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斷句的基本方法
一、概念: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傳統方式。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内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讀節奏考題,主要有選擇題和主觀題兩種題型。選擇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選擇正确的,一類是選擇錯誤(或不正确)的。主觀題類型主要是用“/”直接劃分節奏。
二、斷句的基本方法:
首先: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占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學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口訣:
節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主謂謂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遇上關聯想一想,總領詞後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專有名詞分清楚,節奏劃分顧全貌。
這是一首文言句子劃分朗讀節奏的口訣。下面祥細解說這一口訣,以便于大家靈活運用。
(一)節奏劃分有訣竅,劃一劃二不劃三。
“劃一劃二不劃三”意思是說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頓一二次是常事,停頓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頓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題時,也可以省去可劃可不劃的地方。
(二)主謂動賓要停頓,謂補之間照樣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複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常見代詞有:吾、餘(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隻提名不提姓了。
例1餘 /聞 之 也 久
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隻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确率。比如“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兩題,找到動詞“亡”“入”“吊”“将”“歸”“賀”,根據語法知識,仔細分析,便不會将“入”之後的處所“胡”斷為“胡人”,将“将……而歸”誤斷為“歸人”。
通常情況下,文言句子的結構與現代漢語的句子結構相似,都是由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等成分構成,朗讀時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中心詞與補語之間要停頓。
例2:後生/不複有/言歐公者
“後生”主語,“不複有”謂語,“言歐公者”賓語,停頓兩次。
例3:苟全∕性命∕于亂世
“于亂世”是介賓結構,作句子的補語。
(三)遇上關聯想一想,總領詞後漫步走。
古人的文章沒有标點符号,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标志。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别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
【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例4如“夫/戰,勇氣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等。
例5:蓋 / 竹柏影也 “蓋”句首發語詞,表示引出議論。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例6:然則/何時而樂耶?
例7:故∕為之說
“故”表示總結性詞語,翻譯成所以、因此等。
【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末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其它的詞】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例8:禁愈嚴∕而傳愈多
“而”表示轉折,翻譯成可是、但是等。前後語意發生轉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轉折連詞前有所停頓。
(四)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詞狀語須打住。
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詞,朗讀時要分開讀;名詞活用作狀語的這個“活用詞”之前要停頓。
例9:可/以一戰
“可以”,古代是表示兩個單音節詞:“可”+“以”,意思是“可以憑借(這一點)”,而現代漢語表示一個詞,“允許”的意思。
例10: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
(五)省略成分斷沒錯,提示停頓理當然。
古代漢語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處停頓準保沒錯,有些語氣詞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緩語氣,在這個詞的後面停頓合情合理。
例11:一日/與棐論文/及坡
“一日”後面省略了“歐陽公”字。
因此要留心文言句式特點,如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固定結構句等,劃分停頓時須維護其古代語言特點和意義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後省略謂語“鼓”)
例1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廟堂之高”是定語後置)
例1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是介詞,後省略賓語“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雲:“何陋/之有?”(賓語前置句,應調整為“有何陋?”)
