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首屆國醫大師方和謙,從醫60餘載,幼承家訓,勤于治學,擅治多種疑難雜症,尤對呼吸系統、心腦血管及肝膽系統疾病有獨到之處。譬如對咳喘的治療,方師認為:咳喘之治,宣通為先!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且看正文分解!
肺主氣,司呼吸,肺為嬌髒。肺又直接與外界大自然相通,外邪侵襲機體,肺首當其沖,故受累最多。病的早期表現多為肺失宣降證候,如頭痛、鼻塞、流涕、咽癢、語聲重濁、嘶啞、咳嗽,甚則氣喘等。方師說西醫學認為此類疾病在上呼吸道最多見。這一階段層次較淺,治療時以解表宣肺為主,多取輕宣上浮藥物,如麻黃、荊芥、桑葉、杏仁、蘆根、桔梗、蘇葉、蘇梗等。在這個階段方師主張用藥應以輕靈為貴,不主張藥量過大,妄投辛散、酸斂或重濁之劑。正像溫病學家吳鞠通先生早已指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方師說輕清靈動之品可以開達上焦,并強調祛邪的重要性。治療咳喘初期,不能留有一分邪氣,在邪氣未清之前,決不能投以養陰潤肺或單純止咳之品,用之則使邪氣戀肺,造成閉門留寇,滋生變端,不但咳嗽、氣喘不能很快緩解,而且可引邪向縱深發展,緻使疾病纏綿難愈。
再者,方師還認為病在表時,應視其咳喘的嚴重程度用藥。如咳喘一般,不甚嚴重,多以宣藥為主,以通為順,可以使邪氣宣散而出。可用桔梗、杏仁、荊芥、前胡、麻黃、蟬蛻、桑葉、牛蒡子等。但如咳嗽劇烈,影響睡眠時,可在宣肺的同時加一些肅降藥。因肅降藥物可使外邪不能很好地宣發而造成外邪戀肺,咳嗽反而不易速愈,故早期以宣發為主,肅降為輔。肅降藥物可用白前、蘇子、紫菀、款冬花、海浮石、海蛤殼等。
方師還認為在臨證中如遇到外感表邪咳喘兼有發熱時,不能一見發熱就用涼藥,這往往隻能加重對肺氣的遏抑,使氣機難以暢達,使痰濁難以咳出。在辛溫宣散中,應以通暢氣道為先,如果寒邪有化熱之象時,可在辛溫宣散藥中,适當加辛涼透表或清熱解毒之劑,但要以輕清上浮之品為佳。如金銀花、連翹、薄荷、菊花、竹茹等。如有風熱情況時,本應以辛涼之劑,但病之初期,仍需要配合辛溫宣肺的藥物,使風熱消散,肺氣得展。方師強調在辛涼之劑中加一兩味辛溫宣散藥,對于邪氣的驅出大有好處。方師在用桑菊飲或銀翹散行清熱透表時加用白前、蘇葉、蘇梗、杏仁、陳皮等,療效更為卓著。方師在宣解透表止咳平喘時,首選蘇葉、蘇梗、蘇子。方師說“蘇”從“稣”,音“酥”,舒暢也;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李時珍曾言:“莖葉氣味辛溫,無毒,主治除寒熱,治一切冷氣,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開胃不食……與橘皮相宜,解肌發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清痰利肺……定喘安胎……”也就是說此藥既有散風寒解表作用,又有調和中氣之作用。方師認為本藥為疏暢氣機之良藥。又因咳喘之疾者,往往是上焦不利而中焦不和,肺氣不降而上逆者,胃氣多有上逆。如咳喘重者常伴有胃脘不适,甚或惡心嘔逆者常見。蘇葉、蘇梗既有辛溫發散之功,又有辛香舒理中焦之效。所以,方師在治療咳喘病過程中用之頗多,均收到很好的療效。
方師還說在咳喘的急性期,也應參考西醫學的認識。病初期時,由于急性炎症的刺激,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這時既要給抗生素類消炎藥,又要給化痰止咳平喘藥。達到控制炎症,擴張氣道,使痰液順利排出,呼吸道通暢之目的。方師總結說為保證呼吸道的通暢,應以宣通為順,理氣化痰為先,使郁閉之肺門即開,痰易祛除,邪易驅出,此治療原則與西醫學的認識是完全一緻的。方師在臨床上診治咳喘最多選用的是杏蘇散、止嗽散、銀翹散、桑菊飲、華蓋散、小青龍湯、定喘湯、蘇子降氣湯等。均順其本髒之性,施以辛開苦降,在諸多常用方劑中配有蘇、杏、前、桔,意在宣開,又可苦降,一宣一降,使肺氣通利,咳喘速平。方師最為得心應手的還是止嗽散。方師說這首方劑是程鐘齡老先生的心血結晶,其方中百部、紫菀溫潤止咳,其性微溫而不燥。桔梗、甘草升提肺氣以利咽喉,兼以快膈。白前下氣開壅以止嗽。荊芥散風解表。陳皮宣肺利氣以祛痰。其方有調整氣機升降出入之勢,溫而不燥,潤而不膩,苦不過寒,辛不過熱,溫潤和平,不寒不熱,用之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逐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甯,其投之有效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