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履,妻善織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履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遊與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魯人對曰:夫不用之國,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廣,奈何窮也?”
(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缟(gǎo):古代的一種白絹。②銑(xiǎn):光腳。
【譯文】 魯人自己善于織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織白絹,(他們)想搬到越國去。有人對他們說:“你們一定會很窮的。”魯人問:“為什麼呢?”(那個人)說:“草鞋是用來穿的,可是越人光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頭散發的,憑你所擅長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國家去(謀生),想要不貧窮,難道可能辦到嗎?”魯國人就反問他說:“到了不用我們專長的地方,我們可以引導他們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斷推廣,我們怎麼會受窮呢?”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劃橫線詞語。 ①魯人身善織履( ) ②或謂之曰( ) ③履為履之也( ) ④而越人被發( ) ⑤以子之所長( ) ( )
2.翻譯下面這個句子。 魯人身善織履,妻善織缟,而欲徙于越。
3.請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魯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認為魯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請用自己的話說明理由。
5.本人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
【參考答案】 1.①自己 ②有的人 ③穿 但是,表示轉折 ⑤憑、用 2.略 3.略 4.本題答案較為開放。如:①不可徙。魯人沒有從實際出發,越國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以後的生活肯定會走投無路。 ②可徙。魯人可以引導越國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斷宣傳推廣,就可以發揮他們的特長,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動計劃,必須先做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萬不可純憑主觀,心血來潮,莽撞從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顧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實際,實是求是,人實際出發,分析客觀條件,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學會換一種思路考慮問題,要善于對同一對象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維,從而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才會創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時機。
2
.農夫毆宦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太監)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指“門戶”稅),仍邀(強要)以驢送至内。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内。”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 (選自韓愈《順宗實錄·宮市》)
【譯文】 曾經有一個農夫,用驢馱着木柴到城裡來賣,遇到宦官自稱“宮市”拿走他的木柴,隻給了他幾尺絹,又就地索取“門戶”稅,還強要(農夫)用驢把木柴送到内廷去。農夫哭了,把得到的絹又給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說:“必須用你的驢把柴送到内廷。”農夫說:“我家有父母、妻子、兒女,等着賣柴得錢後,才能有飯吃。現在我把木柴給了你,不向你要價錢就回去,你還不肯放我,我也隻有和你以死相拼了!”農夫就毆打了宦官。 (街使的屬吏捉住他上報,德宗頒诏将宦官廢免,賜給農夫十匹絹。然而,宮市并不因此而改變,谏官與禦史們屢次規谏,德宗都不肯聽從。)
【閱讀訓練】
1.解釋文中加點詞: (1)才與絹數尺 (2)農夫涕泣 (3)不取直而歸 (4)遂毆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與“仍邀以驢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刀劈狼首 B.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3.把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
4. 文中賣柴農夫與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賣柴農夫與賣炭翁這兩個人物形象有什麼不同?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1)給 (2)眼淚 (3)通“值”價值 (4)就 2.A 3.略 4.揭露了“宮市”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迫害。 賣柴農夫性情剛烈,敢于奮起反抗;賣炭翁淳樸善良,逆來順受。
3
.教學相長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選自《禮記·學記》)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好。所以學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夠的地方,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不知其旨也 (2)雖有至道 (3)知困 (4)教學相長也
2.翻譯 (1)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2)故曰:教學相長也。
3.《教學相長》集中論證了____和___的關系,說明了___的道理。
【參考答案】 1.(1)味美 (2)即使 (3)困惑 (4)增進,促進 2.(1)學了以後才知道自己自己有不夠的地方,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2)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3.教 學 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4.
樊重樹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鹹來求假焉。此種植之不可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選自《齊民要術》序)
【注釋】樊重:人名。梓漆:梓樹和漆樹。
【譯文】 樊重曾經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後,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這說明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諺說:“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種谷子;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種樹。”說的就是這件事呀!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然積以歲月 (2)向之笑者 (3)鹹來求假焉
2.翻譯 (1) 時人嗤之。 (2)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
3.“此之謂也”說的是什麼道理?對你有何啟示?
【參考答案】 1.(1)但是 (2)從前 (3)都 2.略 3.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造作準備,有長遠打算。 啟示:學習也是如此。
5.
顔回好學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顔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顔回,學生們(以顔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顔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可惜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 (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蚤死 (2)孔子哭之恸 (3)門人益親
2.翻譯 (1) 弟子孰為好學? (2) 不遷怒,不貳過。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麼?
【參考答案】 1.(1)早 (2)極度悲哀 (3)更加 2.略 3.顔回年輕輕就死了,現在沒有像他那樣好學的人了。
6.
王充博覽
王充少孤,鄉裡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辄能誦憶。日久,遂博通衆流百家之言。
【譯文】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贊揚他很孝敬。後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浏覽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浏覽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天長日久,于是(他)廣泛地弄通了衆多流派的學說。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鄉裡稱孝 (2)師事扶風班彪 (3)一見辄能誦憶 (4) 遂博
2.翻譯 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麼?
【參考答案】 1.(1)贊揚 (2)以„„為師 (3)就 (4)就 2.略 3.指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莊子》、《韓非子》、《荀子》等。
7.
不記人過
呂蒙正①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簾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 時人皆服其量⑤。 (選自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略有改動)
【譯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着别人的過失。剛剛擔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中央官員在朝堂簾内指着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了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況且)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
【注釋】 ①呂蒙正(994--1011):宋代政治家。②初任參知政事,初:剛剛; 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 ③朝士:中央官員。④同列:同事。⑤量:肚量。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不喜記人過 (2)佯為不聞 (3)令诘其官位姓名 (4) 遂止之 2.翻譯 (1) 罷朝,同列猶不能平。 (2) 不問之何損?
3.上文贊美了呂蒙正在怎樣的品質?
【參考答案】 1.(1)過失、過錯 (2)假裝 (3)責問 (4)制止 2.略 3.呂蒙正為人正直,襟懷坦白,不喜歡記着别人的過失尋機報複。有胸懷,更有智慧。
8
.欲食半餅喻
譬如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②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 (選自《百喻經》)
【注釋】①嗔恙:責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
【譯文】 比如有個人因為肚子餓的原因,要吃七個煎餅。他吃了六個半時就停下了,覺得很飽了。這時,他就責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說了這樣的話:“我現在吃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前面的六個餅都白白地浪費了。假如知道這半個餅就能吃飽,我就應該先吃這半個餅。”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因其饑故 (2)食六枚半已 (3)設知半餅能充足者
2.翻譯 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
3.這個故事諷刺了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 1.(1)原因、緣故 (2)停止 (3)假如 2.略 3.諷刺了那種不究因果而鑽牛角尖、徒生苦惱的糊塗蟲(愚蠢的人)。
9.
反裘負刍
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①而負刍②。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刍?”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裡盡而毛無所恃耶?”
【譯文】魏國國君文侯出門遊曆,看見一個路人将裘皮衣服翻過來穿然後背柴火。文侯說:“為什麼将裘皮衣服翻過來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說:“我愛惜它的毛。”文侯說:“你不知道裡皮磨壞了,那麼毛就沒地方附着了嗎?”
