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跳出語文學語文 綻開語文素養之花

跳出語文學語文 綻開語文素養之花

——新課标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初探

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 周立軍

關鍵詞 語文素養 師生關系 課标 課本 主動

内容提要 在目前語文教學的轉型時期,轉為何型,研究者、第一線的語文教師都在積極地探讨、摸索,但至今仍沒有一個成型的所謂模式,本文在基本的理論研究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初淺的看法,重在對語文課本、語文課堂的處理,希望得到學界專家及語文同行的指導。

理 論 探 微

語文素養的内涵,新課标要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态度;應增進課程内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時間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語文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語文素養是融合在新課标所講的“三維目标”中的,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價值觀”。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三個目标的實現,即意味着語文素養的實現,二者是息息相關的。

首先,語文素養,強調的是養成,因此語文素養的形成必須有一個過程,即循序漸進,尊重學生心理的發展。

其次,語文素養的培養,必須融入到各學齡段和各個學期的教程中來,隻有實現了前一階段的“前素質”,才有後面的進一步發展。同時,語文素養必須和教材的傳授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本材料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語文素養。

第三,語文素養培養的主要目标是一個人的心智發展,也就是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相關的語文能力,如寫作能力、閱讀能力、鑒賞能力等。

另外,語文素養的培養要注意區分好壞,辨别良莠。如對待外來詞,有的是能夠融入到漢語中來的,這樣的我們接受;有的則是和生硬的拿來,生搬硬套,對于這樣的詞彙,我們要堅決抵制,這也符合新課标中“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要求。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活人塑造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學生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能思維的活生生的人。語文教學要确立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激勵學生積極地去求真、去揚善、去審美、去探索、去創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看他人、看社會、看人生,進而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他人,影響社會,發展這種美好的理性和感情,達到改造人、改造社會,也改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教師要激勵、保護學生的個性,要誘導和啟發學生表現個性。先設法讓學生産生表現的欲望和勇氣,敢想,才敢說,才敢做;然後再千方百計讓學生想别人沒想的,說别人沒說的,做别人沒做的;最後,隻要學生表達的是自己的想法都應給以鼓勵和肯定,哪怕有些想法看上去是離譜的。

學生:因為被老師欣賞而存在。《中國青年報》有這樣一則報道:吳碩(化名)一年前還沉迷于電子遊戲:一日三餐靠一包快餐面打發、體重不足40公斤,英語100分隻拿2分,學校老師早把他放棄了。可培訓中心的老師第一次見到他,便陪他一起玩電子遊戲,直到他玩累了、玩傷了,直到他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了。老師于是從解釋一個英文遊戲名Cs(反恐)開始,給他上了第一堂英語課。曾經把英語視為夢魇的他,現在視學習為最大的樂趣:“不知道除了學習,還有什麼更好玩的了。”今年9月,已經進入高二的吳碩,從去年的倒數第幾名一下“蹿”到了全年級前三名。“每個學生都有一把開啟他的鑰匙,關鍵是要從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開始。”教他的老師介紹說:“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被老師欣賞而存在;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被家長讀懂和尊重而存在。而這又是當今中學生最缺乏的。他們大都是為考一個好大學而存在,為奔一個好前程而存在,為實現父母的期盼而存在。”很多學生正是因為自身的喜好和興趣遭到忽略、抹煞,所以才對學習和學校産生排斥、抵觸情緒。因此,應該發揮學生性格的優點,将學生性格和行為中的優點轉化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主導因素。

