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江蘇省揚州中學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正是從《詩經》的許多具體作品中,後人歸納出了所謂“賦、比、興”的美學原則,影響達兩千餘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廣的是朱熹對這一原則的解釋:“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古人和今人對此又有頗為繁多的說明。因為“賦”比較單純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興問題的讨論上。因為所謂“比興”與如何表現情感才能成為藝術這一根本問題有關。

中國文學(包括詩與散文)以抒情勝,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發表現都能成為藝術。主觀情感必須客觀化,必須與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結合統一,才能構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藝術作品,産生相應的感染效果。所謂“比興”正是這種使情感與想象、理解相結合而得到客觀化的具體途徑。

《文心雕龍》說:“比者,附也;興者,起也”;“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鐘嵘《詩品》說:“言有盡而意無窮,興也;因物喻志,比也。”實際上,“比”“興”經常連在一起,很難絕對區分。“比興”都是通過外物、景象而抒發、寄托、表現、傳達情感和觀念,這樣才能使主觀情感與想象、理解結合聯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觀化、對象化,構成既有理知不自覺地幹預而又飽含情感的藝術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層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個人主觀的情緒自身,而成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後的客觀形象。這樣,也就使文學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觀情感的任意發洩,更不是隻訴諸概念的理性認識;相反,它成為非概念所能窮盡,非認識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藝術形象和文學語言。王夫之說:“《小雅·鶴鳴》之詩,全用比體,不道破一句。”(《姜齋詩話》)所謂“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國美學重要标準之一。司空圖《詩品》所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嚴羽《滄浪詩話》所謂“羚羊挂角,無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這種非概念所能窮盡、非認識所能囊括的藝術審美特征。這種特征正是通過“比興”途徑将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合而為一的産物。《詩經》在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範例,從而成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李東陽說:“所謂比與興者,皆托物寓情而為之者也。蓋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而難于感發。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寫,反複諷詠以俟人之自得,言有盡而意無窮,則神爽飛動、手舞足蹈而不自覺,此詩之所以寄情思而壯實也(《懷麓堂詩話》)”。

這比較集中而清楚地說明了“比興”對詩(藝術)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綜合統一體。“托物寓情”“神爽飛動”勝于“正言直述”,因為後者易流于概念性認識而言盡意盡。即使是對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為一種概念認識而并不起感染作用,“啊,我多麼悲哀喲”,并不成其為詩,反而隻是概念。直接表達情感也需要在“比興”中才能有審美效果。所以後代有所謂“以景結情”、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等等理論,就都是沿着這條線索而來的。(選自李澤厚《美的曆程》)

材料二:中國古人讨論詩歌時常提及的“比興”不僅是詩歌的創作手法,也是對審美思維方式的一種表述,比興思維在審美想象的作用下實現物我交互,四時萬物在激發人的情感的同時,又成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貫通交融。比興思維不同于理性判斷,它遵循“類”的規律和原則,實現物與物、情與物的聯結。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物象都可起興,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聯系到他物,起興之物象和所詠之物象兩者間存在着廣泛的聯系。但這樣的聯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須遵循“類”的原則,這一原則在比興思維中有兩方面的體現。

其一,主體基于對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與彼物聯系在一起,此為以物喻物的基礎。其二,兩個事物雖然各不相同,甚至差異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夠與主體的某種情意産生共鳴的屬性。這種屬性是将物與情聯系起來的關鍵,也是“取譬引類”與以類比邏輯為特征的理性思維之間的重要區别。如作為“歲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遠,并沒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樹歲寒不凋、翠竹經冬不衰、梅花淩寒獨放,三者共同擁有的耐寒屬性與主體高潔堅韌的情志産生共鳴,因此使其成為人們聯類讴歌、表情達意的對象。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基于比興思維展開的類比聯想,是審美意象動态生成的一種表現。中國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萬物視為一體的認識傳統,在這個渾然為一的系統之中,物與物、物與情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而是強調彼此間的互相感應、轉換與影響。 (選自何琪琦《論審美意象生成的心理過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項是(3分)

