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地理熱點】11 中央一号文件(鄉村振興戰略)-備戰2022年高考地理熱點專題解讀與訓練(解析版)

中央“一号文件”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核心主線,使種植産業鍊的政策支持持續性和力度再獲确認,養殖、農機裝備和基礎設施等闆塊也将不同程度受益。

第一,文件在耕地方面對保障面積、優先确保糧食生産給予高度重視,有利于持續提振玉米、水稻等作物用種需求。對種子方面的技術攻關、知識産權保護、以及全面實施種業振興的方針更為明确,包括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優質品種研發等,有利于種業發展核心動能向研發創新升級切換,并利好具備持續研發創新能力的生物育種企業和種業龍頭。

第二,在糧價方面要求提高價格,穩定補貼,有利于提升農民對優質玉米、水稻種子的需求和溢價能力,糧價提升也将直接利好糧食種植企業業績改善。

第三,明确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産能提升工程。近兩年國内植物油行業受困于原料價格上行,預計未來兩年油料面積将顯著提升,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善,油料相關産業将重點受益。

第四,保障“菜籃子”産品供給,穩定生豬生産長效性支持政策。文件提及大力推進南菜北運,同時要求将豬瘟非洲再次納入重點防控範圍,對蔬菜供應産業、生豬産業鍊持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第五,農機裝備方面要求提升技術攻關,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并延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預計相關裝備制造企業的生産和研發都将進一步獲得支持。

第六,基礎建設方面,老基建核心指向鄉村水災治理和危橋改造,對于水利、公路基礎設施的建設有望加碼;新基建對于光伏等能源類基建首次提及,對于數字鄉村建設進行細化,拓展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利好風光設備、數據中心等。

【對點訓練】

一、單選題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坡面整治經曆了三個階段(下圖)。治溝造地是鄉村振興背景下,集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壩系建設等為一體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模式,實現了鄉村生産、生活、生态協調發展。延安市治溝造地工程已經完成預期目标,但因村民外出務工導緻約20%的新造地撂荒。完成下面小題。

1.下列選項中,屬于第一階段的預期目标但沒取得理想效果的是()

A.增加耕地面積 B.增加糧食産量 C.增加林草面積 D.遏制水土流失

2.從鄉村振興戰略角度評估,第二階段治理措施的弊端主要是()

A.嚴重威脅國家糧食安全 B.不利于區域經濟持續發展

C.植被覆蓋率高易發火災 D.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欠佳

3.針對新造地撂荒引起的問題,宜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開荒力度 B.增加糧食進口 C.鼓勵農地流轉 D.完善水利設施

【答案】1.D 2.B 3.C

【解析】1.由圖示可知,該區第一階段是開挖梯田,梯田可增加溝壑區耕地面積,有利于增加糧食産量,A、B錯;增加林草面積是第二階段的目标,C錯;梯田建設對于坡地來說平整了土地,利于緩解水土流失,但不能遏制水土流失,D對。故選D。

2.第二階段治理措施退耕還林還草,主要是從生态環境保護角度出發,利于生态修複,利于緩解水土流失。雖然造成耕地面積的減少,糧食産量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不會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危害,A錯;隻注重生态建設,不注重農村經濟發展,不利于區域經濟持續發展,B對;火災與植被覆蓋率多少無大的關系,C錯;生态措施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措施,D錯。故選B。

3.農村勞動力流出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農村勞動力不足,加大開荒力度不現實,還可能加大撂荒數量,不可取,A錯;增加糧食進口,會導緻國内糧食競争力下降,加大土地的撂荒,B錯;針對新造地撂荒引起的問題,應鼓勵農地流轉,集中土地進行機械開發,,從而加強土地的利用率,減少撂荒,C對;完善水利設施,與村民外出務工導緻撂荒無關聯,不能避免撂荒行為,D錯。故選C。

農村就業及其空間變遷研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為江漢平原某縣常住農戶2007年和2017年不同就業方式農戶占比及變化率,就業區域劃分為縣城城區、集鎮鎮區、農村、縣外四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2017年該縣農戶不在農村的主要就業方式為()