【注釋】 ①裘:皮衣。②刍:柴火。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反裘而負刍 (2)胡為反裘而負刍 (3)若不知其裡盡
2.翻譯 若不知其裡盡而毛無所恃耶?
3.出自這個故事的一個成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背 (2)為什麼 (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莊子刺虎
有兩虎争人而鬥者,管莊子将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争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譯文】 有兩隻為争吃一個人而相鬥的老虎,管莊子想要刺死它們。管與止住他說:“老虎,是兇暴的動物;人是它們的美味。現在兩隻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鬥,小的一定會死,大的一定會受傷。你等這兩隻老虎受傷後再刺殺他們,這就隻用一個舉動殺死兩隻老虎了。不用刺死一隻老虎的力氣,卻能赢得一下子殺死兩隻老虎的名聲。”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管與止之曰 (2)子待傷虎而刺之 (3)則是一舉 (4) 而有刺兩虎之名
2.翻譯 (1) 有兩虎争人而鬥者。 (2) 人者,甘餌也。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參考答案】 1.(1)制止 (2)代詞,指老虎 (3)舉動 (4)卻 2.略 3.做事應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時機,以逸待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齊人有好獵者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①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緻力②于耕作。”獵者曰:“何為?”人不對。獵者自思,得無欲吾緻力于耕作有獲而後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市得良犬,于是獵獸之獲,常過人矣。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 (選自《呂氏春秋》有改動) 【注釋】①曠日:荒廢時日。②緻力:緻:竭盡(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從事(某項事業)。③疾:急切從事。 【譯文】 齊國有個喜歡打獵的人,荒廢了許多時日,可什麼野獸也沒獵到。回到家裡,就感到對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門,就感到對不起朋友鄉鄰。他獵不到野獸的原因,是他的獵狗不好。(他)想要買一隻好狗,(可是家裡又十分貧困,買不起。)有個人對他說:“你應該盡力耕田。”這個打獵的人說:“為什麼?”那個人沒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該不會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獲之後就可以買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後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裡就富裕起來。家裡富裕起來,就(有錢)買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獵的收獲,常常超過别人。不僅僅是打獵,許多事情都是這樣。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入 (2)家室 (3)宜(4)疾耕 2.翻譯 (1)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2)得無欲吾緻力于耕作有獲而後市良犬乎? 3.讀了這則故事,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參考答案】 1.(1)回家 (2)妻子孩子(3)應該 (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難時,不可勉為其難,有時暫時後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蠻幹,當失敗時,應該注重考慮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陽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觀音菩薩”千遍。何梅谷以儒學聞于時,止之則弗從,弗止又恐贻笑士人。進退狼狽。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僅呼半日,汝即我怒,觀音一日被爾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頓悟,遂止。 (選自明·程文憲《中州野錄》) 【譯文】 何梅谷,是鄱陽人。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歡拜佛念經,從早晨到黃昏,一定要嘴裡念“觀音菩薩”上千遍。何梅谷憑着儒學好而在當時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聽從,不阻止呢,他又怕給當時的讀書人留下笑柄,(這樣使得他)進退兩難。一天,他三翻兩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個不停。妻子生氣地說:“為什麼這麼吵鬧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說:“(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對我生氣,觀音菩薩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麼能對你不生氣呢?”妻子頓時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閱讀訓練】 1. 解釋: (1)垂 (2)夕 (3)止之則弗從(4)贻 2.翻譯: 觀音一日被爾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為何“進退狼狽”? 【參考答案】 1.(1)将(2)黃昏 (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觀音菩薩”這件事。(4)留下。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聽,不阻止她呢,又恐怕會讓讀書人見笑。 13. 邴原棄學 邴原①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恻②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⑤《論語》。 (選自明·李贽《初潭集⑥·卷十二》) 【注釋】①邴原:三國時人,當時著名的學者,與管甯、華歆并稱“遼東三傑”。②恻:憐憫。③苟:假如,如果。④徒:白白地。⑤《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着作。 ⑥《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為五類:曰夫婦,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類之中又各有子目,皆雜采古人事迹,加以評語。 【譯文】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經過書塾時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小孩子為啥哭泣?”邴原說:“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人,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内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地說:“你想讀書就來吧!”邴原說:“我沒有上學的學費。”老師說:“孩子,你如果有學好知識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學費。”邴原于是就進了學堂。(他學習異常努力),一個冬天,就能熟練地背誦《孝經》和《論語》。 【閱讀訓練】 1. 解釋: (1)凡得學者 (2)苟 (3)徒(4)資 2.翻譯: (1)孤者易傷,貧者易感。 (2)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 3.塾中的老師值得我們敬佩的是什麼? 4.我們應該向邴原學什麼? 【參考答案】 1.(1)能夠 (2)假如,如果(3)白白地 (4)錢,學費 3.發現邴原無學而泣,躬身垂問。得知邴原身世後,甘願舍棄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學費。這位老師“關心貧幼”、“幫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質值得每一個人敬佩。 4.貧不喪志,立志求學,并在學習中刻苦勤奮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4. 晉人好利 晉人有好利者,入市區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資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晉人曰:“吾利火熾時,雙目暈熱,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為爾物也。爾幸予我,我若富貴當爾償。”