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糖葫蘆法
葫蘆本是一種草本植物的果實,這種果實兩頭粗,中間細,像兩個球連在一起。小買賣人為了招徕顧客,把冰糖着色加工成葫蘆狀,并以小棒穿插成串,這種東西既是可吃的食品,也是可供觀賞的手工藝品。借用這個名稱用于快速作文的構思,意思是說,在作文的謀篇布局階段,如能找到一個貫穿全文的線索(小竹棒),那麼衆多的材料(葫蘆)就能很快串連成章。這種方法之所以快速,是因為構思時思維具有單一性的特點,隻要找到能貫穿全文的“小竹棒”,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需要多層次、多角度思維,就能把全文的布局安排好。
【例文一】
昔日雄風橫掃戰場的老軍人奄奄一息在病床上,耳聽着外屋兒女們争家奪産的吵鬧聲,他無限悲哀,頭一歪撒手西去。
兒女們分完家産,對老軍人留下的那件破軍大衣不屑一顧:“這勞什子怎麼還沒扔啊?!”理所當然,垃圾箱成了那件軍大衣的最好的歸宿。
夜裡,寒風刺骨,一條野狗颠兒颠兒地四處找食,待垃圾箱裡可吃的所有“美味”填入它腹中之後,它發現了“蜷縮”在箱邊的軍大衣。它嗅了嗅,大概覺得還算可以禦寒吧,它鑽到軍大衣裡做起了美夢。夢裡它被一個貴婦人收養,錦衣玉食,隻是它偶爾闖了次禍,被貴婦一頓好打,“啪!啪!”它感覺身上劇痛,一個衣着破爛的女人拎着一隻大麻袋,正用她手中的棍敲着軍大衣。冷不防其中蹦出一條野狗,她吓了一跳,野狗看了看她手中的粗棍,覺得不太好惹,于是一抖身,撒腿溜走了。
“一件破大衣……興許能賣幾個錢……”撿垃圾的女人嘴裡嘀咕着,她撿了起來,撣了撣大衣上的灰,塞進麻袋,蹒跚地走了。
收購站,一個眯着眼的中年人,反複掂量着軍大衣的價錢,他指着密密匝匝的補丁,傲慢地說:“這種破爛貨,至多值個5塊。”撿垃圾的女人争辯:“你看,多厚實,怎麼隻值這麼多呢?”中年人哼了一聲:“太破了,你不願意就算了,我們還不想要呢。”
一個考古學者經過,他習慣性地用“瓶底”後的眼睛審視着周圍的一切,當他看到收購站櫃台上的軍大衣時,眼睛發亮。他沖進去,連聲對那女人說:“賣給我吧。”中年人奇怪地看着考古學者,低聲說了句“神經病”後對女人說:“那你賣給他好了。”
最後以50元拍闆。女人拿着手中的五張“大團結”發愣:“值那麼多嗎?”考古學者如獲至寶的樣子更令他驚訝。她搔了搔頭,說着什麼就飛快地走了——生怕考古學者反悔。
“這質地,這顔色,分明是當初延安大生産運動時的布嘛。我要送到延安軍事文物博物館去。對,馬上就去!”考古學者快步跨上自行車離開了。
一日,延安軍事博物館展覽,一個女人領着她的孩子來參觀,邊看邊教育:“你爺爺當初就是一個大英雄……”忽然,她愣住了:那件破軍大衣不就是當初她親手扔掉的嗎?千真萬确,當初就是她拎着那個帶補丁的領子扔掉的!