A.純農就業 B.兼業就業 C.非農就業 D.待業狀态

5.下面關于該縣農村農戶就業方式影響因素的叙述,錯誤的是()

A.戶主年齡越老,勞動力越傾向農村純農就業

B.家庭負擔越重,勞動力越傾向兼業或非農就業

C.所在鎮工業水平越低,勞動力越傾向農村純農就業

D.距離鎮中心越遠,勞動力越傾向兼業或非農就業

6.面對就業風險與不穩定,農戶的就業方式容易轉化為()

A.縣外非農就業 B.縣城兼業就業

C.集鎮兼業就業 D.農村純農就業

【答案】4.B 5.D 6.D

【解析】4.讀圖可知,2017年,純農就業方式占比最高的是農村,A錯;縣城城區、集鎮鎮區、縣外就業方式占比較高的為兼業就業,因此該縣農戶不在農村的主要就業方式為兼業就業,B對,C錯;就業方式中無待業狀态,D錯。故選B。

5.戶主年齡越老,從事其他就業方式年齡受限,勞動力越傾向農村純農就業,A對;家庭負擔越重,為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勞動力越傾向兼業或非農就業,B對;所在鎮工業水平越低,非就業就會越少,勞動力越傾向農村純農就業,C對;距離鎮中心越近,非農就業就會越多,勞動力越傾向兼業或非農就業,D錯。符合題意的故選D。

6.讀圖可知,不同就業方式變化率最低的是純農就業,說明面對就業風險與不穩定,農戶的就業方式容易轉化為農村純農就業,D對。故選D。

羅霄山脈是湖南、江西兩省的地理分界線,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前,沿途經濟水平低。羅霄步道沿途森林與草甸依次出現,步道南段區域是秋季北方候鳥遷徙的集結地和起飛地,從而成為著名的千年鳥道。圖示意羅霄山國家森林步道路線(簡稱羅霄步道)。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羅霄山基帶植被景觀多為()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B.溫帶落葉闊葉林

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D.溫帶落葉與針葉混交林

8.羅霄步道南段成為千年鳥道的主要原因是()

A.人煙稀少 B.草甸廣布 C.大山夾峙 D.森林茂密

9.羅霄步道沿線鄉村振興最需要()

A.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 B.政策傾斜,加大經濟投入力度

C.持續開發,尋找優勢景區 D.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

【答案】7.A 8.C 9.D

7.羅霄山脈位于我國南方地區,地處江西、湖南交界處,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植被景觀多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A正确,BCD錯誤。故選A。

8.羅霄步道南段區域大山夾峙對立,中部形成較寬的垭口,便于候鳥通過;人煙稀少、草甸廣布和森林茂密不是成為候鳥遷徙集結地和起飛地的主要條件。C正确,ABD錯誤。故選C。

9.鞏固鄉村振興成果在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與加大經濟投入力度無法推動可持續發展;鞏固鄉村振興成果不能依靠持續開發,而是需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D正确,ABC錯誤。故選D。

下圖為浙江某一以姓氏命名的古村落平面結構示意圖,圖中各類建築主要建造于清朝時期。建設宜居的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内容,當地政府計劃對該村落進行重構改造。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推測該古村落()

A.位于平原地區 B.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C.無祠堂建築 D.“大戶人家”居住在北部

11.當地政府在對該村落進行改造時,計劃修建一個小型公共活動的綠化區域,最可能位于()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2.當前,我國鄉村重構改造過程中,活力普遍不足,原因在于()

A.建築老舊 B.人口外流 C.污染嚴重 D.距城市遠

【答案】10.D 11.A 12.B

【解析】10.從圖示可看出,該古村落建築大部分為磚石結構建築。房屋建築一般就地取材,說明該地岩石多,應為山區,A錯誤;該古村落以姓氏命名,說明是聚族而居。古代中國家庭觀念較強,聚族而居的村落往往都有宗族祠堂,C錯誤;“大戶人家”一般是指較為富有的家庭。由于較為富有,通過購買木料,建造更為舒适、形式多變(磚石、土木建築基本上為單一的長條形)的木結構房屋。故圖示中木結構建築應為曆史上“大戶人家”居住地,D正确;該地位于浙江,多洪澇災害,“大戶人家”一般會選擇在地勢較高處修建房屋,可推測河流由西北流向東南,故地勢西北高,東南低,B錯誤。故本題選D。

