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L2013·四川卷閱讀下面的宋詩,回答問題。(8分)
九日和韓魏公①
蘇 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台③。
佳節久從愁裡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注】①九日,農曆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韓魏公,即韓琦,時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盞。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
(1)本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節久從愁裡過,壯心偶傍醉中來”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有何妙處?請簡要賞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1)主要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苦悶。作者已頭發花白卻不得重用,佳節時愁苦歎息,隻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無眠,凡此種種,都表現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憤懑。(4分)
(2)妙在用三層對比強化了詩人憂愁之深和潛藏于胸的壯心未絕。佳節時不喜反憂,壯心在現實中的落空與在醉酒豪言中的顯現,“久”與“偶”在時間上一長一短;三層對比,層層遞進,準确地表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詩歌賞析】
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韓魏公即韓琦,字稚圭,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早年曾同範仲淹一起防禦西夏,推行慶曆新政。新政失敗,先後出知揚州、定州、并州。嘉祐年間還朝,曆任樞密使、宰相。韓琦原唱題為《乙巳重陽》,乙巳是英宗治平二年(1065)。這年重陽節蘇洵參加了韓琦家宴,席間韓琦賦詩,當晚蘇洵寫了這首和詩,半年後蘇洵就病逝了。
首聯從十年來他們的交遊,一直寫到這天的宴會,語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豐富。時蘇洵已四十八歲,年近半百,故說“晚歲登門”。雷簡夫稱蘇洵為“王佐才”“帝王師”,蘇洵實際也是以此自居的,而這裡卻自稱“不才”且冠“最”字,并以自己的“蕭蕭華發”同韓琦宴上的閃閃金罍(酒器)相映襯,看似自謙,實際充滿懷才不遇之感。
颔聯又從這天的宴會寫到五年來的虛度光陰。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東閣”承“金罍”,表示對韓琦宴請的謝意,詩人自謙中也含有牢騷。下句,詩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蘇洵在嘉祐六年(1061)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禮書,至赴宴時,剛完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費時五年。蘇洵以自己能輔助帝王的才能來做這種白首窮經的工作,深感虛度年華,用非所長,這集中表現在“閑”“老”二字上。嘉祐元年(1056),歐陽修薦蘇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韓琦也以為可用,獨富弼主張“姑少待之”。拖了兩年,朝廷才召蘇洵試舍人院。蘇洵拒絕赴試,朝廷授以試秘書省校書郎,不久又以蘇洵為霸州文安縣(今屬河北)主簿,編纂太常禮書,直至去世。
頸聯尤為曆代評論家所稱賞。重陽節曆來是人們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的好日子,但蘇洵卻在愁裡度過。“佳”和“愁”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久”字更有豐富的内容。蘇洵在二十七歲以前“遊蕩不學”,未必怎麼“愁”。但從二十七歲開始,他發奮苦讀,希望有用于世,卻連科不第。後來,雖然名動京師,卻沉淪下僚,無法一展抱負。這個“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現在他已五十七歲,很難再有所作為。“偶傍”,說明他平時已經很少有雄心壯志;“醉中”,說明未醉時已清醒感到壯志難酬。但“傍”“來”二字仍表現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
尾聯以暮間歸來,反複吟詠韓琦新詩作結,戛然而止,餘味無窮。韓琦《乙巳重陽》說:“苦厭繁機少适懷,欣逢重九啟賓罍。招賢敢并翹材館,樂事難追戲馬台。藓布亂錢乘雨出,雁飛新陣拂雲來。何時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開。”韓琦詩那種久居高位、賓朋滿座的富貴氣,使蘇洵更感到自己“閑伴諸儒”的窮窘;韓琦志滿意得之餘的淡淡閑愁,更激起了蘇洵壯志不酬的深沉哀怨。這恐怕就是他越讀韓琦新詩就越發難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為全詩烘托出一種昏暗、凄冷的氣氛,而“寒無睡”,“百遍開”更活畫出這位“蕭蕭華發”的老人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神情。
這首詩在内容上堪稱“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悶;藝術風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傷”,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14.L2013·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詞,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試①
[宋]辛棄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③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注】①秋試:科舉時代秋季舉行的考試。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織成的布。③禹門:即龍門,古時以“魚躍龍門”喻指考試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涼”句中的“嫩”字帶給你怎樣的感覺?(2分)
(2)“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怎樣體現了辛詞的豪放特點?(3分)
(3)請舉一例分析本詞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3分)
14.(1)[答案]輕微、新鮮、清爽等。
(2)[答案]大鵬、丹鳳,意象豪邁;北海、太陽、路茫茫,意境開闊;攜書佩劍,顯示出詞人既儒雅又剛健的氣概。
(3)[答案]示例:“白苎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回廊”是實寫,點明時令和環境;“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是虛寫,想象金榜題名後輕松愉悅的心情。虛實相生,表達對應考者的良好祝願。
(二)L2013·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21~22題。(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歲雲暮,大雪滿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盡公侯。貴有風雪興,富無饑寒憂。所營唯第宅,所務在追遊。朱輪車馬客,紅燭歌舞樓。歡酣促密坐,醉暖脫重裘。秋官為主人,延尉居上頭。日中為一樂,夜半不能休。豈知阌鄉①獄,中有凍死囚。
【注】①阌(wén)鄉:舊縣名。白居易有《秦阌鄉縣禁囚狀》,詳述了無辜婦孺被關進阌鄉獄并遭受迫害的慘狀。
