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鑒賞,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級,多年來一直是高考語文試題中的重點與難點。在具體答題過程中,為數不少的考生難以答到“點子”上。即使在能夠把握答題重點的基礎上,也難以有效組織答案;也就是說意思雖然明白,卻不能把答案用文字準确地表達出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随着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高考對詩歌鑒賞的考查隻會加強不會削弱。
一、2021年高考全國卷詩歌鑒賞考點分析
通過上表,我們不難發現高考詩歌鑒賞考查有以下特點:
1.考查的均是客觀題加主觀題,考點覆蓋面廣。4套試卷古代詩歌鑒賞題采用的都是1道選擇題和1道簡答題。選擇題和簡答題的内容基本涵蓋了古代詩歌鑒賞的主要考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内容和觀點态度。就這5個方面來看,思想内容和觀點态度是高考考查的重點。
2.詩歌居多,詞偏少。4套全國卷,3套考查詩歌,隻有1套考查詞。其實這與全國卷近兩年詩歌鑒賞命題思路是高度一緻的,2019年、2020年考查的都是詩歌,沒有考查詞。今年全國乙卷考到了詞,按照高考3年基本穩定的原則,明年備考關注詩的同時,還要特别關注詞。
3.注重落實新課标理念,強化對“審美鑒賞與創造”核心素養的考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标準》已經施行幾年了,詩歌鑒賞考點對此予以積極回應。比如,全國甲卷“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隐”的關系的”;再比如新高考Ⅰ卷“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
4.反押題思路明顯,拒絕思維定勢。衆所周知,辛棄疾是高中生非常熟悉的詞壇大家,其豪放風格和愛國情懷更是人盡皆知。可是,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全國乙卷所選辛詞與其代表性作品風格完全不同,反而和我們小學所學的他的另一篇《清平樂·村居》語言風格極為類似。這是一個導向,體現出高考以“文本”為中心、考查名家非名篇的基本傾向,拒絕思維定勢和刻闆印象,在“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5.考查内容主題宏大,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被譽為國考,必定有着鮮明的導向功能。全國甲卷詩人陳師道以曾鞏出山為發端,表達了在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之間選擇兼濟天下的思想,表現出北宋文人憂國憂民、敢于擔當的胸襟;全國乙卷詞人辛棄疾希望白鹭不要吃魚,希望它去吃數量很多的蝦和泥鳅,希望它懂得自然和人類和諧共處的道理;新高考Ⅰ卷詩人楊巨源勸告白居易不要受眼前境遇的牽制,不可一味求佛問道,要樹立遠大志向,奮力追求人生的目标;新高考Ⅱ卷詩人陸遊以躬耕農事來教育兒子,意在讓兒子明白農業對個人、對國家的重要性,為士報國并不是一味讀書,還要躬耕了解農事,隻有這樣将來才能更好地報效國家。
6.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前提就是要讀懂詩歌。近幾年的高考命題越來越重視對讀懂詩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對模式化、概念化的鑒賞内容的考查。對于考生來說,能全面理解深刻領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觀點态度,便顯得尤為關鍵。
二、高考詩歌鑒賞知識點解讀
(一)詩歌鑒賞重點考查的5個方面
古代詩歌鑒賞主要考查五個方面内容,分别是形象分析、語言特色、表達技巧、思想感情和觀點态度。
1.形象分析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分為兩類: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詩歌所刻畫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哪一種形象,我們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在文段的開頭或結尾點出詩人的形象特點,當然我們也可以放在最後作為總括;二是結合全詩中的文句進行分析,注意要圍繞“詩人形象”這個中心來寫,如果詩歌運用到了一些藝術手法,也應寫出來;三是概括出形象的社會意義或蘊涵的作者情感。
答題參考模闆:這首詩塑造了一個()的形象,這可以從()句中看出,這句通過()的描寫很好地展示了出來;()(這個形象)是()的代表,集中體現了()的社會現實,傳達出詩人()的情感。
2.語言特色
鑒賞詩歌的語言,包括準确理解有關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隐含意義、暗示意義;準确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在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時達到的藝術效果。
答題參考模闆:本詩的語言具有()的特點,本詩通過()的描寫(刻畫、運用)(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寫出了()(分析效果、作用),表達(抒發)了詩人()的情感。
3.表達技巧
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比喻、比拟、誇張、通感、雙關、襯托、反語、設問、反問、借代等修辭手法;二是記叙、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三是襯托、渲染、對比、用典、想象、聯想、象征、抑揚等表現手法;四是開門見山、卒章顯志、層層深入、鋪墊照應、首尾呼應等結構技巧。