11.根據材料,該古村落建築主要建造于清朝時期。圖示中甲區域土木結構建築曆經久遠,尤其是土牆曆經風雨,破損較為嚴重,保護價值不大,且土牆不易于修葺維護。位置上甲位于村落中心地帶,因此最可能拆除修建公共活動、綠化空間,A正确。故本題排除BCD三項,選A。

12.根據題意,鄉村“活力”應與人的因素有關,即使建築再新穎,若沒有人的活動,也缺乏活力,故其與距城市遠近關系不大,A、D錯誤;由于我國目前大量青壯年人口外流,鄉村人口數量銳減,經濟增長慢,導緻活力不足,B正确;鄉村地區與城市環境相比,污染較輕,C錯誤。故本題選B。

堯治河村地處鄂西北山區,村落依河而建,周邊森林茂密、磷礦豐富。堯治河村由一個偏遠落後的山村,發展成為“縱向一體化”涉及多項産業,年生産總值50多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8萬元的幸福村落,成為壯大集體經濟和助推鄉村振興的新樣本。下圖示意堯治河村的發展曆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早期,堯治河村通過橫向兼并購買周邊磷礦的開采權,主要是為了()

A.延長産業鍊 B.擴大生産規模

C.降低勞動力成本 D.延緩資源枯竭

14.從1996年起,堯治河村由橫向兼并向縱向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是()

A.管理先進 B.市場龐大 C.人口衆多 D.資源豐富

15.堯治河村的發展曆程對周邊鄉村的啟示有()

A.沿河布局鄉村民居 B.積極發展礦産開采

C.禁止開發業資源 D.做好區域産業規劃

【答案】13.B 14.D 15.D

【解析】13.從材料和圖可知,早期,堯治村通過橫向兼并購買的是采礦權,而非發展磷礦加工,産業鍊并沒有延長,A錯誤;通過購買采礦權,使堯治村的集體企業規模越來越大,B正确;購買采礦權,是擴大經營,增加了工人人數,而非降低了勞動力成本,C錯誤;購買采礦權,是為了開采更多的資源,而非延緩資源枯竭,D錯誤。故選B。

14.從材料和圖可知,堯治河村地處鄂西北山區,村落依河面建,周邊森林茂密,磷礦豐富;1996年以後,堯治村建水電站,2006年依托水電站和山林,發展生态旅遊業,豐富的資源為為堯治河村由橫向兼并向縱向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D正确;市場、人口、管理都不是縱向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别的村莊人口、市場、管理可能比堯治村還要好,不符合題意,ABC錯誤。故選D。

15.堯治村的發展曆程對周邊鄉村的啟示,應該就是謀劃,也就是做好區域産業規劃,D正确;沿河布局鄉村民居,很多鄉村都是這樣布局的,不是啟示,A錯誤;積極發展礦産開采,早期,很多鄉村也是這麼幹的,B錯誤;禁止開發林業資源,表述錯誤,應該是合理開發和培育更新相結合來發展林業,C錯誤;故選D。

在區域綜合發展的大背景下,糧勞變化耦合模式(圖2示意)及其所表征的鄉村發展類型,對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東北地區農業影響也很大。圖1示意2000~2016年東北地區糧食産量與農業勞動力的演變。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6.2000~2008年東北地區糧勞耦合模式主要為()

A.種養結合型 B.生态優先型 C.外延擴張型 D.農業現代化型

17.2008年以後,影響東北地區農業勞動力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

A.國家政策調整 B.全球氣候變暖 C.糧食危機加重 D.生态條件改善

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答案】16.D 17.A

【解析】16.由圖可知,2000~2008年東北地區糧食的産量雖有波動,但産量總體在提高。農業勞動力的數量和趨勢線大多是下降趨勢,所以糧增勞減,糧勞耦合模式主要為農業現代型,D正确,ABC錯誤;故選D。

