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衣食住行看平度風俗變化

衣食住行看平度風俗變化

平度曆史悠久,文化蘊深厚,曆經千百年傳承、積澱下來的民間傳統文化,内容豐富,門類齊全。随着時代的變遷,平度的民俗經曆了怎樣的變化呢?研究平度民俗多年的陳傳瑜先生表示,平度民俗文化所涵蓋的内容十分豐富,随着時代的變遷,一些民俗得以傳承與發展,還有一些民俗已經消亡或正在萎縮瀕臨消亡。

服裝更時尚、更舒适

平度境内居民受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影響,不同時代、地域、階層、職業之間,衣着觀念存有一定差異。據陳傳瑜介紹,清代,富人家春秋季多戴紅頂瓜皮帽,穿絲綢或細布長衫,外罩馬褂,腳穿夫子梁鞋(有單梁和雙梁)。冬天多戴瓜皮帽或氈帽,穿棉袍,外罩馬褂,足蹬皮靴或氈鞋。有一種特殊的棉褲,叫“叉褲”,沒有褲裆,隻有兩條腿兒,套在單褲或夾褲外面,既節省,又跑路方便,是幹腳力活的人冬季常穿的。

建國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衣着逐步向時裝化發展。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青年男女着直筒褲、喇叭褲、牛仔褲為時髦,上衣流行西裝、運動裝、棒針毛線衣,穿軍便服者漸少,老年男子仍穿中山服較多。從上世紀末開始,各種款式新穎、豔麗的中青年女子服裝亦于老年婦女中流行。“現在,人們穿什麼的都有,美觀、舒适、得體成了平度人穿衣的新追求。”陳傳瑜說。

粗糧又成好東西了

說到飲食習俗,平度人素以谷類為主食。“民國時期,貧窮人家一般年景,農忙時一日三餐,冬閑時兩餐。以高粱、地瓜為主食,兼食雜糧。多磨成粉,做成餅子,或熬稀飯。也有用瓜幹面烙餅、包包子的。”陳傳瑜介紹說,建國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到上世紀80年代以後,城鄉人民逐漸以細糧為主。“現在地瓜面等粗糧又成了好東西了。”

建國前,山區和城鎮貧窮居民沒有飲茶的習慣,隻有少數殷富家庭飲茶。建國後至上世紀60年代,飲茶者也不多,隻有在節慶或待客時方飲茶。到了70年代,飲茶者增多。80年代後,不僅以茶待客,且有部分居民飲茶已成嗜好。

“平度老百姓有幾種自制食品很有特色。比如說面醬醮大蔥,這是平度人喜愛的吃法。”陳傳瑜說,“面醬有好多種,其中以豆面、玉米面和麥子面混合做成的醬為上品。平度面醬鹹中帶香,香中帶鮮,口感綿長,回味無窮。”

紅色屋檐橛子獨一無二

據陳傳瑜介紹,舊時的平度民居,無論是富戶的高房大屋,還是窮人家的低矮草房,其屋檐橛子都是紅色的,跟北京的故宮和佛道的寺廟宮觀的屋檐橛子一個顔色。這是因為平度在宋代出過狀元宰相蔡齊,曆史上凡出過狀元的縣份,按封建禮制,允許當地黎民百姓建房使用紅色屋檐橛子。這種風俗在膠東地區是獨一無二的。

“至于居民家庭起居用具擺設,平度與膠東其他地方大同小異。建國前,富裕之家家具擺設考究,八仙桌、太師椅、條山幾等,布設于客房、寝房之内,家具多用紫褐色大漆油刷。一般農民家庭備有箱、櫃、桌、杌子等,顔色均為褐色。”陳傳瑜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以後,各類傳統家具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衣櫥、方桌、寫字台、等家具,顔色為米黃色。”

80年代以後,新婚家庭多數備有沙發、茶幾、組合櫃、席夢思床,家具采用顔色豔麗的寶麗闆鑲面,會客間一般設有沙發、茶幾、電視機等,卧室配有組合櫃、挂衣架。邁入新世紀後,電冰箱、電腦等高檔電器逐漸進入城鄉家庭。

結婚可插“狀元花”

“在平度,有‘當日女婿比皇上,當日媳婦賽娘娘’之說,所有官轎都得給迎親花轎讓路。”陳傳瑜說,“平度宋代曾經出過狀元蔡齊,據說因此被皇上特許,凡平度地盤的新郎、新娘結婚當日,允許新郎頭插‘狀元花’,新娘可着一品诰命夫人裝飾。這在膠東婚嫁習俗中,平度為獨一無二的特例。”

迎親當日,新郎披紅插花,鼓樂伴随,旗、鑼、傘、扇開道,去女家迎親。新娘身穿蟒袍,腰圍玉帶,乘‘花轎’由傧相陪送,随‘官轎’同回男家。陳傳瑜說。“這個習俗在建國初期還存在,現在已經逐漸消失了,平度人結婚吸取了西方的很多特色,比如說穿婚紗等。”

“民俗沒有嚴格的定義,它的時代性很強。像以前平度地區有廟會之類的,随着時代的發展,這些東西都已經消失了。像舞龍舞獅這些民間藝術現在仍得以保留,而鞭鼓、跑燈則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陳傳瑜說。(文 / 半島都市報平度記者站 張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