A.朱熹從《詩經》中歸納出的“比興”原則與詩歌抒情的根本問題密切相關,曆來讨論頗多。

B.中國文學能以抒情取勝,主要歸功于“比興”手法的恰當使用,“賦”的作用則微乎其微。

C.“歲寒三友”形貌上不相類,卻因耐寒的共同屬性與主體高潔堅韌的情志産生共鳴而被聯類贊美。

D.在詩歌創作中遵循“類”的原則不是對事物之間相似性的感知,而是有情感共鳴的“取譬引類”。

2.根據材料的内容,下列說法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藝術形象不是對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不是主觀情感的任意發洩,也反對訴諸理性認識。

B.對情感的“正言直述”是一種概念性的認知,言盡意盡,所以直接表達情感也需要在“比興”中才有審美效果。

C.“以樂景寫哀”的手法體現了“比興”的理論,通過想象和反面理解使情感客觀化,這體現了古詩貴情思而輕事實的特點。

D.如果具有能與主體情感産生共鳴的某一屬性,任何一物都能突破時空限制和與之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聯結。

3.下列選項中的句子,不宜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氓》)

B.“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離騷》)

C.“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望海潮》)

D.“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4.材料一第三段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其作用。(4分)

5.“‘比興’不僅是詩歌的創作手法,也是對審美思維方式的一種表述”,請結合兩則材料,分别從創作手法和思維方式的角度給“比興”下定義。(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邊城(節選)

沈從文

河中劃船的決了最後勝負後,城裡軍官已派人駕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鴨子,祖父還不見來。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麼地方等着她,因此帶了黃狗向各處人叢中擠着去找尋祖父,結果還是不得祖父的蹤迹。後來看看天快要黑了,軍人扛了長凳出城看熱鬧的,皆已陸續扛了那凳子回家。潭中的鴨子隻剩下三五隻,捉鴨人也漸漸的少了。落日向上遊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黃昏把河面裝飾了一層薄霧。翠翠望到這個景緻,忽然起了一個怕人的想頭,她想:“假若爺爺死了?”

她記起祖父囑咐她不要離開原來地方那一句話,便又為自己解釋這想頭的錯誤,以為祖父不來,必是進城去或到什麼熟人處去,被人拉着喝酒,故一時不能脫身。正因為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願在天未斷黑以前,同黃狗趕回家去,隻好站在那石碼頭邊等候祖父。

再過一會,對河那兩隻長船已泊到小溪裡去不見了,看龍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吊腳樓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燈,且有人敲小鞶鼓彈月琴唱曲子。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劃拳行酒的吵嚷聲音。同時停泊在吊腳樓下的一些船隻,上面也有人在擺酒炒菜,把青菜蘿蔔之類,倒進滾熱油鍋裡去時發出沙沙的聲音。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隻有一隻白鴨在潭中浮着,也隻剩一個人追着這隻鴨子。

翠翠還是不離開碼頭,總相信祖父會來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吊腳樓上唱曲子聲音熱鬧了一些,隻聽到下面船上有人說話,……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習慣把這種話聽下去,但又不能走開。且聽水手之一說樓上婦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殺死的,一共殺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個古怪的想頭“爺爺死了呢?”便仍然占據到心裡有一會兒。

兩個水手還正在談話,潭中那隻白鴨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碼頭邊遊來,翠翠想:“再過來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靜靜地等着。但那鴨子将近岸邊三丈遠近時,卻有個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來水中還有個人,那人已把鴨子捉到手,卻慢慢地“踹水”遊近岸邊的。船上人聽到水面的喊聲,在隐約裡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幹,你今天得了五隻吧?”那水上人說:“這家夥狡猾得很,現在可歸我了。”“你這時捉鴨子,将來捉女人,一定有同樣的本領。”水上那一個不再說什麼,手腳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碼頭。濕淋淋地爬上岸時,翠翠身旁的黃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幾聲,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碼頭上已無别的人,那人問:

“是誰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誰?”