【簡評】文章以一件破軍大衣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将矛頭直指社會上的一些醜惡的現實,曾幾何時,我們黨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被一些人抛到了九霄雲外,當權者以權謀私,身為子女者銅臭熏心,對父母漠不關心。結尾卒章顯志,丢棄軍大衣的人最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二、波瀾跌宕法
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這是說文章似名山勝景一般,要層巒疊嶂,峰回路轉、曲折回環,方可引人入勝。很多人寫記叙文時,往往隻注意叙事條理、線索結構的分明清晰、完整清楚,因而平鋪直叙、水平如鏡,看不到曲折錯落、起伏回環。這種文章雖然也使用了相應的叙事手法,叙述能概括具體,但缺乏點情趣,少了點波瀾,仍不能算好文章。
所謂“波瀾”, 是指叙事時有張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瀾。隻有這樣才能使文章起伏錯落,一波三折,吊起讀者緊張的心情,以吸引讀者。例如《水浒傳》中寫武松景陽岡打虎一段,可謂波瀾起伏。作者寫武松打虎過程時,先如平地一聲驚雷,“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局勢何其緊張;随後寫武松驚出一身冷汗,躲過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氣氛暫時得到些緩和;然後波瀾又起,當武松掄起哨棒直打老虎時,卻将哨棒劈在樹枝上,以緻斷為兩截,這險至極處可令讀者緊張至極。當赤手空拳之時,讀者為武松也提心吊膽到了高峰;乃至武松與老虎最後殊死搏鬥,令人跟随武松經曆了一場生死鬥。這一波一伏,如浪撞礁石,似海波疊起,真正扣人心弦。
總之,文章的曲折起伏:一是來自生活本身的複雜多變,曲折起落,因此,寫作時一定要研究生活;二是作者對所描寫事件的參差錯落、跌宕起伏要深刻地體驗,尤其對處于事件情節中心的人物形象有全面的感受,才能寫得合乎生活和藝術的邏輯;三是作者叙事時既要考慮生活的邏輯,又要合乎讀者的接受心理。平鋪直叙固然令讀者松弛,而一味地風風火火,脫離生活邏輯的緊張也令讀者疲倦。
【例文二】
題記:有時往往因為感情的疏遠而不能很好地認識一個人,所以往往會傷害一顆心。
遠遠地我望見一個笨粗的身影倚在牆上,腳點在疊成的磚塊上,費力地用一竹竿挑着一扇關閉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為我開窗,我的眼睛濕潤了,心想:明天一定記着開窗。
她是我的房東大娘,我因為在學校裡老睡不好覺,才搬到她這裡。剛來時,她給我的印象很不好,笨粗的身子,木讷的表情,還有……總之,不好。
記得剛來時的那天中午,天氣很熱,我跑到水龍頭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涼水,正感到“淋漓盡緻”的時候,她晃着身子,搖着扇子來到我面前:“孩子,不能這樣,會病的。”“關你什麼事兒?水費我一個子兒都不會少的。”我瞟了她一眼又繼續我的“冷水計劃”——大洗,猛灌。她隻是呆在那裡一動不動,我當時隻是覺得好笑:老人也貪财啊,為了點水費,唉!
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壞運氣來了。上吐下瀉,一個晚上上了十幾趟廁所,當我正“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的時候,她推門進來了,我沒有好氣地說:“以後進門記着敲一下。”她又呆在那裡了,左手搓着衣襟,右手在口袋裡摸了一會兒,伸了出來:“藥,藥,治拉肚子的藥。”她把藥放在桌子上,默默地走了。這時我想起了我的母親,她也曾經在我進行“冷水計劃”的時候阻止過我,而我卻認為母親是為我好,現在房東大娘也是如此,而我卻誤解她,傷害她,感情的親疏對認識一個人,認識一件事的根本原來如此重要。
從吃了那包藥以後,我對房東大娘的印象開始好轉,但仍然對她提防着,因為“防人之心不可無”嘛,畢竟她不是我媽,可是……
那天我課間回來取東西時,發現她正站在磚頭上,拿着竹竿挑我的窗戶,難道……我喝了一聲:“你幹什麼!”她吓得掉了竹竿,從磚頭上跌了下來:“我隻是想為你開窗,因為電視上說‘非典’時期,要經常開窗,可你……”我驚了,感到慚愧,我扶她起來:“對不起。”她布滿皺紋的臉露出了笑容。起來後,她堅持要先給我開窗。窗子開了,不僅是房上的,還有我心靈上的。
至此,我終于知道疏遠的感情會影響認識一個人,認識一件事啊!我以後再也不能以感情的親疏來判斷某人某事。
她現在還在為我開窗,我的淚淌在臉上,滴在心裡:明天一定記着開窗。
【簡評】文章對“房東大娘”的認識真是一波三折,波瀾叠起。一個矛盾未解決,又出現一個新的矛盾。全文通過“大洗,猛灌”、生病吃藥,開窗防‘非典’三件事,一步步展示了房東大娘的精神世界,最後“我終于知道疏遠的感情會影響認識一個人,認識一件事啊!我以後再也不能以感情的親疏來判斷某人某事。”
【例文三】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來,已有幾年未踏上這一條灑滿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親親手用鵝卵石鋪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頭,連着那河邊的小屋,連着我的父親。父親呵,你是否依然執著地坐在岸邊,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兒子的歸來?