21.這首詩揭露了中唐尖銳的社會矛盾,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之情,與杜甫詩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脈相承。(2分)
21.[答案]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的古詩文積累的能力。根據詩句中富人與獄中受害婦孺受害慘狀的對比,很容易想到杜甫的這句詩。
22.賞析這首詩對比藝術的特色。(5分)
22.[答案]①從結構上看,開頭兩句興起全篇,接下來十四句詳寫統治者驕奢侈靡的生活,而結尾僅用兩句描述“凍死囚”,文勢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勢。②從藝術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過層層鋪叙、渲染,為結尾一幕作藝術的鋪墊,前後構成強烈、鮮明的對比,震撼人心。
[解析]本題考查對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答題時應從詩中對比的内容、對比的意圖及造成的藝術效果等角度進行賞析。
14.L2013·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8分)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煙。
煙色如雲白,流來野寺前。
開門惜夜景,矯首看霜天。
誰見無家客,山中獨不眠。
(1)三四兩句中的“煙”有哪些特點?詩人是如何描寫的?(4分)
(2)結合全詩分析詩人“不眠”的原因。(4分)
14.(1)[答案]三四兩句中的“煙”有兩個特點: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動态。詩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現出如雲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寫山風岚之動态,形象生動。
(2)[答案]詩人不眠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喜愛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寫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開門夜惜景”,“惜”字表達了詩人對山中夜景的喜愛;二是思家,最後兩句中“無家客”“獨”表現出詩人的孤獨和羁旅思家之情。
【詩歌賞析】
江湜,清代詩人,諸生,道光間官至浙江候補縣丞。江湜遭逢離亂,半生輾轉閩、浙、蘇三地,生命曆程與行旅密切聯系。詩集中行旅詩歌占百分之四十多。這些詩歌記錄行旅述聞之見,以漂泊、回歸為内核,輻射出孤獨、深愁、思鄉、回歸四類情感主線,于山程水景中抒寫出一顆亂世愁郁的心魂。
這是一首描寫羁旅行愁的詩作。當時作者遭遇離亂,漂泊他鄉,心情孤獨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裡,孤獨一人,對月思鄉,感慨身世浮沉。
首聯“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煙”描寫月亮從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來,月光照亮大地,為全詩鋪設了思鄉的氛圍,奠定了思鄉的基調。接着詩歌轉向對月光下一溪水霧的描寫。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來就潔白的雲氣更顯潔淨缥缈。首聯描寫符合山中晚景特點,月光的襯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聯緊承首聯,寫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汽如雲樣潔白,飄飄蕩蕩,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來,這不過是自然現象,并無妙處可言。但比起首聯,卻寫出了水汽的自然飄動的動态之美。而且,潔白的水汽缥缈輕盈、流落無定,不禁讓作者聯想到自己漂泊無依的生活。這一聯的描寫除了用雲氣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點,也是以樂景寫哀情的重重一筆,妙不可言。
頸聯寫無法入睡的自己打開寺門,站在寺外觀賞美景。眼前美景,讓作者感慨萬千,不禁憐惜起來。這一份憐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詩人擡頭看天,卻感覺到霜重氣寒,心中難免凄涼孤獨。“霜天”二字,緊扣心情,間接表達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謂傳神之筆。
尾聯直抒胸臆,用反問的形式寫道:誰看到無家可歸的客居他鄉的人,在這荒郊野外,月下思鄉,山中歎惋,獨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問加強了抒情效果,與前面的景物描寫遙相映襯,更寫出一份愁絕傷絕的自傷之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整首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來描寫孤獨凄涼的身世之慨,以樂景寫哀情,更見其哀;以月色鋪設情境,則無一處不孤寂愁苦。此詩大有杜甫詩歌沉郁蒼涼之感,但多了一份輕巧和甯靜,可為上乘之作。
L2013·新課标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次韻雪後書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
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8.這首詠梅詩中,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表現梅花的?請簡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運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詩幾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環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從而表現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給2分;能作簡要分析的,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隻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9.詩的最後一聯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表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複雜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緒萬端卻又無從說起,以至在梅樹下沉吟許久,直到日暮才獨自離開。
(答出作者心情的,給3分;能作簡要分析的,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隻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評價詩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由詩中“去還來”“前時”“昨夜”等詞語可以看出作者對梅花的喜愛,由“惆怅”“遙憐”“相思”“成灰”“落鴉”“獨自回”等詞語可以看出作者惆怅、孤獨、寂寞、失落的心情。
L2013·遼甯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竹軒詩興
張 镃
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注]煙來。
暑天倦卧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
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牆下一株梅。
【注】篆:盤香。因盤香曲繞如篆文,故稱。
8.本詩第二聯描寫精妙,請簡要分析。(5分)
