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黃帝内經》學習筆記234

《素問.至真要大論》(節選二,制方法則)
下面看258頁,《至真要大論》的第二段,我們在這一節所選的第二段原文,這一段原文是講的制方法則。就是怎麼制藥方,配制藥方有什麼法則問題,就是制方法則。
【原文】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謂也? 歧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 歧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适其至所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也,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謂也。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小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
這個第一行到第二行零三個字,這樣一句話在《至真要大論》原文上,它是在我們下邊那段的後邊的原文,而且後邊還是隔起來一段的原文。我們在教材編寫的時候,反正是節選,能從理解方面比較順,所以把這樣一行零三個字,調到前面來了,特别要加以說明。也就是說,這樣雖然看來是我們把它擺在一起了,其實不是《至真要大論》原文同一段的文字。前面的内容我們擺在教材裡頭,前面這一行多字在原文當中,實際上是在後邊的,特别說明一下。
"方制君臣何謂也?"- 方制就是制方,怎麼樣組成中藥的方劑。藥方是怎麼制成的?而且制方當中是要有君、有臣,這樣一些關系的。 “方”也就是藥方,把幾味藥組成在一起去治療病證的,這個就叫“藥方”。 所以這個 “方”就是“藥方”。 “制" 就是配制,組織。 怎麼樣組織、配制藥方呢?藥方上說有君、有臣是怎麼回事呢?
“歧伯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歧伯回答說,主病之謂君。 “主病”,就是針對疾病主要證候的那個藥。在藥方當中,它就叫君藥。 “君”,就是對證之主藥,也就是叫君藥,對證之主藥叫君藥。 “佐君之謂臣”,輔佐君藥的這個藥,來繼續的對疾病進行治療,輔佐治療主證的那個藥物,對疾病進行治療,這個藥物叫做“臣藥”。 “應臣之謂使”,使藥是順應臣藥、順從臣藥的藥,後世解釋說,所謂“引經報使”,就是引導着這個藥物到達于病所,或者到達于某一經,引導着藥物到達于某一經。
你看教材注釋一,引證的張介賓的解釋,《類經》上對這句話注釋。 ([原文]:主病者,對正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少而分量重,賴之以為主也。佐君者謂之臣,味數稍多而分量稍輕,所以匡君之不迨也。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分量更輕,所以備通行向導之使也。 筆記者摘自:《内經講義》)
“主病者,對證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少而分量重”- 在組方當中,君藥在《内經》說來,君藥也就是一個藥,兩個藥,一個方當中,一個藥為君,個别的是有兩個藥味君,所以他說味數要少,但是分量要重。對證之主藥。 “賴之以為主也,”- 依賴着君藥作為治療疾病的主藥。 “佐君者謂之臣,”- 味數稍多而分量稍輕,是以匡君之不迨也。 “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分量更輕,所以備通行向導之使也。”- 通行向導,是引經的向導藥。這是君、臣、使,後來我們在方劑學上,有個君臣佐使之說,分成四類。 在這裡看來就是三類。因為他把“佐君之謂臣”,作為一類藥來說。
