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功效】①散風洩熱:用于熱病初起。②祛風止痙:用于驚風抽搐,面神經麻痹,常配天麻、全蠍。③化痰散結:治療瘰疬、扁桃體炎、腮腺炎。④解毒利咽:治療咽喉腫痛。
【用量】内服:煎湯,5~10g;研末,1~ 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調敷。
【禁忌】而無外邪為病者忌之。對異體動物蛋白過敏者慎用。
【前賢論述】
(1)《藥性論》:能入皮膚經絡,發散諸邪熱氣也。
(2)《本草求真》:僵蠶,祛風散寒,燥濕化痰,溫行血脈之品。故書載能入肝兼人肺胃,以治中風失音,頭風齒痛,喉痹咽腫,是皆風寒内入,結而為痰。合姜湯調下以吐,假其辛熱之力,以除風痰之害耳。又雲能治丹毒瘙癢,亦是風與熱熾,得此辛平之味,拔邪外出,則熱自解。
(二)應用
1.熱病初起 僵蠶散風洩熱之功甚著。朱老認為,熱病初起常證兼表裡,倘表裡同治,内外并調,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有截斷、扭轉之功。早年即采用聶雲台氏創制之“表裡和解丹”治療多種熱病初起而見有表裡證者,或病起已三五日而尚有表證存在者,服後常一瀉而脈靜身涼,或顯見頓挫,續服數次可瘥。蓋其功能疏表洩熱,清腸解毒,可表裡雙解,縮短療程,不論成人、小兒,除正氣虧虛或脾虛便溏,或發熱極輕,而惡寒較甚者外,均可服之。處方:僵蠶45g,蟬衣、甘草各30g,大黃135g,皂角、廣姜黃、烏梅炭各15g,滑石180g,共研極細末,以鮮藿香汁、鮮薄荷汁各30g(如無鮮者,可用幹品各45g煎取濃汁代之),鮮蘿蔔汁240g,泛丸如綠豆大;成人每服4~6g,婦女、體弱者酌減;小兒10歲左右服2g,6~8歲服1~1.5g,2~5歲服0.5~1g,每日1次,連服1~3日,熱退即勿再服。
2.小兒驚痫夜啼、癫痫、驚搐《本經》以僵蠶為治“小兒驚痫夜啼”之品,後世以之組成治小兒驚風搐搦之處方甚多,常需配伍蜈蚣、全蠍等以加強熄風定驚之力。朱老曩年取《保嬰集》治驚風方(青蒿蟲若幹,搗和朱砂、輕粉,制丸如粟粒大,一歲一丸,其效“十不失一”)加僵蠶、全蠍二味,治小兒高熱、驚搐,效甚驗捷,因而定名為“解熱定痙丸”。處方:僵蠶20條,全蠍12隻,飛朱砂10g,輕粉12g,共研極細末,加青蒿蟲(青蒿節間有小蟲,須在秋分前後剝取,否則即羽化飛去)若幹搗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2~4粒,日2~3次,待熱挫搐止即停服。朱老治療癫痫常用“複方止痙散”(蜈蚣、全蠍、僵蠶、地龍各等份,研細末),每服2~4g。1日2次,有顯著的熄風定痙之功,對癫痫經常發作者,堅持服藥,可以減少或控制其發作。
3.血管神經性頭痛 證多因内傷外感緻風痰上擾清竅,治療在辨明主證的基礎上,佐以祛風化痰奏效方捷。僵蠶善祛風化痰通絡,伍入主方,常獲顯效。
4.痰核、瘰疬《本草綱目》贊其善于“散風痰結核,瘰疬…··”。本品長于化痰軟堅,諸凡痰核、瘰疬、喉痹,均有佳效。乳腺小葉增生症,屬之“乳癖”範疇,多因肝氣不舒、痰氣交凝、沖任失調而緻,治宜疏肝解郁、化痰軟堅、調協沖任。以僵蠶為主組成之“消核湯”(僵蠶12g,蜂房、當歸、赤芍、香附、橘核各9g,陳皮6g,甘草3g),具有佳效,一般連服5~10劑,即可奏效。“瘰疬”多由肝腎兩虧,痰火内郁,結而為核,其核腫硬未化膿者,可用僵蠶、大貝母各2份,全蠍1份,研為細末,另用玄參、夏枯草各1份煎取濃汁泛丸如綠豆大,每食後服4g,1日2次。能軟堅散結,化痰消核,堅持服用,能取得良效。
5.中風、面癱 本病多由脈絡空虛,風、火、痰、瘀等邪氣痹阻經絡所緻,屬中醫“中經絡”、“僻”、“歪嘴風”等病證。初起宜平肝潛陽,化痰清熱;俟症稍緩解,則須活血和營,消除經隧之瘀,風陽熄,痰火平,營血調,絡脈通,則枯者榮,廢者起,庶免後遺之患。常用可随證配伍僵蠶以定風化痰解痙。對于某些頑固病例,朱老采用以僵蠶、全蠍為主的“平肝祛風湯”治療,處方:僵蠶12g,炙全蠍2g(研分2次吞服),炒荊芥6g,黃菊花、嫩鈎藤(後下)各15g,生白芍、竹茹各9g,石決明30g(或珍珠母30g),病程長而病情較重者,加白附子6g,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帖,連服20帖以上。