8.[答案]全聯視聽結合,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的所見所聞,表現了竹軒環境的清幽和詩人生活的閑适;“梢影細從茶碗入”準确地描繪了茶具間光影的變化;“葉聲輕逐篆煙來”運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寫出葉聲與煙縷升起相伴的動态美。[答出視聽結合并加以分析,給2分(若答出襯托或動靜結合并加以分析,可給1分);答出光影變化,給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9.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塑造了閑适、灑脫、高雅的詩人形象。通過對“竹軒”“柴門”“狹徑”等簡樸清幽的生活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适自得;“倦卧”“閑吟”等反映了詩人灑脫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現出詩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答出形象特征,給2分;結合詩句分析,給4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見解,隻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
【詩歌賞析】
這首七言律詩,寫竹軒景物,自然清麗。從所寫的景緻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雖然出身于勳業很高的富貴之家,但心志清隽,愛好閑雅,擺脫了富貴子弟庸俗的習氣。修竹本以它的高潔和潇灑,曆來為文人雅士所激賞。
開頭兩句寫竹軒面對柴門,清風卷來,柴門被自然地吹開了。軒的前面,是剛剛開辟不久的小徑,徑邊栽上了許多篁竹,環境是非常幽雅的。
三四兩句寫竹梢的清影,和竹葉被風吹動的響聲。妙在結合軒中的清事來寫,顯得自然而灑脫,足以引起詩人的詩興。當軒靜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過茗碗細細地落在軒中似的。篆煙飛起了,竹葉的音響,宛如随着篆煙輕輕地飄來。在靜觀當中,确定是體會得非常細緻。
五六兩句仍然是寫竹軒清趣,但和前兩句意境顯然不同。前兩句寫的是平時,這兩句卻寫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晝。前兩句以寫竹為主,以軒中的品茗、焚香為輔。這兩句以軒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對雪閑吟為主,而以“星穿過”和“雪壓摧”相應地寫竹,達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從詩句中作者告訴人們:暑天,這裡宜于乘涼倦卧,可以看到星從修竹的上面穿過;冬天,坐在這兒吟詩,可以看到素雪壓在竹枝的清景。這樣倦卧也好,閑吟也好,竹軒都可以供以詩情、詩興,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處所所能領略到的。
結尾兩句,作者因此時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寫的情事,隻是虛寫。作者設想到了冬季,這兒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節,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葉。縱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清,使竹軒更有幽緻。若是下雪的話,那麼雪地咽梅花,靜聽竹林裡敲金戛玉的聲音,此境豈不更加清絕。所以作者在詩中叮囑自己說:“莫移牆下一株梅,”梅花将為竹軒帶來更多的詩興啊!到那時節,是“日暮倚修竹”,還是欣賞月下的梅花,那就聽自己的便了。
14.L[2013·江西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8分)
水調歌頭
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①
辛棄疾
長恨複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餘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②。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别,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注】①紹熙三年(壬子),辛棄疾奉召赴臨安,在陳端仁的餞行席上賦此詞。②“餘既”三句出自《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蘭”“蕙”“菊”三種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2)指出“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典故的出處。詞人借它們分别表達了什麼情思?(6分)
14.(1)蘭、蕙、菊都是花草,在詞中都用來象征詞人高尚、純潔的品格和節操。
(2)兩個典故分别出自《論語》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前者以楚狂接輿的典故,表達了詞人抗金複國理想無人理解的悲憤;後者以陶淵明自況,抒發了詞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懷。
【詩歌賞析】
辛棄疾的這首《水調歌頭·長恨複長恨》,是一首感時撫事的答别之作。上片直接抒寫詩人的“長恨”和“有恨無人省”的感慨。詞人首先寫道:“長恨複長恨,裁作短歌行。”“長恨”即無盡的痛恨。這裡,以“長恨複長恨,裁作短歌行”句開篇,首先提出了“恨”,而且是“長恨”,還要“複”(即不停,一個接一個)。聯系現實,“恨”主要指面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收複北地的宏願無法實現的遺恨。“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一句合用兩個典故。《史記·留侯世家》載,漢高祖劉邦“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由于留侯張良設謀維護太子,事不得諧,戚夫人因向劉邦哭泣,劉邦便對她說:“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中表達了劉邦事不從心的苦衷。其中“聽我楚狂聲”源于《論語·微子篇》。據記載,楚國隐士接輿曾唱歌當面諷刺孔子迷于從政,疲于奔走,《論語》因稱接輿為“楚狂”。辛棄疾運用這兩個典故,目的是抒發他雖有滿腔“長恨”而又無人理解的悲憤,一個“狂”字,更突出了他不願趨炎附勢、屈從權貴的耿介之情。詞人在直抒胸臆以後,緊接着以舒緩的語氣寫道:“餘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這裡,詞人借用了屈原《離騷》中的詩句。“蘭”和“蕙”都是香草。“滋蘭”和“樹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養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節。而“飲露”和“餐英”,則是以飲食的芳潔來比喻品節的純潔和高尚。作者在這裡引用屈原詩句,借以表達自己的志節和情操。“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詞人用屈原“甯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志節和操守。
下片“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意在抒發自己理想無從實現的感慨。抗金複國理想難以實現,志業難遂,還要那“身後”的虛名幹什麼?“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道出“長恨複長恨”的根本原因——南宋統治集團輕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顧,而一味地苟且偷安。所以,詞人以“悲莫悲生離别,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寫惜别。這裡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點明恨别樂交乃古往今來人之常情,表明詞人和餞行者陳端仁的情誼深厚,彼此都不忍離别之情。最後寫道:“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這裡,又引用兩個典故來表明自己的心迹。詞人引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臨安并不是追求個人榮利,并且也不想在那裡久留,因為“帝鄉不可期”。這是先從反面說明自己的心迹。結拍“歸與白鷗盟”,則是從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據《列子·黃帝篇》載,相傳海上有位喜好鷗鳥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與鷗鳥相遊處,後遂以與歐鳥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沒雲水間的隐居生活。在這裡,詞人說歸來與鷗鳥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甯可退歸林下也不屑與投降派為伍的高潔志節,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陳端仁的意味,從而照應了題面。
