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衆多美味當中,有一種美食受到南北方人民的一緻好評,那就是火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關于火鍋的那些事兒。
01
老北京涮羊肉
提到火鍋,肯定繞不過北京。
在北京,一般叫涮羊肉或者涮鍋子。
因為北京的火鍋,羊肉是絕對的主角,後來的“肥牛火鍋”,要到上個世紀 90 年代才出現。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北京人吃涮肉,講究羊肉就是羊肉,不能羊肉、牛肉同一個鍋子裡涮,據說是牛羊肉腥膻各異,混着涮就會“串味兒”。
涮鍋子大多是清水湯底,加點蔥姜、口蘑、冬菇,吃的就是羊肉本來的鮮味兒。
也有加點海米或者小螃蟹幹的,吃起來有點兒海鮮的味兒。
在老年間,一些會吃的食客,會先點一碟鹵雞凍,這雞凍是凍多肉少,食客喝完酒會把剩下的凍往鍋裡一放再來涮肉。
吃涮羊肉的羊肉也很有說法,《唐魯孫談吃》裡講:
“飯館的羊肉片,都是張家口外的大尾巴肥羊。
據說大尾巴羊,伏天都趕到口外刺兒山避暑。
山上深松茂草,飛湍喧豗(hui);一個夏天,羊養得膘足肉厚,再從口外往北平趕,路上經過幾處曲渚銀塘,都是從玉泉山支流灌注的,一路上羊喝了這些清泉,自然腥膻全退”。
北京人吃涮羊肉,跟潮汕人吃牛肉火鍋有點像,羊肉按照不同部位,細分起來有十幾種不同叫法。
比如肋肉叫“黃瓜條”,上腹肉叫“上腦”,下腹肉叫“下腦”,後腿肉叫“磨裆”,除此之外還有“三叉兒”、“肚條”、“軟裡脊”等等。
涮完了肉,一般會來點白菜、豆腐、粉絲,最後煮一鍋雜面,來兩個芝麻燒餅,這才算是圓滿。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關于老北京涮羊肉是誰發明的,有這麼一個傳說:
元太祖忽必烈打仗的時候,因為煮羊肉時敵軍來襲,廚子靈機一動把羊肉切成薄片,很快就熟了。
元太祖吃了以後帶人馬出擊打了勝仗,後來在宮廷宴請文武大臣時,也讓廚子如此烹饪羊肉,文武百官都覺得可口,這個做法就流傳下來。
然而,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三卷中,對當時的主要飲食都有很細緻的記述。
比如炙羊心,炙羊腰、攢羊頭、熬羊胸子、羊肚羹、羊頭脍等等羊肉料理,其中并沒有“羊肉切片放置鍋中煮熟”的烹饪方式。
反而在南宋理宗時代林洪所著《山家清供》“撥霞供”一則中有類似涮肉的吃法:
作者曾到武夷山拜訪隐士止止師,路上偶然抓到一隻野兔。
當時沒有廚師,止止師說可以将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和椒腌過,再用風爐坐水,等水開以後,以筷子夾肉入鍋涮着吃。
20 世紀 80 年代,内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的一個遼代初期的墓葬,壁畫描繪了三個契丹人圍着一口鍋席地而坐。
其中一人正在用筷子在鍋中涮食物,鍋前有貌似裝調料的盤子,桌上還有裝肉的容器,跟現在涮肉的“基本配置”十分相似了。
圖源:網絡
在《舊都百話》中記載:
“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
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别風味。”可能有些人就是根據這一節,将涮羊肉理解為蒙古人所創的吧?
02
川渝火鍋
除了北京涮羊肉,另一種大有占領全國之勢的火鍋,大概就是川渝火鍋了。
川渝火鍋,無辣不歡,還有一句調侃是:“川渝人對外地朋友最大的縱容就是‘鴛鴦就鴛鴦喽!’”