“是碧溪岨撐渡船的孫女。”

“這裡又沒人過渡,你在這兒做什麼?”

“我等我爺爺。我等他來好回家去。”

“等他來他可不會來。你爺爺一定到城裡軍營裡喝了酒,醉倒後被人擡回去了!”

“他不會,他答應來找我,就一定會來的。”

“這裡等也不成,到我家裡去,到那邊點了燈的樓上去,等爺爺來找你好不好?”

翠翠誤會了邀他進屋裡去那個人的好意,心裡記着水手說的婦人醜事,她以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樓上去,本來從不罵人,這時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聽人要她上去,以為欺侮了她,就輕輕地說:

“你個悖時砍腦殼的!”

話雖輕輕的,那男的卻聽得出,且從聲音上聽得出翠翠年紀,便帶笑說:“怎麼,你那麼小小的還會罵人!你不願意上去,要呆在這兒,回頭水裡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說:“魚咬了我,也不關你的事。”

那黃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來。那男子把手中白鴨舉起,向黃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麼!”便走上河街去了。黃狗為了自己被欺侮還想追過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隻在告給狗“那輕薄男子還不值得叫”,但男子聽去的卻是另外一種好意,男的以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見了。

又過了一陣,有人從河街拿了一個廢纜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來找尋她,到身邊時翠翠卻不認識那個人。那人說: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來接她,故搭了過渡人口信來告訴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聽說是祖父派來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讓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黃狗時前時後,一同沿了城牆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問那拿火把的人,是誰告他就知道她在河邊。那人說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裡的夥計,送翠翠回家後還得回轉河街。

翠翠說:“二老他怎麼知道我在河邊?”

那人便笑着說:“他從河裡捉鴨子回來,在碼頭上見你,他說好意請你上家裡坐坐,等候你爺爺,你還罵過他!你那隻狗不識呂洞賓,隻是叫!”

翠翠帶了點兒驚訝,輕輕的問;“二老是誰?”

那人也帶了點兒驚訝說:“二老你還不知道?就是我們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嶽雲!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個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那句話,心裡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麼,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

文本二:

《邊城》(話劇)第一幕:湖畔初會

[五月端陽,翠翠和祖父一同進城,到大河邊去看劃船。人很多,很擁擠,祖父卻擠得不見了。]

翠翠(焦急地):爺爺怎麼還不回來啊?他在哪裡呢?(張望一陣,無奈地走到碼頭邊,凝視着水中的白鴨)再過來些我就捉住你!

[水中的傩送敏捷地捉住了白鴨,濕淋淋地爬上岸,注意到岸上的翠翠]

傩送:你是誰?

翠翠:我叫翠翠!

傩送:翠翠又是誰?

翠翠:是碧溪岨撐渡船的孫女。

傩送:你在這兒做什麼?

翠翠:我等我爺爺。我等他來好回家去。

傩送(一笑):等他來他可不會來,你爺爺一定到城裡軍營裡喝醉了酒,醉倒後被人擡回去了!

翠翠:他不會。他答應來,他就一定會來的。

傩送(皺眉思忖了一陣):這裡等也不成。到我家裡去,(手指遠方)到那邊點了燈的樓上去,等爺爺來找你好不好?

翠翠(誤會了傩送的好意,頭一甩,生氣地):你個悖時砍腦殼的!

傩送(笑道);怎麼,你罵人!你不願意上去,要呆在這兒,回頭水裡大魚來咬了你,不要叫喊!

翠翠:魚咬了我,也不關你的事!

[散漫的燈光下,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對,害羞地低下了頭,含笑地走開了]

[不一會兒,有人打着火把走來]

傩送家夥計(晃着火把,大叫着):翠翠,翠翠!

