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學拳七忌---走出習練混元太極的誤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古代道家關于傳授學習方法重于傳授知識的著名論述。當代學校教育,更是注重對學生學法的研究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若以此先進的教育理念對照當前的太極拳傳承教學,可發現對學法問題授拳者研究并不多,而學拳者則想得更少。實際上學法問題已成為太極拳教學中的盲區,由此必然造成習拳的誤區。

筆者以為,要走出這個誤區,首先必須克服比較普遍存在着的學法問題——“七忌”。惟其如此,才能引導習練者做到目标明,心态平,路子正,方法對。筆者根據自身幾十年習拳、授拳和探索所得,試對“七忌”略加剖析,願以與同道共勉。

一、忌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是太極拳習練中的“常見病、多發病”。有些學員曾有在其他領域學習成功的經驗,便自以為學習能力很強,輕視了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和其運動方式的特殊性,由于不得要領,始終入不了太極門。有些學員初學時進步較快,在練拳群體中成了領頭羊,便在一片贊揚聲中沾沾自喜,聽不進老師的指導和拳友的提醒。有些學員看别人練拳專挑毛病,尤其在比賽、表演等交流活動中,老是用自身的優點與别人的缺點比,缺乏自知之明和虛心學習的心态。有的習拳者自恃教過幾批學生,得過幾次獎,還擁有一批“粉絲”,便以高手自居,固步自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産生自以為是的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缺乏對太極拳這個國之文化瑰寶的正确認識,更沒有敬畏之心和景仰之意。太極拳,說簡單也簡單,可用“陰陽中和”、“呼吸開合”、“性命雙修”寥寥數語予以高度概括;說高深也高深,真可謂流派千姿百态,内涵博大精深。多少代武林精英盡畢生精力探索創新留下的文化遺産,絕非能輕易讀懂,輕松學到手的。認識的正确、态度的端正是克服自以為是的根本。

同時,要看到太極拳是以陰陽之道設計的,内外兼修的非常特殊的運動方式,在習練中必須把人們在生活中長期形成的用力方式都放掉,再使那麼多的要領逐步都練上身,因此在習練中不斷糾正各種錯誤在所難免。從這個意義上說,拳藝是在反複不斷的糾錯中提高的。如果自以為是,必然喪失自我糾錯的意識,提高就無從談起。

還有,要摒棄浮躁的心态,樹立謙虛好學的學風。恩師馮志強先生曾說過,“練拳不可自專自用,我練了六十年拳才知道什麼是太極拳,我還是一個小學生。”他說這番話不僅僅是謙虛,而是說出了自己的切身體會和肺腑之言。這是何等深刻,發人深省。運拳時自己難以看到自身全貌,可以對着鏡子練,或攝像記錄,以便仔細觀察研究,這也确實是有效的自我糾錯手段。不過,如果心态不正,或眼力不濟,就難免視而不見,很難發現自身的問題。這就需要有一點自以為非的精神。自以為是實為非,而自以為非常為是,這也體現出太極陰陽的哲理。

二、忌淺嘗辄止

在習練太極拳的各個層次的群體中,還可以發現有些學員熱衷于追求學習流派和套路的數量,重學習的廣度而輕學習的深度;有些學員片面理解“拳練千遍,拳理自現”,重習練的遍數而輕習練的質量;有些學員癡迷于學習高手拳姿的華麗,重外部形态的模仿,而輕内在要領的體悟。上述種種現象的發生,都是“淺嘗辄止”的學風造成的。

對于少數立志深造者而言,淺嘗絕對同深造無緣,這是不言而喻的。對于廣大以健身、養生為目标的太極拳愛好者而言,淺嘗也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太極拳是内家拳,以内功修煉為主。僅僅練習拳架,當然對健身也會有一定效果,但要達到“養心安神,三性歸一;養氣混元,滋潤五髒;舒經通絡,開發潛能;心腎相交,一通百通”的成效,就必須進入太極拳包括内功心法在内的内涵進行習練。因此,無論是普及型、健身型或功夫實戰型的習練者,都必須在精氣神上下功夫,做到内外合一。無論練哪家太極拳,都應以拳架為載體,從意念、呼吸入手,修身以正形,修心以順氣。以拳練功,以功養拳;内外兼修,以内為主;拳功一體,神形兼備。如果淺嘗辄止,絕對到不了這個境界,這同半途而廢沒有二樣。