市伯怒,鞭之,奪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晉人戟手⑥罵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計而陰奪之,吾猶取之白晝,豈不又賢于彼哉?何哂之有?” (選自明·宋濂《龍門子凝道記》) 【注釋】①攫(jué):奪取。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這裡當動詞用,意為“吃”。③市伯:市場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譏笑。⑥戟(jī)手:豎起中指與食指如戟形。這是罵人時侮辱人的動作。 【譯文】 有個貪财的晉國人,走進市場。碰到東西就取,說:“這個東西我可以吃,這個東西我可以穿,這個東西我可以收藏,這個東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場的官吏追出來和他要錢,這個晉國人說:“我剛才利欲熏心,兩眼暈眩、發熱,天下的東西都好像是我本來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東西了。幸好你給了我,我如果以後發了财就還你錢。”管市場的官吏生氣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東西奪回來就離開了。旁邊有人譏笑他,晉人伸手指着他罵道:“世上貪财的人比我還要嚴重,(他們)往往想方設法用陰謀搶奪财物,我還隻不過是白天去搶,難道不是比他們好多了嗎?有什麼好笑的?” 【閱讀訓練】 1. 解釋: (1)即去 (2)索 (3)予(4)甚于 2.翻譯: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後晉人的話,發表一下你的看法。【參考答案】 1.(1)離開 (2)求取(3)給 (4)比„„嚴重 3.雖然強搶不是什麼值得表揚的,但晉人的辯解卻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類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當然是“君子愛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風範,說起廉潔慷慨激昂,而暗地裡卻貪得無厭,為自己利益費盡心機者,實在比這晉人還要差!因為他們多了一條更卑劣的品行——虛僞! 15.範仲淹罷官 範文正公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未舉觞(shāng)②,見缞绖(cuī dié)③數人營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槨(guǒ)⑦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徹⑧宴席,厚赒(zhōu)⑨給之,使畢其事。坐客感歎有泣下者。 【譯文】 範仲淹鎮守邠州時,閑暇的時候帶領下屬和官員登上城樓準備酒宴,還沒有舉起酒杯,就看見幾十個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籌辦裝殓之物。他馬上派人去詢問,原來是一個客居在外的讀書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時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沒有準備。範仲淹很傷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濟了他們,讓他們能完成裝殓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歎甚至有感動得流下眼淚的人。 【注釋】①邠(bin)州:古州名,在今陝西境内。②觞(shāng):酒杯。③缞绖(cuī dié):喪服,此指穿着喪服。④營理:籌辦。⑤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讀書人。⑥赗 (fèng) 殓:下葬時入殓的衣服。⑦槨(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⑧徹:通“撤”。⑨赒(zhōu):救濟。 【閱讀訓練】 1. 解釋: (1)亟 (2)具 (3)怃然(4)畢 2.翻譯: (1)暇日率僚屬登樓置酒 (2)坐客感歎有泣下者。 3.從上文中摘出最能體現範仲淹“先天下之後而憂”思想的有關詞句。4.這個故事表現了範仲淹怎樣的品質? 【參考答案】 1.(1)急忙,趕快 (2)具備,齊備(3)失意的樣子 (4)結束,完畢 3.亟令詢之、怃然,即徹宴席,厚赒給之。 4.表現了範仲淹體恤民生艱難、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風範與人格魅力。 16.一知半解 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其母曰:“子學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賢者,無過堯、舜,堯、舜名。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賢不過堯、舜,母大不過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學者,将盡行之乎?願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學也,将有所不行乎?願子之且以名母為後也。” (選自《戰國策·魏策三》) 【注釋】①名其母:直呼他母親的名字。 【譯文】 宋國有個求學的人,(求學)三年後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親的名字。他母親說:“你學習了三年,(現在)回到家卻直呼我的名字,(這是)什麼原因?”她的兒子說:“我所認為是聖賢的人,沒有超過堯、舜的,可對堯、舜是直呼他們的名字;我所認為大的東西,沒有大過天地的,可對天地也是直呼它們的名字。現在母親你賢明不會超過堯、舜,母親你大不可能超過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親的名字。” 他的母親說:“對于你所學的,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實行嗎?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親的名字;對于你所學的,你會有不實行的嗎?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親名字這件事放在後面(暫緩實行)。” 【閱讀訓練】 1. 解釋 (1)而名其母 (2)吾所賢者 (3)是以(4)子之于學者 2.翻譯 (1)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 (2)願子之且以名母為後也。 3.題目“一知半解”是對文中宋人的諷刺,它諷刺了宋人的什麼?【參考答案】 1.(1)卻 (2)聖賢 (3)因此 (4)用在主語和介詞結構之間,無義 3.讀死書而不善于運用,變得非常迂腐,甚至連基本的人世常識和人情倫理都忘卻了。 17.非所言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詭①;非所争勿争,以避其聲②。明者視于冥冥;智者謀于未形;聰者聽于無聲;慮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濁③而我獨淸,衆人皆醉而我獨醒。 (選自《說苑·說叢》) 【注釋】①詭:欺詐,奸猾。②聲:聲望,名聲。③溷濁:渾濁。 【譯文】 不需你說的你就不要說,從而來避免禍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從而來避免危險;不需你拿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從而來避免欺詐;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從而來避免損害名聲。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沒有發生時進行謀劃;聽力靈敏的人能在無聲中聽到聲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禍患沒發生時做好防備。這個世界很渾濁,隻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隻有我還清醒。 【閱讀訓練】 1. 解釋: (1)患 (2)冥冥 (3)謀(4)戒 2.翻譯 聰者聽于無聲;慮者戒于未成。 3.“世之溷濁而我獨淸,衆人皆醉而我獨醒”中的“獨清”、“獨醒”的具體體現是什麼? 【參考答案】 1.(1)禍害,災難 (2)糊塗、愚昧的樣子(昏暗的樣子)(3)謀劃(4)防備,戒備 2.聰明的人,還沒有一點聲響時就預計到了;會思考的人還沒有成功時就做好防備。 (聽力靈敏的人能在無聲中聽到聲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禍患沒發生時做好防備。)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詭;非所争勿争,以避其聲。 【特别說明】 本段中“紅色字體”為對原書的“文段”和“參考答案”的修改,敬請讀者自察。 18.武王問治國之道 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曰:“愛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義也,愛之而已矣。” (選自《說苑·政理13》) 【譯文】 武王問姜太公:“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什麼?”太公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方法就是愛護百姓罷了。”武王說:“愛護百姓是做什麼事?”太公答:“給他們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們,讓他們成功不要使他們失敗,使他們好好活着而不要殺害他們,給了他們的東西就不要再搶回來,使他們快樂别讓他們痛苦,對他們和顔悅色而不要怒目相向。