1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國家應對經濟危機,振興經濟發展,吸引大量勞動力回流,A正确;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态條件改善不會影響勞動力的移動,BD錯誤。2008年前,糧食産量不斷在增長,勞動力數量少,不會存在糧食危機,C錯誤。故本題選A。

渑池縣位于河南省西北部(34°36'N至35°05'N,111°33'E至112°01'E),北部與南部是丘陵區,中部是澗河盆地。該縣的仁村鄉南坻塢和北坻塢村的十裡河川,以獨特的自然環境生産坻塢小米,坻塢小米又稱坻塢貢米。坻塢貢米營養豐富,口感俱佳,2010年獲農業部農産品地理标志認證,2012年獲“中原貢品”認證。近年來,仁村鄉依托“坻塢貢米”品牌優勢,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如今可達7000餘畝。該鄉積極引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研發小米油、小米餅幹、小米酒等深加工産品,把“小”谷子做成“大”産業。有專家提出,為發揮坻塢貢米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應在全縣推廣種植坻塢貢米。圖示意渑池縣仁村鄉位置。

(1)分析南、北坻塢村生産坻塢貢米的良好自然條件。

(2)簡述南、北坻塢村将“小”谷子做成“大”産業的基本途徑。

(3)良好的生态環境是坻塢貢米産業發展的基本保障,就保護當地生态環境提出合理建議。

(4)你是否贊同在全縣推廣種植坻塢貢米。請表明态度,并闡釋理由。

18.【答案】(1)南、北坻塢村位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和四面環山的盆地,空氣清新,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地表徑流由周圍山地彙入盆地,帶來肥沃的土壤和灌溉水源。

(2)篩選優質品種,優化種植技術,擴大坻塢貢米種植規模,提高産量和品質;引進科技加工企業,研發小米油、小米餅幹、小米酒等深加工産品,不斷延伸産業鍊,增加産品附加值;發揮“認證”産品優勢,開拓銷售渠道,擴大銷售網絡。

(3)完善山區防護林體系,發揮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的生态功能,減少旱澇災害和水土流失的發生,為坻塢貢米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态環境;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4)贊同。在全縣推廣種植坻塢貢米,可以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産量和銷售量,使更多的農民增加經濟收入,脫離貧困,解決溫飽。

不贊同。坻塢貢米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特有的農業曆史條件下生産的品質上乘的農産品;全縣自然條件,農業曆史差異顯著,一些地方難以生産出品質上乘的坻塢貢米;盲目擴大種植規模,會降低“認證”産品信譽,丢掉市場,社會經濟效益下降。

【解析】本題以坻塢貢為試題背景,涉及了農業區位因素、農業發展方向、環境保護及是否贊同在全縣推廣種植坻塢貢米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讨地理問題的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

(1)由材料信息“渑池縣位于河南省西北部(34°36'N至35°05'N,111°33'E至112°01'E),北部與南部是丘陵區,中部是澗河盆地,該縣的仁村鄉南坻塢和北坻塢村的十裡河川”可知,南、北坻塢村位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有利于小米的生長;澗河盆地四面環山,空氣清新,周圍高,中間低,地表徑流由周圍山地彙入盆地,沖積形成肥沃的土壤,同時河流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2)由材料信息“近年來,仁村鄉依托“坻塢貢米”品牌優勢,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如今可達7000餘畝”可知,南、北坻塢村借助品牌優勢,選育優良品種,提高種植技術,不斷擴大“坻塢貢米”種植規模,提高當地“坻塢貢米”的産量和質量;“該鄉積極引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研發小米油、小米餅幹、小米酒等深加工産品”可知,當地積極引進科技加工企業,研發小米油、小米餅幹、小米酒等,對小米進行深加工,延長産業鍊,提高産品附加值;同時發揮“認證”産品優勢,開拓銷售渠道,擴大銷售網絡,使“坻塢貢米”能夠到達的地域範圍不斷擴大。

