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筆記(十)

第9課 藏象——六腑、奇恒之府

六腑

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多為中空有腔的髒器。

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傳化水谷,將飲食物腐熟消化,傳化糟粕。

六腑,在古代,腑寫作“府”,“府”是中空的,是盛放物品之處,有出有入。

六腑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傳化”,有傳導變化之意,說明六腑的功能主要是将飲食物受納、腐熟、消化、傳化,處于連續不斷的虛實交替之中。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以降為順,以通為用。

七沖門:消化道的七個關隘ai。

《難經·四十四難》:從飲食物進入人體,至排出體外,要通過七個重要關口,《難經》稱之為“七沖門”。

唇:為飛門。

齒:為戶門。

會厭:為吸門。

胃之上口:為贲(ben)門。

太倉下口:為幽門。

大小腸會:為闌門。

下極:為魄門。

位置:位于右脅下,附于肝之短葉間,膽與肝相表裡。

形态:中空的囊狀器官。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靈樞本神》:“膽者中精之府”。

“中精之腑”

膽汁(“精汁”)

膽汁:色黃綠,味極苦,由肝之精氣所化生,以助消化飲食物。


1.貯藏和排洩膽汁

生理:膽汁的化生和排洩受肝主疏洩功能調節。

膽汁是在肝内生成,由肝化生分泌。

膽汁生成後,則流入膽囊,由膽囊貯存。

膽汁呈黃綠色,味極苦,有重要消化作用。

在進食後,通過肝的疏洩作用,膽汁排入腸道,協助脾胃,維持正常消化。


病理:肝失疏洩

膽汁分泌與排洩受阻——厭食、腹脹、腹瀉

濕熱蘊結肝膽,膽汁不循常道——發為黃疸(身面目、小便皆黃)。

(陽黃,面色像橘子色——茵陳蒿湯,去肝膽濕熱;陰黃,面如煙灰熏色——茵陳五苓散)。三月茵陳四月蒿,茵陳可以做湯、裹面油炸、加面粉蒸。茼蒿

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口苦、嘔吐黃綠苦水。

膽汁滞留——日久易形成砂石。(吃肉多的人)

(結石小的話,可以排出來,結石大的話可以碎石再排出來,若結石大而形狀異常,則隻能手術)

2.主決斷,調節情志

生理: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調節情志。

病理:膽虛痰擾:口苦,嘔逆,心煩不寐,驚悸不甯。

(溫膽湯,君藥為生姜)

膽既為六腑之一:為空腔器官,與肝相表裡故為之腑之一。

膽又屬奇恒之腑之一:内藏精汁,不直接受納水谷故為奇恒之府之一。

(因為膽藏精氣又傳化物)

位置:位于膈下,上連食道,其連接處稱為“贲門”;下通小腸,其連接處稱為“幽門”,是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胃腔稱胃脘,分為上脘、中脘、下脘三部。

胃與脾相表裡。

胃為太倉,水谷之海,水谷氣血之海。

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五髒之本也。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論》)。

1.主受納、腐熟水谷

概念:

受納:接受和容納飲食物。

腐熟:胃中陽氣對飲食物的蒸化作用,形成食糜(水谷精微的前身)。是指胃的初步消化作用。

胃氣:泛指脾胃的運化功能。

病理:

胃陽虛:完谷不化,納呆、胃脘疼痛等。


2.主通降,以降為和

概念:飲食物經胃的腐熟後,欲及時下降于小腸,以利于進一步消化吸收。還包括小腸将食物殘渣下輸大腸,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内。降濁是受納的前提。

病理:

胃失和降:納呆,口臭,脘腹脹滿疼痛,便秘。

胃氣上逆:惡心,嘔吐,嗳氣酸腐,呃逆(打嗝)。

(脾病最典型的症狀是腹脹,胃病最典型的症狀是嘔吐)

3.胃的生理特性

胃喜潤惡燥,是指胃當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飲食物的受納和腐熟。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易成燥熱,津液受損。(脾為陰土)黃元禦

