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書
李斯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缪公求士,西[名作狀語,向西]取由餘于戎][狀語後置,于戎取由餘,于,從],東[名作狀]得百裡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三句都是狀語後置]。此五子者,不産于秦[狀語後置],而缪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省略之]殷盛,國以[省略之]富強,百姓樂用[被動,被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名作狀,向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同前的北,西]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臯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使動用法]六國之從,使之西[名作狀]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睢,廢穰侯,逐華陽,強[使動]公室,杜私門,蠶[名作狀,像蠶一樣]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使動,使..退卻]客而不内[通納],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緻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鼍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通悅]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魏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筝搏髀,而歌呼嗚嗚快[使動]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适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衆,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拒絕]衆庶,故能明[使動,使德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名作動,成就]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産于秦,可寶[名作動,作為寶物]者多;士不産于秦,而願忠者衆。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名作動,仇恨],内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重要的語法見括号注,一般的實詞意思參見課本注釋即可。
課文講譯:第一段:“我聽說官員們(吏)在商議(議)驅逐客卿(客,其他諸侯國在秦做官司的人。)的事,臣私下(竊)認為這樣做錯了。
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逐客是錯的
***
第二段:過去秦穆(通假:文中寫作“缪”)公(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求士,在西邊(西,方名作狀)從(于,介)戎(西邊少數民族部落,号稱有十二國)那裡得到(得)了由餘,在東邊(東,名狀)從(于,介)宛(楚地名)地得到百裡奚(楚國宛人,曾任虞國大夫,晉滅虞後,将他作為晉獻公長女陪嫁的奴仆入秦。中途逃回楚國,被楚邊兵俘虜,穆公聞其賢,用五張黑色公羊皮将他贖回,并任以為相),在宋國(于宋)迎來蹇(jian3)叔(陝西岐山人,客居于宋。經百裡奚推薦,穆公以厚禮聘為上大夫),在晉國(狀語後置,于晉,于秦,于宛,于戎,等等用法一樣)招來(來,招來)丕豹、公孫支。這(此)五個人(五子者),并不生長(産,生長)在秦國,可(而)穆公重用他們,結果(遂,于是)吞并(并,吞并)了二十個小國,使秦稱霸(霸,稱霸)西戎。—————孝公(穆公的第十四代孫)采用(用,采用、推行)商鞅(戰國時衛國人,姓公孫,名鞅。因孝公封之于商故名)的變法之策(法),改變(移,易:改變)了秦國落後的風俗(風、俗,合解為“風俗”——移風易俗,即移易風俗。互文:上下文義互相闡發,互相補充,即互文見義。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之煥·出塞》;“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記念劉和珍君》),人民因此(以)殷(即盛,大,富足,殷實)盛(興旺,旺盛),國家因此(以)富強,百姓甘心為國效力(樂用),諸侯各國歸附聽命(親服,親善順服);又大敗(獲,獲取,得到,義即打敗)楚、魏兩國的軍隊(師),攻取(舉)了千裡土地,至今(與今義同)還鞏固地統治着(治,安定。強,強盛,強大)。—————秦惠王(即惠文王,名驷,孝公子)采用張儀(魏人,鬼谷子的學生,蘇秦的師弟,時為秦相)的連橫之計,攻占(拔)了三川(韓國土地,在洛陽一帶,因境内有黃河、伊河和洛河流過,故稱“三川”。