答題參考模闆:這首詩運用了()(術語)的表達技巧,從詩歌中()(結合具體詩句)可以看出,抒發了詩人()的感情。
4.思想感情
評價文章的思想内容,考慮三個環節。一是抓詩歌題目,确定題材,感知情感趨向;二是根據詩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詩句具體寫了什麼;三是用相關詩句具體分析如何表達這種感情和指向。
答題參考模闆:這首詩寫了()(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内容,抒發了()(内容)情感。
5.觀點态度
作者的觀點态度,指詩人通過詩歌形象地告訴讀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不僅僅指詩歌通過意境傳達給讀者的情感狀态。作者的态度包括:對事物、對人物的态度,對社會現實的态度,對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态度,對人生感悟的傾吐等等。答題時,第一步先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态度,并結合相關詩句進行分析;第二步,用曆史的眼光、辯證的方法對作者的觀點态度給予中肯的評價。
答題參考模闆:()(亮觀點),這首詩寫了()(具體分析)内容,寫出了()(結合詩歌内容和他人評價分析概括)的人生态度。
(二)解讀詩歌鑒賞要切實把握“五看”
據多年高考閱卷統計分析,古代詩歌閱讀一直得分偏低。其實,讀懂詩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要明白詩句寫了什麼,二是要感悟出全詩是怎麼寫的,三要把握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想答好這類試題,在掌握前面所講知識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五看”。
一看标題,挖掘隐含信息。不同的标題,往往蘊含的信息也各有不同。标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提示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交代寫作的緣由;表明詩歌的題材;奠定作者的感情基調。不同的标題,側重點各有不同。
二看作者,明确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作者的心境不同,也會蘊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閱讀詩歌時,要注意作者的境況如何以及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
三看注釋,破解重點難點。注釋部分,往往交待了一些和詩歌有關的知識、文學典故、作者介紹或寫作背景。我們捕捉這些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領悟詩歌的主旨。
四看題幹,把脈答題提示。題幹的顯著特點是答題指向性明确。如果知曉這一特點,有助于我們解決答什麼、怎麼答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組織答案。因此,同學們在閱讀題幹時,一定要細心、敏銳,盡可能多地捕捉有效信息。
五看題材,快速讀懂詩歌。根據題材的不同,我們常常把詩歌分成很多類: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贈友送别詩、山水田園詩、愛情閨怨詩等。若能判定一首詩歌所屬的類型,便可快速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比如,詠史懷古詩多感慨壯志難酬或懷才不遇,面對古人功業的流逝,抒發時光不再,年華易逝,而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再比如,邊塞征戰詩多抒發保家衛國、建立功名的壯志豪情,或凄苦哀怨的怨戰情緒,凄厲沉痛的反戰思考。
三、高考詩歌鑒賞典型例題剖析
(2021年全國甲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9分)
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①
陳師道
側徑籃舁兩眼明②,出山猶帶骨毛清③。
白雲笑我還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
【注釋】①南豐先生:即曾鞏,陳師道敬重仰慕的師長。②側徑:狹窄的路,籃舁:竹轎。③骨毛清:謂超凡脫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出山之初的曾鞏,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明淨爽利、風骨秀異的高士形象。
B.颔聯兩句使用拟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白雲和流水對于曾鞏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
D.陳師道在詩中書寫了曾鞏的人生志趣與處世情懷,筆端飽含敬佩之情。
15.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隐”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6分)
詩歌剖析:詩中描繪了曾鞏出山一身清爽的姿态,表達了曾鞏對出山和隐居的看法:隐居固然是曾鞏所向往的生活,但為了替天下蒼生發聲鳴不平,毅然決然放棄隐居生活。詩人以曾鞏出山為發端,表達了在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之間選擇兼濟天下的思想,表現出北宋文人憂國憂民、敢于擔當的襟懷!