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欣賞更應體現為張揚學生的個性,健全學生的人格。語文課堂應是個性張揚的搖籃,是創新的基地。教師、教科書、學生要三位一體,多向交流,要主動、互動,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人地位。惟此,不遠的将來才有可能“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那麼,改變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成為一種必然。滞後的教育方式衍生出封閉的學習方式,将學生禁锢在一把椅子上,一間教室裡。教師疲憊于一本書、無數次的考試。教師的聲音在教室的四壁和天花闆上回蕩,隻聽見來自數十個生命的微弱的回響,那就是備課本上準備的标準答案。這種單向交流的學習方式必會被新課程铿锵的腳步踏得粉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已成為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必須适應,教師也必須适應。隻要正确引導,其實上網搜尋資料、處理信息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式。不必談網色變,視網絡為猛獸。何不借水行船,圈水養魚,舉信息技術之力,揚素質教育之旗,讓我們的生活、學習向豐富多彩的網絡靠近一點點。 信息技術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内容,極大地活躍了教學内容的呈現方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教師隻有具備了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恰當地使用電教媒體、網絡,以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觀事物,圖、文、聲并茂的三維方式呈現教學内容,才能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視聽感官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圖畫形式,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以飽滿的熱情進行學習。學生在這種人文光芒的關懷下,找回了自我,嘗試了成功。學習進度和質量都得到了保證。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強調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指在語文學科基本素養形成的基礎上,使學生漢語言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優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優良閱讀生态的改善,有利于學生适應新課标背景下的語文高考。

教 學 實 踐

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學,還沒有形成應對新課标的成熟的教學方式、應對新高考的科學的研究成果。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則基本是舉着新課改的旗幟,喊着新課改的口号,具體的教學方法則“濤聲依舊”。 因此,改變課堂上師生關系,張揚學生個性就成為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對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什麼樣的地位,人們經曆了一個漫長認識過程。赫爾巴特片面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權威,而杜威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主張“兒童是中心”。今天,“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發展主線”的“主體性教育”思想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師應着重于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充分考慮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理解學生具有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學生可以選擇适合于他自己的教學内容、進度和标準。在信息膨脹的時代面前,教師在知識和信息方面的優勢将逐漸喪失,面對每天排山倒海而來的新知識和信息,師生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所以,“窮則思變”,“變方可通”,在實施新課标且無先例可循的大環境中,既然沒有現成教學模式,每位老師都應争當吃螃蟹者,去探索、去思考。我思故我變,去摸着石頭過河,尋找并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學之路,當然,社會、教育系統領導、語文教學研究者義不容辭地應采取有效的鼓勵、激勵措施,給大家一個寬松的“探索”環境,或許能走出一條新課改下的真正屬于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

這裡,根據筆者較長時間的思考和近三年的教學實踐,摸索了一個可操作性較強、處理較為簡單,效果較為明顯的語文教學之模,希望能起到抛磚引玉之效。

跳出教參另辟蹊徑

課堂教學永遠是所有學科學習的主陣地,如何将45分鐘(或40分鐘)效率提高,多少年來一直沒有一個成型又為大衆接受的方法,而從前的教改總是強調教師如何講、如何教才會有效果。其實,大家忽視了另外一個方面,即教師指導學生的“學”,尤其是當今的新課标下的語文教材,内容多而繁雜,如果依從前的方法,理論上也不可能完成那麼多的“必修”、“選讀”内容,何況講、灌本就應為我們所抛棄。授人以魚不如那麼授人以漁,學生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索作品的鑰匙,那就“什麼樣的酒全能對付”。縱觀諸多語文教學大家,有幾人是把時間用在了講課、批改作業上?所以,選講、少講,重方法介紹,就應是語文教改方向之所在。聯系我校現在所開展的以學論教、當堂達标活動,還可以将語文課堂确定為“示标——學習探究——測标”,這裡不同的是把主要環節确定為“學習探究”,現行的教學模式基本是教師預設問題,課堂上學生回答,最終還是教師解決。在能力培養層面上,學生得到的實惠寥寥。所以,“學習探究”,應當是學生在課堂充分預習,解決字、詞、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礎上,由教師啟發,也可預設一兩個問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問題生成),教師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由讨論,問題解決幾個環節的出現,教師更要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語言組織的方法的點拔,如此以來,才可更有效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涉及思考多個知識點)的能力。

這裡有兩點需強調,一是課前預習應十用充分,這可在課前用兩分鐘檢查。二是對教材的處理應突出重點,力求簡單切不可面面俱到,企求面面俱到的結果往往就是面面俱不到。

案例

《現代散文選讀》中《晚秋初冬》教學時,筆者采用了這樣的處理方式:

示标:○1字詞○2作者對風景個性化表現的技法

預習檢查:生字詞、思路(用時兩分鐘)

