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于上,四脈争張,氣歸于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陰㾓[yùn]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原文解釋]太陽經脈偏盛,則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餘,表裡兩經俱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陽明經脈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重并于陽明,當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當瀉足陽明經的陷谷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少陽經脈偏盛,是厥氣上逆,所以陽蹻脈前的少陽劢猝然盛大,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就是少陽太過。太陰經脈鼓搏有力,應當細心的審查是否真髒脈至,若五髒之脈均氣少,胃氣又不平和,這是足太陰脾太過的緣過,應當用補陽瀉陰的治療方法,補足陽明之陷谷穴,瀉足太陰之太白穴。二陰經脈獨盛,是少陰厥氣上逆,而陽氣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髒受其影響,四髒之脈争張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腎,應治其表裡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昆侖、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複溜,絡穴大鐘。一陰經脈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狀,厥氣留于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用針刺,當取決陰經下部的太沖穴,以洩其邪。
[倪師解讀]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人體裡面的太陽經的脈氣獨行,會造成病人手腳冰冷,喘虛氣逆,呼吸非常的短促,這個症狀是陰不足,陽有餘。太陽是陽脈,陽氣非常的旺。陽氣非常的輕,應該是走到四肢上,氣一旺的時候就獨盛于上,跑到頭上去。所以,四肢會比較冰冷。表裡當俱瀉,取膀胱經的俞穴束骨穴。這個就進到了表裡。
'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就是兩個陽并在一起,純陽明。這個時候當瀉陽補陰,因為陽很盛,把陽瀉掉一點,同時還要補一點陰,這個時候,可以取它的陷谷穴。
'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脈獨至,是厥氣,這個氣是反逆的。蹻前卒大,為什麼會講這個蹻,因為陽蹻脈與膽經是并在一起的。所以,少陽經脈出問題的時候,氣會逆行,這個時候會造成陽蹻脈的前面腫脹,就可以取膽經俞穴足臨泣穴。
這裡又提到了太陽,陽明和少陽,在三陽傳遍的時候,我們知道剛開始是太陽證的時候,傳變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傳入少陽,一種是進入陽明。病一進入陽明,就到此為止,病就不會再進了。因為陽明是純陽。當病進入少陽的時候,就是進入半表半裡的時候,所謂半表半裡就是有機會還會停留在表上,也有機會入裡。所以,純陽明就不會入裡,隻有半表半裡才會入裡。
我們人身上經絡上的俞穴就是可以治療髒氣過旺,陽氣過旺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取它的俞穴。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少陽獨到,少陽是一陽,少陽脈獨盛就太過了,太陰藏搏者,太陰脈就是三陰之脈,太陰脈搏擊有力,就要認真的審查病因,五脈氣少,這個時候,脾胃是相表裡,要治也是治他的下俞穴,因為陰很盛,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補陽瀉陰。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于上,四脈争張,氣歸于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少陽是一個陽,少陽是反逆。陽并于上,四脈争張,氣歸于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這個少陽是一陽,少陰是一陰。
原文可能有錯,應改為'一陰獨嘯,少陰厥也,陰并于上,四脈争張,氣歸于腎。’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陰㾓[yùn]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這個一陰改一下,改成二陰至。如果是二陰的話,這個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㾓心就是憂郁,肝氣虛弱的時候。所以二陰至的話,三陰是太陰,二陰是厥陰,一陰是少陰。那厥氣留薄,寒氣停在身體裡面的時候,在厥陰經的時候,肝是母的話,去生子,木會生火,寒氣就會進入心髒。進入心髒的時候,病人會跟你講很冷,一 股冷氣會進入心髒。這個時候,發為白汗,因為寒症,外面發為冷汗,這個時候我們要調食和藥,治在下俞,像肝經的太沖穴。所以,一臟受寒,髒會一樣會受到寒症,這裡講到這個臟受寒的現象。
我們從這個段落可以看到,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到厥陰的時候,就是病的極限。中醫經方是用六經辨證,不是用氣血營衛。所謂的“六經辨證”就是來自《黃帝内經》。
從太陽、少陽、再第三個階段陽明,病在陽明的時候就止掉了。第二個,少陽會進入太陰,太陰沒好就進入少陰,少陰沒好就進入厥陰,厥陰是陰之盡,尾端。所以,肝髒是人身上最後的髒。
有很多病人有症的時候,西醫都不稱為病,但是病人很不舒服,查出來都沒有病,一定要過了厥陰下來才是病了。所以,西醫找到病的時候,都是很嚴重了。中西醫不同的地方,從“六經辨證”看得非常的明确。西醫認為病在厥陰下面,厥陰上面是正常。
你去醫院檢查,今天你可能沒有心髒病,明天就有心髒病,因為它中間沒有症,所以,正常和病,就是這樣子。中醫認為太陽上面就是平人,正常人上面,經過六經以後才會生病。所以,在六經傳變,我們在中間,不管是在少陽、陽明,或少陰、太陰,在中間就把病治好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病出現。
你在臨床上看真的是這樣的,很多人發在少陰,真查不到原因,就給你吃阿司匹林,維他命,安慰劑給你吃吃,就不知道原因,一定要等他發病,才說有心髒病,有肝病,這個動作就太慢了。
所以,西醫去治病,中醫是治症。把症的階段我們把他治好。然後,我們治症還同症同治,中醫認為治者查同。同樣的症狀,我們就出手去治。愚昧的人會去查異,立了上百上千個病名,沒有一個治得好,這就很麻煩。
以後講到講到同症同治的時候,這個是治骨節酸痛,看起來好像是風濕關節炎,實際上骨癌一樣的可以治,裡面長骨瘤,長骨髓瘤,照樣是同樣的方子。這樣你也會治癌症了,你要看症相同就開始就開處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