父親愛好吹笛。小的時候,父親的笛聲載滿了我童年的樂趣,像那條絲帶一樣的小河,牽引着我的童心在父親愛的港灣裡一晃一悠。父親很疼我這個唯一的兒子,老喜歡用粗糙的雙手捏我的臉蛋,不顧我疼得哭起來,他還兀自傻呵呵地笑。
每天的日暮,父親帶我到河邊的草地上放牛。父親常常放開牛繩讓牛自己吃草,他自己便從背後的草簍裡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間最美妙的音樂。我就靠在父親腿上,看着天邊的夕陽将父親的頭發染上點點金色。我愛父親,父親的笛聲最美。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讨厭起父親,讨厭他滿嘴煙味,讨厭他的黃牙;讨厭他背個草簍到學校找我,還從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還讨厭他沒有本事,隻知侍弄幾畝薄地,連我的學費也沒能賺回。我和父親逐漸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幾次後,父親不再打着赤腳去學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讓我好好學習。他保持着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來,這又成了不務正業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學去了。離去前一天的晚上,我走上那條熟悉的小路,感覺到一絲眷戀與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劃過的痕,也劃過我的心:幾年時間裡,我未回過一次家。母親在電話裡告訴我,我走後,父親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飯不思,隻知去河邊吹笛子。最終,我應母親的請求回到了家。回家裡已是夜晚,月剛升起。當我懷着無盡的思緒在小路上行走時,遇到了等我的父親。我忽地一下子哭出來,緊緊抱住了父親。我請求父親給我吹笛,父親答應了。哽咽的笛聲又在耳畔響起,響在灑滿月光的小路,勾起我的回憶。我感覺到父親眷眷的愛子之心,感到愧對父親的笛聲。父親愛我,愛着自己的兒子。他為我吹了18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發現它和我的心竟産生如此強烈的共鳴!
路很美,很美,是月劃過的痕。月是路的魂。父親的笛聲是我的心魂!
【簡評】這是一篇記叙性散文,作者以細膩的文筆,給我們描述了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畫面,短短的八百字就将父子在生活中的矛盾寫得曲折跌宕,從愛父親寫到厭父親,又從厭父親寫到愛父親,心靈的起伏也在事件的發展中得到轉變。雖未點明話題,但我們不難發現隐藏在字裡行間的深層内蘊。
三、懸念解疑法
所謂懸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開頭,也可以在中間)設置一個疑問或矛盾沖突,以造成讀者某種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态的一種手法。因為懸念是興趣不斷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後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懸念設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讀者始終懷着緊張情緒或關切心情迫切地讀下去的藝術效果。
在作品中設置懸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鋪直叙,使文章波瀾起伏,增強生動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讀者,牢牢抓住讀者的心。常見民間說書藝人說書時“賣關子”,也是在利用人們總有“欲知後事如何”的心理,用懸念來抓住聽衆。
本式的基本套路模式為:設置懸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例文四】
夜,如漆的夜。
半山腰的一間草房裡,閃動出昏暗的燈光。屋裡坐着兄弟兩人。哥哥今年在縣城念高中三年級,成績優異,明年就要考大學了;弟弟上初中二年級。父親在三年前病逝。家裡家外,全由母親一人操勞,長期的超負荷勞動,母親生病卧床,家裡無人勞動,兄弟倆決定留一個在家,另一個繼續上學。
久久地,屋裡沒有聲音。一陣大風吹過,門上的布簾獵獵作響,火苗不停地跳動。
“哥,你去念書吧,我留在家裡。”弟弟對哥哥道。哥哥沒有應聲。看着面黃肌瘦的弟弟,心裡一陣心痛。難道自己去念書,讓弱小的弟弟在家勞動嗎?哥哥走過去,撫着弟弟的頭,“聽哥的話,你人還小,正是讀書的時候,哥哥留在家裡,你安心去念書。”“不,哥,你馬上就升學了,你去讀書,家裡活我慢慢幹。”
“弟弟,”“哥哥,”兄弟倆緊緊地抱在一起,彼此聽見對方的心跳。淚,無聲地流淌着……
兄弟倆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隻得以抓阄來決定。
弟弟找來紙和筆,俯在桌上寫,哥凝視着屋外黑黑的夜出神。
“哥哥,你先抓吧。”哥哥轉過身,遲凝了片刻,從桌上抓起了一個紙團,上面寫着:“上學”。
弟弟望着哥哥道:“哥,你那阄是上學,我在家勞動,你去念書吧。”……
哥哥盯着手中的紙片,心潮起伏,弟弟還那麼小,在家勞動,會累壞他的。不行,應當讓弟弟去念書。他轉身一看,屋裡已不見了弟弟。
哥哥低頭沉思了片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什麼,從紙簍裡找出弟弟的那團紙,展開一看,上面也寫着“上學”。霎時,哥哥明白了一切。為了讓哥哥去先抓,自己就……
看着手中的一片皺紙,哥哥眼裡閃着淚花,手,在顫抖,猛地,哥哥轉過身,大聲喊道:“弟弟……”向屋外濃濃的夜幕沖去。
【簡評】這是一篇令人傷感、落淚的文章,作者首先寫出了家庭的背景,為推動情節發展做好了鋪墊,然後通過生動傳神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刻畫了弟弟費盡心機地在抓阄時“作弊”,結尾解開謎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真情的流露,收到了水到渠成的藝術效果。
【例文五】
離端午節還有兩天了,富貴村的人們都在忙碌着。
這富貴村,雖然名為富貴,但其實是一片山坳坳裡的窮鄉僻壤,偶爾飛出一兩個金鳳凰,箫順就是一個。去年剛剛醫科大學畢業的他正在城裡醫院履行着天職。
家裡有一老母,還有一個快要生娃的媳婦,她們并不知道箫順的工作單位在哪裡,因為這山村實在是太閉塞了,唯一與外界的聯系就是那一月才來一次的郵差。
往年,箫順都會在端午節前一個月寄信回家,這樣,婆媳倆就會在端午節前收到他的信,為他将要回家作準備。可是今年有些反常,離端午節隻有兩天了,他的信還沒到,婆媳倆倒沒怎麼擔心,心想也許他忙,就忘了寫信,反正過節他一定會回來,按往年一樣準備就是了。
端午節轉眼就到了,村長按慣例用挨家挨戶集來的錢買了一串長長的鞭炮,放得震天響。按他們那裡的風俗,每戶的男丁都要跪在離鞭炮四米的圈子裡,然後祈福。可人們發現,箫順沒來,于是村長又派人去請……然後,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箫順沒回來。然後,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箫順端午節沒回家!