據此,古人治胃病,創“養胃陰”法, 治療胃病以甘涼柔潤或甘寒生津的藥物為主。(多汁的,荸荠、藕片、芋頭、麥冬、生地、沙參、玉竹)

方劑:一貫煎、沙參麥冬湯

胃氣:

⑴ 脾胃的運化功能;

⑵ 脾胃運化産生的氣血;

⑶ 胃的功能;

⑷ 正氣。

胃氣主要反映于:

脈象(從容、流利、和緩);

舌苔(有根);

面色(紅潤光澤);

抗病能力;

可判斷疾病的預後。

保胃氣是中醫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則之一。


胃陰虛的臨床表現:

咽幹舌燥,口幹口渴,納食減少,或虛痞不食,或全無食欲,口淡乏味,咽食不利,嘔吐,或幹嘔呃逆,胃脘隐痛,嘈雜不舒,大便幹結,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舌質光紅,或幹紅少津有裂紋,脈弦細而數,或細數無力等症。

人以胃氣為本:

胃病忌吃“生冷硬”,可以多吃小米粥。

九大難消化食物

油炸食品、辛辣食物、巧克力、柑橘汁、

土豆泥、生洋蔥、冰激淩、西蘭花和卷心菜、豆類。

胃病的“三分治七分養”

胃病五養

1.保暖護養:

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着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2.飲食調養:

胃病患者的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侵蝕胃粘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

3.忌嘴保養: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另外,服藥時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導緻病情惡化。

4.平心靜養:

專家認為,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态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胃病的康複。

5.運動健養:

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體征,加強适度的運動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複發,促進身心健康。 有氧運動,不要劇烈運動

小腸

1、主受盛與化物

概念:

受盛:盛受胃下降來的飲食物。

化物:進一步消化吸收。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生理體現于:

小腸是接受經胃初步消化之飲食物的盛器;

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内必須停留相當長的時間,以利于進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2.主泌别清濁

概念:

泌别是指區别;

清濁是指飲食物的精微和糟粕。

生理:

将飲食物分為精微和糟粕兩部分。

精微經脾運化輸布全身,糟粕下降于大腸。

吸收大量水液與尿液相關。小腸主液。

病理:

泌别清濁異常:便溏,小便短少。

利尿可治療腹瀉——“利小便所以實大便”。

大腸

居于腹中,上口與小腸相接處為闌門,下口接肛門,其上中部繞行于腹部之左右,先升後降,古稱:“回腸”,下部管腔擴大,下行至魄門,古稱:“廣腸”。

(回腸——結腸上段,盲腸;廣腸——乙狀結腸、直腸)

1.主傳導排洩糟粕

大腸主傳導糟粕,排洩糞便。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2.大腸主津

大腸能吸收部分津液。

病理:

大腸液虧:便秘。

大腸濕熱:腹痛,裡急後重,便膿血。

大腸實熱:便秘,腹痛拒按。

大腸虛寒:腹瀉。

傳化糟粕,主津。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大腸的傳化糟粕與以下四者均有關系:

A.肺氣的肅降;

B.胃氣的降濁;

C.脾氣的運化;

D.腎的氣化和固攝。

肛門:直腸末端,是飲食物消化吸收排洩的最後關口,因其借肺氣下達而行使排便之作用,故又稱“魄門”(另,魄通粕)


膀胱,又叫尿脬pao。

生理:

膀胱的功能為貯尿和排尿,與腎直接相關。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為“水腑”。

病理:

腎失氣化,膀胱不利:小便不利,癃閉。

腎失氣化,膀胱不約:遺尿,尿失禁。

膀胱濕熱:尿頻,尿急,尿痛。(三金片)

三焦

胸腑腔。

分布于胸腑腔的一個大腑,在人體髒腑中唯它最大,故稱孤府。

有名而無形:《難經》

三焦:

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

下焦:肝膽腎膀胱大腸小腸.

