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運動的氣法篇
傳統武術運動中所講的“氣”,既包括自然界的氣,又包括人體内部的氣。武術界的各門各派,各個拳種的理論都認為:人在氣中,氣在人中。離開氣,人的生命一刻都不能存在。拳諺講:“内練氣勢,外練姿勢”,“内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自然界的氣與人體内部的氣,内外交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運動,包括武術運動。武術運動的氣法,就是在武術運動的過程中,以意識支配呼吸和人體内氣運行的方法。簡單地說,武術的氣法,就是武術運動過程中的用氣方法。
武術的氣法以養氣和練氣為基礎,它以符合一定的勁法要求與一定的形體動作相統一為标準,以達到“以氣助勢,以氣助力”的目的。内家拳派的内功,就是養氣和練氣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練拳習武,最講究“丹田氣”,強調“氣沉丹田”、“氣貫丹田”、“氣從丹田發”。為了深刻系統地闡明“丹田氣”、“氣沉丹田”、“氣貫丹田”等武術運動的氣法要義,有必要将有關武術運動中的一些氣法名詞進行簡要的說明和解釋。
1、呼氣與吐氣
呼吸是人與一切動物本能的生理現象。呼氣的動作主要是吸氣肌的放松,是被動的。而吐氣是有意識地加強呼氣,并結合武術運動中的發勁動作形成的氣法。吐氣不但加強了短促呼氣的速度,而且也極大地增加了呼出的氣體量。武術動作的發勁之招,一般都以吐氣配合,所以稱為以呼氣助發勁。
2、自然呼吸
自然呼吸就是人體本能的呼吸方式,這種自然呼吸的方式從出生的一刻開始,一直到生命的結束。初學武術的人,都應采用這種自然的呼吸方法,學練時,完全按照自己平時的習慣,毫不着意、毫不強制地去自然呼吸,這樣有利于用心學會動作的正确姿勢,然後才能在正确動作的影響下,體驗動作與氣息的自然配合,避免在尚未熟練動作時,過早地有意識地以呼吸來配合動作,出現“努氣”、“憋氣”等不利于身體健康的現象。
3、腹式深呼吸與腹式順呼吸、腹式逆呼吸
腹式深呼吸是有意識地加大膈肌的升降幅度和腹壁的起伏幅度,以加大呼吸氣量的呼吸方法。腹式深呼吸包括腹式順呼吸和腹式逆呼吸兩種方式。
腹式順呼吸與腹式逆呼吸的外形區别是:
腹式順呼吸在吸氣時,小腹部凸起,而腹式逆呼吸小腹部不凸。具體地講,腹式順呼吸是吸氣時膈肌下移,小腹部位隆起;呼氣時膈肌上移,腹部複平。腹式逆呼吸是吸氣時,有意識地限制橫隔肌的下降,好像吸入的氣隻下降至橫膈肌處,相對地形成腹部橫膈肌以上隆起,橫膈肌以下低平的狀态。在呼氣時,氣上升從口鼻中呼出,由于呼氣的反作用力,促進橫膈肌下移,形成腹部橫膈肌以下部位隆起,橫隔肌以上部位平伏的狀态。内家拳派的形意、太極、八卦等拳種都采用腹式逆呼吸的呼吸方法。
4、腹式助呼吸和拳式呼吸
腹式助呼吸是由腹部運動參助的胸式呼吸,或者說是一種介于腹式呼吸和胸呼吸之間的呼吸方式。這種腹式助呼吸僅僅是在以胸廓舒縮為主的基礎上略有腹壁的起伏和橫膈肌升降的參與,腹部的運動不明顯。長拳運動中的忽起忽伏,疾進快打的動作,多采用這種腹式助呼吸法相配合。
拳式呼吸,也是武術運動的一種基本呼吸方式。它是以呼吸配合拳式,以拳式來導引呼吸,呼吸與拳式緊密結合的呼吸方法。拳式呼吸具有增強肌體抗擊能力和加大發勁速度和力度的作用。運用拳式呼吸的一般規律是:呼氣與四肢的回縮、重心上升、蓄勁、化洩等動作相結合;呼氣與四肢的伸展、重心下降、發勁、進攻等動作相結合。武術套路的編排,往往多注重于攻防的實際運用,特别像形意、少林、南拳等技擊性極強的武術運動,在氣息吐納方面不是以普通呼吸為唯一标準,因此,初學武術者不宜采用“拳式呼吸”,應該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運用“拳式呼吸”的比例,随着熟練程度的提高而達到全部套路運動貫穿“拳式呼吸”的程度。
5、丹田氣與氣沉丹田
“丹田氣”與“氣沉丹田”,是武術運動最講究、最重視的氣法之宗。練武術不知道“丹田氣”與“氣沉丹田”,力達四梢就好象囫囵吞棗,永遠不知道其中的味道。