這是治理國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為,憐愛他們罷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 (1)道 (2)而已 (3)若何(4)利 2.翻譯: (1)愛民若何? (2)此治國之道,使民之義也,愛之而已矣。 3.文中具體體現“治國之道”的内容是什麼? 【參考答案】 1.(1)方法 (2)罷了(3)怎麼樣 (4)利益,好處 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19.君子之言 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君子之學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見,終于不可及也。君子慮福弗及,慮禍百之,君子擇人而取,不擇人而與,君子實如虛,有如無。 【譯文】 君子的話少而真實,小人的話多而虛假。君子的學習,傳入耳中,記在心裡,從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從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開始,最終使人不能趕上。君子考慮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禍患卻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領取财物時要看對象,施與财物時卻不選擇人。君子的充實如同空虛一樣,有如同沒有一樣。 【閱讀訓練】 1. 解釋: (1)寡 (2)弗及 (3)慮(4)禍 2.翻譯: (1)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 (2)君子擇人而取,不擇人而與。 3.君子之言與小人之言的區别在于什麼? 4.列出文中的兩對反義詞。 【參考答案】 1.(1)少 (2)不及,比不上(3)考慮 (4)災難,禍害 3.前者寡而實,後者多而虛。 4.寡——多、實——虛、有——無 20.劉備納賢 初,涿郡①劉備,中山靖王之後也。少孤貧,與母以販履為業,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于色。嘗與公孫瓚②同師事盧植,由是往依瓚。瓚使備與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為平原相。備少與河東關羽、涿郡張飛相友善,備與二人寝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随備周旋,不避艱險。常山趙雲為本郡将吏兵詣公孫瓚,劉備見而奇之,深加接納,雲遂從備至平原,為備主騎兵。(節選自《資治通鑒》) 【注釋】①涿(zhuō)郡:地名,在今河北中部。②公孫瓚(zàn):人名 【文化常識】 說“劉關張”:在曆史上,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關系親密的“恩若兄弟”。再加上《三國演義》的渲染,虛構了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為兄弟的情節,發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們一起反董卓、抗曹操、伐東吳,謀大業,同心同德,生死與共。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在民間産生了廣泛的影響。結義、結拜就是将沒有血緣關系的群體和人,以一種虛構的血緣關系為特征的、準宗族組織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團體的凝聚力,這是弱小群體抵禦強暴、免于饑寒的最常用的手段。桃園結義作為後人效仿的經典和楷模已然深入到社會。 【譯文】 當初,涿郡人劉備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苦,和母親一起靠販賣草鞋為生。劉備身高七尺五寸,雙手下垂時能夠超過膝蓋,(耳朵很大,)自己一回頭都能看得到;他胸懷大志,平時很少說話,高興、憤怒等表情不在臉上輕易流露。他曾經與公孫瓒一起在盧植門下學習儒家經義,所以前去依附公孫瓒。公孫瓒派他與田楷奪取青州,建立了戰功,因此把他任命為平原國相。劉備年輕時與河東人關羽、涿郡人張飛交情深厚,他與這兩人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廣衆之中,關羽和張飛整日站在劉備身邊侍衛。他們跟随劉備應付周旋,不避艱險。常山人趙雲率領本郡的隊伍前去拜見公孫瓒,劉備見到趙雲後,認為他膽識出衆,便用心交結。于是趙雲就跟随劉備到了平原國,為他統領騎兵。 【閱讀訓練】 1.解釋: (1)後 (2)顧 (3)依(4)以為 (5)詣 (6)奇 2.翻譯: (1)少孤貧,與母以販履為業。 (2)②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于色。 3.劉備的人生經曆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參考答案】 1.(1)後代 (2)回頭看(3)依附,依靠 (4)把„„作為(5)拜見 (6)以„„為奇3.要有一番作為,就要善于海納百川。(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1.絕妙好辭 魏武①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齑臼②”八字。魏武謂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裡,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為“辤”;所謂“絕妙好辤”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歎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裡。” (節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語》) 【注釋】①魏武:指曹操。②齑(jī)臼(jiù):搗粉末的器具。 【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轶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撰寫,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該書所記個别事實雖然不盡确切,但反映了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了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及白描等文學手法,佳句多多,典故不俗,後人對“魏晉風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部著作,尤其是摹劃人物,隻寥寥數語,精神面貌便躍然紙上,誠為中華文學中的瑰寶奇葩。可惜的是,《世說》一書剛剛撰成,劉義慶就因病離開揚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時年僅41歲,宋文帝哀痛不已,贈其谥号為“康王”。 【譯文】 魏武帝曾經從曹娥碑下經過,楊修跟随着。碑的背面題寫了“黃絹、幼婦、外孫、齑臼”八個字。魏武帝對楊修說:“你懂不懂得它的含義?”楊修回答說:“懂得。”魏武帝說:“你不要說,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裡路,魏武帝才說:“我已經懂得了。”于是讓楊修另外記錄下他所理解的意思。楊修記道:“黃絹,是有色的絲,在字中是一個'絕’字;幼婦,是年少女子,在字當中是一個'妙’字;外孫,是女兒之子,在字當中是一個'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當中是一個'辭’字: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的意思呀!”魏武帝也記下了這八個字的含義,與楊修所記相同,于是他感歎說:“我的才能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了三十裡。” 【閱讀訓練】 1.解釋: (1)過 (2)不 (3)行(4)女子 (5)記 2.翻譯:(1)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2)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裡。 3.從文末曹操感歎自己的才能不如楊修,說明楊修是______的人。 【參考答案】 1.經過 (2)同“否” (3)走 (4)女兒的兒子(5)記錄 2.略 3.才高八鬥,絕頂聰明 22.牧童捉小狼 兩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童于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樹緻小狼鳴急。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号抓如前狀。前樹又鳴,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複,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動。童下視之,氣已絕矣。 (節選自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文言知識】 說“且”。“且”的義項較多,在句中一般作虛詞用。當它作為連詞的時候,一般有三個義項:表示并列,可譯為“又”;表示遞進,可譯為“而且”;表示讓步,可譯為“尚且”。文中的“且号且抓”應該表示并列,是又叫又抓的意思。 【譯文】 兩個牧童走進山林裡(恰好)走到一個狼窩前,窩裡有兩隻小狼,(兩個牧童)謀劃着各抓一隻。(他們)各自爬上一棵樹,兩棵樹相距幾十步遠。過了一會兒,老狼回來了,它鑽進狼窩一看,小狼不見了,心裡非常驚慌。一個牧童在樹上又是扭小狼的腳,又是揪它的耳朵,故意讓它哀号。老狼聽到小狼的叫聲,仰頭看見了(牧童和小狼),憤怒着沖到樹下,一邊嚎叫一邊連爬帶抓(着樹幹想爬上去)。