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記叙文閱讀

【學習目标】

1.整體感知文本,體會作者的态度、觀點、情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路,領會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2.對文本的内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建議或疑問;

3.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基礎知識】

一、考點解讀:

1.整體感知文章,明确記叙要素、人稱、順序。

2.理清思路,分清層次,概括主要内容,歸納主旨。

3.理解段落、句子含義,從内容與結構兩方面分析其作用;推敲、體會重要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進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感染力的語言。

4.分析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的表達效果。

5.了解記叙、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6.了解故事情節,分析寫人方法,理解環境描寫,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7.領悟作品内涵,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8.對作品的故事、人物、感情傾向、思想觀點、人生态度進行評論。

二、文體知識:

1.概念:記叙文是以記人、叙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曆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内容的一種文體形式。

2.分類:①記人類記叙文:通過描述人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通過特定的環境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現文章主題。②叙事類記叙文:通過叙述事件,寫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來表現主題。③寫景類記叙文:通過描繪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④狀物類記叙文:通過寫物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3.記叙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掌握記叙文的要素。可以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題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結構層次。

4.記叙的順序:順叙、倒叙、插叙、補叙。

5.記叙文的線索:有的以時空轉移為線索;有的以人物活動、時間、發展、景物變化為線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線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緊緊連結起來。有的記叙文存在着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

6.記叙文的人稱:

(1)第一人稱作用。①親切自然,容易拉近與讀者的距離。②直接表達或滲透作者的主觀意識。③便于抒發感情和進行心理描寫。④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⑤便于直抒胸臆,易喚起讀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稱的作用。①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②拉近與讀者的心理距離,引起感情上的共鳴。③用第二人稱來抒情或議論,便于直接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強感染力。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3)第三人稱的作用。第三人稱是“全知全覺”的人稱,往往以一種更高的叙述角度來梳理故事。作用是:①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的限制。②可以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均可自由開展。③寫作較自由、靈活,便于叙事和議論。

7.表達方式:

(1)記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時間介紹給讀者,寫出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發展情況。

(2)描寫:在叙述的過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用一些修辭方法對人物和事件加以具體形象地描繪,給人以鮮明、生動的印象,避免了單純記叙的平淡和枯燥。

(3)說明:補充交代記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4)議論:記叙文中的議論是作者直接發表評論,點明記叙的意圖,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抒情:作者在記叙的基礎上,采用直抒胸臆的辦法,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記叙描寫中抒情。

8.修辭手法:比喻、拟人、排比、誇張、對偶、反複、借代、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對比等。

9.表現手法:象征、聯想、想象、比較、對比、諷刺、襯托、烘托、反襯、渲染、伏筆、照應、鋪墊、抑揚(先抑後揚、先揚後抑)、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借物喻人、借物喻理、寓理于物、狀物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側面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10.散文閱讀:①散文的分類:記叙性散文、狀物性散文、議論性散文(哲理性散文)。②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神不散”指主題、意境集中鮮明),也叫“形散神聚”。

11.小說閱讀:①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與環境。②小說的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後有尾聲)。③小說的環境描寫: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