翠翠(嬌憨地嚷着):爺爺,爺爺,我在這裡!你怎麼現在才來,我等了你好久!(看到舉火把的人不是爺爺,不大高興地)是我爺爺——碧溪岨撐渡船的讓你來接我的?

傩送家夥計:不是,是我家二老。

翠翠:二老是誰?

傩送家夥計(吃驚地):二老你不知道?就是我們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嶽雲!他要我送你回去!

翠翠:二老他怎麼知道我在河邊?

傩送家夥計(笑着):他從河邊捉鴨子回來,在碼頭上看到你,他說好意請你上家裡坐坐,等候你爺爺,你還罵過他!

[翠翠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麼,默不作聲地随着火把走去]

6.下列對文本相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寫吊腳樓上的人家、樓下熱鬧的船隻、水手談話,表現了當地自然祥和的生活狀态,為二老出場做了鋪墊。

B.“假若爺爺死了?”這一突然間冒出可怕的念頭,看似無來由,實際上是表現翠翠對祖父的依賴、擔心。

C.小說寫翠翠與傩送見面,通過她從吃驚羞澀,再到默然無語,可以看出她的微妙心理:後悔、懊惱、生氣、自責。

D.話劇《湖畔初會》寫翠翠與傩送的見面背景,隻用了“端陽、劃船、人多、擁擠”等,寥寥數語就交代清晰了。

7.下列對本文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頭寫河面、碼頭漸漸變得冷清,襯托了翠翠越來越焦急的心情,與前文的熱鬧形成反差,使文章富有節奏感。

B.文中的黃狗形象忠誠又極富靈性,襯托了翠翠的天真、單純,表現了人與物的親密關系,使這裡的風土人情充滿和諧。

C.“落日向上遊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運用環境描寫,襯托翠翠想要回家的心理,也暗示了祖父年壽已高,未來暗淡。

D.話劇“湖畔初會”省卻了大量場景與人物心理的描寫,隻突出展現了原小說裡主要人物之間的相見與沖突。

8.“誤會”是一種很有表現力的手法,小說中寫了翠翠誤會二老、二老誤解翠翠,這有何表達效果?請簡要賞析。(4分)

9.有人說話劇《邊城》“湖畔初會”裡的畫線句改編得不佳,請談談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晁錯論

蘇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傑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後有辭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則天下之禍,必集于我。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于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于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于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東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則天子将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将而讨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欤!

10.下列對文中劃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3分)

A.以自将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B.以自将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C.以自将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D.以自将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對較短的一段時間。期,原指服喪一年,《氓》中“秋以為期”的“期”就是這個意思。

B.“山東”, 指崤山以東,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的名稱,秦人稱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文中沿用了這一說法。

C.“七國”,文中是指西漢封國。西漢初年封國與郡縣制共存,國與郡在地方行政級别上大緻相等,其主要行政官員并稱“郡國守相”。

D.“天子”文中指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恒的兒子,文、景二帝仁慈恭儉,二人統治時期被稱為“文景之治”。劉啟在位期間,因晁錯的“削藩”政策而引發“七國之亂”。

12.下列對文段相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蘇轼在這篇史論中,對晁錯“削藩”的改革措施基本還是采取贊成的态度,對晁錯的出發點是忠于君國的觀點也是基本認可的。

B.蘇轼在這篇史論中的主要觀點,不是對晁錯的失敗表示可惜,而是指出晁錯缺乏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懼的精神,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C.晁錯提議“削藩”的本質是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但是漢景帝并不能體察晁錯的忠心和用意,以緻在七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時,用殺晁錯來說服他們退兵。

D.蘇轼這篇史論的時代背景是:北宋中期,天下治平已久,文恬武嬉,卻積貧積弱,隐藏憂患。作者論史,是希望在有所作為、鏟除積弊的同時,也能借鑒曆史教訓以成就大事。

13.把文中劃線句翻譯為現代漢語。(8分)

⑴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4分)

⑵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4分)

14.文中總結晁錯被殺的直接原因是什麼?作者認為有何辦法可改變這樣的結局?(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5~16題。

官舍竹

宋·王禹偁

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

不随夭豔争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

明年縱便量移去,猶得今冬雪裡看!