丹田氣,是指在意識的引導下而歸聚丹田的氣感。這種氣感,能在意識的支配下随意轉動,可到達全身的任何一個部位。全身練丹田氣,一般多采用靜止性的樁功為基礎練習,在練習中由自然呼吸入手,逐步過渡為腹式深呼吸,與此同時,要集中意念體會内氣潛轉感覺(形意拳的三體式樁功的練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體會到丹田部位有一種氣感時,就可以說“氣沉丹田”了。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意識的引導,加強氣感在丹田的聚集度和在意識的支配下使丹田聚集之氣所運行全身。丹田聚氣、氣運全身,要一直練到丹田的氣感随着意識的支配由丹田放射性地流經周身爆發出來,或者是突然急聚于某一部位(進攻時采用),然後又瞬時回歸丹田。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的一個崩拳可達幾百斤的力量,這就是氣從丹田發,瞬間達四梢的結果。
下邊重點說明:“氣沉丹田”的練法和意義。
上邊說明了“丹田氣”,而“丹田氣”與“氣沉丹田”密切相關。了解了“丹田氣”,還隻是說明了丹田氣法的一半,隻有深刻理解了“氣沉丹田”及其練法和意義,才算真正地理解了武術氣法的根本要旨。“丹田氣”隻是一種感性的認識,而“氣沉丹田”及練法和意義才是理性的認識。
“氣沉丹田”是指在武術運動中,特别是在内家拳派樁功的鍛煉過程中,在意識的引導下,氣息下行,從而在小腹部位有一種充實的氣感。小腹部位即丹田部位,所以稱“氣沉丹田”。“氣沉丹田”的練法有兩種:一種是以“腹式逆呼吸”為呼吸方式,呼氣時,經過肺髒内部氣體交換(吐故納新)的廢氣上行,從鼻或口中排出,與此同時,以意識引導内氣下行,并且借助鼻口呼氣的反作用力催促内氣快速下降,從而加強了橫膈肌下降的幅度,使小腹部位凸出,從而丹田部位獲得一種充實感。這是“氣沉丹田”的第一種練法。
“氣沉丹田”的另一種練法是:以“腹式”順呼吸為呼吸方式,吸氣時,在意識的指導下,加大吸氣的深度,引氣下行,促使橫膈肌下移,使小腹部凸起,丹田部獲得一種充實感。
在練習“氣沉丹田”的過程中,不論采用以上兩種方式中的哪一種方式,都必須集中精力(練功時萬念皆空,隻想練功),以意念引導氣息,同時要與身體外形的沉肩、暢胸,松腰、松胯,放松軀幹上附着的肌肉群,使它們向下松沉,促使氣的下行,以加強小腹丹田部位的充實感。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頭頂有上懸之意,臀部有斂縮之舉,肛有上提之念。
“氣沉丹田”不但從武術運動的角度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從健身強身的角度講,也是非常有益的,因為“氣沉丹田”采用的腹式深呼吸,這種呼吸方式,有助于加大肺活量,一次可相對地多吸入一些新鮮空氣,排出多一些的廢氣。其次,橫膈肌的上下運動幅度的增加,以及腹壁起伏的加大,對體内各種内髒器官有良好的作用,能夠強化消化、生殖、泌尿、内分泌等系統的功能。再次,腹肌和橫膈肌的力量在經常的練功中得到加強,從而有效地改善了腹腔内血液循環系統的功能,使氣血暢通,精神煥發,益壽延年。
從武術散手技擊方面來看,“氣沉丹田”在意識的支配下,氣息向下運行,肢體附着的肌肉群向下松沉,這種松沉下行傳至兩腿,能使拳勢動作有下實上虛之感,從而加強了動作的穩定性。在進攻對方發勁時,這種向下的松沉感能夠通過腰、胯、膝、踝的節節松沉下傳,從而能加強兩腳的蹬地力量,使人體獲得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從而大大地加強攻擊力度。
6、氣貫丹田與氣沉丹田的區别