油膜三焦說——清代唐容川認為“三焦古作瞧,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聯之油膜也”

《難經》哲學體系:命門——三焦——原氣

認為命門是一個火髒,像小馬達一樣,不斷轉動産生的能量,就是原氣,在三焦的通道裡運行。所以在難經裡,三焦是主化傳導火的髒器。

《黃帝内經》認為三焦是一個水髒,陰陽學派

三焦的生理功能:

1.主持諸氣,總司全身的氣機和氣化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以及精、氣、血、津液的相互轉化,均以三焦為場所。

元氣是以三焦為通道運行全身。

“三焦者,元氣之别使也”。《難經·六十六難》

2. 疏通水道,運行水液

“ 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

決,疏通;

渎,溝渠;

決渎,疏通水道。

三焦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水液代謝是以三焦為通道正常地升降出入。把三焦對水液代謝的平衡作用稱為三焦氣化。

病理:三焦氣化不利,水道不暢:痰飲,水腫。

上焦:上焦如霧。開發,宣化,若霧露之溉。

治療原則:“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溫病條辨》

中焦:中焦如漚。中焦脾胃的消化功能。

治療原則:“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溫病條辨》

下焦:下焦如渎。排洩糟粕和尿液。

治療原則:“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溫病條辨》

治上焦用花、葉之類輕的藥,治下焦的病需要下沉,要用礦石類、樹根類的,治中焦的病要講究平衡,要用樹枝、樹皮類處于中間段的和果實類的藥。

三焦部位劃分及其功能特點


部 位 劃 分

生 理

特 點

生 理 功 能

上焦

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兩髒,以及頭面部、上肢

上 焦

如 霧

主氣的宣發和升散,宣發衛氣,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營養滋潤全身。包括心 肺 輸 布氣 血的功能。

中焦

指膈以下、臍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膽等

中 焦

如 漚

消化并輸布水谷精微以化生血液。包括脾胃肝膽等髒腑消化飲食物的功能。

下焦

臍以下的部位為下焦,包括小腸、大腸、腎、膀胱

下 焦

如 渎

排洩糟粕和尿液。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等髒腑生成和排洩二便的作用。

奇恒之腑

<素問·五藏别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卵巢)

奇恒之府——腦

“腦為髓之海”《靈樞·海論》

“頭者,精明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

“腦為元神之府”李時珍.

1. 腦為髓海,主宰生命活動。

2. 腦主感覺。

3. 腦主肢體運動。(西醫的小腦)

腦與髒腑精氣的關系:

五髒精氣充盛——充養——腎精——充盈化髓——腦為髓海

五神藏:

心藏脈,脈舍神,在志為喜

肝藏血,血舍魂,在志為怒

肺藏氣,氣舍魄,在志為悲和憂

脾藏營,營舍意,在志為思

腎藏精,精舍志,在志為恐和驚


女子胞:

又稱胞宮,子宮,子髒。位于小腹部,膀胱之後。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 排洩月經

2. 孕育胎兒

女子胞與髒腑經絡的關系

1. 腎中精氣的作用

生理:

青春期:腎氣盛,天癸至,月經來潮,具備生殖力。

老年期:腎氣衰,天癸竭,絕經,失去生殖力。

病理:

育齡期:月經遲發,經少,閉經,不孕等。

2. 心肝脾三髒的作用

女子胞月經來潮、胎兒的孕育均以氣血為物質基礎,故與心肝脾三髒關系密切。

3. 沖任二脈的作用

生理:

青春期:沖任二脈氣血充盛,月經來潮,具備生殖力。

老年期:沖任二脈氣血虛衰,絕經,失去生殖力。

病理:

育齡期:沖任失調,經孕失常。

一源三歧:沖任督都起于胞中。

肝藏血——沖任——女子胞——發生月經、孕育胎兒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統血——心主行血——女子胞——發生月經、孕育胎兒

其病理為:經、帶、胎、産。(婦人)

(小兒:麻、痘、驚、疳)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