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滑膜炎(英文名:synovitis),滑膜炎是多種疾病在滑膜組織方面的某些特定表現,它不是一種病,而是許多病的共同表現,是一組綜合症。是一種多發性疾病,其發病部位主要在膝關節。容易造成患者暫時或長期部分喪失勞動力,無論對患者和對社會的危害都較大。
膝關節是人體滑膜最多,關節面最大和結構最複雜的關節,由于膝關節滑膜廣泛并位于肢體較表淺部位,故遭受損傷和感染的機會較多。膝關節滑膜炎在老年人多繼發于膝關節骨關節炎,主要是因軟骨退變與骨質增生産生的機械性生物化學性刺激,繼發膝關節滑膜水腫、滲出和積液等。在青壯年人多因急性創生和慢性損傷所緻。急性外傷包括有:膝關節扭傷、半月闆損傷、側副韌帶或交叉韌帶損傷,關節内積液或有時積血,表現為急性膝關節外傷性滑膜炎。有時也可因單純膝關節滑膜損傷所緻,如外傷較輕,或長期慢性膝關節勞損,可使膝關節逐漸出現腫脹和功能障礙者,則形成慢性膝關節滑膜炎。
膝關節滑膜炎誘因複雜、種類較多,治療方法中醫西醫各有所長,療效良莠不齊。若治療不徹底或錯過最佳治療期,炎症逐漸轉化為慢性期,反複積液會導緻滑膜肥厚、粘連,影響到關節的功能問題,不但醫生頭疼,患者也很苦難。
滑膜作為RA的靶向組織是最早受其影響,而膝關節滑膜炎又是常見好發部位。滑膜炎持久反複發作,可導緻關節内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因此,盡早控制和消除滑膜炎的病理反應,預防膝關節功能的破壞是臨床治療RA的重要環節之一。(張金祿,劉喜德,葉麗紅,等.蜂針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膝關節滑膜炎的臨床随機對照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8:1904-1906頁)
膝關節滑膜炎中醫學稱為膝關節腫痛。早在《黃帝内經》中就有論述,在《靈樞·經脈篇》中胃足陽明之脈的所生病就載有“膝膑腫痛”症。其他各篇也有類似的描述。此後醫籍将其列入痹、痛風、鶴膝風、曆節風等病門中讨論。
究其病因多因肝腎不足,經絡氣血虧損,筋膜失養,陰寒濕邪侵襲凝滞;或外傷瘀血,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生積液腫脹疼痛。
二、自拟診斷标準:
1、膝關節可見明顯腫脹、扪之患部發熱,活動受限;
2、檢查發現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下蹲困難并伴有疼痛,關節周圍可有局限性壓疼點,浮髌試驗陽性;
3、彩超探查可見關節腔内有液性暗區。核磁共振檢查較為準确。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4-197.)結合臨床經驗)
三、相關穴位介紹
伏兔、足三裡、三陰交、血海,急性期加太沖;鞏固期加天樞
(一)伏兔
伏兔别名外丘、外勾,位于大腿前隆起的股直肌處,屬足陽明胃經的經穴。《會元針灸學》說:伏兔者,伏是潛伏,大腿肉肥如兔,跪時肉起如兔之潛而不伏也,故名伏兔。
定位:伏兔穴在大腿外側,髂潛上棘與髌骨外緣的連線上,髌骨外上緣上6寸處(按骨度分寸法大腿股骨大轉子—膝中為19寸)。簡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醫者以手腕掌第一橫紋抵患者膝髌上緣中點,手指并攏壓在大腿上,當中指到達處是穴。《針灸甲乙經》:“在膝上六寸,起肉間。”《神應經》:“在陰市上三寸,循起肉。”(陰市穴在膝蓋上外側三寸)
解剖:穴位下穿過皮膚為淺筋膜、深筋膜,以及股直肌,進入股間肌内。支配該皮區的神經包括股前皮神經以及股外側皮神經。深層肌内分布有股神經的肌支以及股深動脈,靜脈發出的旋股外側動、靜脈的降支。
主治:腰疼膝冷,下肢麻痹,婦人諸疾,疝氣,腹脹腹痛,瘾疹,腳氣等症;膝關節炎,下肢癱瘓,麻疹,腹股溝淋巴結炎等病。
(二)足三裡
足三裡原名三裡、下陵(《靈樞·本輸》)。名足三裡。别名鬼邪、下三裡《聖濟總錄》。“三裡”是指理上、理中、理下。屬足陽明胃經。合(土)穴。
定位: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胫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胫骨之間,由胫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解剖:針刺經過皮膚→皮下組織→胫骨前肌→趾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胫骨後肌。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腓深神經肌支和胫前動脈分布;小腿骨間膜深面有胫神經和胫後動脈經過并分布。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洩瀉、便秘、痢疾、疳積、癫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羸瘦。此穴主治甚廣,為全身強壯要穴之一,能調節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三陰交
