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作為我們最常用的關節之一,同時也是最容易受傷(慘)的一個關節,因此膝關節在傷後手術、術後康複過程中也經常是“主角”。膝關節術後要注意的事項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下角度了,因為幾乎是所有人在膝關節的手術後,膝蓋的屈伸都會出現問題,這時,就會有人問了,那膝關節術後屈伸不利索是正常現象麼?
當然是正常現象了。
下角度又疼又辛苦,戰線拉的也長,為什麼膝關節會出現屈伸不利索這種情況呢?那我們就以最常見的前交叉韌帶修複手術為例,來說一下。
1、關節腫脹
在手術後,不管是在醫院還是康複訓練計劃中,我們都會把消除腫脹放在第一位,甚至在手術之後的第一天,醫生就讓患者通過擡高患肢,做踝泵等方式使腫脹消除。那我們為什麼把消除腫脹放在第一位呢?
在膝關節損傷後,由于血液滲出炎性因子分泌會導緻關節腔内液體堆積引起腫脹。在手術過程中,伴随着組織被破壞和被修複,也會伴随着體液和淋巴液的滲出,所以我們要進行消腫才能進行下一步康複,隻要腫脹不消除就不能很好的下角度、練力量。我們一般通過擡高患肢、做踝泵、理療、淋巴回流等方式來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腫脹。
2、瘢痕的形成
在術後訓練中,膝蓋的伸直角度往往比屈曲角度進展快很多。那我們為什麼要急于在術後讓膝關節伸直呢?對于正常的膝關節伸膝時前交叉韌帶前側與髁間窩是相互接觸的,這裡是沒有空間的。但是如果患者早期沒有進行伸膝練習,并且腫脹長期不消,缺少适當的運動導瘢痕組織過量增生、粘連,瘢痕形成會産生收縮反應,使包裹膝關節的關節囊發生攣縮,前交叉韌帶前側被瘢痕占據了位置,那麼再想伸直的時候就會被瘢痕占了位置,産生撞擊。
另一原因就是因為髌骨活動受限。膝關節屈曲和伸展需要髌骨靈活的上下滑動來完成,但由于膝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制動,膝關節内會增生瘢痕組織,并限制髌骨的活動,進而限制屈伸膝的活動度。如果産生這種情況,并且通過核磁發現後,那麼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再次進行瘢痕松解手術了。
3、肌肉萎縮
有些患者在手術後因為怕疼、怕發生二次損傷等原因,使患側肢體長期制動,導緻患側下肢的肌肉肌纖維和筋膜粘連,肌肉萎縮,肌力下降,使肌肉的收縮和伸展受限。這就導緻我們在下角度時,肌肉不僅用不上力,還因為過度僵硬和伸展不開導緻屈伸受限。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下角度之前要松解肌肉和一直保持肌肉訓練的原因了。
還有一些患者明明被動伸膝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主動伸膝,也就是自己踢腿,卻不能伸直。這是由于前交叉韌帶損傷後,股四頭肌出現了抑制,患者不能充分的調動自己的股四頭肌進行收縮。對于這種情況可以在專業人員的監督下進行股四頭肌的激活訓練與力量練習。
所以術後屈伸不利索是正常現象,幾乎每個患者都會出現。雖然每位患者導緻屈伸受限的原因不一定相同,但是隻要跟着康複治療師制定的計劃進行,踏實認真的進行每一步訓練,膝關節的屈伸角度就能平穩的進行下去。
關于如何下角度,往期的文章裡我們有過詳細的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想了解的小夥伴們,可以通過下方鍊接進行觀看。
今天就到這裡啦,希望大家的膝關節都能健康且堅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