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文言文句式大全

文言文特殊句式複習大全(分類解析與訓練)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詞序(倒裝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結構(習慣句式)。除了“疑問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斷句(10種類型)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麼、屬于什麼的句式。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資也。(……也)

3.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 劉備天下枭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 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者也)

6.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為)

8.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則)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隻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練習:

一 、判斷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2)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3)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将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赤壁之戰》)

(4)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5) 闆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闆本。(沈括《活闆》)

(6)我為趙将,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廉頗蔺相如列傳》)

(7)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蔺相如列傳》)

(8)且将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9)\"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10)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1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禅山記》)

(1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說》)

(1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戰》)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戰》)

(17)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18)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19)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傳》)

二.被動句(9種類型)

1.而君幸于趙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見……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為天下笑,何也?(為)

6.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标志。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練習:

二 、被動句

(1)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4)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蔺相如列傳》)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7)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闆》)

(8)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将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赤壁之戰》)

(9)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蔺相如列傳》)

(10)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1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蔺相如列傳》)

(1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

(13).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三.疑問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時全用,有時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蔺相如列傳》)

(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裡,其誰不知?(《崤之戰》)

(借疑問詞“誰”)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

五.詞序(倒裝句)(主要有四種情況)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A.莫我肯顧 B.古之人不餘欺也

②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有兩種類型:(1)動賓結構(2)介賓結構。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 B、沛公安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餘是以記之,蓋歎郦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則類(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B、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于不規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于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于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後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例如: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高高的廟堂) (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如:A、賦稅之繁重者。 B、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例如: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如:A、嘗贻餘核舟一。 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後置(狀語後置)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于古漢語的感歎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練習:

五、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2)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 自比于管佟⒗忠悖 比四 硪病#ā堵≈卸浴罰?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5)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6)沛公安在?(《鴻門宴》)

(7)客何為者?(《鴻門宴》)

(8)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10)宋何罪之有?(《公輸》)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12)何陋之有?(《陋室銘》)

(13)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蔺相如列傳》)

(15) 問:“何以戰?”(《曹刿論戰》)

(16) 餘是以記之,蓋歎郦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17)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

2.定語後置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3.介詞短語倒裝句

(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采草藥》)

(4) 及滑,鄭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戰》)

4.主謂倒裝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介詞的省略。

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②蒙後省③不規則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産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蒙後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不規則省略)

2.省略謂語(包括承前省和蒙後省)

例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蒙後省)

3.省略賓語(①省略動詞後的賓語②省略介詞後的賓語③省略兼語)

例如:①可燒()而走()也。(動賓)

②豎子,不足與()謀!(介賓)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省兼語)

4.省略介詞

例如:故久立公子()車騎中。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練習:

六 、省略句

1. 主語的省略

(1)兒俱,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促織》)

(2)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4)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見蔡桓公》)

(5)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6)永州之野産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者。(《捕蛇者說》)

2. 謂語的省略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浪淘沙》)

(2)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論戰》)

(4)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

3. 賓語的省略

(1)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2)于是王召見,問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蔺相如列傳》)

(3)具告以事。(《鴻門宴》)

(4)扶蘇以數谏故,上使外将兵。(《陳涉世家》)

(5)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蔺相如列傳》)

(6)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蔺相如列傳》)

(7)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桃花源記》)

(9)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10)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谯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陳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轲刺秦王》)

(12)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之戰》)

4.介詞的省略

(1)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闆》)

(2)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頗蔺相如列傳》)

(3)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衆漢南,與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戰》)

(4)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七.固定結構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麼辦”或“把……怎麼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為“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系。翻譯為“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

9. 何……為?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麼……呢?”“怎麼……呢?”

10. 然則

表示連貫關系。翻譯為“既然這樣,那麼”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歎。翻譯為: “何其”(多麼)、“一何”(這麼)。

練習: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潇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嶽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6)先轸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題解]

一、與衆不同的判斷句是

A、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B、且将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傳》)

D、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蔺相如列傳》)

二、哪個判斷句與例句相同?