辛棄疾這首詞答别而不怨别,溢滿全詞的是他感時撫事的悲恨和憂憤,卻一無凄楚或哀怨。
9.L2013·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醉 眠
唐 庚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馀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學家,此詩為其谪居惠州時所作。
(1)說明“山靜似太古”一句的含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一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詩鈔》中說唐庚的詩“芒焰在簡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後往往蘊藏着激烈情感,試結合本詩作簡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1)用遠古時期的甯靜寫出山中的幽靜。
(2)[答案]表達了厭惡官場、追求恬淡的心境。
(3)[答案]“門掩世味”“拈筆忘筌”暗含詩人難忘世事,透露幽憤不平之氣;全詩卻以“山”“馀花”“好鳥”等閑适悠遠的意象,形成一種簡樸的風格,意味平淡深長。
【詩詞賞析】
首聯領起全詩,語意淺白,卻又韻味十足,雖未寫“醉”,卻處處顯出意境蒼茫、神态優遊的“醉”意。連綿起伏的山勢,一如綿延不斷的“太古”,詩人化實為虛,化有形之山勢為無形之光陰。在這遠離塵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沒有名利的誘惑,沒有人事的攪擾,沒有煩惱的萦繞,這是作者對周圍環境的渲染,更是對他自己精神狀态的描寫。
颔聯筆鋒一轉,由宏大轉向微觀,轉而寫個人生活中的“花”與“鳥”。春意闌珊,花已凋殘,但詩人對着枝頭的幾朵殘花,照樣喝得痛快;鳥啼打破了山間的靜寂,也并不妨礙詩人午後的酣眠。詩人融情入景,又不露痕迹。
頸聯空間轉換,視角由山間轉入房裡,承上聯的“眠”字來寫。“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涼。“簟”指竹席。此時,詩人隻想緊掩門戶,遠離人間是非。“時光簟已便”表面是說盛夏酷熱難耐,醉卧竹席感到十分舒适,其實說的是心靜自然涼,這正是詩人心氣平和的寫照。
尾聯與首聯呼應,“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中得句”正表明詩人平日不管吏事俗務,而專于文字之癖中自得其樂。“忘筌”暗合了莊子“得魚忘筌”的典故。夢中得句似得而實失,拈筆忘筌似失而實得,他就是這樣領會了人生哲學上的辯證法。失去的是“夢中句”,得到的則是無所為、亦無所求的悠然忘我之境。句中不見“失”的遺憾,隻有“得”的歡欣。
全詩流露出一種曠達、逍遙的意味,頗具深意。
14.L2013·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臨江仙
歐陽修
記得金銮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負曲江花。 聞說阆山通阆苑,樓高不見君家。孤城寒日等閑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
【注】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期間,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遠道來訪,歐陽修席上作此詞相送。詞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進士的宴會,“阆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這首詞蘊含着豐富的情感,請簡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評此詞,稱其“飄逸”。請結合“聞說阆山通阆苑,樓高不見君家”兩句作簡要賞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答案]這首詞蘊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悅;②宦海沉浮的悲惋無奈;③離别在即的愁緒。
(2)[答案]①想象奇特,虛實相生。詞人忽發奇想,将本來荒僻的阆州點化為神仙阆苑,賦予阆州神話般的美麗。虛實處理得當,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開闊,語言灑脫靈動。“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現了多重時空的組合變化。“聞說”二字導入傳說,忽又接以“樓高”句設想将來,靈動超逸,揮灑自如。
6.L2013·福建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後面題目。(6分)
送何遁山人歸蜀
[宋]梅堯臣
春風入樹綠,童稚望柴扉。
遠壑杜鵑①響,前山蜀客歸。
到家逢社燕,下馬浣征衣。
終日自臨水,應知已息機②。
(選自《宋詩精華錄》)
【注】①杜鵑:又名子規。②息機:擺脫瑣事雜務,停止世俗活動。
(1)請簡要分析首句中“綠”字的妙處。(2分)
(2)三、四兩聯是怎樣借助想象之景來抒發情感的?請簡要賞析。(4分)
6.[答案](1)要點:“綠”字寫出了春風吹綠林木的動态,表現了春風的活力,顯示了春天的生機,增強了詩的韻味。(意思對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要點:頸聯想象友人喜逢家鄉的燕子,一洗征塵,表現出歸家時輕松愉悅的心情。尾聯進一步設想友人歸家後悠閑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對友人真誠的祝福,也暗含着詩人對超脫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對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2.L2013·大綱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客 從
杜 甫
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書。
緘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須。
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傳說中的人魚,相傳它們流出的眼淚能變為珍珠。②隐字:佛教傳說,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儲藏物品的小竹箱。
(1)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故事,請簡述這個故事。(4分)
(2)從全詩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為血”各有什麼寓意?(4分)
12.(1)[答案]有客人從南海來送給我一顆珍珠,珍珠裡隐約有字,想辨認卻又不成字。我把它長久地藏在竹箱裡,等候官家來征收,但後來打開箱子一看,珍珠卻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現在再也沒有什麼可應付官家的征斂了。
