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經》、仲景所說脾胃第一
【小白按】這一大篇,是東垣在給自己所論并處方從經典之中找理論依據。也就是說,他李東垣辨證與開出的方子,并不是空穴來風,都是有出處,有根據,有源頭的。源頭在哪?在這裡,他說是《内經》和張仲景學說。下邊,我們跟着他,再學習一遍。
《太陰陽明論》雲:太陰、陽明為表裡,脾(太陰)胃脈(陽明)也。生病而異者何也(也就是說,都是脾胃上的病,而病卻各各不同,這是為何)?岐伯曰∶陰陽異位,更(變)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内(内因),或從外(外因),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不同的情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天氣為陽),主外(皮肉筋骨);陰者,地氣也(地所為陰),主内(五神遊居之所)。故陽道實(實者,具體也),陰道虛(虛者,蹈空也)。故犯賊風(風邪為害,是謂賊風)虛邪(寒暑濕燥火為害,謂之虛邪)者,陽受(外感,為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内病,陰受之)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外邪入裡,先犯腑),陰受之則入五髒(内邪緻病,則犯五髒)。入六腑,則身熱不得卧(外邪入裡,占居陽位,是為發熱也),上為喘呼;入五髒,則腹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辟。故喉主天氣(氣過喉),咽主地(食過咽)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十二經之行也)。故曰∶陽病者(外感病,先得之于脾胃,上行肺心,然後下行化實熱也。中風、傷寒、陽明盛熱,到陽明腑實證也。),上行極而下,陰病者(内病者,先得之于脾胃,下行于肝腎,然後上行化虛火也。脾胃虛,腎陽虛,到腎陰虛而陽亢,再到陰盛而火也),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代指外感病,一切外感病必有風邪參與也)者,上先受之(從口鼻入。另一說,是風傷于頭面。),傷于濕(代指内病即飲食起居原因造成的病)者,下先受之(脾胃虛損始。另一說是,濕寒傷于足。)。
2022/2/16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