三、忌好高骛遠

許多人經一段時間的習練,略知一些太極拳的風格特點後,就急于上層次追求風格。現今各門派的視頻資料在網上随時可見,這對太極拳愛好者雖提供了學習的方便,但也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誤導。因為所有太極高手的視頻資料都是展示性的,他用優良的技藝将太極拳的風采和魅力展現在你的眼前,可他是怎樣一步步練到這個水準的全過程,你是不得而知的。即便有些老師的視頻有講解,但他無法分層次,也缺乏個體針對性,你隻能盲目地用你尚未經太極拳基本要領充分訓練的笨拙的肢體去模仿高手們優美的拳姿,就像歌舞台上的模仿名人秀,相貌像,服裝像,聲音像,就是功力不像。在這個問題上許多人都容易走進好高骛遠的誤區,片面地追求、模仿某種特點和風格,而忽視太極拳基本功的訓練。殊不知學習任何知識、技能都必須遵循一個共同的規律,那就是循序漸進。太極拳的學習也概莫能外。這如同蓋樓房一樣,樓能蓋多高,首先取決于基礎的深度和牢度。蓋樓房打基礎是一次性的,但太極拳的高手即使成名以後還堅持基礎性的訓練。恩師馮志強先生曾反複告誡我們,“拳可不練,但功不可不練。”混元太極對習練的程序和基礎訓練的内容要求都有嚴格的規範,這是保證訓練質量、效率和成功的必須。

佛家講無常,道家講變化,陰陽太極圖展現了太極陰陽變化的哲理。拳諺說,“一人一太極”。随着你對太極拳理不斷地有新認識,練拳的水平不斷地提高,所表現出的拳架、推手、散手的狀态都會此一時、彼一時地不斷變化。要想練好太極拳并不斷地提高質量而上層次,必須在基礎上下功夫,紮紮實實守好規距,抓住本質,掌握練法,待功夫逐漸上身,你的太極拳才會水到渠成,練得有聲有色。

四、忌被動依賴

在教學關系中教是主導,其作用固然重要,但學是學習的主體。教的效果如何,歸根究底,還是取決于學得怎麼樣。由此可見,學員的學習主動性至關重要。在學拳架的初始階段,一招一式跟着老師練是主要的學習方式。老師運拳的風範、氣場、呼吸、開合都會對學員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說跟誰練,會越來越像誰。但如果一味跟練,沒有自己單獨習練,難免發生跟着老師會打,沒有老師就不會打,或記不住、大走樣的情況。在學習各項基本要領階段,跟老師練依然重要,但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自己去主動體悟,這就需要在行拳時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在自身意念的引導,内氣的鼓蕩和四肢百骸的架構和各項基本要領的整合和諧上。進入太極拳的内涵,無一不是在老師的指點下,靠自己不斷體悟“鑽”進去的。老師縱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把學員“拖”進去。在提高階段,那更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靠自身”了,要從“按照老師的行拳規範來練”轉為“按照老師的指導意見來練”。至此,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更加重要。由此可見,學得是否主動決定學得是否成功。從練拳一開始。就要注重培養自己學習的主動性。主動習練,主動請教,主動體悟,主動糾錯,才能事半功倍。這可算是成功的秘訣。

五、忌重拳輕理

由于學習太極拳都是從模仿動作起步的,很少涉及理論,因此容易發生重拳輕理的問題。但離開了正确理論的指導,難免會陷入盲練、偏練和錯練的誤區。而随着習練的逐步深入,理論的學習會顯得越來越重要。“一層功夫一層理”,正如馮志強先生一再告誡我們的:“太極拳要在理的指導下進行練習。”實踐告訴我們,在太極拳修煉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在初始階段,主要學習拳架和基本要領,但必須明白這些都是根據中國古代太極陰陽之道的經典哲理創設而成的載體,這是太極拳有别于其他任何武術的靈魂,因此學一點“陰陽中和”的基本常識,可深化對拳架和基本要領的認識,從而保證習練的正确方向。在提高階段,主要學習“以心意為主帥”,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體”。這堪任“主帥”的心意又從何而來?顯然,并不是任何自發産生的心意就可當此重任,而隻有在正确、深入理解太極陰陽之道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萌生體現太極之魂的心意,從而實現意、氣、神、形的高度統一和全身心的混元和諧。在修煉的高級階段,繼續接受老師的指導,并博采衆家之長都是必須的,但最根本的發展方向和前進動力,一定是從對太極陰陽之道經典哲理的新認識中去探求,一定是從經典哲理、道家的修煉思想方法、中醫養生之道和傳統武術寶庫這四項太極拳的基本構成要素深化融合的新進展中去探求。“太極陰陽是大道,太極拳是小技”,是所謂也。太極陰陽之道是最權威的太極拳老師。

