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白露”節氣,凝露始白,陰氣漸重,伴随着秋露凝結,秋天來了。
自然界的陽氣在夏至之時攀升到了頂點,陰氣也在秋日到來之際悄然興起。南京市第二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師沈建軍介紹,進入秋冬季節,天氣轉涼,雖說“春捂秋凍”是經典養生秘鑰,但“秋凍”也有講究,并非人人皆宜。
秋凍有什麼好處?
夏秋換季之時,天氣由熱轉涼,氣溫不穩定,急切地加衣遇上氣溫回升,容易造成出汗過多,腠理大開,耗傷正氣;外感風邪,則易并發感冒。
另一方面,适當的寒涼,可以鍛煉耐寒能力,提高人體對低溫适應能力,增強體質,以适應寒冬的到來。
哪些人不宜秋凍?
呼吸道疾病患者及過敏體質者;兒童、老人等體質虛弱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胃炎患者;關節炎患者。
哪些部位不宜秋凍?
頭面部:“頭為諸陽之會”,頭部受寒易傷陽氣,誘發頭痛、面癱、心腦血管疾病;鼻腔吸入冷空氣還會哮喘、咳嗽,甚至肺炎。戴帽子、口罩可以有效阻止冷空氣入侵。
腳部:寒從腳起,随天氣變冷,腳部保暖越來越該被重視。睡前熱水泡腳不僅可以消除疲勞,還能預防失眠、提高睡眠質量。
肢體肩、膝關節:寒性收引,血管和肌肉收縮,血液循環不暢,關節失于濡養,便出現關節疼痛、活動不利的症狀。民間有“白露身不露”的說法,即白露過後要注意身體保暖,換下短褲短袖, 穿上長袖長褲,防止寒氣入侵關節。
腹部:腹部神經分布較為密集,對外界刺激較為敏感,一旦受涼容易引起腸道痙攣、腹痛腹瀉。脾胃虛寒者可以艾灸腹部腧穴溫補陽氣。
秋季養生還應注意防止秋燥
不同于夏季的濕熱,冬季風的到來使得降水量大大減少,氣溫轉涼,氣候也變得幹燥。夏秋交際,暑熱尚未褪去,濕氣蒸發,使得津液虧損;晝夜溫差大,陽氣外洩,損傷肺氣;秋季與肺氣相合,肺為嬌髒,易耗氣傷津;人體極易出現咳嗽、口咽幹燥、大便秘結、皮膚幹裂等症狀。因此,秋季養生除了禦寒保暖外,還應注意防止秋燥。
季節轉換之時,脾胃功能尚在調節階段,過度進補容易造成胃腸負擔加重,“貼秋膘”硬生生貼成了腸胃炎。秋冬進補應以清淡、滋潤為主,避免大辛大燥、肥甘厚膩(如火鍋、燒烤等)。
食補
梨、枇杷、西紅柿、山藥、胡蘿蔔、南瓜等不僅富含豐富的維生素,更可以益肺生津;
熬湯時加入石斛、沙參可以更好地滋養肺胃之陰;
平時應多飲水保持咽喉濕潤,亦可開水沖泡菊花、烏梅、大棗、西洋參等藥物,水中加入蜂蜜不僅味道可口,還可以養陰潤肺。
秋日美食
紫薯南瓜餅
做法:将紫薯蒸熟,搗成泥狀,加入牛奶、核桃、适當糖調味;小南瓜對半切開,挖出南瓜籽,塞入紫薯泥,放入空氣炸鍋,加熱20-30分鐘,取出切開即可食用。
銀耳雪梨紅棗羹
做法:适量銀耳、紅棗洗淨,新鮮梨去皮、切塊,放入鍋中,小火炖煮至粘稠,可加入蜂蜜調味。
通訊員 張詩蘊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婕妤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