(2)[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為百姓心中有難言的隐痛。珍珠“化為血”,寓意為官家征斂的實為平民百姓的血汗。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詩歌通過講述一個故事,表明了深刻的寓意,即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賦稅之重,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有隐字”“化為血”明确地傳達出這些隐情。“有隐字”,即有一個隐約不清的字。因為隐約不清,所以辨認不出是個什麼字。書,即文字。珠由淚點所成,故認為珠上“有隐字”,這個字說穿了便是“淚”字。它是如此模糊,卻又如此清晰。“化為血”,實即化為烏有,但說“化為血”,更能顯示出人民遭受殘酷剝削的慘痛。這又是從淚化為珠想出來的。原有的财物,已經剝奪一光,而公家的征斂,仍有加無減,所以說“哀今征斂無”。它意味着從今以後再沒有什麼東西可供搜刮的,意在警告統治階級應該看到他們所剝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淚。我們解答時要用明确的語言表達出來。
12.L[2013·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②題。(7分)
古風(其十)
李 白
齊有倜傥生,魯連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注]①魯連:魯仲連,戰國齊人。他說服魏與趙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趙國重臣。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三、四句與曹植詩句“大國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運用比喻的方法表達贊譽之情。
B.“後世仰末照”句,感歎魯仲連的功績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陽一樣将被後人漸漸遺忘。
C.本詩最後兩句,以“澹蕩人”與開頭的“倜傥生”相呼應,意在表明詩人的志趣。
D.李白在詩中盛贊了魯仲連的高風亮節,并把他引為“同調”,内容顯豁,感情深摯。
②前人評此詩:“此托魯連起興以自比。”結合詩句,談談李白借魯仲連表達了自己怎樣的人生理想。(4分)
12.①B [解析]本題考查對古典詩歌内容、表達技巧的理解能力和對作者情感的體察能力。B項“感歎魯仲連的功績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陽一樣将被後人漸漸遺忘”錯誤,詩中“後世仰末照”一句形容魯仲連的功績留下的光芒能穿越時空照耀後人,令人景仰。
②[答案]要點一:輔弼天下,建功立業。結合詩句:“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
要點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結合詩句:“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詩歌賞析】
這首詩借魯仲連的故事表達詩人的政治理想。魯仲連是戰國時齊人,策士。秦國圍攻邯鄲,魏王派人勸趙歸秦,魯仲連見平原君,制止了這件将導緻奇恥大辱的事,邯鄲因信陵君援軍到達而解圍。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連不受而去。後來齊國田單攻聊城,歲餘不下,魯仲連聞之趕來,寫了一封義正詞嚴的書信,射入城中,燕将讀後,憂慮、懼怕,遂拔劍自刎,于是齊軍輕而易舉攻下聊城。趙、齊諸國大臣皆欲奏上為其封官嘉賞,他一一推辭,退而隐居。
“齊有倜傥生,魯連特高妙。”開篇就化用《史記》中的話。《史記》稱魯仲連“好奇偉倜傥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高妙”二字,表現其卓異的謀略和清高的節操。“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詩人在此将魯仲連視為明月出海,極度推崇,可見詩人對魯仲連的景仰非同一般。魯仲連一生大節,史傳隻記載了反對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風》的這首則專書前一事。“卻秦振英聲”五字就是對這事的肯定和推崇。而“後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而來,形容其光芒能穿過若幹世紀的時空而照耀後人,令人景仰。這是其功業即“畫策”的高妙所緻。更因為其高尚的人品,當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時,他卻笑道:“所謂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說罷辭去,終生沒有再見平原君。“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直書其事,而贊賞之意溢于言表。
熱愛自由和渴望建功立業,本來是兩種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傑出的盛唐文士卻力圖将二者合一,并以此與政界庸俗作風相對抗。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的重要部分,在這一方面,他引為楷模的曆史人物便是張良、魯仲連。所以詩末引以自譬,謂魯仲連為同調。
這首詩直書其事,直抒胸臆,寫法很質樸。寥寥數句,就刻畫了一個“高妙”的曆史人物形象,且寄寓自己理想的人格于其中。
L[2013·安徽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8~9題。
同褒子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風霜時動竹。
夜半鳥驚栖,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①韋蘇州:即韋應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8.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在秋夜的孤獨之感。韋詩以風動竹、鳥驚栖、人獨宿表現内心孤獨;趙詩以驚鳥無宿暗寓詩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
9.請分别指出兩首詩第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韋詩:比喻,以燭喻月。山月皎潔,宛如夜燭相伴,照人無眠。
趙詩:借代,借“暈”代月。“暈”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暈”又預示天氣變化,引出下句。
【詩歌賞析】
兩首詩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寫出作者個人獨特的感受,來表達作者内心的情感,并運用比喻、借代等手法,語言簡練,生動形象。
韋應物《秋齋獨宿》寫山中的月亮皎潔明亮,風兒不時吹動竹林,半夜裡鳥兒不時被驚起,隻有屋裡的人獨自靜靜地安眠。詩人以風動竹、鳥驚栖、人獨宿表現内心孤獨,但孤獨是淡淡的,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動靜中體現出恬淡自适的情懷。
趙秉文《和韋蘇州〈秋齋獨宿〉》寫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盡的蠟燭,雨聲下在深深的竹林裡,驚動得鳥兒不時地發出一聲鳴叫,寒冷的樹枝上想睡也睡不成。作者以驚鳥無宿暗喻詩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孤獨中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充分地表現了作者内心孤獨引發的清冷。
12.L2013·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7分)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錢繼章
發短髯長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尋常事,仿佛終南石裡藤。 閑倚杖,戲臨罾②。折腰久矣謝無能。熏風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詞字字冰。
【作者簡介】錢繼章,字爾斐,号菊農,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舉人,明朝曾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農詞》。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學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漁網。③熏風:東南風。