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秦攻取三川是張儀死後的事。)一帶的地方;往西(西,往西,名狀)吞并(吞并)了巴、蜀(川之東巴西蜀),往北獲取了上郡(前328年,魏獻上郡15縣向秦求和),往南(南)奪取(取)了漢中(楚地,前312年被破後置郡),并吞(包)了九夷(泛指楚國境内許多少數民族)的土地,控制(制)住楚地鄢(楚舊都)、郢(楚新都);往東占據(據)險要(險,定語後置)的成臯(即今河南荥陽的虎牢關,是古代軍事要塞),占領(割,割取)了肥沃(膏腴)的土地。于是(遂)拆散(散,拆散、瓦解)了六國的合縱(從,通假),使他們都向西(西面,面向西方,臣服之意)事奉(事)秦國,功效(功)一直延續(施,yi4,延續)到今天(至今)。—————昭王(秦昭襄王,惠文王之子)得到範雎(ju1,魏人,入秦後為昭王之相,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秦逐步兼并六國。——這樣,我産可以看到在秦強國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三個人:1,孝公時的商鞅變法;2,惠文王時的張儀連橫;3,昭襄王時的範睢遠交近攻——祖孫三代各有能異之人相助),廢掉了穰侯(即魏冉,昭王的母親宣太後異父弟,為秦相,擅權30餘年),驅逐了華陽君(華陽君,宣太後的同父弟——昭王聽取範睢的計謀,罷免穰侯和華陽君的官職并逐出函谷關。此二句應看作互文),增強、鞏固(強)了王室的權力(公室),堵塞(杜)了權貴壟斷政治(私門)的局面,逐步侵吞(蠶食,像蠶子吃桑葉那樣。蠶,名狀)諸侯(各國),使秦成就(成)帝(王)(霸)業。————這四位國君(指穆、孝、惠、昭),都是由于(以)客卿的功勞(功)(而獲得成功的)。由此看來(觀之,之,語助、無義),客卿們有什麼(何)對不起(負)秦國的呢(哉)?假使(向使,假使。———這裡是議論文常用的假設性論證)這四位國君拒絕(卻)客卿、閉門不納(内,通“納”,接納。),疏遠(疏)外來之士(士)而不用(任用),這(是)就不會(無)使(使)秦國(國,指秦)達到富強(富利,富強有利)的事實(實,事實,與名相對,如名不副實),(而,承連詞,不譯)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無……名)。
第二段:以昔秦君的曆史事例作事實論據,論證重用客卿對秦有利的觀點。、`采用的論證方法是由個别到一般的歸納法。
***
第三段:現在陛下羅緻(緻)昆山的美玉(古時傳說昆侖山北麓産美玉,事實上新疆的和田是中國所産美玉最好的地方),宮中有随侯之珠(随,周初小國,相傳随侯漢愈了一條受傷的大蛇,蛇銜珠報恩),和氏之璧————
——和氏璧的資料:(相傳楚人卞和得一璞玉,先後獻楚厲王、武王,而被砍去雙腳。後文王當政,才琢成美玉,稱和氏璧,後要楚國曆370餘年,各諸侯國都想得到它。前222年,始皇一統,得之後做成帝王玉玺,由李斯手書入個鳥蟲篆字镌刻璧中:“受命于天,即壽永昌”。後,漢高宜劉邦得之,世代相襲,從此成為傳國之寶。王莽篡權,太後将國寶摔去一角,王莽以金包嵌。此後,和氏璧在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室和農民起義軍中輾轉相傳。後唐廢帝李從珂時,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結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陽,李從珂帶傳國寶同劉皇後等玄截武樓自焚,自此<公元936年>和氏璧在傳承1700年後突然失傳,下落不明。——據稱,中國現代收藏家張延舉先生,1949年看到一塊玉器<搬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射箭之用>,經過40年的考證,認為這是秦始皇所用的,原料就是和氏璧,上有李斯手書的字<“越平四年名臣啟作”秦始皇玉玺留有拓片可佐證>。因為和氏璧有變彩特性:正視色白,側視色碧。)——
——(譯注繼續)衣飾上懸挂(垂)着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服)着太阿寶劍(古代最名貴的寶劍,相傳是春秋時吳國著名的冶匠幹将、歐冶子所鑄),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古代名馬),樹立(建,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将飾的彩旗,陳設(樹,設置,陳設)的是蒙着靈鼍(tuo2,鳄魚類,皮可制鼓,聲音洪亮)之皮的好鼓。這(此)幾種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産的(焉,語助,無義),而陛下卻很喜歡(說,yue4,通“悅”)它們,這是為什麼呢(何也)?(如果)一定(必)要是秦國出産(生)的(所)然後(後)才許可(可)采用,那麼(那麼)這種(是)夜光寶玉(張儀為秦遊說楚國,楚王便獻夜光璧于秦),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不飾秦廷);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hao4,愛好)之物;鄭、衛二地能歌善舞(此二國女以能歌善舞著稱,此泛指各國美女)的女子,也不會填滿(充)陛下的後宮;(北方的)名骥良馬(駿良,駿馬、良馬;駃騠jue2ti2,良馬名),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廄,jiu4,馬棚);江南的金錫不會為(wei4)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為)彩飾。