教學過程:齊讀第一部分。

要求學生找出最喜歡的一句并讀出,提名另一名學生由上面學生喜歡的那句話,推測其個性,興趣愛好。

以下三個部分依此例進行。

說明:當一個學生“推測”另一個學生個性、興趣愛好時,可以有不同意見。

(各抒已見,讨論熱烈,有利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此用時約30分鐘)

小結:教師提問(也是唯一由教師預先問起)既然由一句話可以推測出一個人個性,那麼,整篇文章可以表現作者什麼個性呢?當然,正因為有此個性,才會有如此風景(描寫)。

學生已有前面讨論的基礎,較易自已得出結論,且這也是本課第二個目标測标的完成。

小練習:對熟悉的景物進行個性化描述,如“冬至的校園”(當天上課正好是冬至)

(如此,學生既有經驗——剛剛進行的讨論,又有興趣)。

效果: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興緻較高,目标集中,測标完成較好。

當然,實際的操作方法肯定要依據文本的體裁、題材而定,但應本着充分調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的原則。

跳出文本注重表達

語文作業的布置是做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布置什麼樣的作業,布置多少作業的科學性都一直為語文教學研究者的忽視,也很少看到這方面的專門研究文章。

如果除了課外閱讀、作文,就課文相應的作業,則是兩大塊:一是預習作業,即字詞、背課,把握文章思路,這是必做的,且應是書面作業;二是學後作業,即在廣本研習後的作業,課文後的研讨應是課堂上解決的,而課後則以“每課心得”,甚至“每課新得”效果最佳,這樣的作業必須是在學生充分閱讀,充分理解文章後的整法,且在課後閱讀“溫故而知新”更對學生學習習慣,思維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諸多方面大有收益。

本來,課後作業量的問題會困擾學生,困擾教師。多吧,會令學生壓力太大,少呢,又難以放心,所以,以每課心得(每課新得)的形式出現,則給了學生自我控制量的最大空間,成績較好的學生能在内容較多的基礎上,涉及課文盡量多的問題,當然收獲較大,即使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那就從課文的某一個方面,必将也有收獲。這樣,量的自由把握,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從而,也符合教學要面向所有學生這一教育方向。

根據現代青少年心理學研究成果,學生表達能力(包括書面和口頭)對其行為發展有很大影響,甚至,許多的青少年犯罪,與其表達能力欠缺有直接關系,可見,我們的教育應承載的東西有多少。

案例

在必修五課文《報任安書》學習結束後,要求學生寫出學後心得或新得,這裡僅選學生張倩倩習作為例(未作任何修改):

真正的勇者

----讀《報任安書》有感

在沒讀《報任安書》之前,我一直認為尊嚴是一個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東西,沒有了尊嚴人活在世上毫無意義可言。但是,讀過司馬遷的這封回信後,我的想法大大改變。

司馬遷的選擇不禁讓我想到了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文章說每當有大風雪的時候,雪松都會彎下身軀。但是這暫時的低頭并不代表屈服,更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為了積聚力量進行反彈。司馬遷忍受着身體上與心理上的巨大疼痛,隻是為了完成《史記》,完成父親的遺志。司馬遷受辱後,内心郁積已久的痛苦和憤懑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報發背沾衣也。”生動地描繪出司馬遷獲釋後的痛苦心情。此時的他除了完成《史記》,别無他求。我想,出獄後的司馬遷一定很孤獨,世俗之人都看不起他,認為他是苟且偷生。有人因美麗而孤獨,有人因智慧而孤獨,有人因潔白無暇而孤獨。有的人孤獨,是因為在應該糊塗時不肯糊塗,卻總在不該清醒時清醒。你卻因為堅守自己的信念而孤獨,這是一種悲哀嗎?