在這個沒有什麼新聞的窮山村裡,女人們開始用她們獨特的傳播方式,生動地演繹着這個“号外”。現在村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箫順這個假冒的孝子,抛妻棄子,在城裡一個人風流快活,還包養了一個二奶!
箫家婆媳整日閉門不出。媳婦本來挺相信丈夫的,可聽傳言說得那麼有闆有眼,就挺着個大肚子,整日以淚洗面。她将信将疑,隻有箫順的媽媽始終堅信兒子不會如此,始終以堅定的口吻勸慰媳婦:“順子不會的,他不會的!”
一日,婆婆聽到門外又有村婦在談論自己的兒子,她不顧媳婦的勸阻,毅然拄拐杖,一步步挪到門口,打開門,隻說了一句話:“順子不會的,不會的!”話音未落,箫順就站在了老母親的面前!
原來,奮戰在抗“非”一線的箫順剛剛結束任務,又在賓館被隔離了一個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趕,所以耽擱了。
于是,女人們開始說:“箫順真孝順!”
媳婦開始說:“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說:“他不會做那種事!”
【簡評】這篇小說構思巧妙,充分利用設置懸念的方法,将情節寫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從“常年節日還家”到“未歸猜疑傳謠”再到“歸家衆人改口”,直至末尾方揭出謎底,點出主人公是因抗“非典”而遲返家。還不僅使本文具有了時代性,而且增強了思想内涵。
【例文六】
哥是撿來的嗎
哥,黝黑的皮膚,粗壯的胳膊像一頭健壯的牛;哥,粗聲粗氣,蓬亂的頭發,像一匹任勞任怨的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頭拉磨的驢。都說哥是撿來的,因為哥是一個隻要有飯吃就能像牲畜一樣拼命幹活的人,他是家中唯一的勞動力。
風輕輕地劃過身邊,傳來哥喘氣的聲音,麥浪中飄飛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陽光下,像一顆顆珍珠,飛起又沉入無邊的麥浪。
哥真是撿來的嗎?在無邊的黑夜裡我問着依然閃爍的群星,也許它們知道哥是不是從娘的肚子裡出來的。哎!想起我娘,想起我一問她哥是不是撿來的,她就偷偷地抹淚的樣子,想起娘看着哥的那種心痛而無奈的樣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撿的吧!群星無語,隻有無邊的思緒融化在無邊的黑暗裡。
然而,終于有一天,一輛汽車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親單薄的身軀像一張經不起揉捏的白紙一樣斜倚在門檻上,銀發中夾着幾根枯黃的頭發任風胡亂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顧一切地掙脫親生父母溫暖的手,沖向麥田。陽光下哥黝黑的臉上滾着顆顆水珠,是淚?還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淚水在眼眶裡泛濫,卻再也無力叫出那個沉沉的“哥!”