(這時)另一個牧童也在另一棵樹上欺負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來。老狼(聽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張望,才遠遠看見另一棵樹(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離開這棵樹奔跑向另一棵樹下,(它)像剛才那樣狂叫撕抓。第一棵樹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轉身奔向第一棵樹。口中叫個不停,腳下奔跑個不停,來來回回跑了幾十趟,跑得漸漸慢了,叫聲漸漸弱了;不一會兒,(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過了許久,便一動不動了。牧童下樹一看,老狼已經斷氣了。 【閱讀訓練】1.解釋: (1)去 (2)故 (3)趨(4)狀 2.翻譯: (1)入穴失子,意甚倉皇。 (2)乃舍此趨彼,号抓如前狀。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 【參考答案】 1.距離 (2)特意 (3)快速跑(4)樣子 2.略 3.要善于用智慧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 23.林逋論學問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①,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②。而以既問于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選自林逋《健餘劄記》) 【注釋】 ①聞其說:聽師長的論說。②為其事: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 【譯文】 求學的人提問,不隻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隻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和朋友探讨,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閱讀訓練】 1.解釋: (1)獨 (2)方 (3)辯 (4)諸 (5)實務 2.翻譯: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 3.北宋初期“晚唐體”詩人之一的林逋有“梅妻鶴子”之稱,其詩《山園小梅二首?其一》中“_____,_______ ”兩句更是脍炙人口。 【參考答案】 1.(1)隻 (2)方法、技能 (3)探讨、分辨 (4)“之于” (5)實在的事情 3.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24.一軸鼠畫 東安①一士人喜畫,作鼠一軸②,獻之邑令。令初不知愛,漫懸于壁,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令怪之,黎明物色,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舉軸,則踉跄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畫為逼真。 (選自曾敏行《獨醒雜志》) 【注釋】 ①東安:縣名,在今湖南省境内。②作鼠一軸:畫了一幅裝裱好的鼠畫。 【啟發與借鑒】 側面描寫文中寫東安人士的畫技逸群,其鼠畫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文中卻沒一句話直接介紹或描繪畫面上的老鼠,事實上即使介紹或描繪了,也很可能是平庸之筆,因為難于寫得形神兼備。作者巧妙地避開難點,大寫其貓,說貓見了軸上的鼠畫“踉跄逐之”,“踉跄”兩字,極力描寫貓的急于追逐,而貓的急不可待又正說明鼠畫的逼真。把貓兒的錯覺寫得愈活,就愈能烘托出鼠畫的活龍活現。這就是側面描寫的妙用。樂府《陌上桑》中說秦羅敷是個極美麗的女子,其中寫道:“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作者也是用側面描寫的手法突出秦羅敷的美貌。 【譯文】 東安有一個讀書人喜歡做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随意地把這幅畫挂在牆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挂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候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而一隻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着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它的貓,結果沒有一隻不是這樣的,到這時候,縣令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很逼真。 【閱讀訓練】1.解釋: (1)漫 (2)物色 (3)逮 (4)踉跄 2.翻譯: (1)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 (2)以試群貓,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畫為逼真。 【參考答案】 1.(1)随便 (2)察看 (3)及、等到 (4)跌跌撞撞 25.勉谕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①。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②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③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選自周怡《尺牍精華》 【注釋】 ①費用:花費錢财。②紗絹:一種細薄的絲織品。③饞:這裡是饑餓的意思。 【文化常識】 說“尺牍”:尺牍即木牍,也稱木書、版書或版牍,是一種用一定規格的木闆(少數用三棱形木柱)經刻寫文字後制成的書籍形式。木牍的規格據記載有幾種,但最常見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為1 市寸,故稱尺牍、尺翰之名。多用于書法、繪畫。後逐漸成為書信的代名詞。由于尺牍的興盛,私人之間的書信往來為書法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台,從書法角度來說,尺牍又逐漸成為一種特殊的形制,衍變為書(詩)稿、奏章、匾額、對聯、條幅、鬥方等表現形式。著名的有《尺牍九劄》(元·趙孟頫著)、《内簡尺牍編注》十卷(宋·孫觌撰)、《尺牍叢話》(鄭逸梅著)。 【譯文】 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如果思考得到(這些東西)的艱難,(就)不敢輕易地花費錢财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用來做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綢緞,可以置辦幾件平常的衣服。生活中不挨餓不受冷就滿足了,何必貪圖吃好的穿好的呢?經常在有好東西的時候想着吃不上飯的時候,不要等到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來想有好東西吃的時候,那麼子子孫孫就會常常享受溫飽了。【閱讀訓練】 1.解釋 (1)可辦粗衣幾件: (2)莫: 2.翻譯 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着? 3.讀完此文,對你有什麼啟示? 【參考答案】 1.(1)用來做成 (2)不要 3.節儉是長期養成的良好習慣。 26.劉慶問飲 後周柳慶,初士後魏,為雍州别駕①。有賈人持金二十斤,詣京師交易,寄人停(居)止。每欲出行,常自執管鑰。無何,緘閉不異而并失之。謂是主人所竊。郡縣訊問,主人遂自誣服。慶問而疑之,乃召問賈人曰:“卿鑰常置何處?”對曰:“恒自帶之。”慶曰:“頗與人同宿乎?”對曰:“無。”曰:“與同飲乎?”曰:“向者曾與一沙門②再度酣宴,醉而晝寝。”慶曰:“主人特以痛自誣,非盜也。彼沙門乃真盜耳。”即遣吏逮捕沙門,乃懷金逃匿。後捕得,盡獲所失之金。 (選自宋·鄭克《折獄龜鑒》) 【注釋】①别駕:官名。後魏于諸州置别駕從事史,掌總理衆物。②沙門:僧人。 【譯文】 後周柳慶,起初在後魏做官,擔任雍州别駕。有個商人攜帶黃金二十斤,到京都進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他每次要出行時,常常是自己掌管着鑰匙。沒多久,房門關鎖如常,而金子卻全部丢失了。商人認為是房主人偷的,于是報官,(房主人被送到縣衙審訊逼問,)于是無辜服罪。柳慶聽說後覺得可疑,便召商人訊問:“你的鑰匙常放在什麼地方?”商人回答說:“經常自己帶着。”柳慶又問:“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過嗎?”商回答說:“沒有。”柳慶接着又問道:“與别人一同喝過酒嗎?”商人回答說:“先前曾和一個僧人暢飲過兩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慶說:“房主人隻是因為拷打而自己無辜服罪的,并不是盜賊。那個僧人才是真的盜賊哩!”于是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經攜金逃跑了。後來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全部追回。【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詣 (2)向者 (3)特 (4)誣 2.翻譯 (1)無何,緘閉不異而并失之。 (2)與同飲乎? 3.賈人丢失了東西,為何懷疑是主人? 4.柳慶是如何問案的?(提示:注意标題) 【參考答案】 1.(1)到 (2)先前 (3)隻是 (4)無辜服罪 3.自己拿着房間鑰匙,房間緊閉如常而金錢卻丢失了。 4.柳慶商人:“你的鑰匙常放在什麼地方?”商人回答說:“經常自己帶着。”柳慶又問:“你可曾和别人一同住宿過嗎?”商回答說:“沒有。”柳慶接着又問道:“與别人一同喝過酒嗎?”