用來(所以,用來……的;以,用;所,的)裝飾後宮(飾後宮,即打扮嫔妃;後宮指住在後宮的嫔妃)、廣充侍妾(充下陳,指代站在堂下的宮女;即充當宮女)、爽心快意(娛心意,使心意娛樂;娛,使動)、悅人耳目(說耳目,使耳目愉悅;說,使動)的所有這些東西(者)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産(出于秦)的然後(後)才可以(可)用的話,那麼(那麼)鑲有宛珠(寶玉)的簪子,綴(傅,通“附”,綴着)着玉墜(玑,不圓的珠,泛指小珠子)的耳環(珥,耳環),以東阿(阿缟,地名,以産絲綢著名)的絲綢制作的衣服,織錦刺繡(錦繡)的裝飾品,就都不會進獻(進)到(于)(陛下,被省略的介詞賓語)面前;那些能随着時俗風尚推移而閑雅變化(雅化)的美好(佳)妖冶(豔麗)、體态窈窕優美(窈窕)的趙國女子,也不會立于陛下的身旁(不立于側)。————對比地論說道————那敲擊瓦器(擊甕叩缶fou3,甕缶都是瓦器,秦人作為樂器敲打,比較原始、低級),彈着秦筝(彈筝)拍着大腿為節拍(搏髀bi4,拍腿),烏烏呀呀地歌唱(歌呼嗚嗚),能快人耳目的聲音(塊耳者),的确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桑間》(衛國地名,此指桑間的地方音樂)、《韶虞》(相傳是虞舜時的樂曲)《武象》(周武王時的樂曲名)等,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異國之樂也)。如今(今)陛下卻抛棄(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擊甕叩缶)的音樂,而取用(就,取用)《鄭》、《衛》(淫靡悅耳之音),不要(退)秦筝而要《昭虞》,像這樣(若是者)又是為什麼呢(何也)?(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使當下感到十分暢快(快意當前),(可以)滿足(适,适合,滿足)自己的觀賞(觀)的需要罷了(而已)嗎?————議論至此回到主題————可現在陛下對用(取)人就(則)不是這樣(不然),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去),凡是(為,是)客卿都要驅逐。這樣做(然)就(則)說明,陛下所看重的(所重者),隻在u女色、淫樂、珠寶、美玉方面;而所輕視(輕)的,卻是在于(在乎)人民士衆。這(此)不是(非)能用來駕馭天下(跨海内),制服諸侯(制諸侯)的方法(……辦法)啊!
第三段:以今秦王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才作對比,得出重物輕人及其危害的結論。
***
第四段:我聽說(臣聞)土地廣闊(廣)則糧食就多(地廣粟多),國家大則人口就多(國大人衆),軍隊(兵)強大(強)則士兵勇敢(士勇)。因此(是以),泰山不謙讓土壤,所以能夠成就(成)它的高大(大);黃河大海不挑選嫌棄(擇,選擇,挑選)細小的水流(細流),所以能夠成就它的深度(深);國君不抛棄(去)衆多的人民,所以能夠使他的道德更加賢明(明,使動)。因此(是以),土地不分東南西北(無四方),人民不分本國他國,四季收獲充實美好(四時充美),鬼神都來降服,這(此)就是五帝三王能夠天下無敵的原因(所以)了。————而今卻(乃)抛開(棄)百姓(黔首,秦蔑稱百姓為黔首)而資助(資)敵對的國家,放棄(卻)有才能的外國人(賓客)而使諸侯成就功業(業,使動,使……成就功業),使天下的賢士退回自己的國家,不敢向西而來,停止了他們的腳步,不投奔到西方的秦國來效力,這就是所說的“借(藉,借)士兵給敵寇和贈送(赍,贈送,給與)糧食給盜賊”了啊!
第四段:從理論上論證納客與逐客的利弊。——這是本段中心論點
此段分二層:第一層論證納客之利(以五帝三王所以無敵作正面論證)
第二層論證逐客之弊(以“藉寇兵而赍盜糧”作反面論證)
比喻:“是以泰山……河海不擇……就其深”、“藉寇兵而赍盜糧”
排比:“是以泰山……故能明其德”、“地廣者粟多……兵強則士勇”、“地無四方……鬼神降服”
對偶:“地無四方,民無異國”、“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修辭法的結合運用,增強了說服力和感染力。
***
第五段:那些(夫)财物(物)不出産于秦國,但秦國的寶物很多;有能力的賢士不生長(産)在秦國,但(而)願意效忠于秦王的人很多。但是現在秦國卻驅逐賓客來(以,表目的)資助敵國,減損自己的人民來有益于仇敵,(這樣一來)秦國内部虛弱了,而對外卻在其他諸侯國樹起了許多怨憤,要求得國家沒有危險,已不能(做到)了。
第五段:總結全文。——以“士不産于秦,願忠者衆”收結第二段;——以“夫物不産于秦,可寶者多”收結每三段;(兩句話收結兩大段,可謂精辟)——以“今逐客以資敵國”收結第四段。————最後以“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八字照應開頭的中心論點,進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