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2022一模詳解|普陀區2021-2022學年高三語文一模解析版(含文言文譯文)

鄭重聲明:一模卷講評是模考講評制作團隊原創的試卷分析,試卷版權歸屬原作者所有,講評版資料為公益分享。如需word版本請關注點贊并轉發本文,并在公衆号後台留言“2022普陀一模”,自動回複。轉載請注明出處。

由于近期有小夥伴反饋有公衆号未經授權轉載,并加價銷售,本word稿件僅提供查看權限,不提供編輯權限;圖片版加水印理由同上,敬請諒解。


文言文翻譯文字版

①徐九思,貴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縣。始視事(就職治事),恂恂若不能。俄(不久)有吏袖空牒(公文)竊印者,九思摘(tì,揭發)其奸/論(判罪)如法/郡吏為叩頭請/不許。于是人人惴恐。為治于(對)單赤(孤苦無依的平民)①務加恩,而禦(治理)豪猾(強橫狡猾不守法紀的人)特嚴。

譯文:徐九思,是貴溪人。嘉靖年間被任命為句容知縣。剛到職開始處理工作,處處小心謹慎,好像沒多少本領。不久有個袖裡藏着空白文書偷蓋印章的小吏,徐九思指出他的邪惡僞詐的行為,按法律判罪。州郡的官吏替那人叩頭求情,九思沒有答應,從此人人心懷恐懼。從事治理縣務的工作,對那些孤苦無依的平民一定要施加恩惠,但是統治邪惡奸猾之人特别嚴厲。

②縣東西通衢七十裡,塵土積三尺,雨雪,泥沒股。九思節公費,甃(zhòu,砌)②以石,行旅便之。歲侵(荒年),谷湧貴(物價猛漲)③。巡撫發倉谷數百石,使平價粜(賣糧食)④而償直(同“值”,錢)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貧民雖平價不能籴。”乃以時價粜其半,還直于官,而以餘谷煮粥食餓者。谷多,則使(讓)(饑民)稱力(量力)分負(背)以去,其山谷遠者,則就(到……去)旁富人谷(到附近富人家取糧食),而官(官府)為(替)(他們)償(償還)之,全(保全)活(,救活;使……存活)甚衆。嘗曰:“即天子布大惠,安能人人蠲租賜複(免除賦稅)⑤?第(隻,隻是)在吾曹(我們這些人)酌緩急而已。”

譯文:縣裡有條東西相通的七十裡的大路,上面淤積了很厚的泥土,下雪天,泥漿淹沒到大腿。九思節省公家開支,用石頭砌上,從此百姓行走方便。那年年景不好,是荒年,稻谷價格暴漲。巡撫打開倉庫拿出幾百石稻谷,讓官吏把稻谷平價賣出而補償糧錢給官府。九思說:“那些買稻谷的都是富豪。貧苦民衆即使是平價也沒有能力買進。”于是按時價賣出其中一半,歸還錢給官府,把剩下的糧煮粥給饑餓的人吃。稻谷多,就讓民衆衡量自己體力分取背走,那些住在偏遠山谷的,就讓他們就近取富貴人家的稻谷,官府替他們償還,使得很多人活了下來。他曾經說:即使天子布施了大的恩惠,怎麼能夠人人都免除賦稅呢?隻是對于我們為官的人來說就要衡量事情的輕重緩急(去處理)罷了。

③積九載,遷(升任)工部主事,曆(擔任)郎中,治張秋河道。漕河與鹽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則泛濫為田患。九思議築減水橋于沙灣,俾(使)二水相通,漕水溢,則有所洩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則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為永利。時工部尚書趙文華視師(檢閱軍隊)東南,道(取道)河上。九思不出迎,遣一吏齎(拿、持)⑥牒往谒(拜見),文華漫罵(亂罵)而去。會(适逢)遷高州知府。文華歸,修舊怨,與人合謀構(構織罪名)之,坐(因為)九思老,緻仕。句容民為建祠茅山。

譯文:在任九年,升任工部主事,後來又擔任郎中,治理張秋河道。漕河和鹽河相互靠近卻不相通,漕河水滿就會泛濫造成田地的災禍。九思建議在沙灣修築減水橋,使兩河相通,漕河水滿,就有地方流出來而進入大海,而不會侵犯農田,水少又有所控制不至于使農田幹涸。工程竣工,于是成為長久的利益。當時的工部尚書趙文華到東南督帥軍旅,取道張秋河邊。九思不出來迎接,派一個官吏拿着一份文書前往拜見,文華亂罵了一通就離開了。恰逢徐九思又被升官為高州知府。趙文華回到朝堂,他為報當日的嫌怨,夥同别人一起給徐九思構織罪名,因為徐九思當時年事已高,就讓他辭官退休了。句容百姓為他在茅山修建了祠堂。