下面具體的就是藥方的分類。我們後來也把它叫做說是方劑的分類。下邊這樣一段。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 這個氣,因為《至真要大論》是講的五運六氣的,所以這個 “氣有多少”,實際上說五運六氣的六氣,三陰三陽之氣,三陰三陽之氣就有多有少,有太過有不及。這運氣有太過有不及,當然也有平氣。三陰三陽又有多少之别,所以叫“氣有多少”。 “病有盛衰”,這個病是和五運六氣相關的,有實有虛。 “治有緩急”,因此在治療的時候,就有緩有急,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講《标本病傳》所講的,标本緩急治法的問題。 “方有大小”,因為治法上有标本緩急,因此在制方在,藥方上,組織藥方上,就有大方,有小方。 當然,大方、小方,其實就包括下邊所說的這幾類方子,用大小方來代稱其餘的幾類方子。就跟我們“喜怒傷氣、寒暑傷形”一樣,那個“喜怒”是代指七情。“寒暑”是代表六淫之氣。這個大方小方也是代指下邊那個藥方的分類。因為治療有緩急,疾病有盛衰,所以方子也有大方小方。 “願聞其約”,想聽聽它這個要領是什麼?或者說,制方的準則是什麼?“約”,要領、準則、概要。
“歧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 這個氣是人身髒腑之氣,髒氣,有高下之不同。髒腑之氣有的高、有的下,病位有的高,有的下,由于病位有高有下,所以在治療上方子就應該不一樣了。所以“氣有高下”,這個氣是說髒腑之氣。有位高,有位下這樣的區别。 “病有遠近”,因為髒有高下,病就有遠近。高,就是病位近,下,就是病位遠。當然也有淺深問題。遠近也含有淺深之意。淺的就病位近,病位深的就是所謂遠。所以“病有遠近”。
“證有中外,治有輕重,”- 好,全部《内經》就隻有此處提出個證候的“證”來,病證的證。 “證有中外”,所以研究證。研究證,上《内經》裡找去,你就找到這就夠了,就這裡談到了“證”。因為證是證候,病證的證候,有在裡,有在表的不同。 “治有輕重,”治療上有的需要輕,有的需要重。治有輕重。
說來說去,太複雜了,有高下,有遠近,有中外,治療上前面說方“治有緩急”,這說治又有“輕重”,太複雜的問題。 不管多麼複雜,最後告訴我們一條原則。 “适其至所為故也。”- “适”,就是适宜,就是适合。 就是根據病位的高下、遠近、表裡,用藥采取相應的藥物。或者輕,或者重。總之,是要求藥的氣味要達到病所。這是最根本的要求,或者說是準則。這叫“适其至所為故也”。使藥物能夠到達于病所為準則,适合這個病。 對,還有适合這個病。 @ 到達病所, @ 适宜這個病情。 “适其至所”為準則。
“大要曰:”- "大要",我們前面講過,就是古醫經,比《至真要大論》更早以前的醫經。我們在講病機十九條那一段的時候,也有“《大要》曰”。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一味君藥,兩味臣藥,組成三個藥,用三個藥來組成的方劑,這叫“奇方”。因為是單味數組成的方。所以叫“奇方”,奇數。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兩味君藥,四味臣藥,一共是六味藥組成的藥方,六味是偶數,所以這樣的方劑,這樣的藥法,叫“偶方”。 談到兩個方了。一個“奇方”,一個“偶方”。
“君二臣三,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這是八味藥組成的方是偶方,所以叫“偶之制也”。 看來這兩句話,講的是“奇方”和“偶方”,是從藥味的數來說的。同時我們在這也可以看到,君臣佐使組方裡邊,君藥可以是一味,也可以是兩味,至于臣藥,佐藥,相對的數量就可以多一些。
“故曰:近者奇也,遠者偶之,”- “奇方”和“偶方”它的治療特點是什麼呢? 說, “近者奇也”,病位近,病所近,在表,病位淺。可以用奇方,還有病在上,病在上、病在近、病在淺,用奇方。 反之, “遠者偶之”, (遠者)用偶方。用雙數藥組成的方劑來治療。