(3)由圖示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渑池縣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部與南部是丘陵區,中部是澗河盆地,該縣的仁村鄉南坻塢和北坻塢村的十裡河川”可知,要加強對當地山區防護林體系保護,讓防護林發揮其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減少水土流失的發生;發揮其調節氣候的生态功能,減少旱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從而為坻塢貢米的生長提供穩定、良好的生态環境;完善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持并提高當地土壤肥力,保證“坻塢貢米”豐收。

(4)本題是開放型題目,可從贊同和不贊同兩方面業回答。贊同:在全縣推廣種植坻塢貢米,可以擴大坻塢貢米種植面積,提高産量,擴大銷售量,提高市場競争力,讓更多的農民獲得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不贊同。坻塢貢米是在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特有的農業曆史條件下生産的品質優良的農産品;全縣自然條件不一樣,農業曆史具有差異性,生産出坻塢貢米品質可能下降;盲目的在全縣範圍内推廣,由于品質問題,可能會降低“認證”産品信譽,丢掉市場,導緻社會經濟效益降低。

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确立了“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标。在此目标下,廣東省根據具有“資源禀賦集中、主導産業突出、發展特色鮮明、品牌效應明顯”的标準建設了一批專業村。專業村按其主導産業類型可劃分為農業型、工業型及服務業型這三種主要形态和類型。而農業型專業村泛指以農業生産及農産品銷售為主的專業村。下左圖為廣東省農業型專業村行業門類劃分,下右圖為專業村類型分化的影響因素。

(1)描述并歸納廣東農業型專業村分類狀況以及主要特點。

(2)據統計蔬菜類專業村在全省内空間集聚效應不顯著,花卉苗木村隻在廣州市西部形成高密度區,其他地區分布則較為零散,試作合理解釋。

(3)農業型專業村的類型分化與形成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試說明主要因素的影響變化。

(4)從形成區域農業産業集群角度指出農業型專業村的發展方向。

19.【答案】(1)大類中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所占比重較小,農産品加工業與休閑農業所占比重極小;小類細分瓜果比重最大,其次為蔬菜、糧油、茶葉、水産及其副産品等。特點:各類特色種植業比重差别較大;各類特色種植業是廣東省農業型專業村中的主導類型,且多以瓜果種植為主,同時亦輔以其他類型。

(2)蔬菜市場極廣,受交通影響大多就近供應,集聚效應不明顯;花卉苗木主要供應城市和出口,技術要求高,集中于廣州附近。

(3)自然資源禀賦作為自身的本底條件,是其形成的客觀物質基礎,起到的決定性作用但有所弱化;市場因素的作用日益凸顯;區位條件、基礎設施和農業技術等社會經濟因素的作用不斷增強。

(4)在秉持綠色生态化理念的前提下,根據各地優勢找準農業産業發展方向;将地方發展中的各類優勢融入産品的品牌塑造與特色化營銷中;整合土地資源,整合獨立分散的個體農戶擴大專業村的建設規模,增加特色産業的比重;引導企業、金融、技術合理參與,推進專業村農業現代化建設。

【解析】本題以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回材料,設置了四個小題,涉及到農業的分類及特征、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農業發展方向與措施等相關知識,考查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1)據圖可知,種植業占到85%,養殖業12.5%,農産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比例極低,種植業中,瓜果、蔬菜、糧油、茶葉這四類占比相對較高。分類狀況可以概括為:從大的分類看,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比重較低,農産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比重極低;從小的分類看,瓜果比重最大,其次為蔬菜,糧油,茶葉産品及副産品等。主要特點:農業型專業村中各類特色農業比重差别大;特色種植業是廣東農業型專業村中的主導類型,且以瓜果種植為主,同時兼具其他類型。