【注】①單赤:孤苦無依的平民。②甃:砌。③湧貴:物價猛漲。④粜:與下文的“籴”相對,賣糧食。⑤蠲租賜複:免除賦稅。⑥齎:拿、持。

【甲文】寄聞人邦英、邦正(一)

〔明〕王守仁

昆季(兄弟)①家貧親老,豈可不求祿仕?但能立志堅定,随事盡道,不以得失動念,則 雖勉習舉業②,亦自無妨聖賢之學。若是原無求為聖賢之志,雖不舉業,日談道德,亦隻成就得務(緻力于)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科舉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奪(改變)志”之說也。夫謂之奪志,則已有志可奪;倘若未有可奪之志,卻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圖之。

譯文:兄弟家境貧寒父母年老,怎麼能不去做官求取利祿呢?隻要能立下堅定的志向,随着人情事變來窮盡本體良知,不要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動心,那麼雖然在努力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學業,也自然不會妨礙學習聖賢的學問。如果原本就沒有要求做聖賢的志向,那麼雖然不用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學業,每天大談道德,也隻是成全了一個研究學問隻緻力于表面不求深入的好勝的弊病而已。這就是古人說科舉不擔心妨礙了自己的功業,隻擔心被強行改變了自己志向的原因。所謂「奪志」,是已經有了志向才會被強行改變,倘若還沒可以被強行改變的志向,卻又不可以不深刻思考懷疑反省自己而要早考慮立志。

【乙文】寄聞人邦英、邦正(二)

〔明〕王守仁

①得書,見昆季用志之不凡,此固區區(謙詞)所深望者,何幸何幸!

②世俗之見,豈足與論?君子惟求其是而已。然謂舉業與聖人之學相戾(違背)③者,非也。程子雲:“心苟不忘,則雖應接俗事,莫非實學,無非道也。”而況于舉業乎?謂舉業與聖人之學不相戾(違背)者,亦非也。程子雲:“心苟忘之,則雖終身由之,隻是俗事。”而況于舉業乎?忘與不忘之間,不能以發,要(關鍵)在深思默識所指謂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則知學矣。賢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裡之謬,可也。

譯文:世俗那些見識,怎麼值得和他們争論?君子隻追求那些正确的東西罷了。但是說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學業與聖賢學問互相沖突是不對的。程夫子說過:“如果心中時刻不忘聖賢學問,那麼即便接待的是俗人、經辦的是俗事,沒有一個不是經世緻用的學問,沒有不是道德學問的。”更何況是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學業呢?說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學業與聖賢學問不互相沖突,也是不對的。程夫子說過:“心中如果忘記了聖賢的學問,那麼即便一輩子聽聖賢學問、說聖賢學問,仍然隻是幹了一輩子俗事。”更何況是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學業呢?不忘聖賢學問,與忘記了聖賢的學問,這二者之間的差别容不得一根頭發絲,必須深深地思考,默默地分辨:這裡說不能忘記的聖賢學問究竟是什麼内容,明白了聖賢學問的内容也就知道怎麼學了。二位賢弟要精益求精,要熟能生巧,不要讓它因為有一絲一毫的差錯而導緻很大的錯誤,這樣可以了。

【丙文】論聖學無妨于舉業④

〔明〕王守仁

豈特(隻是)無妨,乃大益耳!學聖賢者,譬之治家,其第宅、器物皆所自置,欲請客,出其所有以享(招待)之;客去,其物具在,還以自享,終身用之無窮也。今之為舉業者,譬之治家不務居積,專以假貸(借用)為功,欲請客,自廳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來,則諸貸之物一時豐裕可觀;客去,則盡以還人,一物非所有也。

譯文:何止是沒有妨害,是有很大的益處啊!學習聖賢的人,就好像管理家事,他的住宅、器物都是自行設置的,想請客,就拿出所有的東西來給客人享用;客人離開,那些物品都在,可以一生享用它們沒有窮盡了。現在的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學業的人,就好像管理家事時不緻力于積累物品一樣,專門把借貸作為自己的工作,想請客的時候,從廳堂一直到陳設酒食的器具,各種物品沒有不逐一地借用的。客人幸運地來了,那麼各種借的東西暫時富足值得一看;客人離開後,就全部把它們歸還了,沒有一件物品是他所擁有的。

【注】①昆季:即兄弟。王守仁和表弟聞人邦英、邦正家書往來,甲乙兩文是其接連兩封回信的節選。②舉業: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的學業。③戾:違背。④論聖學無妨于舉業:弟子錢德洪的父親擔心學聖賢影響舉業,丙文記錄了王守仁對其的答複。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