“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 汗者,應當是指淺表之病,對不對? 用前邊的話說“近者奇也”,在這不該說“汗者不以奇”,應當是汗者用奇法。 所以這個有注釋,你看注釋6, @ “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張琦疑“奇”“偶”二字誤倒了。因為這樣一句話,和前面“近者奇也,遠者偶之”意思不同啦。 @ 不但兩句話意思不同,從我們體會來說它也不同。偶方是比較遠,奇方式比較輕輕的,易于發散,單數藥,陽數,對不對?奇是陽數,偶是陰數。所以易于發散那是陽的特點,所以“近者奇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如果這樣倒下來,看來意思就更準确。所以張琦的注釋還是可從的。 @ 同時,王冰在注這句話的時候,雖然我們現在用的就是王冰的本子,但是王冰在注這句話的時候,他也是這麼注的,“汗藥不以偶方”,那不等于是說“汗者,不以偶”嗎?咱們印的是“汗者不以奇”。 所以從王冰的注,以及其他醫學家的見解來看,這兩個字應該是互倒。可能是傳抄之誤。“偶”“奇”兩個字互倒了。
“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 上部之病,用補法或者用散法,用其他方法,總之是治上部之病适合用緩方。 “上”,其實也等于病位病所近,病位淺。所以可以用緩方,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如果是病位遠,病位深,在下,用奇方,可以用藥力很快到達于病所,免得經過中間那個部位的時候,藥力被緩解下來,藥力被減弱。所以要用急方。迅速地讓那個藥到達于病所。 看來這就是“緩方”和“急方”。又有兩類藥方了。 @ 補上治上用緩方, @ 補下治下用急方。 也就談到了用藥物的,緩味藥組成的,氣味和緩。 # 功用和緩的藥,組成的方,緩方。可以治上部之病,治輕淺之病。 # 藥物的作用劇烈,急。藥物作用急的方子,可以治療病所遠,病位深的,病在下的疾病。 這是治療上的“緩方”和“急方”的不同。
“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 @ 急方是用氣味厚的藥物組成的,所以作用猛烈。 @ 用氣味薄的藥來組方做成緩方,以治上部、輕淺部位的疾病。 這就是“緩方”和“急方”的組成特點。用氣味厚制成急方,用氣味薄制成緩方,來治療病在上和病在下不同的病。 這又出現兩類方子,一類是急方,一類是緩方。它們組成的藥物特點以及治療作用的特點。
“适其至所,此之謂也。”- ( 同前“适其至所”)
“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 這句話是說服藥的方法問題。 在服藥的時候,前後是說的飯前和飯後, @ 如果是病位淺,這個時候的病,用藥應該是在飯後服,病在上焦,病位淺,應該飯後服。 @ 如果是病位深,病所遠,這個時候服藥應該飯前服。免得吃過飯之後,再吃藥,藥力不容易到達于下部。 “中道氣味之者”,在中間道路上就被飲食之氣給阻隔住了。 所以這句話是談到的是吃藥的時間問題,跟飲食的關系問題。 我們現在治病臨床上也是這樣,病人也會問大夫,大夫也應該有所依據,說我在病是飯前服還是飯後服,吃這個藥,服這個藥,對不對?那你總得告訴清楚。 說“病所遠”,部位比較遠。避免藥物的氣味在中道而受到阻滞。受到什麼阻滞?受到飲食之氣的阻滞。 所以“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那是說先吃藥,後吃飲食。 “無越其制度也”,這也是一個制度。不能超越,不能越出這個常規。
“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平氣”,就是平調氣血的規則。 平,是平調, 氣,這裡就指的氣血。 道,就是規則,準則,治則。治療原則。 平調氣血的準則,平調氣血的規則,是什麼呢? “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病所近的,無論你是用奇方還是用偶方,都要“制小其服”。
“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 病所遠,盡管是說,病所遠,用偶方,但是病所遠有時候也可以用奇方,有時候,病所遠,不論你用奇方還是用偶方,都要“制大其服”。
“制大其服”“制小其服”是什麼呢? 這底下說了,
“大則數少;”- 這個“大”是說用量大,不是說上邊所說的那個大方。 大方是什麼? @ 大方是藥味多組成的方劑。叫“大方”。 @ 小方是藥味少組成的方劑叫“小方”。 但是這裡所說的“大”是說用量大。每一味藥的用量大,不是藥味多。所以說“大則數少”,用量大,但是藥味的數量要少。 藥味數量少而重量大是什麼特點呢? 特點是作用可以力專,專一。所以量大,數量少,它就藥力專一。不會被分散。