三陰交别名承命、下之三裡、太陰。因脾經、肝經、腎經三陰經交彙于此故名。為足太陰脾經穴。
定位:在小腿内側,當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解剖:穴位具有依次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胫骨後肌→拇(足旁)長屈肌。分布有小腿内側皮神經,深層後方為胫神經;并有大隐靜脈,胫後動、靜脈。
主治:腹痛,腸鳴,腹脹,洩瀉,便溏,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經閉,不孕,難産,遺精,陽痿,遺尿,疝氣,足痿,瘾疹,失眠,神經衰弱,荨麻疹,神經性皮炎。
三陰交為肝、脾、腎三者經脈交彙處,經常按揉此穴對肝、脾、腎有保健作用。故而對于婦科疾病有很好的療效,是針灸治療婦科疾病的常用穴、必選穴位。
(四)血海穴
血海穴,别名百蟲窠。“血”受熱變成的紅色液體也。“海”大也。血海之名指本穴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屬足太陰脾經。
定位:穴在大腿内側,髌底内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内側頭的隆起處;屈膝取穴。也可以令患者坐在椅子上,将腿繃直,在膝蓋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
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緣,股内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股四頭肌内側肌(股内側肌)。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内脂肪較厚,有隐神經和大隐靜脈行經。
主治:血海一個很普通腧穴,但在臨床應用中,卻有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療效。如婦産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内膜炎等;皮膚病濕疹,荨麻疹,皮膚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其它睾丸炎,貧血,下肢潰瘍,膝關節炎
(五)太沖穴
太沖穴,别名大沖。“太”大也;“沖”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沖行。足厥陰肝經。輸(土)、原穴。
定位: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應手處便是。
解剖:穴在拇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跖背側動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跖背側神經,深層為胫神經足底内側神經。
主治:頭痛,眩暈,疝氣,月經不調,癃閉,遺尿,小兒驚風,癫狂,痫證,脅痛,腹脹,黃疸,嘔逆,咽痛嗌幹,目赤腫痛,膝股内側痛,足跗腫,下肢痿痹。夜晚磨牙。
(六)天樞穴
天樞穴,别名長溪穴,谷門穴,長谷穴,循際穴,谷明穴,補元穴,循元穴。屬于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于臍旁兩寸,恰為人身之中點,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人的氣機上下溝通,升降沉浮,均過于天樞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解剖: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内部為小腸)。
主治:天樞穴是臨床常用穴位,其應用以治療腸胃疾病為主。
四、詳細介紹
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位,腘窩部下墊約4㎝厚的枕墊。充分暴露所選穴位處醫者用押手食指力量适中地按壓穴位并用碘伏消毒。
選用規格為0.30mm×50 mm(太沖穴選0.30mm×25 mm)漢醫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按(天樞)伏兔→足三裡(太沖)→三陰交→血海的順序直刺35~~45mm(太沖穴直刺20 mm),按針刺順序施以高頻率(≥120次/min)、小幅度(≤90°)撚轉手法各1min,以(天樞)伏兔、足三裡穴針感向足部、三陰交、血海穴針感向腹股溝部方向傳導為佳。
除天樞和太沖穴外将一中間有小米粒大小眼硬紙片由其餘各穴針灸針尾部套入并平放于局部皮膚上(預防艾段燃燒時艾灰跌落燙傷患者皮膚),将針灸針尾部由2㎝長的艾段中心插入(針灸針尾部上端與艾段上端持平),用線香由艾段下端點燃令其自燃至艾灰時去除再如前法換另一艾段(當患者述灼痛時随時将艾段去除),如此溫針灸3壯後按血海→三陰交→(太沖)→足三裡→伏兔(天樞)順序起針。
每周針灸5天每天一次,兩周一個療程。
五、注意事項:
1、針尾上裝裹的艾段,一定要裝好,以免燃燒時艾團和火星落下,造成燒傷。
2、點燃艾絨時,應先從下端點燃,這樣可使熱力直接向下輻射和傳導,增強治療效果。
3、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滅。同時囑咐病人不要更動體位,以免針尾上裝裹的艾段一起落下,加重燒傷,同時也為了防止造成彎針事故。
4、采取本方法治療時囑患者停止其他一切中西醫治療方法。
5、減少患部負重,禁止久站、久行、久蹲、頻繁上下樓梯及按揉刺激。
6、可以緩慢騎自行車,但禁止騎自行車上坡。
7、其他注意事項可參看毫針療法和艾灸療法。
足陽明胃經為經多氣多血之脈,天樞穴、伏兔、足三裡均屬于該經,天樞穴又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于臍旁兩寸,恰為人身之中點,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刺激天樞既能補後天之氣也就是間接地補充了人的元氣,使人的氣機上下溝通,升降沉浮調順;刺激伏兔穴這個穴位後通過加強胃經氣血的運行,達到排滲脾土中水濕的功效;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常用的重要穴位,臨床應用廣泛,是治療胃腸及下肢膝胫疼痛的首選之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裡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腹瀉,腿胫膝腫脹酸,傷寒瘦損,氣蠱諸股”。
遵張仲景“血不利則為水”之訓,選取具有活血、養血、涼血、生血功效的血海穴可以祛風清熱、疏筋活血。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夠把人體的水濕濁毒運化出去。
取三陰交具有健脾化濕、疏肝益腎之功。
太沖屬少氣多血之厥陰經,偏于補血、調血,具有平肝洩熱,舒肝養血的功效。
諸穴相伍再配以溫針灸共同起到調理脾胃以“土來掩水”,截斷上遊源源不斷而來的水,再祛風、清熱、疏筋、活血來“開閘洩洪”使積液有序外洩(患者自覺針灸後患者出汗多),最終治愈膝關節滑膜炎。
本方法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特點是痛苦小、不抽水、不注射、不吃藥、不敷藥,不會産生任何後遺症和毒副作用,是一種簡便、快捷、安全、效高、易學、易用,便于推廣運用的中醫适宜技術。
五、相關文獻鍊接
《揚州時報》2014年12月29日
這些動作天天做,損筋又傷骨
研究表明:平躺時膝蓋的負重幾乎是零,站起來和平地走路時負重是體重的1~2倍,跑步是4倍,而蹲和跪是8倍。臨床上,女性膝關節疾病患者多于男性,就是因為生活中女性下蹲次數相對男性更多,比如蹲着洗衣服、蹲着擇菜、擦地等。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婁思權、中國康複研究中心骨科主任王安慶提醒:老人和肥胖人群盡量不要深蹲或減少深蹲時間,别超過20分鐘。老人下蹲最好扶着桌子或椅子,減少膝關節壓力。
《健康報》2015年1月17日
男人褲帶過緊傷膝蓋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腰帶系得過緊不僅影響消化系統健康,而且容易導緻背部和膝蓋酸痛。
腰帶過緊增加腹部壓力
研究人員以12名健康男性為對象,進行了一項有關腰帶與膝關節疾病的關聯性研究。研究人員讓所有參試者系上腰帶,松緊度以腰圍縮小10%為度。結果發現:當參試者起身時,系緊的腰帶改變了其上腹肌肉的活動方式。
研究人員分析指出:腰帶過緊會增加腹部壓力,使脊椎更加僵硬,病變危險也更高。不僅如此,腰帶過緊還會影響身體重心以及骨盆的正常位置和方向,使步态大受影響,膝關節壓力也因此增加。此項研究以男性為研究對象,腰帶松緊對女性和肥胖人群的影響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腹部肥胖加大膝關節負擔
以前,膝關節炎發病的第一誘因是年輕時過度勞累導緻的勞損,而近年肥胖已上升為該病發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與肥胖人群尤其是腹部肥胖人群的不斷增多有關。這類人由于腹肌無力,腹部向前膨出,身體重心前移,而為了适應這個變化,腰椎前突增加,下背部的肌肉受到過分牽拉,膝蓋關節面的負擔加重,使得關節加速磨損、老化,引起關節炎。正常情況下,關節軟骨像襯墊一樣覆蓋于骨表面,可以緩沖關節運動時的震動壓力,減輕運動摩擦,讓關節能夠活動自如。但是當關節負擔過重或過度磨損時,會造成軟骨表面受損。另外,肥胖患者體内激素水平異常,激素代謝的異常也會導緻軟骨代謝功能失調,誘發骨性關節炎。
比體重更重要的是腰臀比
那麼,如何确定腹部是否肥胖呢?有一個簡易計算方法,站立時量腰圍和臀圍的尺寸,腰圍除以臀圍尺寸,得出腰臀比。臀圍以臀部最大處為準,測量腰圍時要通過肚臍。男性腰臀比的上限是0.85~0.9,女性為0.75~0.8,超過這個範圍就是腹部肥胖了。
通常情況下,腰臀比越大說明内髒器官脂肪越多。腰臀比超出标準,說明脂肪可能集中在内髒上。腹部肥胖非常危險,易引發各種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