(1)上片刻畫了詞人怎樣的自我形象?運用了什麼手法?(4分)
(2)怎樣理解“折腰久矣謝無能”?(3分)
12.[答案](1)容貌病态怪異,性格堅韌不拔。用描寫刻畫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謂:我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職,則以沒有能力為借口來推辭。表現了詞人堅決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的氣節。
【詩歌賞析】
這首詞大約作于明清之際,從詞題為“酬孝峙”來看,為交遊唱和之作。錢繼章在這首詞中叙寫了自己的生活狀況,并表明自己不願為官的心迹,從中體現出易代之時明朝遺民的民族氣節。
詞的上片從自己的外在容貌寫到内在的意志。首句勾勒出自己的容貌的一個輪廓,就如畫了一幅頭像,詞人先非常具體地勾畫出頭發、眉毛、胡子的特點:短短的頭發,長長的胡子,高突的眉毛。第二句,顯然換了一個角度來補足這幅畫,“病容”是很抽象的,故詞人打了一個比方,說是“怪于僧”。這裡提到“僧”,聯系清初明朝遺民紛紛遁入空門的情況來看,正暗合上句“發短”的含義,念念不忘自己為明朝遺民。“突兀”承上句“有棱”,除描繪出容貌“怪”之外,還表現出傲岸的民族氣節。以上兩句是寫自己的容貌,接下兩句寫自己的意志:盡管生活的環境如霜侵雨打般的惡劣,但我的意志就像終南山石罅中生長的青藤一樣,一任風霜,堅強不屈。“霜侵雨打”比喻當時清廷統治下明代遺民面臨的殘酷的社會現實,點明了上句“病容”直接的原因;“尋常事”表明這種惡劣的環境不是短時間或偶爾出現的,對詞人而言那是習以為常的事,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現實的壓力。在結構上,它既暗合前面的“僧”,又绾合下片的隐居生活。
下片表明自己不願再為官的心迹。盡管外在的社會環境很嚴酷,詞人覺得隐居生活是閑适的:或倚杖信步亭閣,以消閑暇;或臨池張網捕魚,以為娛樂。“倚杖”“臨罾”概括自己的隐居生活,“罾”是有支架的漁網。“閑”“戲”表明隐居生活的閑适。“折腰久矣謝無能”,表現出詞人堅決不與清統治者合作的态度。詞的最後兩句,扣題中“酬”字寫,“熏風”即南風,炎炎夏日,即便是有風南來,也無法消解這池亭的酷暑。“熏風”“暑”不隻是單純寫天氣,聯系明清易代的社會情況,這裡當另有所指。“捧出”在此是捧讀的意思;“新詞”當指王屋寫給錢繼章的詞;“字字冰”是讀詞的感覺,南風不解暑,而王屋的新詞則新意叠出,字字如冰可消酷暑。
10.L2013·湖南卷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題目。(8分)
釣船歸
賀 鑄
綠淨春深好染衣,際柴扉。溶溶漾漾白鷗飛,兩忘機。 南去北來徒自老,故人稀。夕陽長送釣船歸,鳜魚肥。
(1)“鳜魚肥”三字讓人聯想起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______________”句。(1分)
(2)簡析首句中“淨”字的妙處。(3分)
(3)探究本詞的思想情感。(4分)
10.[答案](1)桃花流水鳜魚肥
(2)聯系“春深”“染衣”,“淨”字巧妙地展現了暮春時節芳菲凋盡,“綠”成了自然的主色調的情景,委婉道出詞人内心的純淨。
(3)詞人通過“釣船”“柴扉”“白鷗”“鳜魚”等意象的描寫,展現出田園生活自然之美,喻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為樂,不再以世事萦懷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點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據具體情況給分。)
1.2013·安徽合肥市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8分)
吳 江
張 先
春後銀魚霜下鲈,遠人曾到合思吳。
欲圖江色不上筆,靜覓鳥聲深在蘆。
落日未昏聞市散,青天都淨見山孤。
橋南水漲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1)請指出詩的中間兩聯在寫景上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結合詩句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全詩,簡要概括“遠人曾到合思吳”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颔聯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畫下來卻讓人無從下筆,尋覓鳥聲卻發現其深藏在蘆葦之中。這都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覓鳥聲深在蘆”這句更妙的是虛實相生。鳥是不見的,但鳥聲從深處傳來,蘆葦搖曳又是何等之美。頸聯的意思是落日的餘晖還留在天際,街市散盡已是一派靜谧。萬裡晴空一色湛藍,更映顯出遠山的孤凄。也是靜中有動,“市聲散盡”“青天都淨”寓動于靜。
【答案】運用了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相互映襯等表現手法,澄碧的江水、蘆葦深處的鳥聲,落日未昏、市聲散盡,青天如洗、遠山兀立,給人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答案】吳江有春後銀魚、霜下鲈魚的美味佳肴,有恬靜美好的秋色、夜景,有平淡、閑适的生活,令人流連。
【詩歌賞析】
吳江流域、太湖之濱,乃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湖光山色,舟橋市鎮,美如圖畫。這首詩寫由黃昏至夜晚的吳江秋色,色彩紛呈,美不勝收,動靜和諧,聲情并出,合于天籁,而令人神往。尤佳者三、四兩句,不僅在聲、色、動、靜上落筆寫景,頗多生動情趣,更創造出一種意境,若畫中留空白,給予讀者無限想象與聯想的空間。春盡嘗罷鮮美的銀魚,秋霜下了鲈魚更肥;他鄉遠客倘若到過吳江,應更思念在此地的遊迹。真想畫下江上的風光,卻又難以描繪江色的秀麗。甯靜的江上時聞鳥啼,須悄悄地去蘆葦深處尋覓。落日的餘晖還留在天際,街市散盡已是一派靜谧。萬裡晴空一色湛藍,更映現出遠山的孤凄。垂虹橋南潮水漲了,彩虹般的橋影随波搖曳。清澄的秋夜月光多麼明淨,瀉向太湖便分外旖旎。宋·龔明之:“張子野宰吳江,嘗賦詩雲雲,為當時之絕唱。”今人錢學增說:“此為詩人任吳江縣令時所作,描寫秀麗的江南水鄉景色,清淡幽雅,造語工巧。”
2.2013·惠州第三次調研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7分)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1)請簡述詩歌的第三、四句所表現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就其中的一種手法,結合相關詩句進行具體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答案】詩人發現,不遠處的籬笆旁有一盞燈火,原來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這是一幅歡快而有趣的生活圖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襯出了詩人對故土家園的懷念之情。(1分)