哥,傻笑着看着我,說:“回去後,有空多來陪陪咱娘,她為你犧牲了不少。”
娘,娘為我犧牲了不少,是的,娘犧牲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為了我這個撿來的娃,為了我今天能坐在寬敞的教室裡,娘把哥變成了家裡的一頭牲畜。
無數個日子裡,娘給我端來一碗香噴噴的米飯,卻給哥塞了一個硬邦邦的窩窩頭,我對娘說:“這不公平!”娘隻笑笑說:“你上學要營養。”
原來,我現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運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哥跟娘親,還是我跟娘親,娘為什麼要這樣做?此刻我方明白,原來這世上還有一種比母愛更偉大的東西。
它像一股丁冬的泉水,滋養着我的心田,像一束溫暖的陽光,給我前進的力量,我多想問問娘,我比她的兒子更重要嗎?也許不必了,因為娘是這樣認為的,這是娘這個最最善良的人對事物的認知。
【簡評】疑問句作題目,開篇就設下了懸念,引起人們對“哥”命運的關注。随着情節的發展,“終于有一天,一輛汽車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長期的誤會才有答案,原來是“一種比母愛更偉大的東西”安排了這一切。母親超乎尋常的犧牲,深深震撼了我們。
【例文七】
選擇
撫摸着手中的一枚長長的金子彈,他的眼中漾着淚水。多少年來,子彈像毒刺在他心裡,悲哀纏繞着他的心,像絲線一般……
他是山裡的神槍手,日子是那麼平淡恬然,靠打獵為生的他和母親在大山腳下相依為命,也許是人算不如天算,母親突然病倒了。看到母親逐漸消瘦的面容,他心急如焚。
醫生說隻有山上王猴的心血能對她的病有效,獵人二話沒說,背着貼身的長槍上了山……
經過兩三天不眠不休地追尋,他終于找到了一隻白色的小猴。他的心激蕩着。
母親,兒子就回來,您等着。
當他追逐着小白猴身影的目光停在了一棵古樹上時,讓他驚喜的是,小猴的身邊還仰坐着一隻老母猴。
小猴嬉叫着,擁在母猴的懷裡,母猴撫着小猴的頭,給小猴喂奶…… 晌午的陽光十分刺眼,獵人擡起了槍,瞄準。
突然,老母猴似乎看到了瞄準的槍,它望着獵人,眼中的警惕變成了一種哀傷,流動着;它直起了上身,站了起來,将小猴俯在胸前吮吸的頭壓向懷中,然後用哀求的眼神望着獵人,眼中流動着一種語言。
“請等一會,隻一會,讓孩子多吸幾口奶水吧!求你了。”
将吸飽乳汁的幼兒,放在樹枝上,它很快的找來兩張芭蕉葉,弄成碗狀,将自己碩大的乳房拼命的壓擠着,小心的用葉子接着,又輕輕的把擠滿乳汁的葉子架在樹杈間。
于是,它招了招手,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呆滞的眼睛遠遠地凝視着小猴……
獵人看着這戲劇般的一摹,他呆了,眼淚湧上了眼眶,手顫動得似乎擡不起那槍了:母猴的母愛讓他想起了母親和自己的情感,真切,卻又那麼無奈……
從未手軟過的獵人的心顫抖了,他實在不忍。眼睛朦胧中,他舉起了槍……
母親的病神奇地痊愈了。神槍手果然是神槍手,從母猴心髒中取出的子彈,他撫弄在手中,他不但将子彈射進了那顆充滿愛的心,也射入了自己的心,像毒刺一樣深深刺入……
噢,一種選擇。
【簡評】這是一篇運用倒叙的手法寫成的小小說,開篇設置懸殊念,引出回憶。母猴在獵人的槍口之下,将“吸飽”乳汁的小猴放在樹枝上,“拼命地”将乳汁“擠滿”找來的兩張芭蕉葉弄成的器具裡,并将其“輕輕的”放在樹枝間……在以生命為代價的前提下,“母猴”被命運選擇,而獵人為母親選擇,一生一死,撼人心魄。由此,我們才體會到獵人内心的愧疚與悲哀。
五、抑揚生變法
一篇文章,初看開頭,便知結尾,一般不會引人入勝。如能做到千折萬轉,抑揚有緻,曲徑通幽,就能避免平鋪直叙,使文章産生誘人的藝術魅力。所謂“抑揚生變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對所寫之物,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陡然一轉,或褒揚擡高,或貶低否定的一種藝術手法。運用這種方法來構思寫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瀾陡起,搖曳多姿,從而達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例如《瑣憶》一文,文章旨在通過對有關魯迅關懷青年的幾件小事記叙,歌頌魯迅的偉大人格。然而在文章的開頭,作者卻寫了自己“不敢去接近他”,因為之前作者道聽途說了許多關于魯迅的議論,如“魯迅多疑”、“世故”、“脾氣大”、“愛罵人”、“睚眦必報”、“不容易接近”等等。然後筆鋒一轉,開始記叙自己與魯迅交往的幾件事。通過這幾件事,作者得出的結論正好與道聽途說的相反,魯迅恰恰是一個心胸廣闊、人格偉大的人物,他對青年無限關心和愛護,對敵人無限仇恨,他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體現。文章采取這種“欲揚先抑”的叙述方法,既更好地凸現和歌頌了魯迅的偉大人格,又增添了文章的波瀾,使文章搖曳多姿。
在具體寫作中,正确運用此法應注意兩點:一是要從整體上着眼,安排好輕重、主次、詳略。不論欲揚先抑,還是欲抑先揚,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為了揚,重點在揚;後者揚是為了抑,重點在抑。切不可詳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輕重例置,喧賓奪主。二是要掌握好“度”和轉換的自然。過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實或有悖于事理而影響表達效果。轉換不自然,就可能虛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以萬萬不可掉以輕心,草率從事。
【例文八】
“嘩嘩!”我被這響聲驅散了美夢,揉開蒙眬的睡眼,一看表,已經7點半了。猛然想起昨天已約好今天早上6:30去爬山。糟糕,都晚了一個小時了。可一看窗外,陰雲密布,大雨瓢潑,還不時地夾雜着電閃雷鳴。這種鬼天氣怎麼可能去爬山?還是不去了吧。
可是小靈,那個與我約好的女孩子會在車站等我嗎?不會的。她平時最膽小,見到蛾子在頭頂飛,都會驚叫着跑出去老遠。這“神出鬼沒”的大雨天她怎麼會去呢。為了保險起見,我還是給她家挂了電話,沒人接,我不禁愣住了,她真的去了!這個膽小的嬌弱女生真去了!
