”是指疾病從所勝之髒波及到所不勝之髒的病理現象,又稱“反侮”緻病。例如咳嗽、氣喘、咯痰的肺病患者,日久常伴有、怔忡、有舌青紫之心病症狀,此即為肺金“反侮”心火的病理現象。
所以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黃帝内經·素問·五行大論》)即是說,五行若某一行之氣太過,則對其所勝(我克)之行過度制約,而發生相乘。而對其所不勝(克我)之行發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氣不足,則克我之行必過度制約而乘之。而己所勝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臨床所見的支氣管擴張病證,病位在肺,每因肝氣郁結,氣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見咳血,則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氣滞,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則為木郁乘土。濕熱型高血壓,多因濕熱困脾,引發肝失疏洩,肝陽亢逆,則為土侮木。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要素的運行(運動)和循環生克變化所構成,這是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五行從人體來講,代表五髒六腑,各有所屬;古人并将十天幹與髒腑相對應類比,其口訣為:“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是大腸辛金肺,壬是膀胱癸腎髒。”且十幹陰陽互為表裡,比如說,甲木受克,可能是膽不好,但也可能應驗在肝髒,因為陰陽是互為表裡,甲木受傷,木很弱的話,乙木也會跟着非常弱,它又可能應驗在膽,也有可能應驗在肝;丙也一樣,可能應驗在小腸,但是你說他的心髒功能一定也不會太好,丙火受克,證明火非常的弱,就是水來克火,火要弱,一定是沒有木來生,丙火弱,丁火也一定跟着弱。這十個天幹,在我們人體來講,各代表不同的部位;己脾受克,你說脾不好,人家可能不知道,但通常斷有可能是糖尿病,通常是胰島素分泌不正常,導緻糖尿病的一個原因;庚大腸受克,最容易發生的事情是痔瘡;氣管什麼都屬于肺;這是基本的,但是,人體的病理變化遠遠不止這些。
由此可見,五髒之間的疾病是可以相互轉變的。一髒有病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影響到其他四髒,任何一髒均可感受來自其他四髒的病理影響面發病。臨床實踐中應當從病人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病症的具體特點和病人自身體質因素進行全面分析,把握不同疾病的具體變化規律,才能有效地治療疾病。
易和書齋主人
尹鋒,1964年生,祖籍甘肅山丹,傳統文化的修習者與實踐者,師承國學大家費秉勳教授、俞長江教授。現為:伏羲故裡國學院院長,歐洲中國傳統文化科學院院士,陝西青年電影制片廠文化顧問,陝西省老子書道研究會副會長。出版《掌上奇門》《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門遁甲》《鬥轉星移一一解開奇門遁甲之迷》《解析風水一一傳統堪輿文化的理論與實踐》(上、中、下)等,著述二百餘萬言。
微信号:hxyg9338
下一篇
三顧茅廬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