(2)【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句寫生活場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燈夜遊,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出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表達了抒情主人公的思鄉之情。②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态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③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出遊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怅無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于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态意緒。這些物态聲情的詩句,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癡迷難返,惆怅滿懷。(指出表現手法1分,結合具體詩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詩歌賞析】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第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詩詞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葉”置放在風雨之夜的典型環境中,表現秋的蕭索。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并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着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凄清幽冷。第二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後者抒“悲”秋之情。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凄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交融,自然貼切,足見羁愁之深。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這兩句,從庭内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後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萦繞心頭的羁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詩人善于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後以景結情,辭淡意遠,頗耐人咀味。
3.2013·開封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11分)
早寒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迷津①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迷路。
(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首聯對表達感情有什麼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答案】這首詩表達了思鄉之愁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之情。(2分)首聯借樹葉凋落、鴻雁南飛、北風蕭瑟、江水寒涼的秋景,渲染出清冷孤零的氛圍,為抒發思鄉之情、前路茫茫的愁緒做鋪墊。(4分,意思對即可)
(2)【【答案】以景作結,照應首聯。以長夜漫漫、大海茫茫暗指前途的渺茫,把思鄉和前途迷惘結合在一起,照應開頭,韻味無窮。(總說2分,分析3分,意思對即可)
【詩歌賞析】
孟浩然的五律,古意悠悠,非骈俪聲病小技所能束縛,乃大家風範。首聯以秋冬之交的時令特征起興,颔聯叙述隐含的思鄉之情,頸聯描寫思鄉之深、之久,尾聯寫欲歸而不得之抑郁。稱得上是一首鄉情力作。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地寫出了季節的氣候特點,這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之情,于是首先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彎曲處,遠隔着楚地雲天。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之情,一個“盡”字将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于是才有“歸帆天際看”的表現。看天際歸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緻,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麼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不知到哪裡去問路。最後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讀者可以發現這裡并非純粹寫實,而是既實寫當時情形,又隐喻詩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
這是一首抒情詩。當時作者奔走于長江下遊各地,既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複雜的。
4.2013·南昌市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7分)
鹧鸪天·蘭溪舟中
韓 淲
雨濕西風水面煙。一巾華發上溪船。帆迎山色來還去,橹破灘痕散複圓。 尋濁酒,試吟篇。避人鷗鹭更翩翩。五更猶作錢塘夢,睡覺方知過眼前。
(1)“帆迎山色來還去,橹破灘痕散複圓”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選擇其中兩種進行賞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更猶作錢塘夢,睡覺方知過眼前。”結筆二句,一氣貫成,不禁令人聯想起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請從表情達意方面比較兩者的異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答案】①拟人:“帆迎山色來還去”中一個“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寫出船帆的輕松可愛的形象,也是詞人心情的寫照。②動靜結合:“橹破灘痕散複圓”中一“破”字,寫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氣勢;一“複”字,寫出了水的靜态,靜中有動,寫出了動靜交替的景物變換。③反襯:不直寫舟在行進,而是通過人在舟中所見的景色變化來顯示舟在輕快地疾駛。(任答兩點即可,每點1.5分)
(2)【答案】相同點:都是寫順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體現了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2分)
不同點:韓詞寫舟行之快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熱愛自然的愉悅心情;李詩的舟行之快體現了詩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悅心情。(2分)
【詩歌賞析】
“雨濕西風水面煙。”開篇便引人入于勝境。細雨濕秋風,溪面一片煙。好一幅潑墨空江煙雨圖。“一巾華發上溪船。”次句寫出自己登舟的情景。這句不僅寫出詞人的裝束與年紀,更重要的是以輕巧的筆調傳達出詞人“一枕暑風外,事事且随緣”的灑脫風貌。“帆迎山色來還去,橹破灘痕散複圓”,這是曆來傳誦的名句。不僅因為它對仗工整,而且因為它形象生動。不直寫舟在行進,而是通過人在舟中所見的景色變化來顯示舟在輕快疾駛。這正是匠心獨運之處。
“尋濁酒,試吟篇。”舟中,詞人要來家常之酒,乘興吟起詩篇。“避人鷗鹭更翩翩。”江上,鷗鹭翩翩飛翔,亦無拘無束。此三句,寫出人自得其樂,鳥亦自得其樂,真有物我兩忘之古意。“五更猶作錢塘夢,睡覺方知過眼前。”結筆二句,一氣貫注。五更舟中,夢見到了錢塘(杭州)。一覺睡醒,才知道錢塘果然到了眼前。結筆寫順流而下舟行之速,風趣得很。夢境與現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聯想起李白《早發白帝城》。品味起來,又覺韓詞婉而李詩豪,似乎又可見到唐詩宋詞之諸多異同。讀此詞,趣味甚多。船到錢塘,詞也戛然收尾,留下了滿幅的溪行餘韻。
5.2013·重慶九校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7分)
幽居初夏①
陸 遊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鹭,草深無處不鳴蛙。
箨龍②已過頭番筍,木筆③猶開第一花。
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瓯茶?