顧不得多想,我抓起一把雨傘便跑了出去。雖說早晨,可天陰得似已到了傍晚,路上行人稀少,隻有飛馳而過的幾輛汽車,濺起半米來高的污水。隔着密密的水簾,遠遠地我看到一個嬌小的身影,孤單地站在車站站牌下,穿着潔白裙。那裙舞動着,似一朵在風中搖曳的白蓮花,純潔、素雅。
“小靈!”我呼喊着奔過去。“阿花,真的是你,我還以為你出了什麼事呢。可我又不認得你家,還好,還好……”小靈話說得有些急促,那張慘白的臉也被漲得發了紅。“我沒事,我隻是,隻是——起晚了。”不知怎的,那原先想說不舒服的謊言,此刻卻滑回了肚裡,再也浮不上來了。“沒事就好,沒事就好。”小靈的臉上露出了笑意,無半點責備之意。“你不害怕嗎?”“可我更害怕你出事啊!再說,原先講好的,怎麼能說變就變呢,這可是我做人的準則喲。”小靈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顯出很大氣的樣子,眼睛卻向我神秘的眨了眨。我不禁“撲哧”笑出聲來,可我的眼角卻分明有一種東西湧出來,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可它已經滴到了我的心裡,開出了一朵白蓮花。
小靈,這個外表柔弱的女生,卻用誠信支撐起了脊梁。
誠信,這個講了千百年的字眼,在今天仍然發出那潔白的光、高雅的光。讓我們世世代代都沐浴在它的光輝下,接受心靈的洗禮,開出潔白的花朵。
噢,風雨中的那朵白蓮花,願你永開不敗!
【簡評】此文手法巧妙,美不勝收。文中巧妙地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贊揚了誠實守信、關心同學的小靈。開篇描寫惡劣的天氣,“我”因睡過時間而晚了一個小時,那個“平時最膽小”的小靈大雨天怎麼會去呢?然而,當“我”冒雨趕到後,卻看到“一個嬌小的身影”孤單地在等“我”。“這個外表柔弱的女生,卻用誠信支撐起了脊梁”。
六、欲擒故縱法
軍事上用兵有“欲擒故縱”之計,即當敵人銳氣尚盛時,我故意避戰示弱,驕縱敵志,使其懈怠,喪失警惕,而後乘機擒之。“擒”,捉拿的意思,可以看成矛盾的收結,解決。而“縱”是放開,為了解決矛盾,不能回避矛盾,先得分析,揭示矛盾,等矛盾暴露到一定地步,再順勢擒拿。由此看來“縱”是一種手段,而“擒”是一種目的,放縱是為了更好擒捉,放縱是在擒拿這一目的支配下進行的,是充分掌握了解決矛盾主動權的,所以叫“欲擒故縱”。
在論辯性的文章中常用此法來反駁錯誤觀點。它一般先讓對方把話說完,然後,抓住對方要害,駁倒他,這放開是為了最後駁倒。如有人說:“評彈是靡靡之音,聽了要死人的。”我們可以這樣反駁:“按他的說法,如果前線打仗,就不必派軍隊去作戰,也不用飛機、坦克和導彈,隻需派一個評彈團就行了。幾首曲子一唱,敵人‘聞曲披靡’,一個個自動倒下去,豈不痛快?”既是歪理,其邏輯必然是荒謬的,我們先讓它自我暴露,再接歪理推下去,必然會得出荒謬的結論。
此法不單用在論辯性文章裡,許多叙事性作品也用。《水浒傳》中“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段的主旨是要突出林沖取勝,表現他的武藝高強和謙抑大度,但作者不急于一下子揭示,而是先寫林沖拜見洪教頭,洪教頭傲慢不理,一縱:洪教頭說林沖是假冒教頭,誘讨酒食,林沖不作聲;二縱:洪教頭提出比武,林沖卻稱不敢,三縱:洪教頭氣勢洶洶,來攻林沖,林沖退避,四縱:接着開枷,拿二十五兩銀子為利物,五縱:最後,林沖一棒打翻洪教頭,縱于一“擒”。這樣“欲擒故縱”,設置波瀾,扣人心弦,文章就顯出了一路山重水複的丘壑之美。因此,“縱”是方式、手段,“擒”是目的、結局。
【例文九】
華和葉是一對優秀的青年。
華,辦事穩重、果斷,深得上司的賞識和同事的愛戴。葉,華的未婚妻,一名頗有創作意識的記者。
他和她打算在金秋的季節裡結婚,于是他倆就去了一家挺有特色的婚紗店。一切都很順利,他倆特滿意。當華轉身打算付款時,見到兩名男子在交換什麼東西,憑着職業敏感,華意識到可能是白粉的交易。
華于是快速地走過去……
……葉無力地坐着,看着華的屍體,呆呆地。
醫生不知什麼時候進來的,對葉說了些什麼,葉隻是點點頭。
大約兩個月後,一名陌生的男子告訴葉,他是華。葉用一種讓人難以釋懷的眼神望着那名陌生男子——哦,那名移植了華大腦的青年。那名陌生男子一聲“喂”,打斷了葉的思路。
葉微微一笑,對那名男子說:“對不起,先生,我認為這種遊戲一點不好玩……”
那名男子默默地聽完葉的話,臉上露出了一種很無奈的表情,習慣性地撥弄着頭發。
這時,葉心頭一怔,這分明是華的動作,莫非移植了大腦,記憶也被攜入了?葉于是向那名男子微微一笑,然後問許多問題。
