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國醫大師薛伯壽經驗方:封髓瀉心湯

原創: 薛伯壽 中國中醫科學院
來源:甘草瀉心湯合封髓丹化裁
組成:生炙甘草各6-12g、黃連5-8g、黃芩6-10g、法半夏6-9g、黨參6-10g、幹姜6-8g、大棗5-8枚、黃柏6-10g、砂仁3-5g
功用:辛開苦降,扶土瀉火。
方解:甘草瀉心湯出自《傷寒雜病論》,《金匮要略》用于治療感染蟲毒,濕熱不化之狐惑病;《傷寒論》則用于因反複誤下,緻脾胃虛弱,寒熱錯雜之痞利俱甚證。甘草瀉心湯是治療脾虛中焦濕熱之方。辛開苦降濕熱,兼調補脾胃,仲景用治狐惑病,虹膜炎,口腔潰瘍,陰部潰瘍,中焦之脾胃痞滿便溏。所以用此方,可以上治口腔潰瘍,下治大便溏洩,中治脾胃脹滿,是一個一舉三得的好方子。後世醫家多有發揮,現代醫家用之治療口腔潰瘍的文獻頗多。清代醫家鄭欽安《醫理真傳》:封髓丹由黃柏,砂仁,甘草組成。其作用補土伏火,原本治遺精,薛伯壽傳承蒲輔周老中醫經驗運用甘草瀉心湯合封髓丹加減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有心得。方中生炙甘草同用以補中益脾胃,又能調和上下,補土伏火,使真火伏藏;黃連、黃芩清熱燥濕,使脾胃不為濕熱所肆虐;半夏、幹姜以宣暢中焦氣機,使濕熱之邪無内居之機;黨參、大棗、甘草以補中益氣、扶正驅邪;黃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黃柏與甘草相配,苦甘能護陰,砂仁與甘草之伍,辛甘化陽,陰陽化合,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心腎相交。
主治:狐惑病(口、眼、生殖器綜合征)屬濕熱型。症見表情沉默,精神不振,身熱,失眠,煩躁,喉痛,咽爛,陰癢或陰中潰瘍,唇内側爛或舌兩側潰瘍,頰膜有潰瘍面,不欲飲食,惡聞食臭。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治療婦人陰中或陰前潰瘍,男子陰莖潰爛,複發性口腔潰瘍等病症。可加茯苓,土茯苓;重症合用升降散或四妙勇安湯。
驗案舉要:
劉某,女,21歲。口腔潰瘍反複發作10餘年,加重2個月。
口腔潰瘍每于月經前發作并逐漸加重,經止後10餘日減輕并消失。每次發作少則4-5個潰瘍面,多則10餘處,大小不等。常因疼痛影響飲食及睡眠,痛苦異常。近2個月潰瘍此起彼伏,未有間斷,且随月經來潮而加重,故前來就診。
現症:口中潰瘍布于兩頰、上下口唇、下牙龈、舌面、舌下、舌緣兩側約10餘處,最大1塊發于舌面中心,如蠶豆許,瘡面較深,并有紅腫灼疼,進食或言語痛加重,心煩急躁,口苦,腹脹納少,大便偏幹,睡眠欠佳,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苔白,花剝,裂紋,脈弦數。
證屬心脾郁熱,升降失常,熱積于上。治以扶土瀉火、升清降濁、潛鎮浮火。予方藥:封髓瀉心湯合升降散化裁。生炙甘草各15g,黃連8g,黃芩10g,法半夏8g,幹姜6g,黨參10g,大棗30g,黃柏10g,砂仁4g,珍珠母15g,蟬蛻4g,僵蠶8g,姜黃6g,炒栀子8g,竹葉5g,薄荷6g。7劑,水煎2次,取汁200-400ml,分3次溫服。藥後口腔潰瘍愈合大半,舌上最大潰瘍愈合平複,其他潰瘍亦向愈,舌中裂紋變淺,下唇處有一塊新發潰瘍,綠豆大小,疼痛較輕,納食漸增,情緒好轉,睡眠改善,守方續服7劑告愈,随訪未再複發。
注意事項:清淡飲食,以蔬菜五谷雜糧為主。
摘自《中國中醫科學院名醫名家學術傳薪集—驗方集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