商人回答說:“先前曾和一個僧人暢飲過兩次,酒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慶據此判斷房間主人隻是因為刑訊痛苦才被迫認罪的,并不是真正的盜竊犯,那個僧人才是真正的盜竊犯。 27.勾踐困于會稽 【原文】 勾踐之困會稽①也,喟然②歎曰:“吾終于此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③,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④忘會稽之恥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⑤,厚遇賓客,赈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注釋】①會稽:今浙江紹興市。②喟然:感歎的樣子。③坐:同“座”。④女:同“汝”。⑤折節下賢人: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下面。 【譯文】 勾踐被困在會稽的時候,怅然感歎道:“難道我就這裡了結一生嗎?” „„吳王夫差已經赦免了越國,越王勾踐回到越國,于是就自苦其身,苦心思慮,在座位前放着苦膽,無論是坐着還是躺着,擡頭就能看見苦膽,吃飯時也親口嘗嘗苦膽。勾踐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你忘記了會稽的恥辱了嗎?“越王勾踐親自參加田間勞動,他的夫人親自織布,吃飯時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種顔色的華美衣服,屈放下架子,禮待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但有才能的人,熱情款待來訪的賓客,救濟貧窮的人,慰問死者家屬,與老百姓共同勞作。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既 (2)反 (3)仰 (4)衣 2.翻譯 (1)乃苦身焦思。 (2)赈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3.與引文相關的成語是_______。後來常用以激勵人們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已經 (2)同“返”,回 (3)擡頭看 (4)穿 3.卧薪嘗膽 忍辱負重,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28.孔子過而不式 【原文】 荊①伐陳,陳西門壞,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過而不式。子貢執辔而問曰:“禮,過三人則下,二人則式。今陳之修門者衆矣,夫子不為式,何也?”孔子曰:“國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修門者雖衆,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詩曰:“憂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何足禮哉!) (選自《韓詩外傳》) 【注釋】①荊:楚國 【文化常識】話說“式” “式”同“轼”,車前扶手的橫木。乘車者身靠橫木,表示敬意。上文“孔子過而不式”中的“不式”,意為不表示敬意。 【譯文】楚國讨伐陳國,陳國的西門被打壞,楚人就派投降的陳國百姓去修繕。孔子經過這裡沒有扶着車前橫木對這些人表示敬意。子貢手裡拿着缰繩問孔子說:“《禮》上說,遇到三人就應該下車,遇到兩人就應該扶着車前橫木對人們表示敬意。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很多,您卻不行式禮,為什麼呢?”孔子說:“自己的國家滅亡了都不知道,這是不聰明;知道了卻不反抗,這是不忠于國家;國家滅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說明他們沒有勇氣。修城門的人雖然多,卻沒有一個能做到我說的其中一點的,所以我不對他們行式禮。”《詩》說:“憂心悄悄,愠于群小。”這裡小人成群,憑什麼受我的行禮呢!”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伐 (2)因 (3)執辔 (4)式 2.翻譯 (1)國亡而弗知,不智也. (2)修門者雖衆,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 3.孔子為何“過而不式”?(用文中語句回答) 【參考答案】 1.(1)讨伐;攻打 (2)就 (3)拿着缰繩 (4)扶着車前橫木敬禮 3.國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 29.汗不敢出 【原文】 鐘毓(yù)、鐘會少有令譽①。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yïu)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複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②栗栗,汗不敢出。” (選自《世說新語·言語》) 【注釋】①譽:美名,榮譽。②戰戰:害怕得發抖的樣子。 【文言知識】 說“令” 上文有兩個“令”。它們的含義不同。“鐘毓、鐘會少有令譽”中的“令”,指美好。“令譽”意為美好的名聲。由“令”的“美好”義,又引申用作表尊敬的稱謂。如“令郎”是尊稱對方的兒子;“令愛”是尊稱對方的女兒;“令尊”、“令堂”是尊稱對方的父親、母親。又,上文“可令兒子來”中的“令”指“使”、“讓”。 【譯文】 鐘毓、鐘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名。鐘毓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于是奉旨進見。鐘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麼有汗?”鐘毓回答說:“恐懼、害怕得發抖,汗像漿一樣出來。”鐘會臉上沒出汗,文帝又問鐘會:“你為什麼不出汗?”鐘會回答:“害怕得發抖,汗不敢出。”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敕見 (2)惶 2.給下列加點的詞選擇正确的義項 (1)鐘毓、鐘會少有令譽。 ( ) (2)可令二子來。 ( ) A.命令 B.使,讓 C.善,美好 D.縣令 3.翻譯 (1)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2)卿何以不汗? 4.文中的鐘毓是個怎樣的人? 【參考答案】 1.(1)皇帝下诏書接見 (2)恐懼 4.鐘毓是個誠實的人。 30.吳郡陳遺 【原文】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飯。遺作郡主簿②,恒裝一囊,每煮食,辄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鬥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于滬渎,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選自《世說新語·德行》) 【注釋】 ①铛:鍋。②主簿:郡守的屬官,負責文書等書。 【譯文】 吳郡人陳遺,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遺在郡裡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家,就帶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賊兵侵入吳郡,内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讨。這時陳遺已經積攢到幾鬥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着随軍出征。雙方在滬渎開戰,袁山松打敗了,軍隊潰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沒有吃的,)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遺憑借着鍋巴得以活下來了。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對他純厚的孝心的報答。 【啟發與借鑒】 子女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 古語有“養兒防老,積谷防饑”。父母含辛茹苦地養育子女,希望老來有子女贍養。如今雖然老人有養老金,但作為子女時常關心父母也是應該的。陳遺把焦飯(鍋巴)留給母親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事,然而他的心意應稱贊。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至 (2)恒 (3)囊 (4)貯 (5)遺 (6)值 2.翻譯 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 3.從陳遺的事例中,你懂得了什麼? 【參考答案】 1.(1)極,非常 (2)常常 (3)口袋 (4)收藏 (5)送給 (6)正值、遇到 3.要孝敬父母,善待老人。 31.仲尼相魯【原文】 仲尼相魯,景公患之。謂晏子①曰:“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彼魯君,弱主也;孔子,聖相也。若(君)不如陰②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谏③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納也。夫絕于魯,無主于齊,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 (選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釋】①晏子:晏嬰,為春秋時期齊國國相。②陰:假意。③強谏:竭力規勸。 【譯文】 孔子擔任魯國宰相,景公認為這是齊國的憂患。