那名男子有問必答,葉聽得直落淚……
葉擦了下眼淚對那名男子說:“冷月。”那名男子毫不猶豫地說:“葬花魂。”
那名男子說:“留得殘荷。”葉說:“聽雨聲。”
他倆相擁而泣,因為這是……
……
大約一年後,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一對新人在親朋好友的歡呼聲中舉行了婚禮。
他和她終于牽手了。
送走了親朋好友,他和她攜手來到陽台上。他對她說:“也許藏有一個重洋,流出來的,隻是兩顆淚。”
葉任憑淚珠兒落下,坐在那兒說:“哦,原來他早将身體捐了,捐了也好……也是他生命的……一種延續……”
【簡評】這是采用欲擒故縱法寫成的一篇優秀作文。先極寫“華”令人痛惜的死,然後峰回路轉,寫一名男子自稱“華”,而他不僅有“華”的動作和記憶,更有對愛的執著,其中穿插葉對死去的“華”的悲傷和陌生男子的由驚疑到“相擁而泣”的過程。最後“華”和葉“終于牽手了”。全文構思大膽而感人。
七、照應圓合法
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诃夫談小說創作時說:“要是你在頭一章裡提到牆上挂着槍,那麼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開槍。如果不開,那槍就不必挂在那兒。”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技法呢?前面寫到的事物,後面要有着落;後面寫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這就是所說的“照應圓合”法。寫作假如忽視照應,就會造成上下文之間脫節,全文結構含量顯得支離破碎。照應手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首尾照應。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遙相照應。這就是說,把開頭描寫的事物或提出的問題,在結尾處用各種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給人首尾圓合的印象。
二、文題照應。這種照應法往往用在标題比較含蓄、或含義較深刻的文章中,須加一定說明、注釋。因此行文對标題起了注釋、說明、點化作用。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
三、對話照應。就是以典型人物語言多次重複照應。如魯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頭禅:“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句話在文中多次出現,突出了孩子之死對祥林嫂的沉重打擊。
四、細節照應。生動而典型的細節反複出現,可以突出細節的典型意義。如茹志娟小說《百合花》中,小通迅員衣裳的破洞共出現四次,突出小戰士羞澀、淳樸的性格。
五、關鍵詞語照應。即表達主旨的關鍵性詞句在行文中互相照應,互相補充。
六、懸念照應。在作品中設懸,又不馬上釋念,而是反複暗示,使讀者關心人物命運或事件結局的興趣愈來愈濃厚。
七、伏筆照應。即前伏後應,作者在描寫、叙述過程中,對有聯系的人物或事件預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筆,待其出現後自然形成一種照應關系。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
【例文十】
不止一次問過自己活着的理由,可是每一次都告訴自己不同的答案,我用同樣的問題去問别人,得到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我困惑極了,我試圖掙脫這種束縛,面對的隻有一次次失敗的沉默。
布谷鳥的一陣歡快的叫聲打破了清晨的寂靜,也敲醒了我沉睡的夢。翻身起床,徘徊至窗前,突然發現窗外的世界好清新,禁不住萌發出一種出去走走的沖動,沒有多想,披上件衣服就向樓下走去……
空氣好新鮮,我深深地呼了口氣,沿着石子鋪的小路漫無目的地走了下去。天好藍,草也好綠,這樣走着想着,連日來的疲倦被這清涼的晨風吹得無影無蹤。一聲稚嫩的童音打斷了我的思緒,循聲望去,隻見一個小男孩捧着一束小花向我跑來,說道:“大哥哥,給你這個。”給我這個。我的心禁不住為之一顫,還未來得及道聲謝謝,那可愛的男孩已跑向他的同伴,一邊還在向我作鬼臉,我沖他微微一笑,鼻子湊到花上,好香!可惜不知道這花叫什麼名字。