(2)蔬菜受交通影響較大,一般就近供應分布在各城鎮周圍,集聚效應不明顯;花卉苗木消費地主要是大城市或者出口,栽培技術要求高,所以在廣州西部形成了密集區。

(3)根據右圖可知,農業型專業村形成的核心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資源禀賦,一個是市場需求,故主要因素的影響變化可概括為:自然資源禀賦是形成農業專業村的基礎條件,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有所弱化;市場因素作用一直影響大;其他區位條件、基礎設施和農業技術等社會因素作用不斷增強。

(4)結合材料和圖示可知,通過農業型專業村的發展,可促進區域農業産業集群的形成,各地應在發展綠色生态農業的指導下,根據各自的優勢,找準産業發展方向;把地方優勢與農業産品的品牌結合起來進行打造,塑造特色品牌;整合獨立分散的個體農戶,擴大專業村建設規模,增加特色農業的比重;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推進專業農業現代化建設,注重金融、技術、企業對專業農業的引領和支持。

2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姜喜溫濕,怕強光直射,是重要的調味品和蔬菜。重慶西部永川區的生姜遠近聞名,已有上百年的種植曆史。永川區以生姜為主的多種蔬菜種植規模大,已成為該區鄉村振興的特色産業。重慶市蔬菜産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将永川區規劃為中心城市蔬菜保障基地。下圖示意永川區地理位置及周邊地區。

(1)說明永川區氣候環境對生姜生長的有利影響及容易産生的問題。

(2)簡析永川區有利于生姜産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條件。

(3)指出重慶市蔬菜産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将永川區規劃為中心城市蔬菜保障基地的主要理由。

(4)為永川區進一步發展生姜産業助力鄉村振興提出合理化建議。

20.【答案】(1)有利影響:溫暖濕潤,光照弱,有利于生姜的生長。容易産生的問題:溫暖濕潤的環境容易滋生病蟲害。

(2)永川區生姜種植曆史悠久,品質好;知名度高,銷路好;市場需求穩定,效益高;緯度低,上市早;政策支持力度大等。

(3)永川區生姜等蔬菜種類多,品質優;種植面積大,産量大;距重慶市主城區較近,運輸方便等。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姜品質;改良品種,克服病蟲害等不利因素(或改良土壤);大力發展生姜加工工業,引導生姜産業規模發展;延長産業鍊,提高附加值;培育特色優質品牌,發揮品牌效應;通過政策等推動生姜産業走出去等。

【解析】本題以永甯區生姜為材料,涉及農業區位、農業發展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圖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1)根據材料信息“生姜喜溫濕,怕強光直射”可知,重慶西部永川區氣候溫暖濕潤适宜生姜的生長;該地位于四川盆地,雲霧天氣較多,光照弱,适宜生姜的生長。容易産生的問題:重慶位于四川盆地,雲霧天氣較多,大氣中水汽的含量較高,容易滋生各種病蟲害,影響生姜的生長等。

(2)根據材料信息“重慶西部永川區的生姜遠近聞名,已有上百年的種植曆史。”可知,該地區的生姜種植曆史悠久,生姜種植技術經驗較高;該地區生姜的市場知名度較高,市場廣闊;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緯度位置較低,生姜上市時間較早,市場價格較高;根據材料信息“是重要的調味品和蔬菜”可知,生姜的市場需求較為旺盛,市場需求穩定;根據材料信息“重慶市蔬菜産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将永川區規劃為中心城市蔬菜保障基地。”可知,當地政府對生姜産業給予了較大的政策支持。

(3)根據材料信息“永川區以生姜為主的多種蔬菜種植規模大”可知,永甯區的蔬菜種類較多,能夠供應各類蔬菜,且品質優;該地區的蔬菜種植規模大,産量大,能保障各類蔬菜的供應;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永甯區距離重慶市主城區較近,便于蔬菜的運輸等。

