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āng jiàng
霜/ 降
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2021年10月23日12點51分我們正式步入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
霜,露凝也。
——《玉篇‧雨部》
霜本是空氣中的水汽,因溫度的下降,附形于草木,顧名為“霜降”,可觀而知天地之氣也。所以霜降是:
· 秋冬轉換的節點,地表溫度變低,天氣更加寒冷;
· 秋收冬藏的“收”達到頂點,是進補的最佳時機。
入秋以來,我們一直在講潤燥、養陰,此時季節由秋向冬轉化,既要抵禦外寒,也要清除内熱,益氣生津。
霜降有三候,初候豺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
豺祭獸:豺狼把捕獲的野獸鋪在地上,用來祭謝上天。古人認為,即便是兇殘的猛獸,也懂得感報天地養育之恩。
草木黃落:霜降過後便是殘秋,草木枯黃搖落。
蜇蟲鹹俯:秋分時蜇蟲築巢,到了霜降,陽氣收藏到地下,小蟲已經在暖和的巢中進入冬眠狀态。
01
固衛氣,養陽氣
韋昭說:“霜降之後,清風先至,所以戒人為寒備也。”
霜降的時候,先有清風,人們要戒備寒氣。一旦“寒氣”入侵身體,最先傷到的就是衛氣。
衛氣屬于陽氣的一部分,能夠浮在體表幫助身體抵禦外邪,是身體面臨寒氣的第一道門檻。有了衛氣的防禦,就算身體被寒風入侵,我們也隻是打幾個噴嚏,感冒了也能很快調整好狀态。
一旦衛氣虛弱了,不能固守在體表,外界的寒氣就會乘虛而入,或是從肌膚上,或是從口、鼻處鑽進身體,開始擾亂氣血的運行,就會出現各種身體不适:
易疲勞、嗜睡,平時稍微運動一下就會氣喘籲籲;
不悶熱、不運動的時候,也會容易出汗,即“自汗”;
抗病能力低下,容易反複感冒,纏綿很久都調理不好;
季節轉換時容易過敏;
經常被冷風一吹就容易打噴嚏、咳嗽,皮膚上出現細細密密的小疙瘩,就像起了疹子一樣。
如果你符合以上其中的兩條,就有可能是衛氣不固。此時你需要做的就是補氣,然後把身體防護起來。
艾灸補充陽氣
艾灸氣海穴。氣海穴,也就是丹田,古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認為它有溫陽益氣的作用。
氣海穴處于人體正中央,是生氣之源,因此對于陽虛,體虛導緻的各種不适都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秋天艾灸的時間不宜太長,一次30分鐘,每周1-2次就好。灸完後可以喝一杯溫開水或者蜂蜜水,防止幹燥。
艾草泡腳驅寒氣
《遵生八箋》雲:“八月望後少寒,即用微火暖足,勿令下冷”。
霜降之後,地氣越發寒冷,不僅不能再穿單薄的鞋子,每天晚上睡覺時,還可以用熱水泡泡腳。如果覺得自己寒氣較重,可以加一點艾草,水的溫度不要太高,40度左右就好。
02
健脾護胃,按揉中脘
霜降過後,除了要适當添加衣物禦寒保暖之外,還應重點保護好我們的脾胃。
因為脾胃喜暖惡冷,又是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即脾胃為五髒六腑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虛弱,無論吃進去什麼營養都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也就不能為其他髒器提供氣血能量,所以調好脾胃,也常常是秋冬進補的第一步。
脾胃虛弱的人,可以按揉中脘穴,能和胃健脾。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同身寸的4寸即手掌四橫指寬度3寸,加大拇指寬度為1寸,很容易取穴。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此時是進補的最好時機,但進補應“平補”,宜健脾養胃,忌辛辣傷陰。
01
補冬不如補霜降
霜降在五行中屬土,脾土旺盛,人體的消化功能最好,因此此時進補效果最好。
這時進補也叫“打底補”,因為隻有打好“地基”,冬補才會有意義。
在中醫養生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系上,此時應以淡補為原則,并且還是要補血氣以養胃。
所以飲食上宜健脾養胃,調補肝腎,可多吃健脾養陰潤燥的食物,玉米、蘿蔔、栗子、紅薯、秋梨、百合、蜂蜜、淮山藥、白菜、牛肉等食物。
如果太過幹燥,也可以喝點秋梨膏,脾胃比較虛弱的人,可以多煲湯以養護脾胃。
·陳皮砂仁牛肉蘿蔔湯·
【原料】牛肋條300g、蘿蔔300g、陳皮10g、砂仁6g、生姜3片、食鹽适量。
【做法】
1、将陳皮洗淨,砂仁洗淨後搗碎,蘿蔔滾刀切,姜切片;
2、牛肋條洗淨切塊;
3、牛肉放入砂鍋中,加适量清水,燒開後撇去浮沫;
4、放入蘿蔔、陳皮、砂仁、姜片,文火炖1小時左右,調入鹽後炖15分鐘即可。
陳皮砂仁牛肉蘿蔔湯,有補有通,不給脾胃添堵。
·酒釀蜜山藥·
【原料】鐵棍山藥、 酒釀、藕粉、桂花、冰糖。
【做法】
1.将山藥削皮,過程中注意帶好手套,避免過敏。将削好的山藥稍微清洗一下,切成小段,放入鍋中蒸20分鐘左右。藕粉用涼水先化開。
2.另外取一個小鍋,倒入少量的水,放一點點冰糖化開。煮開之後倒入酒釀,等待10秒左右,将劃開的藕粉倒入鍋中攪拌15秒左右,直到湯汁微微粘稠。
3.将煮好的湯汁淋到蒸好的山藥上,最後撒一些幹桂花即可。
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
“鮮柿可養肺胃之陰,宜于火燥津枯之體。幹柿甘平,能健脾補胃,潤肺澀腸,止血充饑,殺疳,療痔,治反胃,已腸風。”
很多地方霜降時節有吃紅柿子的傳統,老輩的說法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而泉州老人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
這是因為柿子味甘、澀,性寒,可通鼻耳氣,主治腸澼不足及火瘡、金瘡等,還可止痛、禦寒保暖、補筋骨。
柿子也是潤秋燥的美容水果,每天吃3個左右的柿子幹,對預防減少黃褐斑也有效。
但柿子性涼,脾胃虛寒的人群少吃為宜。
無恣醉飽,辛辣傷陰
“九月陽氣已衰,陰氣大盛,暴風數起,切忌賊邪之風。宜減苦增鹹,補肝益腎,助脾資胃。勿冒風霜,無恣醉飽。”
——《孫真人攝養論》
另一方面,也要做到“無恣醉飽”。
雖說深秋宜貼秋膘,宜多吃肉,宜滋陰進補,但也不能吃太飽,以至于消化不良。不然,吃進去的東西,不會化為人體津精氣血,反而成為痰濕積食,久則郁而生熱,反傷陰。燒烤、油炸、辛辣吃太多的話也會傷陰。
同時,适當飲酒能夠升陽行氣,起到禦寒的作用。但酒屬于濕熱之物,喝多了會造成體質上的濕熱,同時也會傷陰。辛溫的酒還會打開毛孔,容易受寒。而出汗多,本身也是氣陰兩傷的,陽氣随汗液而洩,反而不利于越冬禦寒。
雖說露是潤澤滋養,
霜是殺伐懲戒。
然而肅殺之氣,
正是秋之正氣,
自然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萬物有生老病死,此消彼長,
恪守其時,
是為了更長遠的生息安樂。
推薦好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