我繼續走下去,一陣清脆的二胡聲,夾雜着沙啞的京腔,響徹林宇,讓人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比在劇院裡、電視裡看到的有味多了,雖然看不到人影,但那老者怡然自得的神态,就好像在你眼前一般。前邊有一個台階,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小夥子正試圖沖上去,一次次,他失敗了,不知是霧水打濕了他的衣衫,還是汗水濕透了他的衣服。我剛打算過去幫他一把,一個蝴蝶般的身影卻已翩然而至,她将一枚硬币掉在輪子的下面,然後裝着彎下腰去撿那枚硬币,順勢将輪椅推上了台階,一聲謝謝,接着一聲不客氣,織成了清晨林宇中最美的樂章,那“蝴蝶”一甩長發,又消失在濛濛的霧中。
我往回走着,想着剛才那一幕一幕,内心禁不住一陣激動,小男孩、老者、“蝴蝶”、小夥子,他們的身影不斷充塞着我的大腦。我忽然開竅了似的,因為人的遭遇各不相同。他們活着的理由當然有千般萬種,随着年齡的變化,他們會對自己的理由重新審視、定位。難怪得到的答案會有如此之多。可是,再多的答案也離不開三個字:真善美。
再擡頭看,太陽已經露出了臉,晨霧也散盡了,太陽光照在身上,挺舒服的,活着真好,要理由做什麼呢?我的步子邁得更大了……
【簡評】這是一篇抒情味濃郁的散文,作者以“我”的行蹤為線索,通過對“小男孩”、“老者”、“蝴蝶”、“小夥子”的言談舉止的描寫,展示了美好人性的多彩多姿,結構上,特别注意了照應:“走下樓”,“繼續走”、“往回走”、“我的步子邁得更大了……”構成了全文的主線。
【例文十一】
說到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小學時代發生在我和同學李明之間的一件小事立刻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那天,班裡正開着家長會,家長們正專注地聽老師的發言,突然“嘩”的一聲刺耳的玻璃爆裂聲打破了甯靜。順聲看去,教室北面那扇窗子的玻璃不見了,隻有窗棂外的我呆呆地立在那裡——我闖禍了。不知為什麼,我的手剛碰到那玻璃,它就掉了下來。可無論怎樣,玻璃是我打的,人證物證俱在,再怎麼逃避也不行,我必須賠。
家長會開完,已經知道兒子闖禍了的媽媽拿出10塊錢給了我,讓我賠償玻璃,可直到把錢交到校長的手裡,我心裡仍然感到委屈,那玻璃怎麼那麼不經碰呢?玻璃已碎了,錢也賠了,但事情卻沒有那麼快結束。
這天,我突然看見李明在南邊窗邊,不知他在幹什麼,靠近一看,他竟然在拔那釘在窗扇上的釘子?我突然想了起來:以前他不也常拔北邊窗扇的釘子嗎?我恍然大悟:“我說那塊玻璃怎麼那麼不經碰,原來那窗上的釘子都被這家夥拔去釘他的船模了!”了解了情況的我心裡很氣憤,被校長批評了一通不說,媽媽辛辛苦苦掙的10元錢也打了水漂。不行,我要把這件事反映給校長,替自己鳴不平。
但這樣做能行嗎?我又猶豫了。要知道李明可是校長的兒子呀,何況事情又過了這麼長時間,李明能認賬嗎,就算他認了賬,校長也一定不會“舊事再提”。
不過,我還是抱着試試看的态度向校長反映了這件事。校長一臉嚴肅,聽完我的叙述,告訴我:“你先回去吧,這件事以後再提。”
“以後再提”其實是“再也不提”,我憤憤不平地想。
出乎我的意料,兩天後,校長把我叫到辦公室,态度和藹地對我說:“真對不起,那玻璃的事情我問過了,玻璃窗的釘子的确是我的兒子拔去釘他的船模了。此後,我一定在大會上對他這種破壞公物的行為提出批評。”說着,從抽屈裡取出10元錢,還給了我。
許多年過去了,小學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記憶之中,我很佩服我的小學校長,他不以親疏認知事物的态度一直對我産生很大的影響,并成為我以後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
【簡評】這篇作文通過打碎玻璃這件小事,表達了不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認知事物的道理。在結構安排上,采用了典型三段式結構。開篇“一件小事立刻浮現在我的胸海裡”,中間回憶往事,結尾“許多年過去了,小學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記憶之中”,首尾呼應,構思完整。
有話要說...