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講的就是痙,所謂痙,講的就是腦膜炎;濕,講的就是風濕;暍,就是中暑。對痙濕暍,也就是腦膜炎,風濕,中暑,如何來治療。
不要看短短的一篇,這短短的一篇,把所有的病都治完了,這就是經方,隻要會用,藥到病除,一劑就中,所以,我們看處方的時候,不可以死闆。
比如說,我們上一節介紹的豬苓湯,一劑下去,水就利出來了。病人有腰痛,委中,陰谷一下去,第二天早晨腰痛就好了。經絡痛,沿着膀胱經的痛都好了,就是腎的地方腰還有點痛,這就說明腎有結石,這時候,再去壓一下太溪到腹溜這一段,果然有壓痛,這時候,針在結石的壓痛點下針,針一下去,痛就沒了,豬苓湯一開下去,這個石頭就打下來了。
【原文】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我們一般來說,發熱,無汗,這是标準的太陽傷寒,反而惡寒,這就是剛痙,如果是發熱汗出不惡寒,就是柔痙。
同樣是痙,中醫分兩個。一個是剛,一個是柔,也就是腦膜炎有兩種。剛,簡單講是無汗。柔就是有汗。
在臨床上很多小孩子就會發生這種情形,剛痙出現的時候,有剛痙的方子,柔痙出現的時候有柔痙的方子,都是一劑就知。
張仲景開的兩個方子,一個是葛根湯,一個是栝萎桂枝湯。得到痙病的時候就這兩個處方。後面我們會講到,我們一個條辨一個條辨看下去。
【原文】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我們在讀傷寒論太陽篇時,遇到太陽病如果是發熱脈浮而緩,有汗,就是桂枝湯證。如果浮而緊,無汗,惡寒,身疼,就是麻黃湯證。如果是太陽病發熱,項背強幾幾然,就是葛根湯證。
現在是太陽病在發熱的時候, 一摸到病人的脈,不浮、沉又細,代表裡虛寒了。沉脈代表是裡症, 細脈代表裡寒很盛。身體裡面的寒很盛,代表我們整個髒腑功能都變差了,中醫叫做寒太盛,這個時候容易造成痙病,比較難治。也就是說,光是桂枝湯麻黃湯是治不好的,因為他的脈不對,脈是沉而細的,往裡走。
痙病的成因就是水不足,當人身上的水分不夠了,就會産生筋攣,開始壯熱、大熱。當裡寒很盛的時候,我們水喝到胃裡面去它不會補充水,因為裡寒很盛,水一下去就被排掉了,水分補充不到時就會出現問題,這就是痙病的成因。
所有的痙病不管是剛痙、柔痙,包括後面還有一個大承氣湯證。在陽明篇就學過大承氣湯證,所有的這幾個證,通通是因為傷到津液引起的,就是津液不足了。
【原文】太陽病,發汗太多,因緻痙。
也就是表汗流太多,有的時候出汗的原因是小孩子太皮,還有醫生開的發汗藥開太強造成的。比如說你看到一個小孩子生病,是葛根湯證。結果你把葛根湯的葛根、麻黃、桂枝開的很強、忘了開生姜、甘草、大棗。這一劑下去以後就開始抽筋,晚上像開始發癫痫一樣,整個身體都角弓反張起來,這就是醫生發汗太過造成的痙病, 發汗不能太過。
所以,我們在開給病人發汗藥的時候,張仲景特别提醒說:“不要盡劑”,就是你第一碗喝下去,沒感覺,再喝第二碗,發汗了就停下來,不要再喝了。剩下的藥不要舍不得,如果認為倒掉太可惜了,認為中藥溫和無所謂,喝下去就會發痙,因為津液傷到了。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緻痙”。就是我們在傷寒論介紹過的真武湯證。發汗太多的話,就是真武湯證。如果發汗太多還沒有成痙,這時候趕快用桂枝加附子湯,就是桂枝湯加炮附子來收表,如果已經變成痙病,就很危險了,趕快用真武湯。
如果是發熱必拘急,手腳都筋攣起來,痙病已經成形了,這時候就是附子湯證。諸多此類的痙都是因為津液枯竭造成的。所謂痙的症狀,就是抽筋,整個身體都拘攣起來,然後病人整個身體向後彎過去, 胸腔張的很大,肚子整個凹下去,然後嘴巴咬得很緊,眼睛往上吊, 這就是痙。
發汗太過,血液裡的水不夠了,溫度就會上升,所以就會發熱。開汗劑,南方溫病派不太也用麻桂,就是擔心發汗太多。如果怕發汗太多,麻桂的劑量可以少一點,把生姜,甘草,大棗多加一點,也就不會出現發汗太過的現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