注:宋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因徐铉雪誣,抗疏論道來為其辯解,結果受到小人的譏謗,被貶為商州任團練副使。作此詩。

15.對這首詩的理解和欣賞,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采用了詠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寫出了竹子潇灑、清蔭、耐寒的特點,表現了詩人清高不俗、貞潔不渝的品格。

B.首聯從問是誰種下的竹子起筆,引出自己感慨:閑來無事以竹子陪伴自己吟詩,自己可稱得上是一名閑官了。

C.颔聯詩人運用拟人的手法對竹子展開了聯想:春日,桃李争寵,竹子卻靜靜獨守堅貞,它要直待冰雪歲寒日,才向人們昭示并證實自己不渝的操守。

D.尾聯中作者猜測自己可能還會再貶别處,但趁着今年冬天還可以看看雪中竹子的身影聊以自慰,表現了作者豁達的心境,也暗含牢騷不平與自我寬解之意。

16.頸聯“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中的“拂”與“侵”字曆來為人稱道,說說好在哪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憑箜篌引》中既以聲寫聲,又以形寫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急流飛瀑,沖擊山崖,更顯蜀道之艱險。

(3)碣石山是自古以來的海濱名勝,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和高适《燕歌行》中都曾提及此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本題共3小題,11分)

近日,在貴州黔東南地區進行的“美麗鄉村”系列籃球賽事,被網友們取了一個既親切又響亮的名字——“村BA”。在“村BA”現場,四面看台________,歡呼與加油聲也持續不斷。每逢“村BA”開打,十裡八鄉的人都會________,一些觀衆甚至驅車200公裡前來觀戰。更誇張的是,“村BA”的連場比賽經常能從上午打到夜晚,并且從來都不缺少選手和觀衆。如此________的比賽氛圍,可能連不少職業賽事也比不上。目睹“村BA”的盛況,有網友戲稱:“在中國最接近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的不是CBA(中國職業籃球聯賽),而是‘村BA’。”

有人說,“村BA”之火,火在一個“土”字。的确,球場是村裡自建的,參賽球員全部是本地村民,獨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擔了“啦啦隊”的功能,還有一頭黃牛、幾隻香豬的獲勝獎品,以及操着“貴普”的解說員,都彰顯出“村BA”濃郁的鄉土特色。但“村BA”的出圈,卻絕不囿于“鄉土”二字。鄉村球賽火爆的背後,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鳴。這共鳴,不僅僅來自文化産品供給較為短缺的鄉村地區,同樣來自文化供給豐富繁榮的城市。在這個火熱的夏日,“村BA”為我們貢獻的,既是一場充滿鄉土氣息的體育賽事,更是一場具有現代元素,能夠為廣大網友喜見,天然地連接起城市與鄉村、國際與國内的文化盛宴。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19.文中多處用了引号,下列四處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處不同的一項是(3分)

A.“美麗鄉村”系列籃球賽事 B.承擔了“啦啦隊”的功能

C.操着“貴普”的解說員 D.絕不囿于“鄉土”二字

20.網友們取的“村BA”這個名字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本題共2小題,9分)

經常看到媒體呼籲獻血,讓人感覺血液似乎一直不夠用。其實,( ),這是因為 ,全血制劑和紅細胞制劑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後的21天内,血小闆制劑是4天内,血漿制劑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劑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保持血型多樣性,有助于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人的安全獻血量不能超過全身血量的1/10,而 :體重越大,血量就越多;體重越輕,血量就越少。因此,獻血時要考慮體重。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 B.血液定期采集由保存時間決定