(4)發展生姜産業助力鄉村振興提出合理化建議:加大科技投入,研發生姜良種,提高生姜的品質和産量;根據第一題分析可知,該地氣候易滋生病蟲害,應改良生姜品種,減少病蟲害的發病率;發展生姜加工和各種下遊産業,延長産業鍊,提高産品的附加值,引導該地區以生姜為中心構建産業鍊,促進生姜産業規模的發展;培育品牌,加強宣傳,提高産品的市場知名度;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等。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世界蠶業看中國,中國蠶業看廣西。”年20209月,廣西蠶桑産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調研組赴江蘇、浙江考察調研。江浙地區桑蠶絲綢業曆史悠久,其優勢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紀90年代。2005年以來,廣西桑蠶産繭穩居全國首位,從最初的“東桑西移”,演進為“東絲西移”“東綢西移”,實現了産業升級。

材料二下圖為“我國桑蠶業時空分布示意圖”。下表為“2017年我國主要桑蠶産區每畝桑園産繭量情況(單位/千克)”。

省份

廣西

江蘇

廣東

浙江

四川

雲南

産繭量

97.67

66.64

61.78

44.07

41.54

40.06

材料三 廣西平懷村在桑樹林間套種蔬菜和紅薯,紅薯加工粉絲,桑葉養蠶,桑枝造紙、生産食用菌,蠶糞等形成的蠶沙和廢棄食用菌棒用作農家肥還田,開發桑葚采摘等農家樂,産品逐漸多元化,形成集生産、生活、生态于一體的“平懷模式”。

(1)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江浙地區桑蠶産業萎縮的原因。

(2)與其他省份相比,說明廣西産繭量大的原因。

(3)簡述“平懷模式”對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鄉村振興的啟示。

(4)試為廣西桑蠶産業化發展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

21.【答案】(1)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傳統農業優勢下降;鄉鎮工業發展,環境質量下降;城市化工業化引起農業内部産業結構調整;勞動力機會成本上升。

(2)地處南亞熱帶,水熱條件好,桑葉供給多;土地資源豐富,宜桑面積廣;國家政策引導桑蠶業向西部轉移;技術投入,生産效率提高。

(3)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延長産業鍊,提高附加值;通過生物循環,發展生态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經濟與環境效益并重;發展旅遊觀光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産業結構多元化。

(4)培育龍頭企業,延長産業鍊結構;科技投入,建立優質蠶絲生産基地;樹立品牌,擴大産品知名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區域聯系,引進江浙地區的先進經驗。

【解析】本題以廣西桑蠶産業、我國主要桑蠶産區每畝桑園産繭量情況為材料,涉及産業區位、産業發展、産業集聚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圖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地理實踐力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1)20世紀90年代後江南地區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業用地減少;由于工業發展快,污染加重,環境質量下降;在經濟多元化過程中,桑蠶業在與新興工業、服務業的競争中不具優勢;再加上勞動力成本上升使江南地區桑蠶業衰退。

(2)廣西主要位于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布,地形比較崎岖,平地較少,适宜發展桑蠶産業的土地面積較多;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廣西的主要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水熱條件優越,桑葉供給充足;根據材料信息“從最初的'東桑西移’,演進為'東絲西移’'東綢西移’,實現了産業升級。”可知,國家政策的支持導緻桑蠶産業向廣西轉移;根據材料信息“年20209月,廣西蠶桑産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調研組赴江蘇、浙江考察調研。”可知,當地對于桑蠶産業的技術投入力度較大,極大地促進了桑蠶産業的發展等。

(3)應該根據區域自身條件,因地制宜的發展特色經濟;延伸原有産業的上下遊産業,延長産業鍊,提高産品附加值;根據材料信息“廣西平懷村……用作農家肥還田”可知,應該發展循環農業,生态農業;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提高經濟價值;根據材料信息“開發桑葚采摘等農家樂”可知,應發展觀光農業、旅遊農業等;根據材料信息“産品逐漸多元化,形成集生産、生活、生态于一體”可知,應拓展産業結構,促進産業結構多元化,促進産業融合發展等。

(4)廣西桑蠶産業化發展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産品質量;樹立産品品牌,提高産品知名度;建立産業基地,提高産業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延長産業鍊,提高産品附加值;加強對技術發達地區的學習,引進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經驗;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等。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 #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 #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