“氣貫丹田”與“氣沉丹田”都是武術運動的氣法,它們都能使小腹丹田部位獲得充實的氣感,它們的意、氣活動方式基本相同,這是二者的相同點。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氣貫丹田”是用意識努力地、最大限度地将内氣壓入丹田。“氣貫丹田”一般都以“腹式逆呼吸”為呼吸方式。“氣貫丹田”多用于硬氣功的練習。而“氣沉丹田”是意識因勢利導地支配内氣下行,意氣是自然地沉入丹田,不作任何的努力與強迫,“氣沉丹田”的運用範圍要比“氣貫丹田”的運用範圍廣泛。“氣沉丹田”不但運用于武術的套路演練和武術的散手搏擊,還适用于養身健身,同時,“氣沉丹田”也是練習硬氣功的初期的練習方法之一。
7、以氣運身與以體導氣
“以氣運身”與“以體導氣”也是武術運動的氣法,它們都是在武術運動過程中使内氣與外形相統一的方法。“以氣運身”是重在以内引外;而“以體導氣”是重在以外導内。
“以氣運身”是内氣在意識的支配下随意識而動,運轉全身,意到氣到,氣到力生,氣到力至,引起肢體的運動,從而形成動作技能的條件反射通路,使内氣與外形相統一。
“以體導氣”是以肢體的運動引導内氣運轉。肢體運動的一定形态,約束着内氣的走向,例如:沉肩墜肘、空胸(含胸)拔背的形态,能促使内氣下沉丹田,扣指(扣趾)能促使内氣速達指梢。“以體導氣”就是通過肢體一定規格的動作,引導内氣沿着一定的路線來運轉,形成内氣運轉的條件反射通路,從而使外形與内氣相統一。
8、提氣與托氣
“提氣”與“托氣”是很容易被人們混淆的兩個武術氣法名稱,其實二者不是一回事。
“提氣”是一種吸氣與屏氣相結合的氣法。“提氣”的具體做法是先深吸一口氣,然後突然屏住呼吸,使氣充滿胸腹腔,如象氣球有上騰之感,所以稱為“提氣”。這種氣法多用于輕功和長拳類的騰空跳躍動作。
“托氣”是一種以意識屏息的氣法,在屏息的時候,呼吸氣息被暫時閉止,同時意識也凝定不動。因為意氣都不動,所以全身都靜止不動,即所謂“一靜無有不靜”。因為這時候氣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好似被意識所托住,所以稱為“托氣”。“托氣”多用于武術運動中的亮相動作和靜止性的定勢動作。
9、聚氣與沉氣
“聚氣”是一種以意識來控制呼氣,由緩慢到急促而形成短促吐氣的呼氣氣法。
“聚氣”的具體做法是:在呼氣前,先應用力吸一口氣并蓄住;呼氣時,不是一下就将氣呼出,而是先微啟聲門,使氣欲湧出而不能暢,待欲出之氣在聲門處越聚越多,胸腹腔内的壓力增加,這時,忽然大開聲門,使被聚集的氣象決堤的洪水一樣驟然沖出聲門,所以稱為“聚氣”。在武術運動中以“寸勁”配合的進攻性動作一般都以此“聚氣法”來配合。形意拳的“十六練法”之第一項就是“一寸”。拳諺講:“要想藝服兇頑敵,消息就在'一寸’間”即指此意。
“沉氣”是一種呼氣與意識下沉相融合的氣法,呼氣時,隻是将吸入的外氣仍從呼吸道排出,同時,丹田氣則在意識的引導下向下運行,并且上體以沉肩墜肘、塌腰松胯相配合,加強意氣的下沉,使下肢獲得一種沉重的穩定感,所以稱為“沉氣”。
在武術運動中,很重視這種“沉氣”的運用,多以“沉氣”來配合靜止功架的動作和平衡的動作以加強下盤的穩定性。例如在形意拳的“三體式”樁功的練習中,就有“頭上頂有破天沖霄之雄;氣下咽,有吞狼咽虎之勢;手外推,有推山倒海之力;腳下踩,有踩破地獄之功”。這裡的“踩破地獄之功”就是這種“沉氣法”的運用,“沉氣法”不但能加強下盤的穩定性,而且能通過這種意氣下行時的反作用力加大上體和上肢的攻擊力度。
10、以氣催力
“以氣催力”也是武術運動中的基本氣法之一。“以氣催力”是以氣息來催動勁力的擊發,它是由意識支配内氣并由丹田迅速流注發力部位,同時以呼氣配合動作出擊發力的綜合表現。在武術運動中,凡是發勁的動作,都是以此氣法配合的。欲以氣催力,必須先借氣蓄力。即在吸氣的同時,将氣感聚集于丹田,并且收束肢體,蓄力于内,這樣才能在發勁的時候,借助于呼氣的催促,将内蓄的氣感迅速送達攻擊力點,起到“以氣催力”的效果。 以上共列舉了十種武術運動的氣法,其核心是“丹田氣”和“氣沉丹田”,其它的氣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氣沉丹田”這一核心,望武術界同仁和初學武術的朋友們,細細品味“氣沉丹田”的内涵和意義,由此入手,由此深化,使自己的武術造詣一步一個台階,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