對晏子說:“鄰國有聖人,就是敵對國家的憂患。現在孔子當了魯國的宰相可怎麼辦?”晏子回答說:“君主用不用憂愁。拿魯國的國君,是個昏庸軟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衆的宰相。國君不如暗地裡表示欽慕孔子的才能,假說許他做齊國的宰相。孔子竭力勸谏而魯君不聽從,孔子一定會認為魯君驕傲而來到齊國。國君不要接納他。這樣,他将自然和魯國斷絕關系,又不能被任用齊國。孔子就窘迫了。”過了一年,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去,景公不接納,所以孔子被困在陳、蔡兩國之間。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憂 (2)若 (3)驕 (4)納 2.翻譯 (1)仲尼相魯,景公患之。 (2)居期年,孔子去魯之齊。 3.引文塑造了晏子_______的政治家的形象。 【參考答案】 1.(1)憂患 (2)你 (3)認為„„驕傲 (4)接納 3.足智多謀32.饒州神童 【原文】 饒州自元豐①末朱天錫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小兒不問如何,粗③能念書,自五、六歲,即以次教之五經④,以竹籃坐之木杪⑤,絕其視聽。教者預為價,終一經,償錢若幹,晝夜苦之。中間此科⑥久廢,政和後稍複,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饒州出神童。然兒非其質,苦之以至死者,蓋多于中也。 (選自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 【注釋】 ①元豐:宋神宗年号。②俚俗:民間。③粗:大概。④五經:指儒家推崇的五本經典著作。⑤杪(miǎo):樹梢。⑥此科:指專考幼童背誦經書的“神童科”。 【譯文】 饒州從元豐末年時,有個叫朱天錫的小孩兒憑借神童得到了一個官位,民間的百姓都很羨慕他。小孩不論怎麼樣,大概能念書時,從五、六歲,就分次教他們讀《五經》,把竹籃吊在樹梢上讓他們坐在裡面,斷絕他們與外界的交流(讓他們專心讀書)。教書的人預先就商量好價錢,教完一種經書,就給他們一些錢,白天黑夜(讓這些小孩)苦讀。在這期間,神童科被廢除了好長時間,政治和諧後又重新逐漸恢複,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間就流傳饒州出神童。然而許多小孩不是讀書的料,苦讀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慕 (2)絕 (3)終 (4)中 2.翻譯 (1)晝夜苦之。 (2)然兒非其質,苦之以至死者,蓋多于中也。 3.對于文中提到的培養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 【參考答案】 1.(1)愛慕、羨慕 (2)斷、切斷、斷絕 (3)終了、完畢、結束(4)指考中做官 3.文中培養兒童的做法是揠苗助長,扼殺了兒童的天性,實在是危害極大。33.燭鄒亡鳥 【原文】 景公好弋①,使燭鄒②主鳥而亡之。公怒,召吏殺之。晏子日: “燭鄒有罪三,請數③之以其罪而殺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以輕士,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 (選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釋】 ①弋:用帶着繩子的箭射鳥。②燭鄒:齊國大夫。③數:列舉。 【譯文】 齊景公喜歡射鳥,派燭鄒管養鳥卻讓鳥飛跑了。景公非常生氣,命令官吏要殺掉燭鄒。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列舉出他的罪狀之後再殺掉他。”景公說:“可以。”于是把燭鄒叫來在景公面前列舉他的罪過,晏子說:“燭鄒,你替我們的君主掌管養鳥卻讓鳥飛跑了,這是第一條罪狀;讓我們國君因為鳥的緣故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讓諸侯聽到了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國君重視鳥卻輕視人才,這是第三條罪狀。我已經列舉完了燭鄒的罪狀,請景公殺掉他。”景公說:“不殺了,我已經接受你的教育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1)好 (2)主 (3)之 (4)聞 2.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正确的一項是( ) A. 使燭鄒主鳥而亡之(死亡) B.于是召而數之公前(上前) C.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為了) D.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因為) 3.翻譯 (1)使燭鄒主鳥而亡之。 (2)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以輕士 ,是罪三也。4.簡述這篇文章的主旨。 【參考答案】 1.(1)愛好、喜歡 (2)掌管 (3)代“燭鄒的罪狀” (4)接受、聽從 2.D 4.揭露了統治者奢侈玩樂,為了一隻鳥而要輕易殺人的殘忍,贊揚了晏子巧言善谏的睿智。 34.東野稷敗馬 【原文】 東野稷以禦見莊公,進退中繩①,左右旋中規②。莊公以為文③弗過也,使之鈎百而反。顔阖(hé)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将敗。”公密④而不應。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選自《莊子·外篇·達生》) 【注釋】 ①中(zhîng)繩:符合筆直得墨繩。中:符合。②規:圓規。③文:“父”字之誤,前脫“造”字。造父,周穆王時禦手。④密:同“默”,沉默。 【譯文】 東野稷憑駕駛馬車的技術向莊公自薦,(他駕駛馬車)前進、後退時(車輪壓出的痕迹)都符合筆直的墨繩,左右拐彎(的車痕)都符合圓規劃出來的圓。莊公覺得造父都不會超過他的技藝,就讓他駕車連續轉一百圈再返回原地。顔阖碰見東野稷正在駕駛,就進見莊公說道:“東野稷的馬将會翻倒的。”莊公沉默,沒有回答。不久,東野稷果然翻車了。莊公問顔阖說:“您怎麼知道他會失敗?”(顔阖)說:“他的馬力氣用盡了,卻還強迫它奔跑,所以說會翻車的。” 【閱讀訓練】 1.解釋 (1)禦 (2)旋 (3)少 (4)竭 2.翻譯:(1)公密而不應。 (2)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3.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麼? 【參考答案】 1.(1)駕車(的技藝) (2)轉動、轉彎 (3)一會兒 (4)用盡 3.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極限,超過了這個極限必然會失敗。(凡事都有一個度。) 35.多言何益 【原文】 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黾①,日夜恒鳴,口幹舌擗②,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③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選自《墨子·墨子後語》) 【注釋】 ①蛙黾(méng):蛙。黾,蛙的一種。②擗:同“敝”,困,疲勞。③時夜:按時在黑夜結束的時候。 【譯文】 子禽問老師:“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幹舌疲,可是沒有人去聽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振動,(人們早早起身。)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隻有在切合時機的情況下說話才有用” 【閱讀訓練】 1.解釋 (1)言 (2)恒 (3)鳴 (4)益2.翻譯 唯其言之時也。 3.選文運用了_____和___說理方法,告訴我們________的道理。 【參考答案】 1.(1)說話 (2)持久 (3)啼叫 (4)好處 3.舉例 對比 說話應切合時機 36.校人欺子産 【原文】 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産①,子産使校人②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yǔ)③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産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謂子産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④以非其道。 (選自《孟子·萬章上》) 【注釋】 ①子産,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②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③圉圉(yǔ),魚在水中疲弱而遊不太靈活的樣子。 ④罔,欺騙。 【譯文】 從前有人送活魚給鄭國的子産,子産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魚養在池中。可是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魚做熟了,回來說:“剛開始放入池中,那些魚顯得疲弱而遊得不太靈活的樣子,過了一會兒就靈活自在了,迅速地遊動看不見了。”子産說:“算是找到了應該到的地方,找到了應該到的地方啊!” 管理池沼的小吏出來就說:“誰說子産有智慧?我已經把魚做熟了吃掉,他還說:“找到了應該去的地方,找到了應該去的地方”所以對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來欺騙他,但很難用不合情理的事情來欺騙他。 【閱讀訓練】 1.解釋: (1)饋 (2)使 (3)少 (4)予 2.翻譯: (1)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産. (2)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3.