“小則數多,”- 小方,所謂的“小”,上面所說的“制小其服”的小,就正好是相反的了。用量小但是藥味比較多,這是适合用于病所近的疾病。 病位比較輕淺,病位在上焦,你反而可以多用一些個藥物,輕淺,當然是數量多而份量輕。作用分散一點,反正病在上,病在表,散開一點,沒什麼關系。 ! 如果病所深的話,你也用數量很多的藥,每味藥量也不大,結果反而達不到病所。
“多則九之,小則二之。”- 數量多可以用到九味藥。數量小,也不能小于兩味藥。單味藥那不叫方子,那不叫制方了嗎。 所謂方,就是幾味藥組合一起,來起治療作用的那叫藥方。單味藥其實原則上說,不叫做方。當然咱們在習慣上也有個獨參湯。獨參湯其實不叫做什麼藥方嘛。它就是單味藥。所以說“多則九之,小則二之”。
是,九味藥的方子已經不小了,你看《傷寒論》的方子,超過九味的就很少了。但是少則二之,最少也得二味藥。那才叫做方。 當然我們現在的臨床大夫不一樣,有的大夫現在用藥也不會超過九味,極少超過九味。一般都四五味,五六味,但也有的醫生開方子,現在也不一樣了,開多大的都有,開二十味,三十味,四十味,一個方子開五十味的都有,當然他把這個方子給病人開的時候,告訴你一付藥吃三天,他是怎麼個吃法。那就組成的數量太多了。
“奇之不去則偶之,”- 有時候用奇方治病效果不好的話,可以用偶方。或者說把偶方也加到奇方裡邊去。那就不是一個方,這樣的方劑,當然數量就相對大了。
“是謂重方;”- 把奇方,偶方合起來一起用,這叫重方。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複方”。 兩類方子擱在一起重複起來使用,所以叫重方,後世叫複方。我們現在也還有這個複方,那個複方。也是從那來的。從《内經》時代起的這樣一個名字。
“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 奇方不去,用偶方配合起來,用複方治療。複方治療的時候效果還是不太好,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到,病情很複雜。 病情複雜的時候,就可以用一些反佐的方法。所以叫“反佐以取之”。 比如說: 在你用寒藥治療熱病的時候,效果不好,本來是熱病,用寒藥效果不好,可用一些反佐的藥,加上少量的熱性的藥。用熱藥治寒證,在大隊的熱藥之中少加點寒涼之藥。作為反佐。這樣的話,就避免格拒。 因為藥和病的性質完全相反,病勢很重,你用完全相反的藥怼過去,它可産生格拒,用點相從的藥,反佐藥跟這個病的性質相同的藥,不是現象相同,跟那性質相同的藥,佐一下,這樣的話,就避免格拒。引導它一下。不要嗆着着來。順從它的性質治療,它就容易接受了。這也是一個治病的思路。 我們處理很多事情,其實有時候都需要這種方法。說就是跟你意見不一緻,你就跟他硬頂,這有時候解決不了問題,順從他一點,結果他還跟着你走了。處理疾病的時候有這種方法,叫“反佐以取之”。
“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這句話,這個“反佐”之意,就是所說的無論用寒熱溫涼之藥,它都是反而從其病,這不是從其假象。這是從的數量比較少,在大隊的熱藥當中,擱點涼藥,大隊的涼藥之中擱點熱藥,沒關系,不影響這個方子的本意。反而起到好的治療效果。避免了藥與病相格拒。
這一段就是講了這樣的内容。特别在治方的法則方面,有奇方,有偶方,有大方,有小方,但是這裡頭沒有具體講大方、小方。大方、小方我剛才說了一下,也是根據後世注家們的見解。
大方,就是說藥的味數多叫大方。 小方,就是藥的味數少叫小方。 緩方,就是作用緩,氣味薄藥物。它治療的特點是病所近。 急方,是用氣味厚組成的方劑,它治療的特點是用于病所遠。 奇方。奇數的藥物組成的方。 偶方。偶數的藥物組成的方。奇方偶方它們治療也有一定的特點。 大、小、緩、急、奇、偶、重七方。所謂《内經》所說的“七方”。就是這段。《内經》講方劑分成七方,有人說是方劑的分類,最早的分類。那就是這七方。大、小、緩、急、奇、偶、重。這一段我們就講完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