【注】①這首詩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陰時所作。②箨龍:就是筍。③木筆:又名辛夷花。
(1)詩人寫景是如何從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現一個“幽”字的?請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哪些複雜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在内容上:以“湖山勝處”“槐柳陰”“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環境的幽靜。在技巧上:以動襯“幽”,如“下鹭”;以聲襯“幽”,如“鳴蛙”。
(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發了詩人怡然自得之樂(閑适之情)。尾聯“歎息”:一歎自己志士已老,報國無成;二歎往日之舊交飄逝殆盡,頓生孤寂惆怅之感。
【詩歌賞析】
這是陸遊晚年居山陰時所作。八句詩前六句寫景,後兩句結情;全詩緊緊圍繞“幽居初夏”四字展開,四字中又着重寫一個“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總領全篇,勾勒環境,筆力開張,一起便在山光水色中透着一個“幽”字。次句寫到居室周圍,筆意微合。鄉間小路橫斜,周圍綠蔭環繞,有屋于此,确不失為幽居;槐樹成蔭,又确乎是“繞屋樹扶疏”的初夏景象。這一句暗筆點題。颔聯緊承首聯展開鋪寫。水滿、草深,鹭下、蛙鳴,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出句着一“觀”字,明寫所見;對句卻用“蛙鳴”暗寫所聞。明、暗、見、聞,參差變化。且出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視野開闊,是從橫的方面寫。白鹭不時自藍天緩緩下翔,落到湖邊覓食,人的視線随鹭飛而從上至下,視野深遠,是從縱的方面寫。而白鹭悠然,安詳不驚,又襯出環境的清幽,使這幅縱橫開闊的畫面充滿了甯靜的氣氛。寫一“觀”字,更顯得詩人靜觀自得、心境閑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詳,人之閑适,三者交融,構成了恬靜、深遠的意境。從對句看,綠草叢中,蛙鳴處處,一片熱鬧喧騰,表面上似與出句清幽景色相對立,其實是以有聲襯無聲,還是渲染幽靜的側筆。而且,這蛙鳴聲中,透出一派生機,又暗暗過渡到頸聯“箨龍”“木筆”,着意表現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細針密線,又不露痕迹。“箨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箨龍”既“已過頭番筍”,則林中定然留有許多還沒有完全張開枝葉的嫩竹;“木筆”才開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詩人展示給我們的是靜止的竹和花,喚起我們想象的卻是時時都在生長變化之中的動态的景和物。
從章法看,這前六句純然寫景,而承轉開合,井然有序。颔聯“水滿”“草深”是水濱景色,承前寫“湖”;頸聯“頭番筍”“第一花”,則是山地風光,承前寫“山”。首句概言“湖山勝處”,兩聯分承敷衍,章法十分嚴謹。但颔聯寫湖,是遠處寬處的景色;頸聯寫庭院周圍,是近處緊處的風光。劉熙載《藝概·詩概》說:“律詩中二聯必分寬緊遠近”,這就在嚴謹中又有變化。
詩的前六句極寫幽靜的景色之美,顯示詩人怡然自得之樂,讀詩至此,真以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終老是鄉了。但尾聯陡然一轉,長歎聲中,大書一個“老”字,頓興“萬物得時,吾生行休”之歎,古井中漾起微瀾,結出詩情蕩漾。原來,盡管萬物欣然,此翁卻心情衰減,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則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往日舊交竟零落殆盡,無人共品茗談心,享湖山之樂,于是,一種索寞之感,襲上心頭。四顧惘然,向誰訴說?志士空老,報國無成,言念至此,能無惆怅?所以說這首詩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陸遊這組詩一共四首七律,這裡選的是第一首。四首詩都着意寫幽居初夏景色,充滿了恬靜的氣氛,但心情都顯得不平靜。第二首有句雲“閑思舊事惟求醉,老感流年隻自悲”,可見舊事不堪回首,隻求于一醉中暫時忘卻。第三首頸聯說:“隻言末俗人情惡,未廢先生日晏眠”,說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險惡不堪問。第四首尾聯說:“移得太行終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則是嗟歎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實是自慨平生。陸遊晚年村居詩作,周必大評為“疏淡”,劉熙載稱為“淺中有深,平中有奇”。這類詩的淵源所自,曆來論者無不指為“學陶”“學白”。從他大量的寫農村風光的詩來看,特别是從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淵明的恬靜,白居易的明淺,但此外還另有陶、白所不曾具有的一境:他的心總是熱的,詩情總是不平靜的。即使所寫景物十分幽靜,總不免一語蕩起微瀾,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觸著”。梁清遠《雕丘雜錄》說:“陸放翁詩,山居景況,一一寫盡,可為山村史。但時有抑郁不平之氣。”這是陸遊一生憂國憂民,熱愛生活,積極用世,堅韌執着的個性的閃現,也正是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上一篇
反後絕穴的作用
下一篇
馬蒂斯和他的野獸派繪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