例16、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于其上”是狀語後置)
例17、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結構;“也”表判斷語氣,“此……也”是判斷句)
例18、帝/感/其誠(“感”具有被動意義,“被……所感動”)
例19:餘聞之也/久矣
語氣詞“也”表示提示,讓讀者換一口氣來讀。
例20:悍吏之/來吾鄉
“之”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結構助詞,表示舒緩語氣。
(六)專有名詞分清楚,節奏劃分顧全貌。
古代漢語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職名等的詞語,我們要加以分辨,在這些專有名詞的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例21:士大夫/不能誦坡詩
“士大夫”是專有名詞,中間是決不能停頓的。
除此之外,老師再給大家補充幾點
1.利用對話标志斷句。
常以“曰”、“雲”、“言”為标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隻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2、找出動詞,明确句意。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确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确斷句。
比如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② 其馬将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将”“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3、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
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着斷開幾處的效果。
例:頂真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對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男有分/女有歸
對稱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排比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4、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句子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三、練習
(一)、東坡詩文,落筆辄為人所傳誦。每一篇到歐陽公①為終日喜,前後類如此。一日與棐②論文及坡,公歎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甯、大觀④間,海外詩⑤盛行,後生不複有言歐公者。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覺氣索⑥,而人或謂之不韻⑦。
[注釋:①歐陽公:指歐陽修。②棐(fěi):歐陽修的兒子歐陽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談論我,不傳誦我的名聲了。④崇甯、大觀: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詩:指蘇轼被貶海南時所作的詩。⑥氣索:氣短。⑦不韻:不雅。]
〖變式訓練〗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
落筆辄為人所傳誦
2.下面句子劃分節奏正确的,在其後面畫“√”。
(1)前後類/如此( ) (2)後生/不複有/言歐公者( )
3.下面句子朗朗節奏劃分正确是一項是………………………………………( )
A.一日/與棐論/文及坡 B.汝/記吾言
C.禁愈嚴/而傳愈/多 D.海外/詩盛行
4.下面句子朗朗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
A.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B.便/自覺氣索
C.是時/朝廷/雖嘗禁止 D.而人/或謂/之不韻
(二)、曾子①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緻邑②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複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
曾子曰: “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 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注釋:①曾子:名參。②緻邑:給一座城。]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讀時應有的一處停頓。
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2.下面給“曾子衣敝衣以耕”劃分的朗讀節奏正确的一項是( )
A.曾子/衣敝衣/以耕 B.曾子衣/敝衣/以耕
C.曾子/衣敝/衣以耕 D.曾子/衣敝衣以/耕
3.下面的劃分朗讀節奏錯誤的一項是( )
A.我/能勿畏乎? B.先生/非求于人
C.受人者/畏人 D.請以/此修衣
4.判斷下面朗讀節奏,劃分正确的在後面括号中打“√”,錯誤的打“×”。
⑴普君/使人往/緻邑焉( ) ⑵人/則獻之,奚為不/受?( )
5.請為下面一句話加上标點符号(兩處)。
反複往又不受。
6.(創新題)“縱子有/賜,不/我驕也”這個文言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确嗎?為什麼?
(三)、給加粗部分用“/”斷句。
曾子①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返為汝殺彘③ 。” 妻适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 止 之 曰 特 與 嬰兒 戲 耳 曾 子 曰 嬰 兒 非 與 戲 耳 嬰 兒非 有 知 也 待 父 母 而 學 者 也 聽 父 母之 教 今 子④ 欺 之 是 教 子 欺 也 母 欺 子 子 而 不 信 其 母 非 所 以 成 教 也
注釋: ①曾子,曾參,孔子的弟子。 ②之:到。 ③彘:豬。 ④子:你
(四).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斷十處) (《論語·卷八》)
【注釋】
(1)節禮樂:孔子主張用禮樂來節制人。(2)驕樂:驕縱不知節制的音樂。
(3)佚:同“逸”。 (4)晏樂:沉溺于宴飲取樂。
(五)(甘茂曰:)“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于是與之盟于息壤。
(六)王勃故事
初,道出鐘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汎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尤喜著書。
〖變式訓練〗答案:
1.每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2.⑵(√) 3.B 4.D
〖課後鞏固〗答案:1.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2.A 3.D 4.⑴(√) ⑵(×)
5.反,複往,又不受。
6.不正确。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後面往往要分開,主語與謂語應該分開。“縱”表示假設,“子”是主語,“有賜”是謂語,所以應該在“縱”和“之”之間斷開,也可以在“子”和“有賜”之間斷開,“有”和“賜”是決不能分開的。
曾子①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返為汝殺彘。”③妻适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答案: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憑着曾參的賢德,和他母親對他的信任,有三個人懷疑他,就連慈愛的母親都不相信他了。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尤喜著書。
上一篇
定穴看二十四山土色斷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