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血府逐瘀湯加減
組成:
桃仁20g,紅花15g,丹參20g,當歸20g,赤芍20g,柴胡15g,川芎20g,桔梗15g,枳殼15g,厚樸15g。
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主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屬氣滞血瘀者。
尤其适合有胸脅滿痛,郁悶不舒,痛處不移。
水煎服,每日1劑。
經驗,張琪認為:本方證因肝郁日久,氣滞血瘀,瘀血阻絡所緻。常用理氣通絡法,但單用疏肝不效,須加用活血通絡藥物,擅用血府逐瘀湯化裁治療,故收效顯著。對于重度脂肪性肝病,出現脾大、腹脹滿、脅肋脹痛等症,單用疏肝藥難以奏效,須加用活血通絡藥治療,還常酌加黃連、茵陳、蒲公英、虎杖等清熱解毒之品消補兼施。
張學文,清肝活血飲
組成:
決明子15g,柴胡10g,山楂15g,赤芍12g,川楝子10g,鼈甲15g。
清肝解郁,活血化瘀。
主治脂肪肝,屬氣郁血阻者。
症見脅肋疼痛,煩躁易怒,乏困,舌紫暗,苔黃厚膩,脈弦滑或弦數。
水煎服,每日1劑。
經驗,張學文認為:本方證因肝氣郁結,郁久化熱,氣滞血瘀所緻。治宜清肝熱、解氣郁、活瘀血,以清肝活血飲治療。全方君臣佐使,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配伍精當,緊緊圍繞肝郁、肝熱、氣滞、瘀結的病機關鍵,藥少力專,直達病所。
方和謙,和肝湯
組成:
當歸12g,白芍9g,白術9g,柴胡9g,茯苓9g,薄荷3g(後下),生姜3g,炙甘草6g,黨參9g,蘇梗9g,香附9g,大棗4枚,茵陳15g,炒栀子10g。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主治慢性肝病,屬肝氣犯胃者。
症見脅痛隐隐,腹脹悶,神疲乏力,納差,口苦黏滞,舌質紅,苔根黃膩,脈弦細。
水煎服,每日1劑。
經驗,方和謙認為,肝氣郁結,升發不及,影響脾胃升降功能,當升不升,當降不降,氣機阻滞,濕熱内蘊,不通則痛而産生脅痛諸症。治療以升散疏達為主,注重顧護脾胃之氣,自拟和肝湯治療。
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為君藥;
香附、蘇梗不僅降肝氣之逆,且能調達上中下三焦;
柴胡、薄荷疏肝解郁;
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大棗、生姜益氣健脾和胃,以實脾助肝為輔;
茵陳、栀子清利濕熱之邪。
諸藥合用,用陰柔之品涵其本,以辛散之劑遂其性,以甘溫健脾杜其漸,和中有補,體用結合,補瀉适宜。臨床上廣泛用于肝脾氣血失和的病證。
李輔仁,舒肝湯
組成:
黨參20g,大棗10g,柴胡10g,炒蒼術、炒白術各10g,青皮、陳皮各10g,佛手10g,闆藍根15g,茵陳15g,丹參20g,土茯苓15g,藿香10g,炒神曲10g,生姜2片。
健脾疏肝,理氣止痛。
主治遷延性肝炎,屬肝脾失調者。
症見脅肋脹痛,腹脹,納呆,舌淡,苔白,脈弦。
水煎服,每日1劑。
經驗,李輔仁認為:本方證為病久肝脾不足,濕困中州,氣郁不展所緻。治宜健脾疏肝、理氣止痛,故自拟舒肝湯治療。方中以黨參、丹參扶正活血化瘀;蒼術、白術、藿香、柴胡、青皮、陳皮、佛手、炒神曲健脾化濕,疏理氣機;茵陳、土茯苓、闆藍根清熱解毒;再加大棗養血補血;生姜調和脾胃。諸藥合用,肝脾同調,氣順痛止。
路志正,治肝調脾方
組成:
茵陳12g,車前草12g,藿香梗9g,白豆蔻6g(後下),茯苓15g,薏苡仁15g,炒栀子6g,蒼術9g,橘葉5g,郁金9g,山藥15g,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各9g。
理脾清化,疏肝通絡。
主治肝炎,屬濕熱内蘊者。
脅脹痛,胸悶納呆,厭油膩之物,渴而不欲飲,雙目微黃,面色晦暗,倦怠乏力,肢體酸困,心煩急躁,腹脹多矢氣,便溏不爽,溲黃量少,舌質暗紅而晦滞,苔黃厚膩,右脈濡數、左脈沉弦數。
水煎服,每日1劑。
經驗,路志正認為:本方證為濕熱内蘊,阻滞肝膽之絡,肝氣不舒,脾失健運所緻。治宜清熱祛濕、疏肝和絡,自拟治肝調脾方治療。藥以蒼術、焦三仙運脾燥濕;茯苓、薏苡仁、車前草淡滲利濕;茵陳清熱祛濕;蒼術燥濕健脾;栀子清透郁熱,熱除則濕孤;郁金、橘葉疏肝通絡;白豆蔻、藿香梗化濕行氣;山藥補脾益胃。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濕、疏肝通絡之效。路老認為,重視脾胃是治療濕熱脅痛的關鍵。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