C.定期采集血液至關重要 D.定期采集由血液特性決定

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内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15個字。(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學曆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近日,一句“失意書生”的獨白登上熱搜,引來大量年輕人的共情。他們說的是念了大學,卻找不到心儀工作的困頓和苦悶。大家自我調侃是“當代孔乙己”,學曆成為了思想負擔。但也有觀點認為,學曆和脫不下的“長衫”絕不能劃等号。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請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及評分建議

1.(3分)C(A項,A項并非朱熹歸納;B項于文無據,中國文學能以抒情取勝的原因

原文并無交代;D項類的原則體現在兩方面,也包括相似性的感知。)

2.(3分)D(A項,“反對訴諸理性”錯,反對的是隻訴諸概念的理性認識;B項過于絕對,原文是“易流于”、“常常可以成為”;C項貴情思輕事實,原文無據。)

3.(3分)C(非“比興”,賦筆。)

4.(4分)引用論證1分;引用《文心雕龍》、《詩品》闡述古人往往注重“比”、“興”之區别,1分;引用王夫之、司空圖、嚴羽,論證中國“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之類的中國藝術審美特征與比興關系密切;1分;引用李東陽證明了“比興”對詩(藝術)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綜合統一體。1分。(答案籠統最多得2分)

5.(6分)①“比興”是通過外物、景象而抒發、寄托、表現、傳達情感和觀念(将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合而為一)從而使文學形象具有非概念所能窮盡、非認識所能囊括的藝術審美特征(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審美效果)的詩歌創作手法。②“比興”是遵循“類”的規律和原則,實現物與物、情與物的聯結的一種審美思維方式。

6.(3分)C(通過小說前面的描述可知,她這時才知道那人是有着嶽雲美名的二老,通過她的從吃驚羞澀,再到默然無語,這說明傩送在她的心裡投下了一道美好的影子,理解為“後悔、懊惱、生氣、自責”偏頗。)

7.(3分)C(暗示了祖父年壽已高,未來暗淡”錯誤,此處的環境描寫一方面寫出祖父年事已高,另一方面寫出天色已晚,翠翠想要回家,卻不見祖父來接,因此擔心祖父,“未來暗淡”解讀過度。)

8.(4分)①突出了二老的善良與寬厚:他關心翠翠,笑對誤解和狗吠,用好心猜度别人的嗔怒。②表現了翠翠的純真,為下文寫翠翠害羞做鋪墊;③引發了人物的心理波瀾,推動了故事情節的展開,調動了讀者的閱讀期待。

9.(6分)确實不佳。①畫線句是寫人兩心相印、含情脈脈的情狀。②前寫兩人初見,翠翠還在防備着對方,不可能一下就會兩心相悅,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③原小說寫翠翠警告狗别白費口舌,而傩送放肆地笑着走開,這樣情節銜接自然順暢,符合人物性格特點。10.(3分)C

11.(3分)A(“秋以為期”的“期”是期限)

12.(3分)C(文中的“不以察”是指不察七國動機,所指方向不對。)

13.(8分)(1)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2)按情理來說,皇帝本來已經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

14.(3分)原因是引發七國叛亂給皇帝造成壓力和受到政敵(袁盎)中傷。(2分)作者認為晁錯如果勇于承擔責任,主動帶兵平叛,是有成功的可能的。(1分)

15.(3分)B(稱,在這裡是“與什麼相稱”的意思)

16.(6分)竹聲“拂琴”寫出竹聲的美妙和含情,化無形為有形;竹影“侵棋”寫出竹影映在棋盤上,時光暗移,兩字繪聲繪色(2分)具有拟人色彩和互動性,營造了一種物我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體現自己情趣高雅,也流露出詩人的孤獨寂寥(2分)