确實,沒有了紅油和辣椒鍋底,好像就失去了靈魂,成都火鍋大多是以清油也就是菜籽油為鍋底,花椒、麻椒等香料提味。
香油碟蘸料裹上涮好的食物,一口下去簡直是太安逸咯。
重慶火鍋雖然看着和成都的很像,實際上還是有挺大區别的。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一般重慶火鍋以牛油為鍋底,最具特色的就是“九宮格”鍋。
沒吃過之前,自己一直以為九個格子是九種不同的味道,後來才發現格子之間都是通着的。
當地的朋友說,以前這種火鍋是給散客預備的,每桌可以做四個客人,面前的兩個格子是自己的,能避免菜讓别人夾了去。
如果能接受内髒,重慶火鍋必涮的一定是毛肚和鴨腸,放進鍋裡,七上八下,咬在嘴裡嘎吱嘎吱,簡直是人間美味。
03
廣東火鍋
廣東也是吃貨大省,廣東的火鍋,首推潮汕牛肉鍋。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潮汕火鍋的湯底一般是用牛大骨熬制而成,端上來以後先盛一碗,熱氣騰騰的濃湯一下子就能勾起你的食欲。
沒吃過潮汕火鍋之前,覺得牛肉就是“肥牛”這麼一種,現在,
什麼匙仁、匙柄、吊龍、三花趾、五花趾、胸口朥等等,再來兩顆Q彈的牛肉丸,簡直賽過活神仙。哦對了,潮汕牛肉鍋蘸料一定要配沙茶醬。
同樣是廣東的火鍋,打邊爐則是完全不同的畫風。
最初對打邊爐的記憶,是《無間道2》中,5位黑道大佬圍着一個“炭火砂鍋”涮菜,氣氛暗潮洶湧。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打邊爐的湯底一般是豬骨、雞架、海鮮熬制而成,味道濃郁而鮮香,菜以海鮮為主,蝦、蟹、花甲……有一種非常有趣的涮菜叫做“脆肉皖”,它是在草魚3斤重的時候,開始喂食蠶豆,生長到6斤至7斤的時候就捕撈上來,切成魚片,涮到火鍋裡,吃起來口感脆脆的,十分特别。
順德魚生聞名遐迩,順德的粥底火鍋一樣是美味。
顧名思義,
粥底鍋是用香米熬制而成,這種鍋底特别粘稠,食材下入鍋内的時候,會被迅速包裹上一層“米漿”,在這種溫潤的包裹中,食材可以很好的保持本身的鮮美,肉質嫩滑。
04
海南椰子雞火鍋
廣東往南就是海南。
椰子與文昌雞的相遇,成就了椰子雞火鍋(雖然海南椰子雞火鍋的誕生地,是在深圳)。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新鮮的椰子打開,取清香甜美的椰子水做湯底,椰子肉切成長條和切好塊的文昌雞一起下鍋煮,待雞肉煮熟,先盛出一碗湯,既有雞肉的香濃,又有椰子的清香,再夾一塊雞肉,粘上小青桔、醬油和沙姜末配好的調料,雞肉鮮香可口。
05
貴州火鍋
去貴州,如果沒吃酸湯魚火鍋,就等于白去了。
酸湯魚火鍋的味道是難以用一兩個詞形容的,因為它太複雜了,非要親自體驗過不可。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這種複雜而奇妙的味道,源于酸湯湯底裡各種充滿少數民族風情的調料,毛辣果、香茅草、折耳根、薄荷、木姜子油……現殺的魚切片,經過酸湯這麼一煮,特别入味,咬一口魚肉,酸、辣、鮮、香。
黔東南的牛癟火鍋,可能要算在“暗黑火鍋”的前幾名。
所謂牛癟,是牛胃部取出來的半消化食物。牛是反刍動物,會将吃進肚子裡的草反刍到嘴裡再次咀嚼,提高消化效率。把這種綠中泛着黃的半消化胃容物取出來,将其中的汁水過濾作為湯底,再加上多種辣椒、麻椒等調料,放上酸蘿蔔,就成了牛癟鍋底,煮出來的肉,開始會略微有點苦,随後能品出一絲草木的香氣,回味無窮。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另一種
能在“暗黑火鍋”排行榜上榜的火鍋,大概要屬雲南的菌子火鍋。不過這種“暗黑”不是因為味道,而是因為——如果沒有完全煮熟,可能會因為中毒而“見小人”。
所以在雲南的菌子季,很多做菌子的飯店都有這麼個規矩,菌子下鍋不發筷子,隻有等完全熟了才給客人筷子。
雲南保山火瓢牛肉火鍋,鍋是一個瓢一樣的大鍋,湯底用牛大骨配上麻椒、辣椒等調料熬制而成,牛肉必須用高山黃牛肉,這種牛從小就在地勢高、陽光充足的山上吃草,喝山間的清泉水。牛肉在濃湯中一煮,配着米飯,絕佳。
東北酸菜白肉火鍋、麗江臘排骨火鍋……
中國到底有多少種火鍋,哪種火鍋最好吃,大概是一個無解的問題。雖然人們常常因為生活的地方和口味不同,有着不同的火鍋選擇,但熱熱鬧鬧的氛圍,足以彌合所有的分歧。
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兩頓。
作者|二豬
下一篇
還原湯,縮泉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