6.咳嗽、哮喘 感冒後咳嗽久不愈者,臨證屢見不鮮。其表現為咽癢陣咳,痰粘量少。多屬外感之後,風邪留戀所緻,可用止嗽散加僵蠶,收效頗佳。此外,單味僵蠶粉,每服3~5g,日2次,對哮喘之輕者,有緩解作用,可解痙定喘,化痰止咳,散風洩熱。對哮喘重度發作者,可加廣地龍,二味藥均有較好的平喘作用,姜春華教授常将此二味藥加入截喘方中,以增強截喘效應。
7.慢性腎小球腎炎 慢性腎炎病變在腎小球,血絡豐富而且微細,似符合中醫經絡學中的“孫絡”的特點。僵蠶味鹹入腎,善搜風通絡。臨床以黃芪當歸合劑為基本方劑,方中配以芡實、金櫻子等藥物,重用僵蠶20~30g,用于慢性腎小球腎炎可減少蛋白尿及血尿,收到良好的臨床療效。
8.糖尿病 僵蠶具降糖之效,研粉吞服,每次4g,1日3次,可用于糖尿病。運用僵蠶為主藥治療糖尿病,适用于不伴有心、腦、腎及血管病變,空腹血糖未超過15mmol/L的患者,療效明顯。
9.慢性咽炎 朱老指出:慢性咽炎相似于中醫之陰虛喉痹,多由痰熱蘊結日久,耗傷肺腎之陰,而緻虛火上爍咽關使然。患者咽部焮紅灼痛。咽壁有顆粒小泡突起,哽然欠利;講話較多則咽部不适,發音欠揚,常有口幹咽燥之感。苔薄質紅,脈弦細或帶數。治宜養陰清熱、化痰利咽。驗方“咽痛散”:炙僵蠶、炙全蠍、黃連各8g,炙蜂房、金銀花、代赭石、生牡蛎各10g,共研細末,分作20包。每服1包,1日2次,食後2小時,用生地、麥冬、北沙參各6g泡茶送服。連服3~5日咽部即感爽适,繼服之即可痊複。
10.荨麻疹 即“風疹塊”,多為風熱客于營分,治宜祛風洩熱,涼血活血,僵蠶長于散風洩熱,對風熱型荨麻疹,甚有佳效。朱老常用僵蠶、姜黃、蟬衣、烏梢蛇、生大黃等份,共研細末,每服5g,日2次。如久治未愈,而氣血虧虛者,宜佐以益氣養血之品;脾虛者又應參用補脾滲濕之劑。
11.牛皮癬 多因風熱之邪積聚于皮膚肌腠,而緻氣血運行不暢,郁而生熱化燥,耗傷津血,肌膚失養,鱗屑不斷産生。故治療上一般以祛風清熱、涼血解毒、活血散瘀為主,久病則參用涼血之品。但此症殊為頑固,不易奏效。蘇州市中醫院皮膚科創訂“四白散”(白僵蠶、白花蛇、制白附子、白蒺藜各等份為末)内服,日3次,并用“黃升膏”(黃升20%,和蜂蠟、麻油調為糊狀)外搽,一日2次(少數患者有局部過敏現象即停用),對部分病例有效。因僵蠶疏風洩熱,解毒療瘡,白花蛇搜風通絡,白附子辛散祛風,白蒺藜辛散苦洩,所以對初中期之牛皮癬甚為合拍。倘久病血虛者,宜配合養血涼血之品。
12.乳癰、乳癖 乳癰初起,乳部有癖塊,多有肝氣郁結或胃熱壅滞,乳汁阻塞而緻,不即消散,易緻化膿。若外皮尚未紅腫者,可用生僵蠶末,以醋調敷患處,每日換藥一次,一般數日可消。乳癖則可以“消核湯”(炙僵蠶12g,蜂房、當歸、赤芍、香附、橘核各9g,陳皮6g,甘草3g),連服5~10劑,可以獲效。如未全消者,可續服之。
13.重型風濕關節炎 反複發作,久治未愈而寒濕偏盛者,朱老用“五虎湯”(炙僵蠶、炙全蠍各6g,蜈蚣3條、制川、草烏各3g)多收效。陰虛體弱者慎用。此方加天麻、白芷、當歸身、牛膝,可治小兒麻痹症(劑量酌減);加蒲公英、地丁、九裡明,可治癰疽。五虎湯如作散劑内服,僅需1/3量,既節約藥材,又可提高療效。
(三)按語
僵蠶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氣,又名“天蟲”,味成辛而性平,入心、肺、肝、脾四經。本品對溫邪感染最為适用,是故楊栗山之《寒溫條辨》首推本品為時行溫病之要藥。因其功能散風降火,化痰軟堅,解毒療瘡,故于風熱痰火為患之喉痹咽腫、風疹瘙癢、結核瘰疬等症均适用之,治流感發熱及風熱型傷風感冒效亦佳。并能治癫痫、頭風作痛、糖尿病、小兒驚搐、口眼喝斜等症。由于本品具有輕宣表散之功,對風熱壅遏而痘疹不能透達者,最能表而達之。
僵蠶主要含脂肪及蛋白質,白僵菌還含甾體11α-羟基化酶系,用于合成類皮質激素。是否因其能增強機體防禦能力和調節功能,而達到愈病之目的,尚待進一步探索。其醇水浸出液對小鼠和兔有催眠作用,煎劑有對抗士的甯所緻的小鼠驚厥作用,可以與熄風定痙作用相印證。
僵蠶因異體蛋白可引起過敏反應,對有動物蛋白過敏者應慎用。尚有較強的抗凝作用,對有血小闆減少、凝血機制障礙或有出血傾向者應慎重使用。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
舌診筆記(十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