但是,一切都是暫時的。人,最重的是靈魂。司馬遷憑着自己堅毅不撓的信念,實現了他及父親的夙願。我想,這,足夠了。

最後,我要說,司馬遷才是真正的勇者。

實際效果:這是在學習司馬遷、屈原的相關課文後,要求學生将兩者進行比較“司馬遷、屈原,誰是勇者”,并能結合自己實際。如此有深度----評價司馬遷行為,又很實在----為了父親夙願而作的巨大犧牲。這,當然可以說是實現了教學目标。

跳出課堂活動引領

新課程标準,更如注重課外閱讀,尤其是名著閱讀,但應如何閱讀,讀名著中的什麼,教師應如何指導閱讀,都成為了困擾老師的新的并且比較重大的問題。

象《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篇幅較長,故事發生的時代離我們久遠又都為文言小說,學生閱讀難度較大,甚至許多學生望而卻步,簡單地要求學生讀多少部恐難達效果,因此,激發學生興趣便成為了當務之急。

高中學生,哪怕是江蘇等省市的高考學生需要學習的學科太多,壓力太大,時間太緊,什麼時間讀,讀什麼,讀多少,都是難以解決的大難題。

而面對的現實——高考的要求是,你必須讀。所以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尤其是克服阻力的勇氣與膽量,是語文教師及至學校領導的當務之急。

通過辯論賽的方式,檢查學生對作品的研讀效果、探究能力是現實而易行的方式,如你喜歡黛玉還是寶钗,你覺得誰應對黛玉之死負責等就可以了解學生對《紅樓夢》閱讀的理解程度,而學生為了在比賽中獲勝,必須會利用一切機會,克服一切困難包括文言文閱讀,去力争獲勝。而實際效果是必須對《紅樓夢》進行整體閱讀,并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觀點。

名著影像也是了解名著的方式之一。适當的名著影像播放,也可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以小組為單位的手抄報比賽,要求手抄報内容涉及範圍廣,版面設計精美,抄寫工整,尤其應涵蓋名著的片斷,理解等,是調動全員參與,激發閱讀興趣的又一有效方式。

進行閱讀後仿作、感想、收獲等的學生作品展示,是激勵學生由讀到寫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學會品讀,學會作文,畢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因此,僅僅憑一周甚至兩周一次的上本作文,以及無效的寫作與批改,已經在事實上證明了其不可行。因為,學生内在的興趣,内在的積極性沒有激發,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當然,課外閱讀的面很廣,可以涉獵古今中外,不同題材、不同體裁。在許多的零碎時間,一些快餐式作品,乃至新聞,包括網上有益的文字,都是學生閱讀對象。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時代,各種信息不斷更新、不斷擴容,同時冗雜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濫。因此,提高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駕馭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關注社會、自然和人,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獲取各種鮮活的材料和最前沿的信息。去體驗人們的生活日漸豐富多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環保的發展變化的日新月異。還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到工廠,展開各種調查,參與各項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培養他們辨别是非和适應社會的能力。讓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裡。

案例

針對《史記》選讀,兩個班級進行辯論賽,賽題“為韓信究竟有沒有謀反?”

正方:韓信謀反了

反方:韓信沒有謀反

操作過程:确定了賽題後,給學生一個星期準備的時間,強調将請有關的語 文老師擔任評委,并對獲勝方及最佳辯手進行頒獎。

實際效果:且不論辯論結果如何,隻看學生準備時,幾乎調動了所能調動的一切資源,閱讀《史記》,看《百家講壇》有關部分,上網查資料,甚至回家與父母在飯桌上(後據家長反映)都在讨論這一話題,最後辯論時你來我往,唇槍舌劍,表現果然不凡。

如此,若高考考到此類題目,無論怎麼出題,都不能難到學生,而且,學生在辯論時甚至涉到更多的話題,如政治、軍事、地理、人性等。

我們的教學一直有一個有趣的口号,就是教學的目的是“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那麼,現實的教學過程中,能實現“我要學”的目标的有幾人呢?我想,上述諸例,基本達到了“我要學”的效果,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成功所在。

教師必須有思想且有藝術,才能教育培養出有思想的學生,而培養出有思想的學生,則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那麼,局限于課文,總是強調一兩篇課文怎麼上,是無論如何達不到此目标的,所以,隻有跳出課本、跳出語文,在更大的範圍、更多的領域去摸索、探讨。才會更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綻開語文素養之花,培養出有思想的國家棟梁。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