17.(6分)(1)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2)飛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3)碣石潇湘無限路/旌旆逶迤碣石間 評分建議:每答對一空給1分,如有錯字、漏字、多字,皆不給分。

18.(3分)①座無虛席(人潮湧動)根據下文“歡呼與加油聲也持續不斷”和“并且從來都不缺少選手和觀衆”可知,此處是說四面看台人多。座無虛席:座位沒有空着的,形容觀衆、聽衆或出席的人很多。人潮湧動:形容人很多。②蜂擁而至(紛至沓來)根據下文“一些觀衆甚至驅車200公裡前來觀戰”可知,本空是在陳述人們從四面八方迅速迫切地前來。蜂擁而至:像一窩蜂似地一擁而來。形容很多人亂哄哄地朝一個地方聚攏。紛至沓來:連續不斷地到來。③如火如荼(熱火朝天)根據上文“經常能從上午打到夜晚”和下文“可能連不少職業賽事也比不上”可知,本空是在形容比賽氛圍非常熱烈。如火如荼: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熱火朝天:形容場面、情緒或氣氛熱烈高漲。

19.(3分)D(A.表特定稱謂。B.表特定稱謂。C.表特定稱謂。D.表強調。)

20.(4分)化用國際通用的知名籃球賽事的簡稱,體現鄉村籃球賽事巨大的社會影響;在簡稱前冠以“村”字,點明了籃球賽的“鄉土”屬性,與後文國際化的“職業籃球聯賽”的簡稱連用,構成強烈反差,具有幽默效果。(每點2分)

21.(3分)A(根據文意此處的主語應是“血液”,據此排除C、D項。再根據後句中“因為”可知補寫的句子和後句之間是因果關系,且後句說“全血制劑和紅細胞制劑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後的21天内……定期采血”,可知此處是說血液采集是需要定期進行的,排除B項。)

22.血液制劑有使用期限;應對各種用血需求;獻血量又與獻血者體重密切相關。(每處2分)

【參考譯文】

天下的禍患,最不能挽回的,莫過于表面上社會安定沒有禍亂,而實際上卻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極地看着禍亂發生卻不去想方設法對付,那麼恐怕禍亂就會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來堅決地制止它,又擔心天下人已經習慣于這種安定的表象卻不相信我。隻有那些仁人君子、豪傑人物,才能夠挺身而出為國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偉大的功業。這本來就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圖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國家安定平靜,無緣無故地觸發巨大的禍患的導火線。我觸發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後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禍亂發生卻想躲躲閃閃地避開它,讓别人去承擔平定它的責任,那麼天下人的責難,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從前晁錯殚精竭慮效忠漢室,建議景帝削弱山東諸侯各國的實力。于是山東諸侯各國共同起兵,借着殺晁錯的名義。可是景帝沒有洞察到他們的用心,就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後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生,隻是他事先就預料到會這樣,禍患發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

七國那樣強大,卻突然想削弱它,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為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居然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讓景帝禦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是誰呢?自己想赢得那個美名,又怎麼能躲避這場患難呢?拿親自帶兵平定叛亂的極其危險,與留守京城的極其安全相比,自己是個引發禍亂的主謀,選擇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卻把最危險的事情留給皇帝去做,這就是讓忠臣義士們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不可能免于殺身之禍。為什麼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卻叫皇帝禦駕親征,按情理來說,皇帝本來已經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這樣正好給袁盎以進讒言的機會,使他的目的能夠得逞。假若吳、楚等七國叛亂時,晁錯豁出性命承擔這一危險的平叛重擔,夜以繼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訓練軍隊,向東邊嚴陣以待,讓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煩憂,那麼皇帝就會充分依靠他而不覺得七國叛亂有什麼可怕。縱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偉大的功業,那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假如晁錯自己親自帶兵去讨伐吳、楚等七國,不一定就不會成功。隻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興,奸臣正好趁此鑽了空子。晁錯企圖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緻殺身之禍的原因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