14.【解讀】本題考查考生理解賞析詩歌内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
“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羨慕”錯誤,原文“不及鳥飛渾自在,羨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這一生就可以悠然閑适地度過,這種生活真令人羨慕。在這裡,并不是僧人不像飛鳥一樣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不如飛鳥自在。
【答案】C
15.【解讀】本題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處世态度的能力。
頸聯和尾聯轉到曾鞏對“出”與“隐”的看法。頸聯談到,身在官場,終不如山中飛鳥那般自由自在,可以看出曾鞏對隐居生活是充滿了向往的。尾聯“未能與世全無意,起為蒼生試一鳴”可見,他與紅塵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斷,為了替天下蒼生發聲鳴不平,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隐居生活,決然出山。在“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之間,他選擇了後者,把個人之樂暫且放下,将蒼生之憂挂在心頭。在這一點上,他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答案】①在曾鞏那裡,仕與隐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鞏向往離世高蹈、超凡脫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蒼生,願意承擔社會責任,有深厚的濟世情懷。
【評分細則】(1)關鍵詞(2分)。答出關鍵詞“兼容”“不對立”“不矛盾”“不突”“共存”等詞語的,給2分。(2)分析說明(4分)。圍繞題意論述,層次分明,語句通順,内容完整,酌情給3至4分;圍繞題意論述,有層次,語句比較通順,内容有合理性,酌情給1至2分;與題意或詩歌無關的論述,給0分。
四、2022年詩歌鑒賞牛刀小試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
眼兒媚·愁雲淡淡雨潇潇
[宋]石孝友①
愁雲淡淡雨潇潇。暮暮複朝朝。别來應是,眉峰翠減,腕玉香銷。小軒獨坐相思處,情緒好無聊。一叢萱草②,幾竿修竹,數葉芭蕉。
【注釋】①石孝友,南宋詞人,字次仲,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詳。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進士。填詞常用俚俗之語,狀寫男女情愛。仕途不順,不羨富貴,隐居于丘壑之間。②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谖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憂。”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詞作開頭兩句12個字,連用四疊字,淡雲無雨,細雨有聲,這淅淅瀝瀝的聲音,暮暮朝朝一直傳入人的耳畔,讓人生愁。
B.杜甫《月夜》中“香霧雲鬓濕,清輝玉臂寒”與詞中的“眉峰翠減,腕玉香銷”句子,語言雖不相同含義卻較為一緻。
C.軒“小”而“獨”,在詞人看來,這樣可以很好地排解憂愁,“情緒好無聊”一句雖淺白直率,不過卻也是一句大實話。
D.本首詞上片從觸景生發開去,主要寫憶念,着眼于所思,産生濃濃的情誼;下片情景交融,主要是訴旅愁,着眼于自己。
2.我們該如何理解詞中的“萱草、修竹、芭蕉”?請簡要分析。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
菩薩蠻
[宋]孫洙①
樓頭尚有三通鼓,何須抵死催人去!上馬苦匆匆,琵琶曲未終。回頭凝望處,那更廉纖雨。漫道玉為堂,玉堂今夜長。
【注釋】①孫洙,字巨源,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北宋時期官吏、詞人,曾經進策50篇評論時政,被韓琦稱贊為“今之賈誼”。他博學多才,詞作文風典雅,有西漢之風。
3.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離天亮還早,恰逢此時朝廷宣召,詞人發出“何須抵死摧人去”的怨語,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願,可見這夜宴是何等令人留戀。
B.“上馬苦匆匆”中的“苦”字,很好地表達了詞人對官場的厭倦心情和身不由己的痛苦,一曲琵琶還未聽完,竟還要匆匆上馬去應官差。
C.上片四句,一氣呵成,節奏快速,皇命催人、刻不容緩的氣氛頓出,從而較好地襯托出詞人不願從命而又不敢違命的矛盾心情。
D.“回頭凝望處,那更廉纖雨”是說人雖已上馬,上了馬仍不時回頭凝望那歡樂的場所,這時一路上飄灑着的細雨,讓詞人感到心情愉悅。
4.這首詞結尾提到“玉堂今夜長”,與前面哪一句相對應,我們該如何理解結尾句?
參考答案
1.C“可以很好地排解憂愁”不妥,應當是“即使想排遣憂愁也不可能”。
2.①結尾處三句,詞人選取“萱草、修竹、芭蕉”三個物象,一句一景,又合成一體。②萱草古人認為可以忘憂,但詞人卻不足以解憂;修竹、芭蕉都是助愁添恨的景物。③三個景物似信手拈來,實則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很好地表達了相思之苦。
3.D并不是“這時一路上飄灑着細雨,讓詞人感到心情愉悅”,而是“一路上飄灑着細雨,更令人黯然神傷”。
4.①與首句“城頭尚有三通鼓”相對應。②“玉堂今夜長”,大有長夜難捱之感,對照開頭“城頭尚有三通鼓”,同時對于時間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變化。③這一起一結也自然形成兩種情境的鮮明對比,使這首小詞首尾相顧,有回環不盡之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