例句: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崤之戰》)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傳》)

B、今所謂慧空禅院者,褒之廬冢也。(《遊褒禅山記》)

C、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D、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采草藥》)

三、 與衆不同的倒裝句是

A、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B、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C、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D、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四、與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扶蘇以數谏故,上使外将兵。(《陳涉世家》)

A、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桃花源記》)

B、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織》)

C、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D、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蔺相如列傳》)

[總練習]

一、與衆不同的判斷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B、\"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C、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調劑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裝句的一項是

(1)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4)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賣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輸》)

(6)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7)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闆》)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 B、(2)(3)(5)(8)

C、(3)(5)(7)(8) D、(3)(4)(6)(7)

三、與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谯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陳涉世家》)

A、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B、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戰》)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刿論戰》)

D、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蔺相如列傳》)

四、與衆不同的被動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B、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闆》)

C、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将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赤壁之戰》)

D、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屈原列傳》)

五、 與衆不同的倒裝句是

A、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餘濟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這些句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快速、正确地進行文言文翻譯非常有幫助。現将常見的固定句式彙集如下:
1.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因此不積累半步一步,就無法達到千裡之外;不彙集細微的水流,就無法形成江海。
2.……,抑……,譯為“是……,還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敗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傳序》)——或者考察其成敗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決定的嗎?
3.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還有比死更嚴重的,所以禍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例: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亭》)——天剛亮,在竹林裡躲避哨後,(碰到)幾十名巡邏的騎兵,幾乎沒法逃脫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譯為“把……怎麼辦呢?”“對……怎麼樣呢?”,如果之間沒有插入名詞、代詞和詞組,則譯為“怎麼,怎麼樣,怎麼辦”。有詢問怎麼處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沛公說:)“現在出來了,沒有告辭,對這怎麼辦呢?”
6.如……何,譯為“對……怎麼辦”。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對太行、王屋怎麼辦?
7.奈……何,譯成“把……怎麼辦”。
例: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冶邺》)——三老不回來,把他們怎麼辦?
8.是故,是以,譯為“因此,所以”。
例: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有,師之所存也。(《師說》)——因此,無論(身份)高貴還是低賤,無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9.所以,譯為“用來……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蔺相如列傳》)——我們離開父母親屬來侍奉您的原因,隻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譯為“不也是……嗎?”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孔子說:)“學習并且經常溫習所學知識,不也是高興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氣,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嗎?”
11.有以……,無以……,譯為“有可以拿來……的”,“沒有可以拿來……的”。
例1:吾終當有以活汝。(《中山狼傳》)——我總會有可以拿來使你活下去的辦法。
例2:軍中無以為樂。(《鴻門宴》)——軍營裡沒有可以用來作樂的東西。
12.庸……乎,譯為“哪……呢?”
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師說》)——我以道理為師,哪管他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譯為“難道……嗎?”
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難道真的沒有千裡馬嗎?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千裡馬啊!
14.得無……一乎,得無……耶,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翺事》)——一你們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不免窮困吧?
15.無乃……乎(與),譯為“恐怕……吧”。
例:無乃爾是過與?(《論語》)——恐怕是你們的過錯吧?
16.……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譯為“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吧”。
例:諺所謂“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民諺中說的“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說的虞國與虢國的關系吧。
17.孰與,以……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孰若,譯為“哪裡比得上”。
例:公之視廉将軍孰與秦王?(《廉頗蔺相如列傳》)——你們看廉将軍和秦王比,怎麼樣呢?
18.然則,譯為“既然如此,那麼”。
例: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嶽陽樓記》)——這樣做官也擔憂,不做官也擔憂,既然如此,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快樂呢?
19.有……者,譯為“有個……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促織》)——縣裡有一個叫成名的人,讀書考秀才,但是多次沒有考中。
20.與其……孰若(無甯)……,翻譯為“與其……,哪如……,哪裡比得上(不如)……”。
例: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與其坐着等死,哪如奮起抵抗拯救我們村莊?
21.能無……乎,譯為“怎麼不……呢”。
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誠信卻被懷疑,忠心卻被诽謗,怎能不怨憤呢?
22.(而)況……乎,譯為“何況……呢”或“又何況……呢”。
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現在把鐘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又何況是石頭呢!
23.安能、何能、何得,這三種固定結構一般譯為“怎麼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夢遊天姥吟留别》)——怎麼能讓我低頭彎腰去侍奉權貴,叫我不能開懷展笑顔!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谏》)——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