校人是怎樣欺騙子産的?用一句話概括。 4.校人把子産的話“得其所哉”重述了兩遍,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 1.(1)贈送 (2)叫,命 (3)一會兒 (4)我 3.校人明明把魚煮了,卻編了“剛開始放入池中,那些魚顯得疲弱而遊得不太靈活的樣子,過了一會兒就靈活自在了,迅速地遊動看不見了”的謊話來欺騙子産。 4.把校人因騙過子産而頗為得意的語氣極為逼真地寫了出來。 37.陳述古辨盜 【原文】 陳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縣。富民失物,捕得數人,莫知的為①盜者。述古绐②曰:“某寺有一鐘,至靈,能辨盜。”使人迎置後閣祠之③。引囚立鐘前,谕曰:“不為盜者摸之無聲,為盜者則有聲。”述古自率同職④禱鐘甚肅,祭訖以帷⑤圍之。乃陰使人以墨塗鐘。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出而驗其手,皆有墨,一囚獨無墨,乃見真盜——恐鐘有聲,不敢摸者。訊之即服。 (選自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三》) 【注釋】①的:确實,真正。②绐(dài):欺騙。③後閣:我國古代一組建築中位于最後的樓房,常作遊息、遠眺、供神佛或藏書藏物等用。祠:供奉。④同職:同事。舊社會指同在一部門作官的人。⑤帷(wéi):布幕。 【譯文】 陳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縣。有家富戶丢失了一些财物,(告到官府,)捉住了幾個人,但不知道誰是真正的小偷。陳述古就欺騙他們說:“某寺裡有一口鐘,極其靈驗,它能把真正的盜賊辨認出來。”于是,陳述古就派人把這口鐘迎到縣府衙門放到後閣供奉着。接着,他把囚犯們引來站在鐘的前面,當面告訴他們說:“沒有做小偷的摸這鐘就沒有聲音,做了小偷的一摸就會發出聲音。”陳述古親自率領同事們向鐘禱告,态度非常嚴肅,祭祀完畢後用布幕把鐘圍起來。然後暗中派人用墨汁塗鐘。很長時間之後,帶着那些囚犯一個個地把手伸進那布幕裡去摸鐘。他們把手從布裡伸出時,陳述古就檢驗他們的手,隻見他們的手上都有墨迹,獨有一個人的手上沒有,于是真正的小偷顯露出來了——他是擔心摸了鐘會發出聲音,所以不敢摸的人。經過審訊,這個人就承認了。 【閱讀訓練】 1.解釋: (1)知 (2)至 (3)盜 (4)陰 2.翻譯: (1)使人迎置後閣祠之。 (2)乃陰使人以墨塗鐘。 3.陳述古智辯盜者,是因為他抓住了盜者________的心理。 【參考答案】 1.(1)主管 (2)極其 (3)暗中,暗地裡 (4)小偷 3.做賊心虛 38.更渡一遭① 昔有人得一鼈,欲烹而食之,不忍當②殺生之名,乃熾火③使釜水百沸,橫筱④為橋,與鼈約曰:“能渡此則活汝。”鼈知主人以計取之,勉力⑤爬沙⑥,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橋,甚善!更為渡一遭,我欲觀之。” (選自嶽珂《桯史》) 【注釋】 ①更渡一遭,更:再,重複。一遭:一次。②當:擔當,承擔。③熾火:把爐火燒的很旺的意思。④筱:細竹子。⑤勉勵爬沙:勉勵:努力,盡力。⑥爬沙:螃蟹行走叫爬沙。 【文言知識】 動詞的使動用法。古漢語的使動用法就是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麼樣的一種用法,它有兩個特點:一是謂語是陳述賓語的,二是受陳述的賓語是受主語支配的。文中的“能渡此則活汝”一句的“活”便是典型的使動用法,意為“使„活下去”。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得到一隻甲魚,想要煮了吃掉它,但不能容忍擔當殺生的名聲,于是把爐火燒得很旺,讓鍋裡的水鼎沸,(在鍋上)橫架一根細竹子作為橋,與甲魚約定說:“你能夠渡過這橋,我就讓你活下去。”甲魚知道主人用計謀來奪取它,它就努力爬行,隻能爬過一次。主人說:“你能渡過橋,太好了!再為(我)渡過一次,我想要觀賞它。” 【閱讀訓練】 1.解釋: (1)得 (2)食 (3)名 2.翻譯: (1)乃熾火使釜水百沸,橫筱為橋。 (2)能渡此則活汝。 3.鼈明知主人以計取之,卻還要勉力爬沙,是因為什麼? 【參考答案】 1.(1)抓到 (2)吃 (3)名聲 3.它尚未識破主人言而無信、又裝腔作勢的真面目。39.害群之馬 黃帝将見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馬童子,問塗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④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⑤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選自《莊子·徐無鬼》) 【注釋】 ①大隗:傳說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塗:同“途”。④奚:何,什麼。⑤害馬:本指損傷馬的自然本性。這裡指危害馬群的劣馬,也即害群之馬。後凡足以損害同類或團體的人都稱為害馬或害群之馬。 【譯文】 黃帝要去具茨山拜見大隗,恰好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黃帝就向他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小孩兒說:“是的。”黃帝又問:“你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嗎?”小孩兒說:“是的。”黃帝說:“這孩子真與衆不同啊!不隻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請問如何治理天下呢?”小孩兒拒絕回答。黃帝又問,小孩兒才說道:“治理天下,和牧馬有什麼不同呢?也不過是除掉害群之馬罷了。”黃帝(聽了後)拜了兩拜,又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天師”而退去。 【閱讀訓練】 1.解釋: (1)将 (2)然 (3)徒 (4)去 2.翻譯: (1)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 (2)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3.這則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要,打算 (2)是的 (3)隻,僅僅 (4)除去,除掉 3.對有損國家、集體、人民利益的團體或個人,要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40.李陵答蘇武書 自從初降①,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韝毳幕②以禦風雨,羶肉酪漿③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④,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茄⑤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呼子卿⑥!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别後,益複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⑦;妻子無辜,并為鲸鲵⑧;身負國恩,為世所悲。于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 (節選自《古文觀止》) 【注釋】①自從初降:指李陵兵敗後投降匈奴。②韋韝(gōu)毳(cuì)幕:穿着皮制臂套、住着氈帳。③羶(shān)肉酪漿:吃着帶臊(sāo)味的肉、喝着乳漿。④玄冰:因冰層厚而顯黑色。⑤胡茄(jiā):胡笳,即一種樂器。⑥子卿:蘇武,字子卿。⑦戮(lù):殺。⑧鲸鲵(ní):喻為河中的魚一樣的殺害。 【文學常識】 話說“蘇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國中西部陝西西安)人,是西漢盡忠守節的著名人物。父親蘇建,曾經幾次跟随名将衛青北擊匈奴,後來做過代郡太守。在漢武帝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職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缑王謀劃劫持單于母親阏氏歸順漢朝,而漢朝的副使張勝牽涉在内,蘇武也受牽連。他在匈奴被扣留19年,最終回到漢朝。 【譯文】 自從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處窮困之中,獨自坐着憂愁痛苦,一天到晚看不到什麼,隻見到外族的人。他們穿著皮制臂套、住著氈帳,來抵禦風雨,吃著帶臊味的肉、喝着乳漿,來充饑解渴。擡眼想說說笑笑,誰能和我共同歡樂?邊地冰層發黑,土地凍裂得十分厲害,隻聽見使人悲哀的北風發出蕭條的聲響。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裡睡不着覺,側耳遠聽,胡笳相互響着,牧馬悲叫,長吟悲嘯,野獸成群,邊地各種聲音四處響起。早晨坐着聽到這些聲音,不知不覺眼淚都流出來了。唉呀子卿!我李陵難道有什麼與衆不同的心,我能不傷心嗎? 我和你分别以後,更加覺得無聊,想到上有我的母親,到了老年卻被殺;妻子兒女沒有罪過,也都被殺了。我自己辜負了國家的恩惠,被世上的人所哀憐。你回國得到榮耀,我留在匈奴遭受恥辱,這是命呀,叫人怎麼辦啊!我生于奉行禮義的國家,而來到愚味無知的地方,背棄了君王、父母的恩情,長期生活在蠻夷國内,真叫人傷心啊! 【閱讀訓練】 1.解釋: (1)降 (2)禦 (3)舉 (4)與 (5)妻子 (6)負 2.翻譯: (1)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2)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 3、從李陵的“____”可看出,蘇武雖受盡折磨,但仍然堅守着節操沒有投降,體現了他 ______的精神。 【參考答案】 1.(1)投降 (2)防禦,抵禦 (3)擡起 (4)和 (5)妻子和兒子 (6)辜負 3.子歸受榮,我留受辱 堅韌不屈、至死不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