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的中醫辨證治療
養生之家導讀: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鼻腔咽喉部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黏膜急性炎症。
【概述】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鼻腔咽喉部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黏膜急性炎症,本病以明顯的鼻塞流涕噴嚏咽喉部幹燥疼痛、咳嗽、聲啞等上呼吸道炎症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嬰幼兒患者可伴有吐瀉或因高熱引起驚厥。嚴重者可并發支氣管炎或肺炎。全年均可發生以冬春季較多。呈散發性,傳染性不強,少有傳變預後良好。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與受驚、勞累等多種因素關系密切多因風邪乘人體禦邪能力不足時,侵襲肺衛皮毛所緻,其主要病理為肺衛失宣氣道不利。随季節不同時令之寒熱,溫燥等外邪,亦常兼夾為病。若體弱正虛者,又可纏綿不愈。特别是嬰幼兒童,體虛者患本病稱為易感兒童。中醫病機肺脾氣虛所緻。本病屬中醫學“傷風”、“感冒”、“夕感咳嗽”等範圍。
【診斷要點】
1.有氣候突變、受涼、勞累等病史,多為散在性。
2.主要症狀特征:鼻塞噴嚏流清涕、喉癢咳嗽等肺系症狀和惡寒發熱頭痛等症狀。
3.主要體征:鼻黏膜水腫,充血,滲出及炎症浸潤等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扁桃體及咽部輕度充血。
4.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增高,若繼發感染,則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均有增高。
5.并發症:部分患者可見支氣管炎和副鼻窦炎。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本病以外感風邪為主,病位局限于肺衛極少傳變,多屬實證。臨床多見風寒與風熱兩大類型咽部腫痛與否是辨别寒熱的主要依據。體質素虛複感外邪者,多為本虛标實證。
(二)治療原則:以解表散邪為主。風寒型宜辛溫解表,風熱型宜辛涼解表;虛實夾雜者宜扶正祛邪兼顧之。
(三)分型治療
1.風寒型
症狀:初起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流涕,清稀或喉癢咳嗽痰白,不渴;或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體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方藥:荊防敗毒散加減。
處方:荊芥10克 防風10克 羌活10克 獨活10克 川芎10克 柴胡10克 枳殼15克 桔梗10克 茯苓15克 前胡15克 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勿過煎,分早晚2次溫服。
注:本方能改善呼吸道卡他性炎證及周身不适。
加減:若身熱不揚,頭脹沉重,四肢酸重者為夾濕邪,加蒼術、白芷、藁本各10克,以勝濕止痛;若見胸悶泛惡,納呆口淡苔膩者為脾胃有濕,可加藿香12克、陳皮10克、法半夏15克、厚樸10克,以燥濕健脾;鼻塞不通,流涕頭痛者加白芷10克,蒼耳子15克,辛夷花12克,以宣通鼻竅;咽痛口幹,微渴,脈數者加黃芩10克,蘆根15克,生石膏30克,佐以清熱。
備注:風寒外感數日後,若出現咽喉腫痛,流涕黃稠,則為寒邪郁而化熱,應參照風熱論治。
2.風熱型
症狀: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咽喉紅腫疼痛,鼻塞涕濁,咳痰黃稠,口幹欲飲,舌苔薄黃,脈滑數或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清熱洩肺。
方藥:銀翹散加減。
處方:銀花15克 連翹10克 竹葉10克 桔梗10克 荊芥10克 薄荷10克 淡豆豉10克 牛蒡子10克 蘆根30克 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
加減:發熱汗出者可酌減荊芥、薄荷、豆鼓之用量;咽喉腫痛嚴重者可加浙貝母10克、闆藍根15克、蒲公英30克;咳嗽痰稠為主者加桑葉10克、黃芩10克、瓜蒌15克;發熱嚴重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若夏季兼夾暑熱心煩口渴嘔惡尿赤而少,舌苔黃膩者,可加藿香10克、苡仁30克、扁豆花15克、竹茹1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
備注:風熱型上呼吸道感染尤應與時行感冒相區别,前者全身症狀輕,後者則熱毒深重高熱不退,有傳染性。二者治療原則基本相似,唯時行感冒常須重用清熱解毒之品。
3.表寒裡熱型
症狀: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聲重,肢體變重,咽喉腫痛,咳嗽痰稠,舌邊尖紅,舌營薄白,脈浮數。
治法:疏風宣肺,散寒清熱。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蘇葉、羌活、黃芩。
處方:麻黃12克 生石膏30克 杏仁10克 甘草10克 蘇葉10克 羌活10克 黃芩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溫服1次。
加減:外寒較重骨節疼痛者加桂枝6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裡熱較重高熱咽喉焮紅,疼痛,煩躁者加闆藍根30克、大青葉30克;大便秘結,身熱不退,苔膩脈滑實而數者乃表裡俱實,加生大黃10克、瓜蒌仁15克、厚樸10克。
4.燥邪襲肺型
由于燥邪随季節氣候的變化,有濕燥和涼燥的不同,故臨床辨證治療也有所區别。
症狀:屬涼燥者,惡寒發熱或無汗,鼻塞鼻幹,幹咳少痰,咽幹舌苔少津;若兼咽痛、口渴、舌邊尖紅,脈浮數等症則屬溫燥。
治法:宣透肺衛潤燥化痰。
方藥:屬涼燥者宜選溫潤之劑,用杏蘇散加減。
處方:杏仁10克 蘇葉10克 前胡10克 桔梗10克 枳殼10克 陳皮10克 麥冬10克 生姜10克 大棗3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溫服1次。
屬溫燥者宜選用涼潤之劑,桑杏湯加減。
處方:桑葉10克 杏仁10克 沙參15克 貝母12克 淡豆豉10克 梨皮10克 花粉12克 銀花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溫服1次。
加減:大便秘結者加瓜蒌仁20克;頭痛甚者加蔓荊子15克。
備注:本型多為發生在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由于燥邪傷津,往往有呼吸道分泌減少,自覺口鼻幹燥等症狀,此時解表不可過于辛燥,應以宣透潤燥為主。不論溫燥或涼燥均可酌情加入甘涼生津之品。
5.體虛型
症狀:惡寒發熱或不發熱,鼻寒頭痛,無汗或有汗肢節疼痛,乏力倦怠,不思飲食,日久不愈或反複感冒。
治法:扶正解表。
方藥:發汗方加減。
處方:荊芥10克 防風10克 桔梗10克 玉竹15克 蘇葉10克 豆豉10克 茯苓15克 陳皮10克 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溫服1次。
注:方中藥物以驅散表邪,宣肺利氣為主,臨床使用根據患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不同體質狀況加減化裁。
加減:若自汗、氣短乏力明顯者為氣虛,方中宜加黨參15克、白術15克、生黃芪15克、細辛3克;若見面色蒼白,心悸氣疲,頭暈者為血虛,方中宜加生地10克、當歸15克、銀花15克;若見咽燥幹咳心煩者為陰虛,宜加麥冬15克、白薇15克、玉竹15克、川貝母10克。
備注:體虛之人患上呼吸道感染常纏綿不愈,此時用藥最忌辛燥峻烈,迫發其汗,治療時扶正解表,為其大法,養血,滋陰,溫陽等相應治法。在遣方用藥時,應注意處理好扶正與祛邪之關系,掌握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之要領,常患感冒者,平素可用少劑量玉屏風散服以固衛實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