六、忌忽視養生

練太極拳以求健身養生,這是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共同夢想。然而,練太極拳并非簡單地等同健身養生,如果練得不得法,甚至可導緻适得其反。所謂得法,主要是按拳理、醫理、道(道家養生之道)理來習練,就是要懂得養拳、養氣和養生。恩師馮志強先生在2001年接受采訪時,曾感慨地說,“打了一輩子拳,悟出一個道理很重要,練拳要養”。然而在習練場上,在日常生活中違背拳理、醫理和道理的現象,比比皆是。

不按拳理練拳。太極拳是内家拳,慢練出真功,百煉積柔而成剛。拳法是引進落空以化為主,蓄而後發以養為主。有些拳手急于求成,将太極拳練成了外家拳,于剛處而求剛,過分追求速度,而推手較技則以發放為主,始終在後天力上找功夫。這種蠻練同太極拳真谛南轅北轍。混元太極強調“慢練為養,急練為傷;柔練為養,剛練為傷,功夫是養出來的”。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偏面追求實戰功夫,忽視了養生而導緻傷身損壽,也就違背了祖先們創立太極拳的本意。

不按醫理練拳。太極功夫是實戰技擊功夫與健身養生功夫的高度統一。混元太極主張練意不練氣,練氣不練力。練力則斷,練氣則滞,練意則靈。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按照中醫養生法則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如果隻在力量上求功夫,忽視了神意、氣息的和順,必然導緻“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

不按道理練拳。道,為道家養生之道;理,為道家修煉方式之理。許多人是為練拳而練拳,每天練幾套拳就完事,造成習練水平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離性命雙修相去甚遠。要想提高太極拳的水準,發揮太極拳健身養生的最大功效,就不僅在拳内,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依據道家的養生之道行事,革除生活中不符合養生之理的陋習,關注平時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行、住、坐、卧都視為練功,這就将習練太極拳提升為修煉太極功夫。要貫徹道家“無為”的修煉思想。“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就是該動的要動,不該動的别亂動。亂動生阻力,亂動傷身。

七、忌追名逐利

太極拳練到小有成就,有些喧鬧中的虛名及身外之利會接踵而至。如果抵擋不了鮮花與掌聲的侵蝕而追名逐利時,就會不自覺地放松對傳統太極文化的探求,而出現學生求名,老師圖利的情況。于是真正的太極功夫将漸行漸遠。真正的太極拳是具有豐富深厚的系統文化内涵支撐的。如《易經》、《黃帝内經》等易醫文化,孔子的“中庸”、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思想及“和順”、“含蓄”、“收斂”等修身養性理念這些傳統文化思想在太極拳修煉中處處體現。所以,太極拳修煉的首要任務是在喧鬧之中求清淨,心靜方可由表而入裡,心靜才能從個人名利中走出來,堅持不懈地探求太極拳所蘊含的文化内涵,使我們的太極功夫不斷地提升。

本文從以上七個方面對學拳誤區作了粗淺的剖析,但這還局限在學員學法的層面上,實際情況則要複雜得多。在客觀上如今非常缺乏對學員學拳心态、路子、方法的正确引導;在主觀上諸如惰性、貪心、浮躁、驕傲、自大等人性的弱點普遍存在是深層次的原因。必須指出,學法問題的不斷糾正,實際上也是對人性弱點的不斷矯正。尤其是進入精神修煉階段,心逐漸靜下來,心靈逐漸得以淨化,人性弱點也會逐漸得到克服,于是就會進入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環。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